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有什麼區別,都用什麼特點呢

2021-04-20 00:18:18 字數 4978 閱讀 2358

1樓:匿名使用者

儒家思想的根本在來於「德治」,法家自的思想在於「法制」,bai前者過du

於隨意,容易走zhi向虛偽的極端,後者dao過於機械,能夠結合當然最好,但是隻是一廂情願,中國幾千年的封建通知將儒家思想推到了極致,帶來了中華人的極端虛偽性和許多劣根性,這個意義上講,我們受害真的很深,就是現在也一樣。

2樓:匿名使用者

法家其實就是儒家和道家的一種大綜合

從政治的角度看,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3樓:

儒家與法家的政治思想從其哲學基礎,人性觀念,平等思想,政治統治思想以及民本和戰爭思想等方面均表現出不同點。

一、階級立場和哲學基礎 儒家思想代表的是春秋戰國時期已經沒落的奴隸主階級的利益, 提出的政治主張是不符合當時的時代潮流的;法家思想代表的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銳意改革,主張征戰,是符合當時的歷史潮流的。儒家從自己階級立場出發,崇尚周朝「禮」,政治思想的哲學基礎是「仁」, 孔子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原則、道德標準和道德境界。 「仁」是儒家學說的核心,對中華文化和社會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家思想的哲學基礎源自於道家的「道」的觀點,認為人應該遵道行事,即法家所主張的「法」。

二、政治思想的主要觀點 儒家認為,禮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是使貴賤、尊卑、 長幼各有其特殊的行為規範。做到貴賤、尊卑、長幼、親疏各有其禮,自能達到儒家心目中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

婦婦的理想社會,而臻於治平。儒家提倡的禮崇尚節制,杜絕爭亂,使貴賤貴賤、尊卑、長幼、親疏有別,是一種倫常的理想,渴望建立起儒家理想的西周初年的政治統治。 法家認為,法是維持社會秩序的最理想的工具,主張「以法治國」, 「一斷於法」。

法家重視法律,而反對儒家的「禮」。在執法上,主張賞罰分明,輕罪重罰。重視法律作用忽視仁義、教化。

法家主張實行極端的君主**統治,認為君主應當擁有絕對的政治權利,主張君主利用法、術、勢來家與群臣,統治民眾。 總之,儒家以禮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範,法家以法律為維持社會秩序之行為規範,儒家以道德為維持禮之力量,法家以法律制裁為推行法律之力量。

三、人性論與政治統治方法 儒家認為人性本善,故而以人為本,提出一些民本思想,主張德 治與人治。儒家的「德治」主義就是主張以道德去感化教育人。儒家認為,無論人性善惡,都可以用道德去感化教育人。

這種教化方式,是一種心理上的改造,使人心良善,知道恥辱而無奸邪之心。這是最徹底、根本和積極的辦法,斷非法律制裁所能辦到。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複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

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絡。「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

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法家認為人性自利,人都是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法家認為人 都有「好利惡害」或者「就利避害」的本性。所以就要用利益、榮譽來誘導人民去做。

比如戰爭,如果立下戰功就給予很高的賞賜,包括官職,以此來激勵士兵與將領奮勇作戰,從這一觀點出發,也認為君主應當實現王權的**,利用各種手段維護自己的權力。法家提倡重法、重勢、重術,各有特點。到了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時,韓非提出了將三者緊密結合的思想。

法是指健全法制,勢指的是君主的權勢,要獨掌軍政大權,術是指的駕御群臣、掌握政權、推行法令的策略和手段。主要是察覺、防止犯上作亂,維護君主地位。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皇帝本人則凌駕於法之上,超越於法之外。

四、歷史觀 儒家的歷史觀是保守倒退的,孔子希望社會能退回到西周初年, 繼續「禮」治,而當時新興地主階級已然出現,這一歷史觀是背歷史潮流而去的,因而在春秋戰國時間儒家思想不受青睞。 法家反對保守的復古思想,主張銳意改革。他們認為歷史是 向前發展的,一切的法律和制度都要隨歷史的發展而發展,既不能復古倒退,也不能因循守舊。

