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字的演變由來,「 和」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2021-04-18 14:59:48 字數 5284 閱讀 8819

1樓:寶寶

一、喻字的演變由來是: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61316663

1、西漢時,蒼梧太守諭猛,始改姓為「喻」。東晉時有諭歸,本為諭猛之後裔,改姓為「喻」。此後史書無諭姓,晉改為「喻」。

2、賜姓,據《宋史.儒林傳》所載,南宋時有愈樗,為樑愈藥之後,皇帝賜姓為「喻」。

二、拓展:

1、讀音:

yù2、基本解釋:

表示「直介面頭告訴」,引申做「知曉」、「明白」。

3、引證解釋:

(1)同本義

喻,通知、告也。——《廣雅》

教之以利,而喻諸德者也。——《禮記·文王世子》

[灌嬰]乃留兵屯滎陽,使使喻齊王及諸侯與連和,以待呂氏之變而誅之。——《史記》

(2)曉喻;開導

前後告喻,曾無悛改。——《三國志》

又如:喻勉(開導勉勵);喻教(開導教育)

(3)知曉;明白

君子喻於義。——《論語·里仁》。

皇疏:「喻,曉也。」 單足以喻則單。——《荀子·正名》。注:「喻,曉也。」

以喻客意。——《後漢書·杜篤傳》

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孟子·告子下》

又如:家喻戶曉;喻旨(知曉旨意);喻願(對某事明白並樂於為之);喻以利害;勸喻;不可以理喻。

(4)比喻

罕譬而喻。——《禮記·學記》

在於早諭教。——《漢書·賈誼傳》

不足以喻其美。——《警世通言》

又如:喻名(比稱;形容);喻為「生物樹」。

2樓:wush怡

你是要知道繁體的喻的由來還是姓氏?採納之後告訴你

一 ;西漢時,蒼梧太守諭猛,始改姓為「喻」。東晉時有諭歸,本為諭猛之後裔,改姓為「喻」。此後史書無諭姓,晉改為「喻」。

「 和」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

3樓:hm不告訴你

第一,「以口食禾,吹龠相和。」

和hè,甲骨文由三個部分組成,左上部是「禾」的初文,表音專;左下部是口的形狀,右部象連線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狀(即口吹排簫之類的樂器,後來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變而來。古文簡化,省龠從口,禾聲。

篆文整齊化。隸變後分別寫做「龢」和屬「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邊。如今都用「和」來表示。

《說文解字·龠部》「龢,調也。從龠,禾聲。讀與和同。

」又《說文解字·口部》「咊,相應也。從口,禾聲。」指口相應。

所以,本義是指**和諧,聲音相應,和諧地跟這唱或伴奏,讀hè。

4樓:小蟲草小

早在商代時期,就抄有"和″這個字了。"和″字的組成:一個是禾苗的禾,一個是口,是人的口,它組合起來的意思就很明顯了。

對一個國家來說,田地裡的莊稼能滿足於人民的需要,就是和平了,平和了。對於一個人來說,一個人能正常吃到五穀,也會平和了。

5樓:瑟

第一,「以口食禾bai,吹龠相和。du」和zhihè,甲骨文由三個部分組成,dao左上部是「內禾」的初文,表音;左下部容是口的形狀,右部象連線的一起的竹管的形狀(即口吹排簫之類的樂器,後來的龠yuè)。金文大同,由甲骨文演變而來。

古文簡化,省龠從口,禾聲。篆文整齊化。隸變後分別寫做「龢」和「咊」,俗作「和」,把「口」移到右邊。

如今都用「和」來表示。《說文解字·龠部》「龢,調也。從龠,禾聲。

讀與和同。」又《說文解字·口部》「咊,相應也。從口,禾聲。

」指口相應。所以,本義是指**和諧,聲音相應,和諧地跟這唱或伴奏,讀hè。

6樓:匿名使用者

禾,既是聲旁也是形旁,是「龢」的省略,表示吹奏用蘆管編成的「排笛」,造成不同聲部的樂音美妙諧調共振。和,金文(口,說話)(禾,即「龢」,吹奏多管的排笛,造成諧音振),比喻不同人的言論相互響應,相互協調、合拍。金文異體字以「言」(說話)代替「口」(說話),明確「言論不同而協調」的含義。

