冬至是幾月幾號掃墓習俗的由來冬至習俗有哪些要

2021-04-11 02:43:16 字數 5901 閱讀 7671

1樓:乖寶の愛

據說是某一年,為了躲倭寇,家鄉的

人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回家,錯過清明掃墓的時間,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這一天掃墓。冬至的習俗吃餃子呀!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稱為「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節氣,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起源於春秋時期;中國古代使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冬至,時間在每年公曆的12月21日至23日之間。冬至日時,太陽直射地面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南緯23°26');北半球得到的陽光最少,比南半球少50%;北半球白晝達到最短,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2樓:富克納斯包裝製品廠

冬至(winter solstice)又名『一陽生』,是中國農曆中一個重要的節氣 ,也是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冬至俗稱「冬節」、「長至節」、「亞歲」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代,中國就已經用土圭觀測太陽,測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節氣中最早制訂出的一個,時間在每年的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2023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

冬至掃墓——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據說是某一年,為了躲倭寇,家鄉的人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回家,錯過清明掃墓的時間,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這一天掃墓。

2、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掃墓,北洋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比冬至節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掃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掃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掃墓。

3、在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

冬至為什麼要掃墓 冬至掃墓習俗的由來

3樓:啦啦啦啦崔小淨

冬至日祭祀祖先是全國各地普遍的習俗,又稱冬祭,儀式非常隆重。如春節。

浙江紹興民間在冬至家家祭祀祖先,有祠堂家廟的要聚集族人到宗祠裡祭祖,稱為「做冬至」。

一般於冬至前剪紙作男女衣服,冬至送至先祖基前焚化,俗稱「送寒衣」。

4樓:官海恆

冬至掃墓——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1、據說是某一年,為了躲倭寇,家鄉的人跑到別的地方去,等倭寇走了,家鄉的父老鄉親回家,錯過清明掃墓的時間,又接近冬至,就在冬至這一天掃墓。

2、莆田分南北洋,南洋都是清明掃墓,北洋冬至掃墓的多,清明掃墓的少,清明比冬至節大,所以一般都是清明掃墓。清明前死的,就清明掃墓,冬至前死的就是冬至掃墓。

3、在臺灣還儲存著冬至用九層糕祭祖的傳統,用糯米粉捏成雞、鴨、龜、豬、牛、羊等象徵吉祥福祿壽的動物,然後用蒸籠分層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於冬至或前後約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長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稱「祭祖」。祭典之後,還會大擺宴席,招待前來祭祖的宗親們。

大家開懷暢飲,相互聯絡久別生疏的感情,稱之為「食祖。」冬至節祭祖先,在臺灣一直世代相傳,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4、中國南方大部分都有冬至掃墓的習俗。從上海、蘇州、杭州、南昌、莆田,到昆明、海南和潮汕地區。

5樓:昭葉無殤

清明冬至掃墓,由來已久,大盛行於唐代。《夢樑錄》記載:在古代,清明節這一天,「**士庶,俱出郊省墳。

」祭祖、上墳、掃墓,表示對先人的敬意和孝思。據《舊唐書》記載:「寒食上墓,禮往無文,近代相沿,寖以成俗,士庶之家,宜許上墓,編為五禮,永為常式。

」為什麼要在清明掃墓呢?這大概是因為冬去春來,草木萌生。人們想到了先人的墳塋,有否狐兔在穿穴打洞,會否因雨季來臨而塌陷,所以要去親臨察看。

一方面給墳墓添土除草;同時供上祭品,燒些紙錢,或在樹枝上掛紙條,舉行簡單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死者的懷念。有一首唐詩描寫當時的情景?「南北山頭多墓田,清明祭掃各紛然;紙灰飛作白蝴蝶,淚血染成紅杜鵑。」

6樓:匿名使用者

在墓前祭祀祖先謂之掃墓或掃拜,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時,下詘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併為一了)

而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為掃墓。

冬至是幾月幾日,冬至養生吃什麼 冬至的由來習俗有哪

7樓:小螞蟻爬爬賽

冬至是每年公曆12月21日-23日之間,冬至有很多習俗,主要表現在飲食上,如吃狗肉、餛飩、餃子、湯圓、赤豆粥、黍年糕、釀酒等。有些地方還要冬至祭祖。

從中醫養生學的角度看,冬至是「冬令進補」的大好時節。虛則補,不虛則正常飲食就可以了,同時應當分清補品的效能和適用範圍,是否適合自己。專家認為,進補主要作用是「補虛益損」,而虛又分氣虛、血虛、陰虛和陽虛四種,各有各不同的補法。

