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節日風俗習慣

2021-03-24 05:10:27 字數 6363 閱讀 1802

1樓:匿名使用者

1.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雲南大理,那裡蒼山洱海風景秀麗,民族文化較為發達。白族男女均上著衣、外套領褂,下著褲。服裝顏色的搭配簡單鮮明,對比協調。

白族人民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甚至褲子都喜用白色或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

2.布依族

布依族居住在我國西南地區的盤江、紅水河流域。布依族男子常穿短衣長褲,盛裝時著長衫,戴瓜皮帽。婦女則上著短衣,下著百褶裙或長褲,戴銀飾。

3.保安族

保安族居住在甘肅省內大河家地區。保安族男子,穿白布衫,外套青布坎肩,下穿深色長褲,頭戴白或黑色圓頂帽,在節日裡穿長袍。女子穿色彩豔麗的衣褲,上衣為剛過雙膝的有花邊的大襟襖,外套坎肩,戴頭蓋,也戴禮帽。

4.傣族

傣族多居住在我國雲南的**帶地區,擅長農耕和水稻種植。傣族人在生活習俗、宗教信仰等方面融合了中原和印度及中南半島諸國文化。傣族男子多穿圓領大襟或對襟小衫,下著長褲,白布或藍布包頭。

婦女穿長筒裙和短衫,梳各種髮式。傣族人民崇拜孔雀和大象,常將孔雀和大象的圖案編織在衣物上。

5.侗族

侗族居住在我國湘、黔、桂三省毗臨地區。侗族服飾分為南北兩種型別。生活在北部地區的侗族男子服飾與漢族基本相同。

婦女上著無領衣,銀珠大扣,下著褲。南部的男子多穿對襟衣,裹綁腿,頭纏亮布。女子上著緊身衣,下著百褶裙,或上著短衣,下著長褲,盛裝時著雞毛裙。

侗族婦女喜愛銀飾,以多為美,以重為貴。

2樓:千山鳥飛絕

1、高山族

高山族是臺灣省境內少數民族的統稱,包括十多個族群。「高山族」這個名稱是2023年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對臺灣省民族的總稱。高山族地區森林覆蓋面積大,素有「森林寶庫」 的美譽。

高山族的節日很多。他們的傳統節日大都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豐年祭」又稱「豐收節」、「豐收祭」、「收穫節」等,相當於漢族的春節,是高山族最盛大的節日。

2、納西族

原遊牧在青海省黃河、湟水谷地的古羌人,輾轉南遷至川西南、滇西北一帶,並分化成不同的民族,其中就包括納西族。「納」有大或尊貴之意,「西」意為人。麗江納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靈,崇拜大自然,相信天地萬物皆有神靈主宰。

每年農曆七月二十五日的「轉山節」 祭祀獅子山,就是人們敬拜自然實體的公共祭祀慶典。

3、赫哲族

赫哲族的先民自古在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流域繁衍生息。歷史上曾有「黑斤」、「黑真」、「赫真」、「奇楞」、「赫哲」 等不同名稱。新中國成立後,統一族名為赫哲,意為居住在「東方」及江「下游」的人們。

河燈節是赫哲族的民間傳統節日,世世代代靠捕魚為生的赫哲人,年年都在農曆的7月15放河燈、祭河神,以此來祈禱、祝福族人平安、捕魚豐收。

4、保安族

保安族因信仰伊斯蘭教和風俗習慣與當地回族略同,又被稱為「保安回」。2023年根據本民族人民意願,定名保安族。保安族主要分佈在中國西北甘肅省積石山縣一帶。

保安族通用漢文,多信仰伊斯蘭教。著名的保安腰刀的生產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尤為藏族人民所喜愛。保安族的節日同許多信奉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如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祀日等,家家都要炸饊子、油餜、蜜圈圈和油香。

5、布依族

布依族是中國西南部一個較大的少數民族。解放前,布依人被稱為「仲家」、「水戶」、「夷族」、「土邊」、「本地」、「繞家」等。2023年,貴州省各地的布依族代表經過協商,正式統一用「布依」作為本民族的名稱。

布依族崇拜祖先,主要信仰多神和自然崇拜,傳統節日除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外,還有「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牛王節」等,最隆重的節日是農曆「六月六」。

