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孔子提出孝悌說,孔子 言論 「孝悌」

2021-03-27 04:17:45 字數 4222 閱讀 8013

1樓:匿名使用者

《論語》: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於我老彭。

」孔子一生並無著述,只是喜歡、相信、講述古聖先賢所講述的道理。也就是說,孝悌之說並非孔子提出,而是古已有之。孔子將其整理,概括,闡述成為一種完整系統的學說,如此而已。

《論語》:「**,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孔子強調了為人弟為而子而應遵循的最高生活準則——孝悌之道。

孔子將其系統地講述給他的**曾子並由曾子記錄成書,這就是我們現在見到的《孝經》。

孔子強調孝悌之道,與當時孝悌不行造成五倫皆亂繼而天下大亂的社會現實有直接關係。他述孝道,更是要讓他的**及天下所有的人認識到孝悌之道是天下根本之道的道理,並傳諸後世,使後世之人永遠銘記「孝道不行,一切皆亡」這個簡單而深刻的道理。

2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非常重視孝悌,認為孝悌是做人、做學問的根本。孝悌不是教條,是培養人性光輝的愛,是中國文化的精神。談孝悌,「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相對的,並不只是單方面的順從、尊敬。

3樓:二十又四志於學

孝悌是德行的根本,人有了孝悌才能有其它美德。

當時春秋時期,社會思想動亂,君不君,臣不臣。所以,孔夫子用孝悌仁義來救世。

4樓:匿名使用者

孔子的思想基礎是「家」,孝悌就是他的思想的一個體現

孔子 言論 「孝悌」

5樓:泡泡族小公主

孝悌是要尊敬長輩,愛護老幼。

孔子孝悌觀對當今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6樓:中國爾爾

二、孔子孝

悌觀的主要內容

孔子的孝悌觀重視血緣親情之愛,維護了血緣宗法家庭的穩定。他把父母由生到死的過程與孝悌觀結合,突出了親人之愛與人性的和諧。

(一)追孝

孔子倡導對祖先的情感祭拜。春秋後期,隨著社會生產力的提高,人類的社會理性開始覺醒,人們對祖先、鬼神畏懼程度減輕,祖先崇拜趨於理性。如季路問事鬼神。

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問死。

曰:「未知生,焉知死?」(《論語・先進》)子不語怪、力、亂、神。

(《論語・述而》)孔子不相信鬼神實有,但他把喪葬祭祖作為孝的內容加以提倡,「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論語・為政》)這種做法原因是「……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

……」(《論語・陽貨》)孔子講究祭祀以感念父母的養育之恩,因此孔子十分重視追孝、送終。「喪事不可不勉」(《論語・子罕》)「祭思敬,喪思哀,其可以矣。」(《論語・為政》)

(二)孝生

西周以前孝順父母側重於物質生活的奉養,孔子大大發展了孝順父母的觀念,提出了精神奉養的主張。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有別乎?」孔子講的孝更重視情感的生髮。

孔子所以重視孝的精神層面,主要看到了精神奉養對父母內心愉悅的巨大作用。孔子說過:「啜菽飲水盡其歡,斯之謂孝。

」(《禮記・檀弓下》)只要能保證父母精神上的愉悅便稱之為孝子,從內心敬愛父母,父母病了,會憂心其疾;父母年事漸高,則喜懼參半,孔子將孝建立在血緣情感上,從而使孝從宗教倫理轉變成對自我意識進行反思的人生哲學。

(三)無改父道

孔子要求子女繼承父母的志向和處事原則。「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

學而》)孔子的孝道觀不僅侷限於感性態度,更向理性觀念邁進一步,從而使倫理道德與政治信仰融為一體。

孔子在對待繼承父道的過程可能產生的矛盾與分歧,提出了「幾諫」、「父子相隱」的原則,把看似違逆的行為擴充為忠孝體系中,突出了維護血緣親情的重要性。

三、孔子孝悌觀的主要特徵

孔子的孝悌觀通過禮法實踐、情感內化以及政治倫理化等機制執行起來,從而使孝悌觀發展與完善為一套完整的倫理體系。

(一)以禮釋孝

孔子學說的孝悌觀念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篇》)孔子把孝悌行為作為學習文獻典籍等開展深入學習的基礎,認為只有躬行實踐根本德行之後,才有學習其他方面的資格。

孝悌之德通過「禮」實踐和檢驗。《論語・為政》中記載孟懿子問孝。孔子說:

「無違」。並進一步解釋其含義,即「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孔子以禮釋孝,認為孝道的根本是不違背禮節。

在《論語・八佾》中孔子對禮的本質作出解釋,子曰:「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甯戚。」孔子把禮的道德情感和踐行這種情感的自覺性置於核心地位,因此孔子在不同場景講孝道時,十分強調這種道德意識和道德情感的自覺性。

如子游問孝時,子曰:「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有別乎?」子夏問孝時,孔子說:

「色難。」(《論語?為政》)以及「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

(《論語?學而》)

(二)具有鮮明的道德倫理意識

孔子強調重視情感的自覺性的同時,將社會外在規範進行轉化,使人情感的自覺性進一步內化為道德倫理意識。孔子以「父母唯其疾之憂」(《論語?為政》)、「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則以喜,一則以懼」(《論語?

