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三峽的典故,與三峽有關的傳說故事?

2021-03-28 12:57:03 字數 6025 閱讀 4550

1樓:天下相思

三峽「望霞峰」典故:

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宮裡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叫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雲駕霧,遨遊四方。

當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十二仙女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

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姐妹十二忘記了回宮的事,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傑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擴充套件資料

三峽沿江古文化

考古發掘表明,長江三峽巫山地區文化積澱相當豐厚,有史可考的文化遺址遍佈長江和大寧河兩岸,多達一百七十餘處。專家分析這一帶, 可能是古代巴人活動的中心地域之一,還可能是「巴墟」的所在地。

巫山文化遺址中,最令人震驚的是在長江南岸巫山縣廟宇鎮龍骨坡發現二百萬年前人類化石,此外,新石器時代晚期魏家樑子文化的發現,又使巫山成為研究三峽歷史的重點地區。在長江與大寧河兩岸的巫山境內,還發現的幾處大型古代城址,為研究古代三峽地區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進步提供了難得的證據。

參考資料

2樓:小夏

三峽是個好地方,這裡除了美妙的秀麗景緻之外,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三峽的傳說故事您瞭解嗎?準備去三峽旅遊的朋友您可要關注一下三峽的傳說故事哦!

相傳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災。滔天洪水包圍了群山,淹沒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們只好棲身於山洞,或者在樹上結巢而居。

當時,正處於原始部落聯盟時代,部落聯盟的首領堯,派鯀去治理這次洪水。鯀治水9年,他採取水來土擋、堵塞水路的辦法,結果水愈堵愈高,堤破決口,洪水再次氾濫,鯀的治水以失敗告終。堯終舜繼,舜又派鯀的兒子禹繼承其父親未竟的事業,繼續治理洪水,還派了契(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協助他。

三峽一景

作為傳說中的人物,禹是**人一直沒有定論,有的說他是安徽塗山人,有的說他是四川汶川縣石紐人(即今汶川縣西)。禹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後人記載,禹治理水害是從岷江開始的。

他首先在汶山縣的鐵豹嶺一帶疏導岷江,然後鑿開金堂峽口,《尚書·禹貢》說:「岷山導江,東別為沱」,也就是分岷江水入沱江,使其在瀘縣流入長江,從而減少進入成都平原的洪水。

整治好眠江後,禹又順江東下到了江州(今重慶市)一帶,娶塗山氏為妻,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啟。至今,重慶朝天門長江南岸的那塊"夫歸石"或稱"望夫石",還在向人們訴說著許多關於大禹與塗山氏之間的動人故事。

禹從江州東下來到了三峽,便開始疏浚三峽的工程。晉郭璞《江賦》雲:「巴東之峽,夏後疏鑿《淮南子·修務》說,禹先是"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即鑿開了堵塞江水的巫山,使長江之水能夠順暢東流。

然後,他又鑿開瞿塘峽「以通江」,開西陵峽內的「斷江峽口」(見《水經注·江水》),終於使長江順利通過三峽,向東流注大海,解除了水患對長江中下游的威脅,而上游的四川盆地終成糧倉,號稱「天府之國」。

傳說,禹在疏浚三峽時,還曾得到神女瑤姬的幫助。人們說,大溪寬谷中的「鎖龍柱」和「斬龍臺」,即為瑤姬幫助夏禹治水鑿峽時鎖龍斬姣的地方;巫峽中的「授書檯」,是瑤姬向大禹授治水黃綾寶卷的地方,而不願迴天庭的神女也變成了那座令人嚮往的神女峰;西陵峽內的黃牛峽,就是因神女留下來看守三峽的神牛而得名。

三峽一景

在神女的幫助下,經過禹和各部落人民的共同努力,終於鑿通三峽,江河暢通,水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耕。禹在治水13年中,非常繁忙,竟至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於禹治水有功於人民,舜便推薦禹為自己的繼承人,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後人遂稱禹為"大禹"--偉大的禹。

對大禹疏浚三峽的傳說,古人大多是相信的。這不僅從各種文獻記載上可以得到證明,而且詩人們多以讚頌的詩句予以謳歌。杜甫的《瞿塘懷古》詩曰:

「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而任夷陵縣令的歐陽修,只相信禹王開山之功,不信神牛鑿峽之說,所以他將「黃牛廟」改名「黃陵廟」,廟中祭祀的黃牛神改為祭祀夏禹王。范成大的《初入巫峽》詩,結句以詠歎出之,直抒胸臆,倍有神致:

「偉哉神禹跡,疏鑿此山川!」

與三峽有關的傳說故事?