3樓:威海博銳化機

五個少數民族習俗:

1、壯族八月十五「鬧哥孩」。

壯族在八月十五這天,除了要賞月和吃月餅外,一項重要習俗活動就是「鬧哥孩」,因為組織者和參與者都是女性,鬧的物件是男性,所以叫「鬧哥孩」,其實就是對歌,內容一般不涉及愛情,多是有關史實、社會一類的,盡興方散。

2、畲族八月十五陪客唱歌。

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畲族把這天視為走親訪友的好日子,而陪客唱歌又是畲族的獨特習俗。中秋歌節不但要陪客唱,還要集中到縣城去對歌。對歌的時候,男女各站一邊,女的還特別喜歡擠在一起,不參加唱歌的婦女,也要和歌者擠在一起,以壯聲勢。

3、朝鮮族高搭「望月架」。

朝鮮族則用木杆和松枝高搭「望月架」,先請老人上架探月,然後點燃望月架,敲長鼓、吹洞簫,一起合跳《農家樂舞》。

4、 黎族歌舞聚會。

黎族稱中秋節為「八月會」或「調聲節」。屆時各集鎮舉行歌舞聚會,每村由一「調聲頭」(即領隊)率領男女青年參加。人員到齊後,大家互贈月餅、香糕、彩扇和背心,成群結隊。

入夜便聚集在火旁,烤食野味,痛飲米酒,開展盛大的對歌,未婚青年趁機尋找未來的伴侶。

5、苗族「跳月」。

每到中秋之夜,苗族全家團聚後,要到山林空地上載歌載舞,舉行「跳月」活動。男女青年在「跳月」中,相互尋找心上人,吐露愛慕之情。

4樓:vincent丶無辰

1、彝族

雲南的彝族中,位於雲南中部的楚雄彝族自治州和南部的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是雲南境內彝族人口最為集中的地區。彝族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崇虎、尚黑、敬火、愛武是彝族文化的幾個鮮明特點。

而彝族的十月太陽曆,可與聞名於世的瑪雅文明相媲美。

2、白族

白族,主要住在於雲南西北部的大理白族自治州。白族崇尚白色。除「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及漢族的年節外,白族還普遍崇奉一村一方的保護神一「本主」,各地還有迎神賽會等等。

3、哈尼族

哈尼族主要聚居於滇南紅河兩岸的哀牢山區,是雲南高原上典型的梯田稻作農耕民族。哈尼族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民族,他們依山就勢,創造了令世界稱奇的梯田文化。

4、壯族

雲南的壯族中80%聚居於雲南東南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

壯族女子善紡織,編織的「壯錦」以色彩絢麗和圖案精美聞名。男子多穿自織青布對襟上衣,下著寬邊大褲,以青藍帕纏頭;壯族女子的鞋、帽、胸兜等都用五色絲線繡上栩栩如生的花紋、鳥獸、人物、花卉等圖案,色彩十分豔麗。

5、苗族

苗族主要分佈於滇東、滇南地區。苗族沒有文字。他們的歷史文化主要通過口耳相傳。

擅長色彩工藝,他們的挑花、刺繡、蠟染聲名遠播。苗族人深信:銀,具有傳奇的驅邪神力。

苗族女子愛戴銀飾。

少數民族節日風俗習慣

5樓:c丶

傣族——竹樓、孔雀舞、潑水節;朝鮮族——長鼓舞、跳板;蒙古族——摔跤、那達慕大會、馬頭琴;壯族——三月三歌節、幹欄式木樓;藏族——集體舞;哈薩克族——彈奏冬不拉;回族——信仰伊斯教

這些都是經常考的,好的話給個好評

6樓:匿名使用者

朝鮮族老人節

老人節是朝鮮族的傳統節日。各地區過節時間不同,生活在黑龍江省的朝鮮族在每年農曆六月二十四舉行;生活在延邊的朝鮮族在每年八月十五舉行。過節這一天,所有60歲以上的老人都由晚輩給戴上大紅花,接受全村人的祝福。

