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漱溟為什麼由佛家思想轉為儒家思想

2022-03-22 03:41:10 字數 3085 閱讀 9760

1樓:初夏的塵埃

一、人間性:佛陀不是來無影,去無蹤的神仙,也不是玄想出來的上帝。佛陀的一切都具有人間的性格。

他和我們一樣,有父母,有家庭,有生活,而在人間的生活中,表現他慈悲、戒行、般若等超越人間的智慧,所以他是人間性的佛陀。

二、生活性:佛陀所發展的佛教,非常重視生活,對我們生活中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住坐臥,處處都有教導,處處都有指示。甚至對於家庭、眷屬的關係,參與社會、國家的活動,都有明確的指示。

三、利他性:佛陀降生這個世界,完全是為了「示教利喜」,為了教化眾生,為了給予眾生利益,以利他為本懷。

四、喜樂性:佛教是個給人歡喜的宗教,佛陀的慈悲教義就是為了要解決眾生的痛苦,給予眾生快樂。

2樓:騎驢抓魚的貓

佛教的基本思想。佛教作為一種外來宗教,跟中國的道教一起屬於,中國領先的兩大宗教。佛教講究是出世的,要求信眾,要忍受逆境,忍受苦難,以後靈魂就可以進入天堂。

而且你在現世所受的災難,都是你前世所造的孽,在今世來償還。

佛教還有個教義就是因果報應的思想,佛教認為一切事情皆有因果,前世種的因,今世才有果報。如果你今世修行,修身養性,那麼來世就有好的報應。

3樓:匿名使用者

佛教起源於釋迦牟尼對人生的思考,釋迦牟尼出身於貴胄之家,享盡榮華富貴之後,開始追求解脫,他的解脫方式很奇怪——拋棄妻子、獨居修行、不承擔社會責任。他的目的是心靈的絕對自由,並且能夠不朽。很多人讚賞釋迦牟尼,說他拋棄世間的榮華富貴,追求人生的真諦,非常崇高,值得效仿。

其實追求不朽就是最大的執念,為了這個目標放棄一些享受,誰都做得到。就像一個人為了追求未來的消費而強制自己現在儲蓄,他的目標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任何人的目標都是個人利益最大化,佛陀也不例外。

他的個人利益就是追求不朽。

佛教徒似乎都很清高,不要名不要利,不貪財不貪色,其實他們追求的是大貪——成佛。成佛後長生不老,有人供養,不勞而獲,這種生活誰不想過呢?為了最大的貪慾而節制現在的慾望,這種買賣還是划算的。

有個故事,呂洞賓能點石成金,很多人都要金子,只有一個人不要。呂洞賓以為這個人有道根,想度化他,問他要什麼?那個人說「我要你的手指頭」。

我們普通人就好比想要金子的人,而佛教徒就好比想要呂洞賓手指頭的人。佛教徒整天說這個人貪那個人痴,其實他們自己才是最大的貪痴。

(注:在佛教究竟的華藏世界中,佛是長生不老的。) 摘自《我為什麼不信佛教了》

4樓:請叫我聲傑哥

佛教的一些基本思想教學。對萬物都是比較客觀的,而且她非常善良。

儒家思想在不同時期的代表人物簡介及學說思想

道家和佛家思想分別是啥子

5樓:匿名使用者

在對世界進行了充分的思考之後,佛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對人生採取了兩種態度。佛家走向了出世的方向,道家則主張順其自然。從某種角度上,它們是不衝突的。

但是它們的出發點不同。如果說世界是一個複雜的作業系統,那麼學習這樣一個系統知識,就有了學習和認識方法之不同,同時也有了取捨之不同。各種思想流派就是這些學習方法。

有自上而下,有自下而上,有綜合兩者。從各個層次都可以開始,以任意抽象層次為基礎都能理解。

如果不取極端,那麼在解決現實問題這一點上,它們終將在唯一的現實世界這個終點重新匯合。殊途同歸。最後它們是什麼呢?

