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書的演變歷史,圖書的演變歷史

2021-04-15 11:26:58 字數 6163 閱讀 3117

1樓:匿名使用者

書的bai演變是指形式意義上

的書du的演變?還是實質意zhi義上的dao書?

實質意義上,有了文字有了可內以記錄的事就容有了書至於形式,古埃及是寫在紙草上的,古代兩河流域是泥板文書,中國最早是寫在簡牘上的,南方多簡,竹製,北方多牘,木質……然後就是紙張的出現……

2樓:閩南漢

遠古時期沒東西去寫字,所以人們用石頭刻在大石頭上以記一些重要事件,在戰國時期人們專都是寫在竹子上,到了漢朝時屬,人們在麻紙上寫子.那時候的麻紙的纖維還很粗糙,南北朝時期有紙了,很貴而且一般人家都用不起,還是繼續使用竹簡.但到了唐代人們開始普遍地用紙來寫字,然候慢慢出現了本子.

隨著時間的變化到宋代一戶人家用紙已不再是個問題.

書的演變可以分為紙張(文字載體)的演變,字型的演變,文體的演變

3樓:剛典長清芬

人類產生語言的同時,是以象形符號刻在石頭上,後來又刻在竹片中以記文,這就是前古圖書歷史。

圖書的演變歷史的 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的書就是「甲骨文」時期的龜甲獸骨,之後就是「金文」時期鐘鼎之類的東西,然後就是木簡竹簡,再然後就是帛書、布書,到了東漢之後就主要是紙質的書籍,到了近代就變成了膠片、相片等,一直到現在的電子書。

5樓:匿名使用者

結繩一貝殼一甲骨文一金文一竹簡一帛書一紙書一光碟

6樓:匿名使用者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於圖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手工精製的紙特別適合中國書畫之用,分生宣和熟宣兩種。

人類許多偉大的創造,大都經過漫長歲月的發展過程,並聚合無數人的心力,時刻成長、壯大,圖書也不例外。以我們中國為例,它至少已有叄千五百年以上的發展歷史,其間人們所投入的智慧與勞力,更無與倫比。圖書在迭次的經過創造改進,才有今天的面貌。

大體來說,歷史上,除了某些為特殊目的所製作的圖書之外,書籍的發展,略有脈絡可尋。最早人們的交往,在彼此示意之時,可能只借手勢或音量做為媒介。其後,從經驗的累積,進而確定一些固定的音節,來代表某種特定的意義,於是人類跨出了有聲無言的時代,邁入到有言無文的社會。

有了語言,人類往往藉助於記憶力,把聽到的話,牢牢記住,再對別人複述出來;或將心中的理想,個人的經驗,借語言加以傳播。這種目的及辦法,與日後圖書的功能相近,因此,可以稱之為口傳的活書。 人類的記憶到底有限,有時更會走樣,口傳的活書,必然有許多缺陷,聰明的人類,於是起而發明許多幫助記憶的方法,其中最富代表性的便是結繩。

以結繩的大小、鬆緊、多寡及塗上不同顏色等方式,來表示各種不同的意義,我們可稱之為繩書。

繩書能傳到遠方,也能長期儲存,比起語言,自有某些長處。然而終因其式樣變化有限,無法滿足快速進步中人類社會的需要。於是,人類再著手改進,乃從模仿天性裡,描繪外界形像加以簡化,使之蛻變成為簡單的影象,再用它來做為意象的符號。

這種圖畫,已有文字的雛形,一般人稱之為文字畫。之後,經過再改良演進,漸漸成為定型的象形文字。又經過長時期的發展,終於成就了無數的字型,供人們應用。

文字的出現,既為人類文明開拓了嶄新境界,也為圖書奠下堅實的基礎。

7樓:

甲骨文——竹簡——帛書——紙書

8樓:楓狼

「書法的演變過程是現有了甲骨文,之後是金文,甲骨文和金文合稱為大篆書法,金文之後出現了小篆書法,然後是隸書、楷書、草書和行書,楷書是現在最常用的書法。甲骨文是殷商時代的字型,最早的時候是紀錄在龜甲獸骨上的,所以被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現在...」

