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建築是怎樣避雷的,論中國古建築如何傳承

2021-03-28 13:54:23 字數 4263 閱讀 7037

1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提起富蘭克林,人們就會聯想到雷電,想到他發明了避雷針。大約250年前,他提出了避雷針的設想:在建築物的高處,安裝一根尖銳的金屬桿,沿著牆壁引到地下,深埋以後,就能防止雷擊。

現在看來,富蘭克林的避雷針並不是那麼完美,英國的避雷裝置,頂部不是一根針,而是一個球,法國人也不用針,而是一個圓錐體。唯有美國人,堅持使用富蘭克林最初的設計,仍然使用頂部尖銳的鐵桿。

2023年7月13日,美國紐約市遭雷擊,5條高壓線路被切斷,停電一整天。美國人這才想到避雷針不可靠,於是新設計的避雷裝置不再是孤零零的一根針,而是2000多條細細的導線,裝在一根空心管子上,看上去好像一個雞毛撣子。

近年來,還出現過一些新型的避雷裝置,比如,在金屬桿上裝一個放射源,或裝一個半導體消雷器等等。不過,令人驚奇的是我國古代也有避雷裝置,我們先引用一位法國旅行家戴馬甘蘭的記述;「中國屋宇的屋脊兩頭,有一個仰起的龍頭,龍口吐出曲折的金屬舌頭伸向天空。舌根連著一根金屬絲連通地下。

這種奇妙的裝置,在發生雷電的時候,電就會從龍舌沿鐵絲跑到地下,不會毀壞建築物。」

這段記述來自《中國札記》,是這位法國人2023年寫成的。2023年,比富蘭克林發明避雷針的2023年早60多年哩!由此可見,我國早就有了避雷裝置。

這位法國人說的「龍頭」,在我國叫作「鴟(chī)尾」。相傳,漢代的時候,未央宮遭雷擊失火,就有人向漢武帝建議,在宮殿的尾脊上安裝能消滅火災的鴟魚。於是,後來的宮殿和民房的屋脊兩頭都有了叫做「鴟吻」或「鴟尾」的金屬飾物,形狀有龍、魚和雄雞等。

遺憾的是,這些鴟尾並沒有金屬線連線大地,而這位法國人卻根據自己的觀察,描述了這是避雷針似的裝置。因此,這件事就成了一個不解之謎。

後來有人分析,鴟尾雖然沒有金屬線連線大地,暴風雨襲來的時候,淋溼了屋頂和牆壁,也起到了接地的作用。

可是,我國有許多古塔,塔頂尖尖,突出於地面,最容易引雷,最容易遭雷擊,卻儲存完好。不是雷電未曾降臨,而是雷電來臨時,被消除了。

2023年,浙江杭州的六和塔,在一個雷聲隆隆的夜晚,人們看到塔頂尖端連續放光。這是放電現象,放電以後,雷災消失了。

歷史上也有過類似的記載。2023年一個夏夜,浙江嘉興的東塔放金光,像流星四散。山西河津縣城東覺成寺內有一座寶塔,到了風雨夜,塔頂常常會放光。

這些古塔頂部都有一個金屬塔剎,目前發現,最古老的金屬塔剎出現在三國時代。公元229年建成的保聖寺塔(位於江蘇高淳縣),塔高31米,塔頂有一裝飾,由覆缽、相輪和寶葫蘆等組成,大約4米多高。人們常把這鐵剎叫做「葫蘆串」,這就是一個避雷裝置。

由於有了它,一兩千年內,高塔未遭受雷擊。

這樣的例子還可列舉一些,明代的北京曾有一個廣寒殿,建在今天的北海公園內,殿旁豎立著一根鐵桿,有數丈高,頂部是3個金葫蘆,同時引一根鐵鏈連線大地。雖然文獻說,這是為了鎮龍,鎮北海之龍,而真正的作用卻是避雷。

看來,上面介紹的這些古建築,雖然沒有避雷針,卻都設有消雷、防雷的裝置。這是不是古代工匠有意的安排?如果是,那麼發明避雷針的年代就會大大推前;如果不是,為什麼類似的裝置卻不止一兩處,許多地方都有發現?