無病進補,既增加開支,又會傷害身體,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另外,補藥也不能多多益善,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

冬至掃墓由來,誰知道

8樓:匿名使用者

在墓前祭祀祖先謂之掃墓或掃拜,這個習俗在中國起源甚早。早在西周時對墓葬就十分重視。東周戰國時代孟子的齊人篇也曾提及一個為人所恥笑的齊國人,常到東郭墳墓間乞食祭墓的祭品,可見戰國時代掃墓之風十分盛行。

到了唐玄宗時,下詘定寒食掃墓為當時「五禮」之一,因此每逢清明節來到,「田野道路,士女遍滿,□隸傭丐,皆得上父母丘墓。」(柳宗元《與許京兆書》)掃墓遂成為社會重要風俗。(本來,寒食節與清明節是兩個不同的節日,到了唐朝,將拜拜掃墓的日子定為寒食節。

寒食節正確的日子是在冬至後一百零五天,約在清明前後,因此便將清明與寒食併為一了)

而在唐、宋時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這天要到郊外舉行祭天大典,百姓在這一天要向父母尊長祭拜,除了各家祭拜自己直系祖先之外,凡有「祖祠」或「祖廟」的就要合族舉行祭祀典禮,稱為「祭冬」。有的在冬至前十天舉行,儀式隆重,祭後設宴招待親友,深具敦親睦鄰的功能。

現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這天過節慶賀,也就逐漸延伸為掃墓。

冬至節的由來與習俗

9樓:舞璇瀅

一、冬至由來:

冬至,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漢武帝時期,將二十四節

氣吸收入《太初曆》作為指導農事的歷法補充,採用「平氣法」(即平均時間法)劃分節氣。

「平氣法」用測影確定黃河流域的日短至作為冬至日,將冬至與下一個冬至之間的日期平均分成十二等分,稱為「中氣」,再把相鄰「中氣」之間的日期等分,稱為「節氣」;平均每月有一個「中氣」與一個「節氣」,統稱為「二十四節氣」。

二、冬至習俗:

1、北方吃餃子、餛飩

在中國北方,有冬至吃餃子的風俗。每年一到這天,不論貧富,餃子是必不可少的節日飯。相傳,這一習俗是不忘「醫聖」張仲景「祛寒嬌耳湯」之恩。

冬至餛飩的意義主要在祭祀,其次才是食用。有古人認為冬至吃餛飩是為了破陰釋陽,支助天地間陽氣生長。

2、南方吃湯圓

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尤為盛行,民間便有「吃了湯圓大一歲」之說。湯圓可以用來祭祖,也可用於互贈親朋,還代表團圓之意。

擴充套件資料

古人畫「九九消寒圖」過冬至:

古人認為從冬至開始,要過完九個「九天」,即九九八十一天才會寒盡春來,大地回暖,所以才有「數九寒天」這一說法。期間人們許多活動因為寒冷受到限制,尤其娛樂活動較少。所以為了消除從冬至到立春這一段漫長日子的寂寞和寒冷,人們發明了「數九」的消遣方法。

從明代就開始,民間便有畫「九九消寒圖」的風俗,也稱「九九圖」。人們一天畫一筆數過這八十一天,表達一種迎春的殷殷心意。其中,「素梅圖」就是具有詩意的代表。

首先畫一枝素梅,枝上畫梅花九朵,每朵有九個花瓣,共九九八十一瓣,或者八十一朵小小的梅花,代表「數九天」的八十一天,每過一天就用紅筆或黑筆塗染一個花瓣或一朵,花瓣盡而九九出,九盡春深,冬去春來。古時百官在冬至日上朝畢後,互拜禮儀時還會以素梅「九九消寒圖」相互雅贈。

10樓:匿名使用者

1、由來

冬至過節源於漢代,盛於唐宋,相沿至今。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這**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2、習俗

北方地區有冬至宰羊,吃餃子、吃餛飩的習俗,南方地區在這一天則有吃冬至米團、冬至長線面的習慣。各個地區在冬至這一天還有祭天祭祖的習俗。

冬至標示著寒冷的冬天來臨。冬至這天太陽直射地面的位置到達一年的最南端,太陽幾乎直射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太陽光對北半球最為傾斜;因此,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並且越往北白晝越短。

值得注意的是由於冬至前後,地球位於近日點附近,執行的速度稍快,這造成了在一年中太陽直射南半球的時間比直射北半球的時間約短8天,因此北半球的冬季比夏季要略微短一些。

