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數民族特色,少數民族特色民居

2021-03-21 15:18:48 字數 4773 閱讀 2403

1樓:錚朵

侗族:吊腳樓、鼓樓風雨橋

傣族:竹編工藝、潑水節、竹樓

回族:清真寺、龍眼包子手抓肉

滿族:大清花餃子

朝鮮族:朝鮮舞

蒙古族:那達慕大會

哈薩克族:姑娘追

2樓:凌度芭比

苗族 苗族分佈較廣,支系眾多,服飾有明顯的地域差異。婦女較典型的裝束是短上衣,百褶裙。苗族衣料過去以麻織土布為主,普遍使用獨具特色的蠟染、刺繡工藝。

裙子則以白色、青色居多,服飾的用料、顏色、款式、刺繡等方面,都極具民族風格。配飾以頭、頸、胸及手等部位的銀飾為多見,苗族的銀飾在各民族首飾中首屈一指。絢麗多彩的服飾文化充分顯示了苗族的聰明才智,至今仍保持自己的民族特色。

布衣族布依族男子上穿對襟或大襟的短衣,下著長褲,也有穿長衫長褲,纏青色或花格頭巾。色調以青藍色或白色為主。婦女一般穿大襟短衣,下著長褲。

衣襟、袖口等處鑲彩色花邊,褲腳處也鑲著花邊,頭纏青色或花格頭巾,或將白色印花頭帕搭在頭上,青年女子的胸前還掛著繡有漂亮花紋圖案的圍腰。布依族婦女喜歡佩戴銀質手鐲、耳環、項圈、足蹬尖鼻繡花鞋,布依族服飾整體色調淡雅樸素,與自然界保持著天然的和諧。

侗族 侗族男子的上衣有對襟、左衽和右衽三種,下著長褲,裹綁腿。纏頭布為三米長的亮布,兩斷用紅綠絲線繡著一排鋸齒形的圖案。盛裝時戴「銀帽」,並佩戴其它銀質飾物。

女子穿裙時,上身以開襟緊身衣相配,胸部圍青色刺繡的剪刀口狀的「兜領」,裹綁腿;穿褲時,以右衽短衣相配。盛裝時,婦女多穿雞毛裙。也有穿右衽無領上衣,以銀珠為扣,環肩鑲邊,足蹬翹尖繡花鞋。

侗族婦女喜歡佩帶銀花、銀帽、項圈、手鐲等銀質飾物。侗族的衣料多為自織自染的「侗布」,有粗紗、細紗之分。侗族婦女擅長刺繡,手工技藝精湛。

瑤族 瑤族各支系服飾存在較大差異,男子服裝以青藍色為基本色調,以對襟、斜襟、琵琶襟短衣為主,也有的穿交領長衫,配長短不一的褲子,扎頭巾、打綁腿,樸實無華。婦女服飾有穿大襟上衣,束腰著褲的;有穿圓領短衣,下著百褶裙的;還有穿長衫配褲的。瑤族服飾的挑花構圖風格獨特,整幅圖案均為幾何紋。

瑤族頭飾特點更為突出,有「龍盤」形、「a」字形、「飛燕」形等。瑤族染織業發達,服裝均用自染土布製作,有一套完整的藍靛印染技術。色彩常用紅、綠、黃、白黑五種,服飾製作採用挑花、刺繡、織錦、蠟染等工藝。

白族 白族崇尚白色,男子的包頭,女子的帽箍,男女上衣、褲子都喜歡用白色和接近白色的淺綠、淺藍等色。白族婦女常將色彩豔麗的圖案繡在掛包、裹背、腰帶、包頭布、鞋等飾物上。淡雅樸實,色調和諧,審美境界高雅。

大理的白族男子身著白色對襟上衣和黑領褂,下穿白色長褲,頭纏白色或藍色頭帕,肩掛手繡掛包。婦女多穿白色或穿淺藍色右衽上衣,下著白色或淺藍色寬褲,腰繫繡花或綴有繡花飄帶的短圍裙,足蹬繡花鞋。

京族 京族服裝服飾特點鮮明,簡便飄逸。男子一般都穿及膝長衣,坦胸束腰,衣袖較窄。婦女則內掛菱形遮胸布,外穿無領、對襟短上衣,衣身較緊,衣袖很窄,下著寬腿長褲,多為黑色或褐色。

外出時,外套淡色旗袍式長外衣,衣袖仍然很窄。婦女染黑齒、結"砧板髻"的習俗依然存在於少數婦女當中。京族最有特色的裝飾是他們的斗笠。

壯族 壯族男子多穿對襟的上衣,鈕釦以布結之。胸前縫一個小兜,與腹部的兩個大兜相配,下襬往裡折成寬邊;下短而寬大,有的纏綁腿;扎繡有花紋的頭巾。婦女穿藏青色或深藍色矮領、右衽上衣,衣領、袖口、襟邊都繡有彩色的花邊;下著黑色寬肥的褲子。