除了金屬塔剎是一個謎,磚石結構和木塔也是一個謎。山西應縣的木塔,全部是木結構,塔高51米,這是很容易招雷的高建築,然而,它從建成到今天,已經歷了900多個春秋,至今仍高高地聳立著。

有人說,這是木塔,不導電,塔身不導電,地面又幹燥,木塔就有了避雷的效能。而另一些人卻說,雷電襲來,電壓極高,高達幾百萬伏,電流又特別大,木結構的塔也會成為導體,怎麼說能避雷呢?

這也是不清楚的事。

2樓:稚宥莫維

中國古建築的避雷設施有的與世界上近代的避雷針有些相似之處,是世界上近代的避雷針的原型;有的卻有著明顯的自己民族的文化傳統和科學風格。

絕緣避雷

01我國古代人們從雷電對物質作用時所表現出的導電效果中,已初步獲得了一些有關導體和絕緣體的感性認識。

一.絕緣避雷

人們從對落雷現場的觀察中瞭解到雷電可通過金屬,而不能夠通過草木漆器,並且雷火遇到水不僅不滅,反而更加猛烈。例如,他們從落雷現場中看到雷火燒裂了寺廟屋頂上的鐵剎,熔化了佛象臉上的金粉塗面,而乾燥的木製窗戶在雷火中保持原樣,漆器也沒有燒焦。鋼質寶刀在皮刀鞘中熔為液體;而皮刀鞘原封未動;大樹雖為木質,但由於在雨中打溼了,雷火也把大樹撕裂了幾處。

人們從這些事實中領悟到在修樓建塔時,只要用雷電不能通過的材料,並使地基也難於導電。

二.「鎮龍」避雷

從我國傳統的五行、八卦學說解釋,八卦中「震」卦為「雷」。八卦與方位相結合時,則有「南離、北坎、東震、西兌」的規定,又有「南屬東雀、北屬玄武(龜蛇)、東屬青龍、西屬白虎」的說法,認為「雷從龍」,這樣,我國古代人們就把「雷」與「龍」聯絡起來。為了避免建築物被雷擊,就必須建造避雷設施,就要安裝「鎮龍」設施。

我國古建築上有許多稱為「鎮龍」的設施實為避雷裝置。

這些「鎮龍」裝置與近代的避雷針的避雷原理相同。我國一些古塔的尖端常徐一層有色金屬膜,採用容易導電的材料與直通到地下的塔心柱相連,柱下端又與貯藏金屬的「龍窟」相連。還有許多古建築物的屋頂有著一種叫做龍的裝飾物,它的頭仰向天空,張著嘴,向上伸出的舌頭是一根尖端的金屬芯子,另一端和埋藏在地下的金屬相連,能讓雷電跑到地底下去而不損壞建築物。

另外,在許多古塔與宮殿上設定「鴟尾」,在屋頂上設定動物狀的瓦飾,在高大殿宇裡常設有所謂「雷公柱」之類的避雷柱。這些設施都與大地相通,形成了良好的導電通道。

論中國古建築如何傳承

3樓:苦味精味苦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古建是傳承文化的核心。

古建作為一種文化精神的載體,一個民族生活的歷史記錄,是人類文化靈魂的棲息地,人類文化信仰的廟宇,銘刻歷史豐碑和文化靈魂的殿堂,是不同地區、國家、民族、社群的文化模式的反映,也是文化多樣性的表徵,具有特別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而這些都需要我們在實踐中加以改善。

中國是具有五千年傳統建築文化持續發展的文明古國,中國有多項世界一流的不同時代的古建築,這些傳統建築文化是現代中國城鄉建築事業的根,也是中華民族的根。

在當代中國城鄉建設中,沒有傳統建築文化的城市是沒有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傳承中華民族傳統建築文化,首先要明確什麼叫民族傳統建築文化,並搞清楚民族傳統建築文化的歷史與現狀。

中國對古代建築是怎樣保護的?

4樓:古建家園

關於已建好房屋進行保護的問題,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為了建築的壽命長,屋頂不漏水,要予以經常的保護與維修。這與我們所穿的衣服一樣,衣服要經常洗,經常換,勤洗勤換,勤整理,對衣服可以保護好,本可以穿二年,不保護不清理,一年就要壞掉了。

那麼房屋是一樣的,一座房屋建設成功,是「百年大計」,不是三幾個月,因為它不是臨時性建築,而是永久性的,長期的,所以要保護與維修。

如何保護?從屋頂到基礎,要經常勘察有沒有裂縫,有裂縫時,要及時用灰泥抹住,不讓裂開大口,以防雨水滲透。瓦片是否因風吹而脫落,是否因登上人,把瓦踩破了?