11樓:漫隨流水

由來:冬至節,來由於節氣特點「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古人認為自冬至起,天地陽氣開始興作漸強,冬至一陽生、天地陽氣回升,所以古人將冬至視為吉日,在冬至祭祀神靈和祖先,形成節日風俗。

習俗:1、南方

我國南方很多地方在冬至這天都會過節慶賀。南方沿海一帶如粵西、潮汕、浙江部分地區延續祭祖的傳統習俗。家家戶戶把祖先像、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供品等。

廣東人冬至吃燒臘與姜飯,冬至這天,大多數廣東人都有「加菜」吃冬至肉的風俗。潮汕一帶有「冬節丸,一食就過年」的民諺,俗稱「添歲」。客家人認為,冬至時的水味最醇,所以,客家人冬至釀酒已成為習俗。

杭州人冬至吃年糕,吃年糕從明末清初直到現在杭州人在冬至都喜吃年糕。在每逢冬至做三餐不同風味的年糕,冬至吃年糕,年年長高,圖個吉利。在四川卻是冬至吃羊肉湯,羊肉是冬日可謂冬日滋補之首。

湖南湖北一帶,在冬至那一天一定要吃上赤豆糯米飯。

在南方一些地區,則比較盛行吃冬至團,取其團圓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戶磨糯米粉,並用糖、肉、萊、果、蘿蔔絲等做餡,包成冬至團,不但自家人吃,也會贈送親友以表祝福之意。冬至吃湯圓,是我國的傳統習俗,在江南更是普遍,民間也有「吃了湯圓大一歲」的說法。

2、北方

在我國北方許多地區,每年冬至日,有吃餃子的習俗。相傳醫聖張仲景告老還鄉時看到受凍的百姓,便用羊肉和一些驅寒藥材以及麵皮,包成像耳朵的樣子,做成一種叫「驅寒矯耳湯」的藥物,施捨給百姓吃。後來,每逢冬至,人們便模仿做著吃,形成了習俗。

古代過冬至的方式:

1、漢朝以冬至為「冬節」,官府要舉行祝賀儀式稱為「賀冬」,例行放假。《後漢書》中有記載:「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不聽政,擇吉辰而後省事。」

意思是這**庭上下要放假休息,軍隊待命,邊塞閉關,商旅停業,親朋各以美食相贈,相互拜訪,歡樂地過一個「安身靜體」的節日。

2、冬至祭天是歷代統治者都很重視的活動,可謂一項國家大典。

《夢樑錄》一書這樣寫道:「太廟行薦黍之典,朝廷命宰執祀於圜丘。」意思是:

冬至到了,皇帝要到皇城南郊圜丘祭天,在祭天前皇帝要先行齋戒。祭天的儀式很隆重,也很繁瑣,但皇帝只是按照禮儀官的引導完成早已熟悉的規定動作。

除此之外,冬至那一天的朝會也很熱鬧,百官和外藩使者都要來參加這隆重的朝會。

冬至掃墓習俗特點,冬至掃墓的習俗

古時稱 郊祀,帝王禳災祈福。百姓祭祖,禮數同清明。可能冬至開始冷了,怕祖宗們在裡面也冷,就掃掃墓,添添土,讓他們也準備過年 冬至掃墓的習俗 家家戶戶把祖先像 牌位等供於家中上廳,安放供桌,擺好香爐 供品等。祭祖的同時,有的地方也祭祀天神 土地神,叩拜神靈,以祈福來年風調雨順,家和萬事興。我國南方很多...

冬至日的由來,冬至節的由來與習俗

冬至,又稱冬節 亞歲 長至節等,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二十四節氣中一個重要的節氣,也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鬥指子為冬至,即太陽黃經達270 於公曆12月21 23日交節。冬至是時年八節之一,古時民間有在 八節 拜神祭祖的習俗。冬至被視為冬季的大節日,在民間有 冬至大如年 的 所以古人稱冬至為 ...

冬至吃餃子的習俗由來,冬至為什麼吃餃子

為了紀念張仲景冬至舍藥。張仲景舍藥一直持續到大年三十。大年初一,人們慶祝新年,也慶祝爛耳 就仿嬌耳的樣子做過年的食物,並在初一早上吃。人們稱這種食物為 餃耳 餃子 或 扁食 在冬至和年初一吃,以紀念張仲景開棚舍藥和 病人的日子。中國各地餃子的名品甚多,如廣東用澄粉做的蝦餃 上海的鍋貼餃 揚州的蟹黃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