圖書的演變過程是什麼

9樓:

圖書是人類用來紀錄一切成就的主要工具,也是人類交融感情,取得知識,傳承經驗的重要媒介,對人類文明的開展,貢獻至鉅,所以,無論古今中外,對於圖書,人們總給予最高的肯定與特別的關懷。

早在3000多年前,我國就有了文字。這些文字是刻在烏龜殼和扁平的獸骨上的,所以叫做甲骨文 。這些文字,直到2023年才發現。

圖書的演變過程

那是清朝光緒二十五年,有一位叫王懿榮的**得了病。他懂得醫道,每次抓來的藥,都要親自看過,然後煎熬。有一次,他偶然在一味叫「龍骨」的藥上面,發現有許多好像文字的東西,他感到驚訝。

於是把這家藥鋪裡刻有這種文字的「龍骨」全買下來,憑著他對中國古文字的很深的造詣,考證出這些「龍骨」是殷商時代遺留下來的烏龜殼和牛的肩胛骨,上面刻的文字就是那時使用的文字。在這些一片片的甲骨上,記載了殷代的祭祀、戰爭、農業、牧業、手工業、氣象、政權組織,以及文化生活等方面的概況。後來人們把這種文字叫做甲骨文,這些「龍骨」可以說是書籍的雛形。

正式的書籍,是在兩千多年前春秋戰國時代出現的。起先,人們把文字寫在竹片或木片上,這些木片或竹片叫簡或牘。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樣長度和寬度的細條(一般5寸至2尺長),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筆寫,每片可以寫8到14個字。

有的把簡牘用麻繩、絲繩或者皮條串編起來,叫做「冊」,也寫作「策」。這個「冊」字,像在幾片竹簡中間穿上繩索的樣子。傳說孔子因為勤奮讀書,竟把這種穿冊的皮條翻斷了多次。

這種笨重的書使用起來當然是極不方便的。據說,秦始皇每天批閱的簡牘文書有120斤重。西漢的時候,東方朔給漢武帝寫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簡。

春秋末期,還出現了寫在綢子上面的書。這種書叫做帛書。它可以捲起來,一部書就是一卷或幾卷綢子,用木棒做軸,所以也叫它卷軸。

後來,「卷」成了書的量詞。人們常說的「開卷有益」,「讀書破萬卷」,就是從這裡來的。這種書比竹簡輕便,但成本太高,不容易普遍採用。

紙的發明,為書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材料。

東漢有個叫蔡倫的,改進了西漢時候的造紙技術,於是出現了用紙抄寫的書。這種書也是一捲一捲的,輕巧適用,成本較低,儲存方便,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但是,用手抄寫紙書很費事,後來又發展成雕版印刷:

刻好一面印一面,一套木刻板可以印幾百部到幾千部的書。現在儲存下來的最早的雕版書籍,是唐朝鹹通九年的《金剛經》,藏於英國博物館。

雕版印刷質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書版要幾年,而且一部書要刻許多塊板,佔用大量房舍存放,發現了錯誤也不好改。宋朝慶曆年間,畢昇發明了活字印刷。用粘性膠泥做成厚塊,刻上一個一個字,用火把泥塊燒硬。

印書時,就把一個個活字塊,按照書稿的次序,放在一塊鐵板上,用松香、蠟和紙灰等東西把它們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壓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製版比較容易,發現錯誤可以隨時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繼續使用。

這是印刷史上劃時代的改革。

到了近代,隨著造紙工業的發展和印刷技術的提高,印書花樣翻新,如油印、石印、鉛印、膠板彩印、影印,以及靜電覆印等,於是出現了形形色色的書。

隨著電子和鐳射技術的廣泛應用,近年來,又出現了許多奇妙的書,像會說話的書,能活動的書,立體的書以及縮微型的書,等等。

會說話的書,是在書裡裝有微型唱片或者錄音帶,有的在文字下面印上發音代號,通過電子儀器可以還原成為人的聲音。一些兒童讀物,在封底上鑲有微型唱片和唱針。唱針接觸唱片以後,隨著唱片的轉動,就可以聽到書中出現的人物的聲音。