商鞅明確地提出了「不法古,不循今」的主張。韓非則更進一步發展了商鞅的主張,提出「時移而治不易者

亂」,他把守舊的儒家諷刺為守株待兔的愚蠢之人。

五、平等思想 儒家雖然提出人不分貴賤,都可以通過修身來達到「賢」,進而 步入仕途。但儒家否認社會是平等的,認為人有智愚賢孝之分,社會應該有貴賤上下的分野。勞力的農、工、商賈是以技藝生產事上的,勞心的士大夫是以治世之術治理人民食於人的,各有其責任及工作,形成優越及從屬關係的對立;認為親屬關係之中,應該以輩分、年齡、親等、性別等條件為基礎所形成的親疏、尊卑、長幼的分野。

儒家認為,上述兩種差異之分同為維持社會秩序所不可缺。儒家心目中的社會秩序,即上述兩種社會差異的總和。 法家並不否認也不反對貴賤、尊卑、長幼、親疏的分別及存在, 法家注意的是法律、政治秩序之維持,人為有功必賞、有過比罰,何種行為應賞,何種行為應罰,完全是一種客觀的絕對標準,不因人而異,必須有同一的法律,一賞一刑,才能使人人守法,而維持公平。

法家認為一切的人在法律面前均需平等,不能有差別心,不能有個別的待遇。但是法家的平等思想只是體現在法治方面,而且對於君主沒有限制,相反,君主應當凌駕於法律至上,藉助法律統治臣民。 儒家和法家的平等思想都有一定的侷限性,都是有差別的平等。

六、法家的耕戰思想 儒家傳統思想將社會各階層劃分為士、農、工、商,重農抑商, 主張實行富民政策,但沒有提出實際的操作辦法。法家自商鞅起,便主張抑工壓商,使人民出於農耕一途;而農耕與戰鬥,又緊密地連結在一起。法家採用軍事組織與人民平時生活相結合的方法,即耕又戰,

在加上連坐與戰時軍法的實施,遂將臣民牢牢控制在主君手上。對民眾的控制比起儒家更加的緊密,這也是為其大一統政權服務的需要。 儒家反對不義之戰,希望實現禮治。

惟有法家徹底主張武力統一, 而且統一後的政治形態,是徹底的**集權。即所謂:「事在四方,要在**。

聖人執要,四方來效。」《韓非子•揚權》,最後也被商鞅在秦國應用,成就了中國第一個大一統的王朝。

七、尚賢思想 儒家主張尚賢,認為尚賢是為政之本,理想政治就是賢人政治, 主張教民,選賢任能,實現為政以德。 法家不尚賢,認為臣子權力過大會禍及君主專權,不利於統治。 法家認為「權制斷於君則威」,主張立法權掌握在君主手裡,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種「天下之事無小大皆決於上」的君主極端**的封建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皇帝本人則凌駕於法之上,超越於法之外。 後人評述:仁心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

這極大的削弱了法 家在中國統治思想上的地位。而之後的各個朝代,大多的以儒家思想治國,法家被吸收在儒家之中,成為統治思想的一部分,儒法兩家,也成為中國政治思想,乃至中國文化思想中最為有分量的思想流派。其影響一直延續到現在。

我們國家將「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就體現了儒家思想和法家思想對我國當今政治思想的影響。

4樓:瓊樓登高人為峰

儒家學說在政治上講就是人治,自開始起就是講求個人的修養,首先從個人出發以個人感受的角度來尋求個人內在和諧與平和。用道德、修養來約束和規範人們的行為,緩和內部矛盾,解決內部事務。

從個人感受出發(高層次的優雅感受),加上孔子注重自省,不問出身的教育方式,那麼,這樣修煉出來的人是高尚的人,對社會有用的人,能夠發展社會維持社會穩定的人。正是通過這樣的觀念儒家學說保持了貴族和平民乃至賤民之間的交流渠道遵循禮的要求,能夠通過禮治活動達到上下的交流和貫通,這實際上使得等級森嚴的社會保持了一種開放性。正是因為如此,後來的儒學家提出了更為明確的民本言論。