3樓:勤奮的陸

1、大禹治水。三峽最早的傳說**於大禹治水,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長江之患,大禹治水,有斧開山,三峽之源,頓然破開,長江之所流進大海,全靠此斧破開。

2、神女峰。相傳楚王遊三峽夜夢巫山神女,回去之後日夜思念。最後才知巫山神女等待楚王而化做了一座山峰,也就是今日的神女峰。

3、三峽花椒。遠在洪水氾濫年代,大禹率領著千軍萬馬疏通了長江三峽。在治水大軍中,有一位跟隨大禹的老郎中,帶著一個小孫女,這姑娘長得花顏月貌,聰明過人,取名花椒,她整天跟著爺爺四處奔波,為治水民工和當地百姓治病。

當地百姓個個喜歡她,稱花椒為「神醫姑娘」。

後來,由於這一帶森溼熱性眼病廣泛流行,人們挨家挨戶病倒呻吟不止,有的還害瞎了眼。見此情形,花椒心急如焚,一人又忙不過來,於是就發動大家尋找一種開白花、結小子、味麻性烈的藥物來**,療效十分顯著。

從此,它就成了主治眼病的特效良藥。人們為了採摘方便,便將此種樹苗移栽到自己的房前屋後,為了預防眼病,每日三餐的菜餚中,也加些清香味麻的小紅籽兒,日長天久,這小紅籽兒就成了調料,它和辣椒一起,成了菜的特有風味——麻辣味。

4、瑤姬。在夏禹治水的年代,瑤池宮裡住著西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叫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

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雲駕霧,遨遊四方。

當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便送給大禹一本《上清寶經》的治水天書,瑤姬還沒有來得及告訴大禹如何破譯這部天書,就被西王母派來的天兵捉拿回宮。

十二仙女早就厭倦仙宮生活,她們掙脫神鏈,重返人間,幫助大禹疏通了峽道,解除了水患。從此,瑤姬愛上了三峽,成天奔波在巫山群峰之間,為船民除水妖,為樵夫驅虎豹,為農夫布雲雨......

姐妹十二忘記了回宮的事,久而久之,她們便化成十二座奇秀絕美的峰巒聳立在巫峽兩岸。瑤姬是十二仙女的傑出代表,所立山峰位置最高,每天第一個迎來朝霞,便贏得了「望霞峰」的美名。

5、嫘祖。相傳有一年春天,少女嫘祖在西陵峽口西陵山的桑園裡養蠶時,碰到正統帥大軍路過的黃帝。黃帝看到在她的身上穿著一件絲織綵衣,閃著輕柔溫和的光,感到十分奇怪。

因為當時人們都是裹著草葉或者獸皮,黃帝就問嫘祖身上穿的是什麼,嫘祖說是蠶絲。

黃帝感覺到這是一項大的發明,就決定把嫘祖帶走。嫘祖對這位年輕大帝也是一見鍾情,願意結為夫妻。但黃帝與嫘祖受到本地土著的圍追堵截,在逃走的過程中還曾躲藏在黃牛巖的一個山洞裡,這個山洞就是三峽黃牛峽的軒轅洞。

在三峽地區還有一句流傳久遠的俗語,「皇帝老兒是山裡人的外甥」。這一俗語似乎從民俗學上證明了嫘祖是黃帝的正妃。現在西陵山上建有嫘祖廟,廟門上有一塊「人文初祖」的大扁。

所以在三峽,人們將嫘祖稱為偉大的「中華第一祖母」。

4樓:匿名使用者

1、三峽最早的傳說**於大禹治水,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長江之患,大禹治水,有斧開山,三峽之源,頓然破開,長江之所流進大海,全靠此斧破開。