也有穿黑色百褶裙,上有彩色刺繡,下有彩色布貼,色彩絢爛耀眼。扎布貼、刺繡的圍腰,戴繡有花紋圖案的黑色頭巾。節日或趕墟歌場穿繡花鞋。

披戴繡花墊肩。婦女的髮式各地有所不同。壯族服飾一般都用自織的土布製成。

黎族 黎族男子一般穿對襟無領上衣和長褲,纏頭巾插雉翎。婦女服飾有地區差異,有些穿黑色圓領貫頭衣,衣服的飾物很多,領口用白綠兩色珠串連成三條套邊,袖口和下襬以貝紋、人紋、動植物紋等裝飾,前後身用小珠串成彩色圖案。下穿緊身超短筒裙,花色豔麗。

有些身著黑、蘭色平領上衣,袖口上繡白色花紋,後背有一道橫條花紋,下著色彩豔麗的花筒裙,裙的合口褶設在前面,盛裝時頭插銀釵,頸戴銀鏈、銀項圈,胸掛珠鈴,手戴銀圈。頭系黑布頭巾。黎族婦女擅長紡織。

黎錦、筒裙等衣物,色彩斑斕,圖案新穎,質地細膩,經磨耐用。

僳僳族僳僳族男子一般上穿或長或短的麻布衫,下著及膝黑褲,頭戴黑色包頭,身背革制箭包和砍刀,左耳戴珊瑚耳墜。德巨集僳僳族男子佩戴長刀,頸戴貝殼頸圈,身背手工縫製綴有紅綠色小絨球的花包,穿白色護腿。女子多穿長百褶裙,也有穿黑色長褲,系圍裙,用青布包頭,身背手工縫製的掛包,頭戴白色硨磲片和紅白珊瑚珠子串成的「噢樂」,有的絢麗多彩,有的典雅大方,極有特色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書法、篆刻印章、中國結、京戲臉譜、皮影、武術

4樓:匿名使用者

黎族喜歡火,把火當作聖物

少數民族特色民居

5樓:v英國皇宮

1、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種房子。建造和搬遷都很方便,適於牧業生產和遊牧生活。蒙古包古代稱作穹廬、「氈包」或「氈帳」。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2、藏族最具代表性的民居是碉房。碉房多為石木結構,外形端莊穩固,風格古樸粗獷;外牆向上收縮,依山而建者,內坡仍為垂直。典型的藏族民居用土石砌築,形似碉堡,通稱碉房。

一般為2至3層,也有4層的。

通常底層做畜舍,上層住人,儲藏物品,還有設經堂的。平面佈置逐層向後退縮,下層屋頂構成上一層的晒臺。

6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的蒙古包

土家族的吊腳樓

北京的四合院

皖南的民居

7樓:匿名使用者

拉祜族建築特色-樁上竹樓拉祜族住所,多依山而建蓋在幽竹叢林深處,樹林繁茂的山頭或山腰上。建築上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落地式的茅屋,一類是樁上竹樓。

拉祜族的住房一般有三間,中間一間為客房,進門右方牆角就是神龕。僳僳族建築——木楞平板房山區,多數村莊座落在山腰。房屋結構大致分兩類:

一是木質結構,房屋的「網壁」用長約

一、二丈的木料壘成,上覆木板;二是竹木結構,先在選好的房基上豎立

二、三十根木樁,上鋪一層木板,四壁以籬笆圍成,頂蓋茅草或木板。這房屋的**設一個大火塘,全家老幼都圍著火塘吃飯睡覺。過去他們很少有被蓋,到了深夜被凍醒時,再往火塘內加上幾塊柴,吹燃火,又繼續睡覺。

蓋房時,若主人備料不全,本家族的人或本村的人都會自動幫助湊足。蓋房這天,他們採取協作方式,即全村人停止生產,一齊幫助蓋房。按照習慣,也須在當天建成,否則認為不吉。

這裡的僳族人盼房屋門上,常常掛著幾個牛骨頭,表示這家人擅長狩獵,並且是富裕的象徵。掛的牛頭骨頭越多,就越表示勇敢和富有。 迪慶境內僳僳族住房以木楞平板房和土牆平板為主,一般都為三間平房,中間設有火塘,左右兩間為儲藏室及寢室。

住房對面為畜廄。現在,有的僳僳族仿照漢、納西、藏等民族的房屋建築結構,別具風格。 苗族主要建築形式:

吊角樓由於長期分散居住,形成了不同地區各自的特點,房屋多系木結構,以瓦、杉皮或茅草等蓋頂,山區多為吊腳樓;昭通等地則住長形茅草房或以樹幹交叉搭成的「杈杈房。 苗族多居住在山區,住房多以樹柵為牆,削樹皮為壁,編時為瓦,或以士善牆,竹片或木片做瓦,內分臥室、廚房和畜廄,擺設簡單。部分苗族居住在壩區,住房亦有水土結構的瓦房,內分三室,左右室各設一側門,中室設大門,亦即正門。