造字本義:動詞,言論、觀點不同,但主調合拍,宗旨一致。篆文承續金文字形。

隸書將篆文字形中的寫成。古籍多以「和」假借「龢」;而「龢」被「籥」代替。在漢語詞語「和諧」中,「和」與「諧」近義而有所不同:

「和」表示不同聲音、不同觀點因相合拍、相融合而產生共鳴,強調諸異而致同;「諧」表示相同的聲音、相同的觀點因一致而統一,強調諸同而大同。「和」的統一性比「諧」更為豐富。

附一 文言版《說文解字》:和,相譍也。從口,禾聲。

附二 白話版《說文解字》:和,言論相呼應。字形採用「口」作邊旁,採用「禾」作聲旁。

引申線索

詞彙分類

①本義,動詞:不同聲音、言論相互響應,協調合拍 hè。 和詩 和章 和光同塵 / 應和 一唱一和 曲高和寡

咊(和),相譍也。——《說文 口部》

和,聲相應。——《廣韻 過韻》

和,調也。——《集韻 過韻》

音聲相和。——《老子》

樂從和。——《國語 周語下》

倡予和女。——《詩 鄭風 蘀兮》

鳴鶴在陰,其子和之。——《易 中孚卦》

和五聲。——《呂氏春秋 慎行論》

荊軻和而歌。——《戰國策 燕策》

西王母為王謠,王和之,其辭哀焉。——《列子 周穆王》

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商君書 更法》

《陽春》之曲,和者必寡。——《後漢書 黃瓊傳》

(趙炳)又嘗臨水求度,船人不和之。——《後漢書 方術傳 徐登》

漢字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人們在使用漢字的過程中希望寫得快,節省時間,要求漢字的形體簡單易寫,這就促成了漢字在演變中的一個大趨勢簡化。 由象形到非象形是漢字演變中最容易察覺的一種變化。許慎在《說文解字‧敘》中指出漢字最早是「依類象形」,也就是說,人們起初模仿大自然萬物的形狀來造字,所以漢字最早在形體上比較繁冗複雜。

但是在古文字階段(甲骨文到小篆),漢字的象形程度有個逐步降低的過程。

字型的變化顯出一種簡化的傾向:小篆是對甲骨文、金文的簡化;隸書是對小篆的簡化;楷書是對隸書的簡化。簡化改變了筆畫的造型和寫法,為的是要加快書寫速度。

從總體上說,簡化是漢字發展中體現出來的主要趨向。但是求簡不能亂簡,例如不能把「辦公樓」簡為「辦公」、把「雞蛋」簡為「雞旦」等。

漢字的結構會出現繁化的現象,因為有時為了區別、強調字音或字義,會給字形增加一些成分。例如為了區別被假借的獨體字的各種字義,往往在獨體字上加上聲符或形符,產生了形聲字。如「箕」字在古文字階段就寫作「其」,但後來它常被假借作虛詞用(「他的」的意思)。

為了區別字義,原先代表「簸箕」意義的「其」,反而要加上一個「竹字頭」,寫成筆畫較多的「箕」。

又如「然」,下部有個「火」,本義是「引火點著」、「燃燒」,可是又常常被假借作代詞(「這樣,那樣」)或形容詞(「對,是的」)。這些假借意義甚至比本義更常用,後來用作本義時就再加「火」字旁作「燃」,形符「火」就變得重複了。

繁化使漢字的數量不斷增加。例如,「闢」有多種意義,為了區別它們,人們把它們分別寫成「僻」(偏僻)、「避」(躲避)、「闢」(開闢)、「譬」(譬喻)。這樣,一個字變成五個字,因為「闢」字自身也仍在使用,如用於「復辟」。

簡化或繁化的規律

參考資料

8樓:張與同

漢字產生於原始社會末期,至今已有五六千年的歷史。從比較成熟的甲骨文算起,也有三千多年的歷史。

從甲骨文產生至今,漢字字型發展經歷了古文字和今文字兩大階段。古文字階段可分為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四個階段。 今文字階段可以分為隸書、草書、楷書等幾個階段。

漢字字型演變史:

1、甲骨文

甲骨文是三千多年前殷商時代通行的文字。甲骨文主要記錄商代王室貴族有關占卜活動的內容,因為

是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面的,所以人們稱之為甲骨文。甲骨文的主要特點是:圖畫特徵明顯,由於是用刀在