2、神女峰,又叫望霞峰。位於巫山縣城東約15公里處的大江北岸。一根巨石突兀於青峰雲霞之中,宛若一個亭亭玉立、美麗動人的少女,故名神女峰。

3,瑤姬。她聰慧美麗,心地善良,活潑開朗,耐不住宮中的寂寞生活。八月十五這一天,她邀了她身邊的十一姐妹,騰雲駕霧,遨遊四方。

當她們來到巫山時,只見十二條惡龍興風作浪,正在治水的大禹也被洪水圍困其間。瑤姬敬佩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治水精神,決定助他治水。

4、遠古時代,瑤池宮裡住著西天王母的第二十三個女兒,名瑤姬。她在紫清闕里,向三元仙君學得了變化無窮的仙術,被封為雲華夫人,專司教導仙童玉女之職。

5、相傳在

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災。滔天洪水包圍了群山,淹沒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們只好棲身於山洞,或者在樹上結巢而居。

5樓:匿名使用者

三峽最早的

傳說不是這些,三峽最早的傳說**於大禹治水,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長江之患,大禹治水,有斧開山,三峽之源,頓然破開,長江之所流進大海,全靠此斧破開。此鐵乃太上老君之寶,大禹求得,號定海神針鐵,又名如意金箍棒,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定東海龍宮,後來光華閃耀,放奇光異彩,引來天產石猴孫悟空,大鬧水晶宮,老龍王懼他,將此寶給他,後來大鬧天宮,多借此寶之力,再後來保唐憎西遊,最後,成為鬥戰勝佛。

關於三峽的故事

6樓:繁華有一夢

1,相傳很久很久以前,長江之患,大禹治水,有斧開山,三峽之源,頓然破開,長江之所流進大海,全靠此斧破開。此鐵乃太上老君之寶,大禹求得,號定海神針鐵,又名如意金箍棒,重達一萬三千五百斤,定東海龍宮,後來光華閃耀,放奇光異彩,引來天產石猴孫悟空,大鬧水晶宮,老龍王懼他,將此寶給他,後來大鬧天宮,多借此寶之力,再後來保唐憎西遊,最後,成為鬥戰勝佛。

2,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災。滔天洪水包圍了群山,淹沒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們只好棲身於山洞,或者在樹上結巢而居。

當時,正處於原始部落聯盟時代,部落聯盟的首領堯,派鯀去治理這次洪水。鯀治水9年,他採取水來土擋、堵塞水路的辦法,結果水愈堵愈高,堤破決口,洪水再次氾濫,鯀的治水以失敗告終。堯終舜繼,舜又派鯀的兒子禹繼承其父親未竟的事業,繼續治理洪水,還派了契(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協助他。

7樓:飄雲流蘇

三峽是個好地方,這裡除了美妙的秀麗景緻之外,也擁有深厚的文化底蘊,三峽的傳說故事您瞭解嗎?準備去三峽旅遊的朋友您可要關注一下三峽的傳說故事哦!

相傳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災。滔天洪水包圍了群山,淹沒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們只好棲身於山洞,或者在樹上結巢而居。

當時,正處於原始部落聯盟時代,部落聯盟的首領堯,派鯀去治理這次洪水。鯀治水9年,他採取水來土擋、堵塞水路的辦法,結果水愈堵愈高,堤破決口,洪水再次氾濫,鯀的治水以失敗告終。堯終舜繼,舜又派鯀的兒子禹繼承其父親未竟的事業,繼續治理洪水,還派了契(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協助他。

三峽一景

作為傳說中的人物,禹是**人一直沒有定論,有的說他是安徽塗山人,有的說他是四川汶川縣石紐人(即今汶川縣西)。禹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後人記載,禹治理水害是從岷江開始的。

他首先在汶山縣的鐵豹嶺一帶疏導岷江,然後鑿開金堂峽口,《尚書·禹貢》說:「岷山導江,東別為沱」,也就是分岷江水入沱江,使其在瀘縣流入長江,從而減少進入成都平原的洪水。