里仁》),使用「憂、懼、喜」等具有強烈感**彩的表達方式,突出了前人未曾表現過的人文精神和生命意識,至此孔子對中國社會秩序和個體生命秩序進行了更深層次的設計,孔子積極確立道德倫理意識的自覺性對中國建立穩定的社會政治秩序具有重大作用。

(三)道德情感作用於社會政治秩序

以血緣關係為基礎的社會倫理秩序有利於維護政治穩定。親情具有雙向調節作用。對上,孔子說過,孝慈,則忠。

(《論語?為政》)向下,「君子篤於親,**興於仁;故舊不遺,**不偷。」(《論語?

泰伯》)孔子給道德倫理秩序賦予了情感合理性,使社會政治與情感心理有機結合。孔子說過:「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

是亦為政,奚其為為政?」(《論語?為政》)堅信孝悌觀對政治產生著重大作用。

統治者和百姓自覺遵守道德意識和行為的各項要求,形成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禮治秩序,政治倫理化了,倫理政治化了。孔子把血緣親情擴充套件為社會倫理的原理和國家政治原理,構建起互惠互動的雙向倫理關係,建立起「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倫理政治秩序。

孔子的孝悌觀十分強調血緣親情的道德義務,強調情感的真誠和熱愛,對當時和後世具有積極作用。

孔子有子曾子等提倡的忠信孝悌仁和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鑑意義

7樓:不曾明瞭

孔子提出並建立以「孝悌」為基本規範和基礎、以「仁」為最高境界的系統化、理論化、去神化、平民化的單純倫理意義上的孝悌道德規範,是人們日常進行處理倫理關係的最基本的道德準則。這樣的理論學說更容易被普通民眾所接受,而且在社會發展中能夠被全體人民普遍認同,是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對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思想道德營養供給。學習儒家孝悌思想,加強理論認知,有助於個人的道德品質和文化素養的養成。

其次儒家孝悌思想也是一種實踐活動。孔子提出的孝悌思想是用來實踐的,在實踐中規範和調和家庭內部的人際關係,達到社會穩定、維護周禮的客觀效果。要想達到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客觀效果,人們就必須去踐行,這是一種實踐精神,是要落實到個人的日常行動上來。

儒家孝悌思想與個人的日常生活相聯絡,鼓勵人們在實踐活動中自覺規範言行,嚴格要求自己,這樣就可以提高自己的道德素養,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目標。

從儒家孝悌思想的目的來看,孔子當初提出孝悌思想是為了解決家庭問題進而解決社會問題,「孝悌」原本就是一個家庭觀念。在家庭中生活中,做到最基本最簡單的孝敬父母、尊敬兄長之後,我們才能把其他的事情有條不紊地進行。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儒家傳統中家國一體認為一個國家是一個小家庭的n次放大,只有先「齊家」而後再「治國」、「平天下」。

儒家孝悌思想把親情感情與家國天下聯絡起來,演延成了一種愛國思想,個人視報效祖國為最大的孝義和最高尚的德行,也是最崇高的價值追求,就像追孝先祖一樣。這樣「孝悌成為社會秩序穩定、社會關係合理存在、社會生活發展的基礎」。熱愛祖國,隨時隨地為保衛祖國而死是每個人的精神追求,這樣子必然會形成良好的社會秩序和安定的國家局面。

因此,儒家孝悌思想在一定時期、一定程度上維持了國家相對的長治久安。

8樓:潛桂蘭斛婉

搜一下:孔子有子曾子等提倡的忠信孝悌仁和思想在今天有何借鑑意義

孔子的孝悌觀對當今社會有何現實意義

在21世紀的今天,我們該怎樣來看待孔子所說的「忠」、「信」「孝悌」等觀念?

9樓:zzz_城南夜雨

在21世紀,孔子提出的忠義等理念仍具有重要意義,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仍然需要大力提倡。

10樓:迴圈往復永不盡

就應該取其精華去取糟粕,應該汲取其中有用的東西。

孔子為什麼說宰我不仁,孔子為什麼說 天地不仁 聖人不仁

據 論語 來說,孔子譏刺宰我有兩件事 一是宰我竟然向孔子質疑君子守三年之喪將會敗壞許多事,不合時宜。一是宰我晝寢,於是孔子指責道 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宰我在孔子面前表現的幾件事都嚴重違背了孔子的原則,所以被斥為不仁。這是孔子稱宰我不仁的主要兩個原因。孔子直接說宰我不仁,是在第一件事中,論...

從孔子言論中君子人格特質是什麼

1.人不襲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2.君子去人,惡乎成名?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3.君子坦蕩蕩.4.君子 之美,不 之惡.5.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6.君子和而不同.7.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8.君子求諸己.9.君子有三思而不可不思也.10.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

刨根問底 為什麼說孔子真偉大,孔子為什麼說「是禮也」

因為孔子的思想,一直延伸到現在,還被所有人在傳頌,這就是偉大!孔子為什麼說 是禮也 指凡遇到不懂的事,都問別人,向別人請教。後指遇事多做調查研究。那當然了 論語 中說 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在那個時代,不發問,就無法獲取知識。因為是文人啊,講禮節 為什麼說孔子是我國歷史上偉大的教育家 為什麼說孔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