儒家學說提倡德政、仁政、德治,提倡君子治國,在此背景下,要愛民,君民均服從於禮的要求。這樣就造成國家的安定與發展、國民的民生與民祉都繫於國君個人的道德修養。

法家是先秦諸子百家中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主張「依法治國的一個學派。法家所主張的首先就是將法予以成文化,並且公之於眾。法者,國之權衡也。

法以明文規定的形式公之於眾的效果,就是評判行為的標準也予以客觀化,不再是主觀性的個人道德修養。

法家思想就是加大對犯法者、犯罪者的處罰,通過嚴厲的特殊預防來增進一般預防的效果,從而使得民眾對國王之法不敢違反,順從於法律的規定,建立符合統治者需要的統治秩序,從而達到「治」的目的。因此,在法家法律思想中,反而沒有了民本思想,民眾在法家眼裡,民眾只不過是「攻耕」的工具,作為統治者的奴役物件而出現。法家對於老百姓是心存蔑視的,儒家主張「民可使由之,而不可使知之」的***策,法家則更絕,主張民可用其勇,而不可使其有智,主張以懲罰使人民恐懼,用獎勵讓百姓服從於國家的利益,比如對外侵略擴張。

商鞅在秦國變法成功,就是用這種辦法,他訂立了軍功二十級,在戰場上斬敵人一顆腦袋,就獎勵一級軍功(這也是中國古代將「頭顱」稱為「首級」的由來)。

比較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異同

5樓:課文你來說

1、歷史背景相同:先秦儒家和法家所產生的歷史背景基本相同。春秋和戰國時期,社會動盪不安,四分五裂,無論是儒家思想還是法家思想終極目的都是維持社會秩序。

2、作用相同:兩者的思想在一定程度上有利於當時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具有歷史進步性。

二、儒家思想與法家思想的不同點

1、兩者的思想不同

(1)所謂儒家思想,是自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而作為傳統中國正統思想。可以概括為維護「禮治」、提倡「德治」、重視「人治」,同時不否認刑罰的輔助作用。儒家堅持傳統的治道,認為治理百姓應該以禮以德,不應該以法去刑。

而法家認為應該以法治國,人性是好利惡害的,從歷史進化的角度來推行法治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2)所謂法家思想是戰國時期主張「以法治國」的一個學派。法家往往講究亂世要重典,著重強調法的重要性。

代表人物:管仲、子產、鄧析、李悝、吳起、商鞅、申不害、韓非子。

2、兩者的理論依據不同

儒家思想產生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這也是作為「仁政」之所以可能實行的依據。法家思想產生的理論依據是「性惡論」,認為人性本惡,而且人的惡性是不可能改變的。

3、兩者所維護的社會制度不同

儒家所維護的是特權的禮治,是貴賤有序,儒家所維護的就是貴族的利益即分封世襲制度。法家法律觀就是要充分認識法的重要性和揮發的作用,維護的是新興地主階級建立的封建****集權制度。

4、儒家和法家在統治方面不同

儒家主張的是禮治、德治、人治,所以他重禮和德,而輕法。法家重視法制,甚至會誇大極端法律的作用,以重刑重法來預防犯罪。

梁漱溟為什麼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

一 人間性 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 戒行 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二 生活性 佛陀所發展的佛教,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

代表與代表重要思想有什麼區別

前者是 的具體內容,後者是 所包含的思想體系。董德剛 黨校哲學部副主任 教授 和 重要思想兩種說法之間是什麼關係呢?現在人們所說的 一詞,實際上有兩種含義 其一是指 三句話 即中國共產黨要始終代表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 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種含義的 同 重要...

統治者為什麼用儒家思想灌輸大眾

經過改造後的 儒家思想 迎合了統治階級的需要,是統治階級欺騙和奴役民眾的重要工具,有利於維護中國傳統社會的社會等級秩序。儒家講究什麼?這是個很深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 人的本性,並闡述讓你能夠獲得無悔的人生的一些道理。即所謂 明心見性 安身立命 1 漢武帝時,董仲舒順應歷史潮流,迎合統治者需求對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