整治好眠江後,禹又順江東下到了江州(今重慶市)一帶,娶塗山氏為妻,生了一個兒子取名啟。至今,重慶朝天門長江南岸的那塊"夫歸石"或稱"望夫石",還在向人們訴說著許多關於大禹與塗山氏之間的動人故事。

禹從江州東下來到了三峽,便開始疏浚三峽的工程。晉郭璞《江賦》雲:「巴東之峽,夏後疏鑿《淮南子·修務》說,禹先是"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即鑿開了堵塞江水的巫山,使長江之水能夠順暢東流。

然後,他又鑿開瞿塘峽「以通江」,開西陵峽內的「斷江峽口」(見《水經注·江水》),終於使長江順利通過三峽,向東流注大海,解除了水患對長江中下游的威脅,而上游的四川盆地終成糧倉,號稱「天府之國」。

傳說,禹在疏浚三峽時,還曾得到神女瑤姬的幫助。人們說,大溪寬谷中的「鎖龍柱」和「斬龍臺」,即為瑤姬幫助夏禹治水鑿峽時鎖龍斬姣的地方;巫峽中的「授書檯」,是瑤姬向大禹授治水黃綾寶卷的地方,而不願迴天庭的神女也變成了那座令人嚮往的神女峰;西陵峽內的黃牛峽,就是因神女留下來看守三峽的神牛而得名。

三峽一景

在神女的幫助下,經過禹和各部落人民的共同努力,終於鑿通三峽,江河暢通,水流大海,湖泊疏浚,能蓄能耕。禹在治水13年中,非常繁忙,竟至三過家門而不入。由於禹治水有功於人民,舜便推薦禹為自己的繼承人,擔任部落聯盟的首領。

後人遂稱禹為"大禹"--偉大的禹。

對大禹疏浚三峽的傳說,古人大多是相信的。這不僅從各種文獻記載上可以得到證明,而且詩人們多以讚頌的詩句予以謳歌。杜甫的《瞿塘懷古》詩曰:

「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而任夷陵縣令的歐陽修,只相信禹王開山之功,不信神牛鑿峽之說,所以他將「黃牛廟」改名「黃陵廟」,廟中祭祀的黃牛神改為祭祀夏禹王。范成大的《初入巫峽》詩,結句以詠歎出之,直抒胸臆,倍有神致:

「偉哉神禹跡,疏鑿此山川!」

三峽的翻譯,三峽的翻譯

從三峽全長七百里中看,兩岸山都是相連的,沒有中斷的地方。山嶺重重疊疊,連綿不斷,把太陽光和天空都遮蔽了。如果不是正午晚上,絕看不到太陽和月亮。到了夏天洪水暴漲滿上山岡的時候,無論是上行還是下行,都被阻絕了。有時皇帝的詔書急需傳達,那麼,從白帝到江凌,雖有一千二百里之多,早上出發,晚上便到,即使乘飛奔...

長江三峽分別是哪三峽,長江三峽是哪三峽?各在什麼城市?

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採納哦 長江三峽西起重慶奉節縣白帝城,東至湖北宜昌市南津關,全長193千米,沿途兩岸奇峰陡立 峭壁對峙,自西向東依次為瞿塘峽 巫峽 西陵峽。重慶巫山縣境內,有大寧河小三峽 馬渡河小小三峽。長江沿線重慶境內,有 水下碑林 白鶴梁,東方神曲之鄉 豐都鬼城,建築風格奇特的石寶寨 巴蜀勝...

有關三峽的古詩,描寫三峽景色的著名詩句

上三峽李白 巫山夾青天,巴水流若茲。巴水忽可盡,青天無到時。三朝上黃牛,三暮行太遲。朝及三暮,不覺鬢成絲。三峽歌陸游 十二巫山見九峰,船頭彩翠滿秋空。朝雲暮雨渾虛雨,一夜猿啼明月中。入峽次巴東 白居易不知遠郡何時到,猶喜全家此去同。萬里工程三峽外,百年生計一舟中。巫山暮足沾花雨,隴水春多逆浪風。兩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