身著節日民族服裝的男女,依偎在老人身邊,與老人共享天倫之樂。這一天,還要舉行踩跳板、蕩秋幹、打球、摔跤等活動,人們盡情地唱歌、跳舞,把一切歡樂都帶給老人們。節日期間,有老人的家庭還要備制「麻格里」(一種米酒)、打糕、冷麵、狗肉和大醬湯等食品,以示對老人一生辛勤勞動的尊重和感謝。

彝族火把節 六月二十四日至二十五日 石林、楚雄、大理 點火把、摔跤、鬥牛、歌舞

插花/打歌節 二月初八 大姚、雙江 採集杜鵑花插於各處、青年男女盛裝跳「左腳舞」

密枝節 二月初八 石林 祭龍樹、野餐

祭龍節 二月初八 景谷 跳蘆笙舞

賽衣節 三月二十八日 大姚 賽衣

三月會 三月二十八 牟定 趕集、跳舞

虎節 正月初八至正月十五 雙柏縣小麥地衝 跳舞

7樓:匿名使用者

維吾爾族:男子多穿長袍,稱袷袢;男女老少都愛戴四楞小花帽,稱朵帕;

節日:肉孜節、古爾邦節、那吾魯孜節

壯族:崇拜祖先,信仰多神,有嚼檳榔和用檳榔招待客人的傳統習慣;

節日:中元節、牛魂節、三月歌、吃立

土家族:崇拜土王,哭嫁

節日:趕年,四月

八、六月

六、大端午、七月十五等

黎族:婦女耳環多且重,熟稱儋耳,男子以紅或黑布纏頭,稱吊襜節日:三月

三、春節、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

苗族:自由對歌,戀愛

節日:蘆笙節、苗節、春節、四月

八、吃新年、龍船節、清明節等

藏族:信仰藏傳佛教,以糌粑為主食,獻哈達

節日:藏曆年、雪頓節、望果節、沐浴節、薩葛達瓦節等彝族:男子頭頂留一小塊頭髮,稱天菩薩

節日:火把

白族:信仰佛教,以白色為貴

節日:年節、三月街、繞三靈、火把節、魚譚會等納西族:披羊披肩

節日:三朵節、春節、清明、端午、中秋、火把節等傣族:孔雀舞

節日:潑水節、關門節、開門節

8樓:支陳斌

.....藏族主要分佈在**,其餘在青海、甘肅、四川、雲南等地。藏族人多信喇嘛教。

敬獻「哈達」是藏族對客人最普遍、最隆重的禮節,獻的哈達越長越寬,表示的禮節也越隆重。對尊者、長輩,獻哈達的時候要雙手舉過頭,身體略向前傾,把哈達捧到座前。對平輩,只要把哈達送到對方手裡或手腕上就行;對晚輩或下屬,就係在他們脖子上。

如果不鞠躬或用單手送,都是不禮貌的。接受哈達的人最好做和獻哈達的人一樣的姿勢,並表示謝意。

9樓:匿名使用者

彝族彝族年,是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彝族人民的年節。根據彝族的歷法,一年10個月,每月36天。年節無固定日期,一般在金秋10月上旬擇一吉日舉行,此外還有跳公節、插花節及二月八節等。

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又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每年夏曆的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日,貴州彝族地區也有於六月初六舉行。

10樓:匿名使用者

自己上網查吧!

11樓:許煒涵許煒涵

po shui jie

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12樓:路恆夷汝

火把節,每年的農曆六月廿四開始。

都知道火把節是彝族的傳統節日,其實白、納西、哈尼、僳僳、普米等民族也過火把節。只是,麗江納西族的火把節要比彝族晚一天——即農曆六月廿五才開始。

火把節通常延續三天。活動有歌舞、鬥牛、摔跤、射箭等。各民族各地區的節日活動不盡相同,但在節日夜晚點燃松木扎制的火把則無一例外。

四川的涼山和雲南的楚雄,是我國的兩個彝族自治州。在這兩個彝州的州府西昌市和楚雄市,每當節日來臨,都有隆重的節日慶典活動,同時舉辦鬥牛、賽馬、摔跤等比賽。當然,為吸引遊客,很多文藝活動是官方組織的,也就帶有些表演成分了。