龜甲獸骨上刻寫的,因此筆畫比較細瘦,字形大小不一。

2、金文

金文又叫鐘鼎文,它是西周及春秋時代澆鑄在青銅器——鐘鼎、生活用品、**等上面的文字。古代

稱青銅叫金,所以後世稱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金文主要記錄的是統治者祭祀、分封諸侯、征伐及器主

的功績等內容。金文的主要特點是:筆畫肥大厚實,結構、行款趨向整齊,圖畫特徵明顯減少,文字元號

特徵有所加強。

3、大篆

大篆是春秋戰國時期秦國流行的漢字字型。大篆這種字型是從西周金文直接發展而來,其形體及結構特點與金文大體相同,變化小而規範,可以從中清晰地看出漢字字型發展的痕跡。大篆的主要特點:字形

整齊勻稱,筆畫粗細一致,趨於線條化,比金文前進了一大步。

4、小篆

小篆是秦統一六國後通行於全國的標準字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實行「書同文」的政策,以秦國流行的大篆作為整理漢字的基礎,省改大篆的筆劃和結構,使之更加簡易、規範,從而使原來紛繁複雜的漢字字型統一起來,有了共同的標準,這種統一的字型就是小篆。小篆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漢字規範化的產物,在漢字發展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小篆的通行,結束了從甲骨文以來一千餘年漢字形體紛繁、寫法多樣的混亂局面。

小篆的主要特點:筆畫、結構簡易規範,字型、字形高度統一。

9樓:匿名使用者

多著呢!從甲骨文到金文到小大篆,再逐漸演變過為現在的字型

火字的來歷與演變過程

10樓:六六

火,讀音[huǒ],火是一種發光發熱的化學反應,溫度很高,是能量釋放的一種方式。 火焰分為焰心、內焰和外焰,溫度由內到外依次升高,外焰因為供氧充足,燃燒完全,所以溫度最高,而焰心溫度最低。火,也代表著熱情與正義,是一種美好的精神。

火字的來歷:1.物體燃燒所產生的光熱現象。如:『爐火』、『著火』、『星星之火』。

2.生氣、動怒。如:『火大』、『動火』、『發火』、『光火』、『別把他惹火了!』

3.軍用**或戰爭。如:『軍火』、『火藥』、『**』、『戰火』。

4.緊急、急速。如:『火速』、『這是件十萬火急的事!』

5.烹調時所用的熱力。如:『火候』、『文火』。

6.赤紅色的。如:『火紅』、『火腿』。

演變過程:隸書-小篆--金文--甲骨文-骨刻文-骨刻原圖拓展資料:筆順火的正確筆順為:點、短撇、長撇、捺。

照2023年03月25日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和新聞出版總署聯合釋出的《現代漢語通用字表》確定了7000個漢字的規範筆順。火、

九、方、別等字的通俗筆順其實均是錯誤的。

火的通俗筆順為:點、長撇、短撇 、捺。

年的起源和演變是什麼, 年 字的起源和演變

在中國。一開始今年越熱就是用甲乙 癸和子醜寅卯 後來運耶穌生年為計 年 在甲骨文中上面部分寫法為 禾 字,下面部分為 人 字。在金文中,年 字寫法與甲骨文相同,亦從禾 從人。年 在小篆中寫法為 上禾下千 說文解字 禾部 稱 年,谷熟也。從禾,從千聲。小篆將 人 字訛變為 千 字,故許慎沿用此說。而 ...

壽的起源和演變,簡單,壽字的來歷與演化

壽字起源 中國漢字是沿著象形 指示 會意 形聲 轉註 假借的 六書 造字規範創用的,壽字也是一樣,最初的壽字也是以象形的字態,出現在漢字的寶庫中的,象形字源自於對實物的寫意,但壽字沒有具體形態,所 以很難造出象形字來,壽字的象形是從遠古的傳說中演變而來的。伏羲氏時期,根據 龍馬馱書出於黃河 而演八卦...

中國郵票的起源和歷史郵票的起源和演變

1878年,清朝 在北京.天津.上海,煙臺和牛莊 營口 等五處設立郵政機構,附屬於海關內,上海海關造冊處當年即印製以龍為圖案的一套3枚郵票發行,郵票圖案正中繪一條五爪金龍,襯以雲彩水浪,郵票的顏色和麵值不同,面值用銀兩計算 一分銀 綠色,寄印刷品郵資 三分銀 紅色.寄普通訊函郵資 五分銀 桔黃色,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