更有趣的是一種叫做「電視唱片」的書,也叫「視盤」,它的外形像普通的唱片。它是通過一種特殊的鐳射方法,把影象和聲音錄到視盤上,收看的時候,把放像機接到電視機上,就可以把影象和聲音還原。根據學習和研究的需要,還可以使畫面隨著停下來。

出版某種重要的學術著作或者**,可以把一些不容易理解的原理和不容易看到的實驗情況,錄在視盤上,跟書籍一起出賣。視盤既可以顯示物體運動情況,也可以顯示許多微妙的現象。比如,植物的光合作用,物質的分子運動,甚至原子核的破裂等情形,都可以用動畫的辦法顯示。

還有一種書,插圖是立體的。開啟書,書裡的人和動物會站起來,躍然紙上,栩栩如生。

現在的書,品種多,而且有的越來越小。「縮微膠捲」就是其中的一種。它是用照相機把書或者資料縮拍到膠捲上,一般縮到原書大小的1/48。

使用的時候,通過閱讀器可以放大到原來大小。其實這種縮微技術,早在19世紀普法戰爭時候就使用過,當時法國的諜報人員把一份3000多頁的情報縮拍在一張幾寸長的膠片上,讓信鴿帶回了巴黎。

10樓:賀語心鈄職

遠古時期沒東西去寫字,所以人們用石頭刻在大石頭上以記一些重要事件,在戰國時期人們都是寫在竹子上,到了漢朝時,人們在麻紙上寫子.那時候的麻紙的纖維還很粗糙,南北朝時期有紙了,很貴而且一般人家都用不起,還是繼續使用竹簡.但到了唐代人們開始普遍地用紙來寫字,然候慢慢出現了本子.

隨著時間的變化到宋代一戶人家用紙已不再是個問題.

書的演變可以分為紙張(文字載體)的演變,字型的演變,文體的演變

11樓:甜錄俗

相當於文字的演變過程

我只說咋們中國的書的演變過程

先是在岩石上記錄的,然後在獸皮上,有了甲骨文後,就在烏龜殼上記錄資訊了,然後是金屬器皿(金文知道吧?就是在金屬上的文字)...這些雖然都不算書,但是很有必要說下的啦

現在說書.

在金文出現不久之後就有了 竹簡...這就是漢族最早的書了....

為什麼說漢族乜? 因為有些少數民族用棕櫚葉、鐵樹葉等等一些寬葉來記錄文字..本來我也不知道的,在cctv4看到才知道...這是世界上最早的書...

no.1 竹簡和樹葉

no.2 獸皮書(雖然上面已經有獸皮記錄資訊了,但是後來才出現用獸皮做書的..羊皮卷知道不?)

no.3 布制 (很早就有的,最有名的應該是東漢 太平要術)

no.4 個人認為是西漢的紙書,可也有人說是草皮書...鑑於草皮書是外國的,所以不在考慮範圍內

no.5 東漢蔡侯紙書...

no.6 現代的

瞭解圖書的演變歷史,設想未來的書的資料

12樓:匿名使用者

最早的書就是「甲骨文」時期的龜甲獸骨,之後就是「金文」時期鐘鼎之類的東西,然後就是木簡竹簡,再然後就是帛書、布書,到了東漢之後就主要是紙質的書籍,到了近代就變成了膠片、相片等,一直到現在的電子書

書的發展過程

13樓:春素小皙化妝品

1、最早可追溯於石、木、陶器、青銅、棕櫚樹葉、骨、白樺樹皮等物上的銘刻。將紙莎草用於寫字,對書籍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紙草書卷的出現,是最早的埃及書籍雛形。