在部分苗族中,正門一般不得隨便出入,凡家中遇有婚喪嫁娶或祭把等活動,方能由正門出入。

8樓:狂傲3小姐

:「白衣民族」——朝鮮族

生活在東北的朝鮮族是一個勤勞智慧的民族,它不但有著色彩亮麗、形式特異的民族服飾,而且有著極具特點的飲食、祭祀、喪葬等等民族風俗。特別是朝鮮族民居建築,更表現出鮮明的朝鮮族民族的風俗文化。

今天,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的田野鄉間,仍然可以看到許多黑瓦白牆的朝鮮族傳統民居。你看那晨曦中,裊裊炊煙籠罩下的小村落,一個個院落,一幢幢小房,黑瓦和白牆相映,其中勞作著朝鮮族男女,一幅蘊味十足的民族風情畫。

1700多年前的《三國志》裡就記載了早期生活在東北的朝鮮族居住方式,書中寫道:「居處作草居土室,形如冢,其戶在上,舉家共在中,無長幼男女別」。約一千多年前,朝鮮族已經形成了自己特有的建築形式,並且根據屋頂形狀、所用建築材料、屋內結構劃分出不同的型別。

就說這屋頂吧,從形式上就有懸山式、廡殿式、歇山式、平頂式;從建築材料來看呢,有用泥和草蓋的草房,有用木頭建的木楞子房,又有磚木結構的瓦房等等。可是不論什麼形式的房子都以朝鮮族最喜歡的白色——白灰刷牆,而且瓦房的瓦片都特別大。

蓋房子是朝鮮族同胞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從前那得請陰陽先生選房基,還得祭「宅神」,宴親朋,特別隆重,而在建房過程中,上房樑時還要寫上梁文,這中間還有說道。

傳統的朝鮮族民居門多、窗少,而且窗和門的形式相差不多。第一次見到這種結構的房屋時,很難分辨出哪個是窗,哪個是門。其實呀,朝鮮族民居的門、窗不但有區別,而且有許多特別方便的功能。

朝鮮族民居的屋內結構主要有單排和雙排兩種。

單排式結構的房間排列如同「月」字,房間之間只有橫向間隔而無縱向間壁。雙排結構的又叫雙筒子,房間排列如同「用」字,房間之間既有橫向間壁又有縱向間壁。而無論單排、雙排的結構,都會分割出許多房間。

原因朝鮮族在歷史上深受「男女有別」等觀念的影響,孩子們長大了,男女都各有單獨的房間。

無論什麼型別的朝鮮族傳統民居,只要走進房屋,第一個感覺就是有很大的一個炕。炕是朝鮮族人在室內的主要活動空間,你看有的炕上親友們在圍桌對飲,有的炕上婦女們在做活計,還有的炕上孩子們在玩耍。炕大,散熱面積就大,屋裡到了冬天就會顯得特別暖和。

在延邊地區朝鮮族房屋內的灶坑更是別具一格,它下陷在地下,底部低於地面,上部還有蓋板,而蓋板和鍋臺、炕面形成了一個平面。據說,這種灶坑是既好燒、又衛生。

東北的朝鮮族民居建築和居住文化是與生活環境、日常勞作和生活習慣密不可分的,也是在民族文明的長期發展過程中所形成的獨特的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的特色民居介紹,少數民族特色民居

您好 有哈尼族蘑菇房。因為蘑菇房隔熱避暑,哈尼族發現並利用它。分三層,一層關牲畜,二層住人,三層放雜物,有時頂樓晒糧食。有哈尼bai族蘑菇房。因為蘑du菇房隔熱避暑,哈尼zhi族發現並利用它。分三層,dao一層關牲畜回,二層住人,三層放雜物答 有時頂樓晒糧食。皖南民居 皖南民居是指位於安徽省長江以南...

少數民族的民居,少數民族的民居資料

羌族建築以碉樓 石砌房 索撟 棧道和水利築堰等最著名。歷盡滄桑 羌語稱碉樓為 鄧籠 早在2000年前 後漢書 西南夷傳 就有羌族人 依山居止,壘石為屋,高者至十餘丈 的記載。碉樓多建於村寨住房旁,高度在10至30米之間,用以禦敵和貯存糧食柴草。碉樓有四角 六角 八角幾形式。有的高達十三四層。建築材料...

民族特色飲食,民族特色飲食有哪些?

回族的回族食清真食品,因伊斯蘭教在我國曆史亦稱清真教,故名。通常除清真菜系外,主要指清真蛋糕,月餅,餅乾,芝麻酥餅,夾心麵包,清真牛 羊 雞 兔 魚肉罐頭,肉乾以及豆製品,奶製品,糖果及麵食等。傳統麵點如油香 麻花 乾糧饃 糖酥饃 鍋盔 餛饃 千層餅等,以炸 烙 烤 蒸見長,具有鹹甜酥脆軟 色澤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