要及時補瓦。每年秋季要竄瓦一次。什麼叫竄瓦?

就是把瓦取下來,把瓦泥砍下去,在望板上重新鋪泥,重新鋪灰,再重新鋪瓦,這樣保住不會漏水。因為屋頂漏水是關鍵問題。房屋壽命長不長,房屋破不破,關鍵問題是看房屋的防水防漏如何了。

磚牆開裂口,要抹補灰泥;地基存水,要疏通下水,要排雨水,要做防水坡;門窗破了,及時修補;油漆掉了,及時刷油,這樣可以保住建築本身的防護。一座房子施工完畢要及時住人,經常住人,有人居住的房屋不會損壞,因為有人即有煙火,房屋總是乾燥的。如果一座房子不住人,空著時間久了,房屋返潮,房屋很快就會遭到破壞。

總之一句話,也就是說哪個部位出了問題,及時修補那個部位,否則,它很快會被破壞。

由於宮廷裡房屋多,所以專門設立管理與維修部門,或營繕處等。在王府大宅裡都有幾個專門修房子的技術工人,到必要時會有幾個工人來修房子。小破小修大破大修,要及時維修。

一座房屋3-5年不動,也不住人,當然要遭到房倒屋塌的厄運。一般來看,對一所房屋刷漿,抹灰,修地面……這是經常要做的。在農村裡鄉民的泥土房每年6~7月天氣晴朗,沒有雨時,也要和泥抹泥牆,抹土牆,整修草房的草頂,重新苫草,重新和泥。

屋內的土炕也要拆掉它,重新再砌,這樣保證過冬時使灶炕好用。

一般來看,房屋要年年維修,一年一小修,三年一大修,十年至二十年要徹底大翻修,這樣才是保護房屋年長的好方法。

怎樣學習中國古建築施工

5樓:徐天來

首先,你要了解古建中各種部位的常用尺寸和形狀,連線方式。有本書《中國古建築測繪十年》,要看!要懂!

其次,施工圖現在都有大樣圖集,所以畫的時候也不難,直接參考,所謂施工圖就是死的東西,區別在用材上,你想讓你的施工圖中標,那一是預算合理,二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

最後,要想達到好的效果,那一定要有一個手藝好的師傅,不是所有的工匠都是可以做出精緻的作品的。

補充一點,即使是古建,也要遵守規範!!連規範都達不到的施工圖稽核都過不了,我說的這都是基礎,要想提高還是去工地吧。

中國古建築問題,中國古建築問題

第一個問題,最早建於遼朝 1056年 的山西省應縣木塔 第二個問題,臺基 圓柱 開間 橫樑 斗拱 更多的知識,可以看看古建中國,上面有很多的古建知識 如果按照中國傳統概念,以30年為一代,那麼可以說,中國建築研究已凝聚了三代人的努力,經過了三個歷史階段。第一個階段是,一些中國建築研究的先驅者,以一種...

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和代表建築,中國古建築的特點是什麼

1,中國古建築以木材 磚瓦為主要建築材料,以木構架結構為主要的結構方式 此結構方式,由立柱 橫樑 順檁等主要構件建造而成,各個構件之間的結點以榫卯相吻合,構成富有彈性的框架。中國古代木構架有抬樑 穿鬥 井榦三種不同的結構方式。抬樑式是在立柱上架樑,樑上又抬樑,所以稱為 抬樑式 宮殿 壇廟 寺院等大型...

中國古建築中的斗拱何時定型化中國古建築中的斗拱何時定型化

斗栱用於柱頂 額枋和屋簷或構架間,它的產生和發展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從兩千多年前戰國時代採桑獵壺上的建築花紋圖案。作為中國傳統木架建築顯著特點之一的斗拱在漢代普遍使用。宋 營造法式 中稱為鋪作,清工部 工程做法 中稱鬥科,通稱為斗拱。鬥是鬥形木墊塊,拱是弓形的短木。拱架在鬥上,向外挑出,拱端之上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