紙草書卷比蘇美爾、巴比倫、亞述和赫梯人的泥版書更接近於現代書籍的概念。

2、簡策

中國最早的正式書籍,是約在公元前 8世紀前後出現的簡策。用竹木做書寫材料的簡策,在紙發明以前是中國書籍的主要形式。

3、帛書

人們用縑帛來書寫,稱之為帛書。帛書是用特製的絲織品,叫「繒」或「縑」,故「帛書」又稱「縑書」。

4、卷軸

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製成的紙,如2023年在西安出土的灞橋紙。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加以改進製成蔡侯紙(公元105)之後,紙張便成為書籍的主要材料,紙的卷軸逐漸代替了竹木書、帛書(縑書)。中國最早發明並實際運用木刻印刷術。

5、活字印刷術

公元11世紀40年代,中國在世界上最早產生活字印刷術,並逐漸向世界各國傳播。

6、平版印刷

18世紀末,由於造紙機器的發明,推動了紙的生產,併為印刷技術的機械化創造良好的條件。19世紀初,快速圓筒平臺印刷機的出現,以及其他印刷機器的發明,大大提高印刷能力,適應了社會政治、經濟、文化對書籍生產的不斷增長的要求。

7、口袋書

指開本小於小32開,印張大致不超過10個印張的書。口袋書的興起,最早可以追溯到2023年7月在倫敦出版的企鵝叢書,這套叢書3年間銷售2500多萬冊,獲得巨大成功。

8、電子書

單純文字形式的書已經不能滿足讀者的要求,因此,chm和hlp格式的電子書應運而生。

擴充套件資料

古代書籍代稱

1、青簡、韋編、青編

古代沒有紙時,把字寫在竹簡上,用皮繩把竹簡編綴起來,故稱書籍為青簡、韋編。韋就是用來編扎竹簡的皮繩。青編即青絲編,以青絲編結,用來記事,因而古代記事書籍常以青編代稱。

2、芸帙、芸編、芸籤

有了紙以後,人們為了防止蟲對書的咬噬,常在書裡放芸香,後人便用芸帙、芸編、芸籤等代稱書籍。

3、縹緗、緗帙、緗縹、縹帙

縹是青白色絲織物,緗是淺黃色的絲織物,古人常用這兩種絲織物作書籍的封皮、封套,縹緗等遂成為古代書籍的代稱。

4、墳典、墳籍

傳說古代早期的典籍有三墳五典、九丘八索。墳典是三墳五典的簡稱,三墳五典、九丘八索有時用來泛指古代典籍,而墳典、墳籍則常用作古代典籍的代稱。

5、二酉

代指豐富的藏書。相傳小酉山石穴中藏書千卷,乃是秦人留下之物,後則用以代指豐富的藏書。

秦人的歷史演變

秦人是華夏族 漢族別稱 西遷的一支,為黃帝五世孫伯益 大費 之後。伯益因輔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帝賜為嬴姓,其部族為嬴姓部族。夏朝末年,伯益次子若木之玄孫費昌棄夏投商,為商湯駕車,輔助商湯滅夏立商,成為商朝的功臣。嬴姓部族成為商朝貴族,世代輔佐商朝。商朝末年,周武王伐紂,嬴姓部族的惡來與父親蜚廉一起為...

呼和浩特的歷史,呼和浩特歷史名稱的演變

呼和浩特歷史悠久 文化底蘊豐厚。且不論距今50萬年前的 大窯文化 就已掀開了呼和浩特人類文明的歷史。自戰國建城 秦時建郡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戰國時,趙武靈王在今托克托縣境內始建 雲中 城,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封建城池之一。至今大青山依稀可辨的趙長城遺址,依舊在向人們訴說著趙武靈王在呼和浩特大地 變...

簡述護理概念的歷史演變過程,護理概念演變過程

遠古神化時期 紅山 良渚約10000年前 4000年前 伏羲 約8000年前 女媧 約6000年前 燧人 約5500年前 有巢 約5300年前 神農 約5000年前 夸父 約4800年前 蚩尤 約4500年前 五帝時期 約4300年前 4000年前 黃帝 約4300年前 顓頊 約4200年前 帝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