節日的白天則是巨大的商品交易場所。

雲南石林(原路南縣)是彝族分支撒尼人的聚居地,因是著名景區,節日期間也非常熱鬧,火把節晚上的石林風景區內人滿為患。昆明民族村也有隆重的活動。

在雲南,除楚雄州外,思茅、紅河等地區還有多個彝族自治縣,麗江地區的寧蒗縣也是(被稱為「小涼山」)。如果想看到真實的民間自發的節日活動,不妨去這些偏僻縣區的鄉村看看。有一年我參加了哀牢山中部景東彝族自治縣的火把節,規模很小,但感覺不錯。

但在這些縣鄉,別指望跳著舞的當地人們都穿著民族服裝,沒有的!只有那些表演給你遊客看的風景區才有!

這些年來,大理麗江的火把節活動都是自發的,所以都很自然。你可以在古城、新城的大街上圍著點燃的一堆堆篝火和大家一起跳舞,也可以去到白沙、龍泉等鄉村參加活動。

在麗江,火把白天開始扎制,古城四方街上的火把更是全城最大的。火把紮成後,人們還要在火把上裝飾鮮花、水果等。入夜,各族人們紛紛走出家門,來到大街小巷,地上的大火把點起來,手中的小火把也點起來,快樂的人們圍著火把跳起來,唱起來。

火把節是三天,就是說這火把也要燃三天。所以納西人的規矩是,通常不讓火把在一個晚上燒完了。

所以,晚間十點多,鄰居牛叔發話了:「小謝,要讓這火熄嘍!」

我說:「可是這火把燒得很旺,不會滅呀。」

「你明後天還要點的,用水潑。」

呵呵,我還真只好用水潑滅了這火把。

第二天白天,再加些新柴火在火把上,晚上又燃上了。

第三天晚上,火把要完全燃盡。

當火把只剩下一堆炭火時,人要從上面跳躍而過,那麼接下來的一年裡,平安吉祥,凡事如意。

我?也要跳的。呵呵。

玉龍雪山下、金沙江邊的麗江大具鄉,主要民族也是納西族。大具的火把節更有特色。節日晚上,大具一兩百米長的主要大街上,人人必須舉著火把才能通行,不然就將被火「梭」——將著火的松香撒向你身上,很是「驚險」。

如同傣族的火把節,人們將水潑向你身一樣,用火「梭」你,也是一種祝福。

可是被火燒怎麼受得了?一旦沒舉火把進入這街道,你想逃是逃不掉的,舉著火把的大人孩子圍追堵截,必是「梭」定你,但是你以最快的速度蹲下——這是約定俗成的規矩,人們就會散去,不再用火「梭」你。同行的**只顧好攝,忘了蹲下,就被「梭」了一下,燒掉了兩腿的毛(因為炎熱,**只穿短褲;而因為禮節,向你「梭」火的人是將松香「梭」(撒)向下身的)。

也正是如此「危險」,

少數民族的風俗習慣,少數民族風俗習慣

中華大家庭 五十六個民族 1 阿昌族 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白族 分佈在雲南 貴族 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 分佈在雲南 青海等地,人口...

少數民族有趣的節日,少數民族有趣的節日,還有哪些民族有哪些有趣的節日啊?

阿昌族火把節 農曆六月二十五日 德昂族 潑水節 農曆四月十五日 會街節 農曆九月初十 東鄉族 聖紀節 伊斯蘭教歷三月十二日 潑水節 農曆二月二十九日 開齋節 伊斯蘭教歷九月三十日撒神 農曆七月初一 古爾邦節 伊斯蘭教歷十二月十日嘗新節 農曆八月十五日 侗族 蘆壟節 農曆六月至九月 白族 三月街 農曆...

有意思的少數民族節日,有什麼少數民族的節日呢?

黎族三月三節 農曆三月初三 是海南省黎族人民最盛大的民間傳統節日,也是黎族青年的美好日子,又稱愛情節 談愛日,黎語稱 孚念孚 每年農曆三月初三舉行,是海南黎族人民悼念勤勞勇敢的祖先 表達對愛情幸福嚮往之情的傳統節日。傣族潑水節又名 浴佛節 傣語稱為 比邁 意為新年 西雙版納德巨集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