是關於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中的經驗和智慧。有一千個人,就有一千個經驗和智慧的流派。其中那些好的,彼此因矛盾性或者相似性而相互分離或者結合,就形成了現如今成了名字的思想流派。

它們各具特色,但最終要面對的,都是同一個現實。

佛家,道家,儒家,這三種思想有衝突嗎

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任務型作文高中800

儒家文化發展與傳承的過程

6樓:╭☆玄元之妙

儒家思想是一種人類社會道德倫理規範的學說。它的最基本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正如筆者在《人性善惡論》中指出的,中國古代流行的教子歌《三字經》當中的第一句話就是「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習相遠。」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天性)是向善的,是好的。而且,這種本性是相同相近的,帶有普遍性的。

只因為後天生活習慣和環境的變化,才造成了各種行為的差異,導致背離「善」的現象。這一點,儒家並沒有錯。人性中本來就有善的一面,而且是主流。

在性善論的基礎上,中國儒家文化治理國家的主要思路就是德育教育。這種思想認為,既然人的本性是好的,惡習只是後來感染的,所以治理社會就應該從道德教育入手,勸人們放棄惡習,回到先天性的「善」的境地,社會就會安寧了。中國古代強調「教化世人」,也就是教育和感化普通百姓。

所以,儒家輕法制,重道德。儒家認為,如果以道德和禮制來教導百姓,將使得他們自愛自重,心悅誠服。

儒家思想中的仁德學說非常重要。儒家不倚重武力,而強調仁義道德是爭天下和管理天下的不二法門。在過去的幾千年裡,這一思想被無數次地證明其正確性。

凡是能夠遵循這一法則的,就可以成功。凡是違背這一法則的,必然失敗。而且這一思想不光是可以用來治國,對任何層次的領導者都會有用。

即使在現代社會也完全適用。將來也會適用。這是人類歷史幾千年經驗智慧積累下來的一個結晶。

儒家的仁德思想理論永遠也不會過時。

儒家的倫理思想的核心是一個「禮」字。既然人本性都是善的,執政者就應該讓民眾知道自制,回到那種彬彬有禮的社會狀態中去。就是所謂的「克己復禮」。

這個禮包括了禮節,禮數,禮貌,和規章制度。所以,儒家的思想要人懂得自制,剋制慾望,遵守禮節,消除暴力,以達到一種平和的社會環境。正是儒家的這一「禮教」思想,使得中國成了舉世公認的禮儀之邦。

禮的思想並沒有錯。只是需要改變其中過於僵化的部份而已。

儒家思想因此為社會制定了許多具體的禮節,具體表現為「三綱五常」。李先生講的尊老觀就包括在這綱常倫理中。三綱五常一直是反儒學的人批評的一個靶子。

從現代社會的角度看,這些社會規範確實有很多不適應現代價值觀的地方。但是,這些綱常只是儒家道德思想應用到社會規範中的一些表現形式而已。人們可以說,這些表現形式過於刻板,不夠變通;或者說某些形式已經不符合現代社會的需要。

這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必須要注意形式和內容的區別。一種思想可以影響到許許多多的方面,也會有無數的表現形式。

某個方面不適用,或某個形式不合理,並不代表這種思想在其他場合和其他形式都不適用都不合理。

統治者為什麼用儒家思想灌輸大眾

經過改造後的 儒家思想 迎合了統治階級的需要,是統治階級欺騙和奴役民眾的重要工具,有利於維護中國傳統社會的社會等級秩序。儒家講究什麼?這是個很深的問題。簡而言之,就是 人的本性,並闡述讓你能夠獲得無悔的人生的一些道理。即所謂 明心見性 安身立命 1 漢武帝時,董仲舒順應歷史潮流,迎合統治者需求對儒家...

為什麼美國人說中國的傳統儒家思想是干涉他們的學術自由

儒家思想 修身 齊家 治國 平太下 說明人生的終極目標是平太下,也就是做影響很大一部分人的思想的事。這些都和學術自由沒有關係,只是籠統的追求高尚。非常像政治思想。西方國家開房 中國人很保守 為什麼全世界都有孔子學院學儒家思想說 孔子學院 confucius institute 是中國國家對外漢語教學...

儒家思想過時了嗎?今天應不應該提倡它?為什麼

儒家思想中的很多東西還是很有用的,但是不應當教條,應該做到取其精華 去其糟粕,使其適應新社會的要求。首先,儒家的學說是要兩分來看的,一部分是治學,一部分是治國,治學方面儒家的部分說法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另外儒家在中國歷史上打破世家門閥的知識壟斷有教無類確實是功在千秋。但是對於治國方面就現在來說完全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