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關於「孝」的古文,最好是敘事的古文故事

2021-03-21 05:18:32 字數 3534 閱讀 7858

1樓:匿名使用者

元代郭居敬輯錄古代24個孝子的故事,編成《二十四孝》,成為宣揚孝道的通俗讀物。魯迅先生曾撰文批判,揭露禮教的吃人本質和孝道對國民性的巨大危害,大聲疾呼「救救孩子」。

《二十四孝》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武伯問孝。子曰:

父母唯其疾之憂。子游問孝。子曰: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夏問孝。

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這4章內容相關,故一併解釋。

孟懿子問孝。子曰:無違。

樊遲御,子告之曰:孟孫問孝於我,我對曰:無違。

樊遲曰:何謂也?子曰:

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孟懿子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不要違背。

之後,樊遲為孔子駕車時,孔子告訴他這件事說:孟孫問我什麼是孝?我回答他:

不要違背。樊遲問:這是什麼意思呢?

孔子說:父母在世時,要依禮來侍奉他們;當他們去世之後,又要依禮來安葬及祭祀他們)。

此章的「無違」由孔子自己後面的說明看來,應是不違背禮的意思。

至於為何孔子在此要分兩段解釋無違呢?有學者以為孟懿子的父親孟僖子賢而好禮,所以孔子只要他能做到不違其父之志向行為就可以算是孝了。但是一般人的父親言行未必一定合禮,此時子女就不應以不違背父親為孝,而應該以不違背禮為孝了。

孟武伯問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憂(孟武伯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讓做父母的只因為子女的疾病而憂愁煩惱)。

此章有三種解釋分述如下:1.使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2.

父母只擔心子女的疾病,故子女須小心保重自己;3.子女應只擔心父母的疾病,其它則不宜過分擔心,否則反而會使父母不安。

小弟以為第一解涵意較廣,故詳細說明如下:

此章言外之意乃是因為疾病並非人力所能控制,其它各方面則人的主控力較強,所以作子女的必須在其它各方面勤勉努力表現良好,使父母不會因為除了疾病之外的事情,為子女擔心操煩。

事實上以今日醫學的角度而言,疾病仍有一部份的成因或程度可以操之在己。例如有些傳染性疾病有其地域性,能不去這些地方就應該儘量避免(泰伯篇的「危邦不入」或也與此有部份相同之意)。如果一定得去,有些預防措施就一定不該省略,如瘧疾可以藉行前開始服藥預防。

另外也有些傳染病與個人的行為有關係,當然也能且該禁力避免危險的行為,如性病。還有些慢性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自己也應定時按醫師指示使用藥物,因為這與病情的控制相當有關;適當的飲食和運動也同樣重要,同時也是可以操之在己的。還有一些健康行為,如:

均衡的飲食、體重的維持等也與健康息息相關,這些應該也屬自己可以注意的。

由此觀之,孔子此章之真意也許可以理解為:子女須盡全力做好每一件可以做好的事,以期使父母不因為子女多擔操煩。

子游問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

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子游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今日所謂的孝是指能夠供養照顧父母。

但是家中的狗和馬也一樣也有人供養照顧啊!假若心中少了敬意,那又如何可以分辨這兩者呢)?

此章的「至於犬馬,皆能有養」有兩解:1.狗和馬也一樣有人供養;2.狗和馬也一樣可以侍奉人;但若依第二種解釋似乎就不須「有」字了。

子夏問孝。子曰:色難。有事,**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

子夏向孔子請問什麼是孝。孔子說:晚輩長保恭敬和悅的神色是最難做到的。當有事時,年輕人去做;有豐盛美食時,由長輩吃;這樣就可以算是孝了嗎)?

此章的「色難」亦有兩解:1.晚輩的神色(詳解如上);2.長輩之神色:是指能夠在父母神色未變之前,先得知父母的心意。

「孝」字在論語中,一共見於14章。其中為孔子所言,且與孝的定義有關者,共有6(5+1,一章重出)章,即為政篇這四章加上學而篇,子曰:父在,觀其志;父沒,觀其行。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這6(5)章皆屬「兩端四角」啟發式教學。

綜合這6(5)章之意如下:父母在世時,與父母相處自己要秉持恭敬的心意;保有和悅的神色;行為要合義合禮;另外也必須努力做好一切事情,以儘量減少父母為自己擔憂;父母過世之後,喪祭亦應合義合禮;且必須時常緬懷他們,並效法他們合義合禮的言行,如此都能做到,才算是孝吧.

一、《孟子》提到了周代的倫理風俗:「不肖有三,無後為大。」保護傳承祖先的基因血脈,實現發揚家族的社會功德,保證子女的生存和發展,是為人父母的法理責任和歷史使命。

忽視/虐待子女,吃祖宗飯斷子孫路者,不配以儒教惡俗倚老賣老,因為這是悖逆自然法的。

二、《孝經》開宗明義:「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兒童權利公約》宣告的兒童最大利益原則,由此而始。

身為未成年子女的法定**人,瀆職侵權,漠視/摧殘子女的生命健康,要求子女適應罪惡生活方式的主觀唯心主義亡命之徒有什麼強求「子孝孫賢」的物質基礎?

、《孟子》本位主義主觀片面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曾經作為家國代群越界侵權的「規矩」(心性群氓「推己及人」地發洩維護,代代相傳)。而《禮記·禮運·大同篇》反映了萬惡的儒家天下舊社會勞動人民的美好空想:「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

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墨子》指出「孝,利親也,以親為愛」,子女「能能利親,不必得」,「欲人之愛利其親也」,自己必「先從事乎愛利人之親,然後人報我以愛利吾親也。然即交孝子者。

」以真理大義駁倒儒家血腥私險惡俗阻礙破壞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及社會保障、公共事業的邏輯混亂的「小九九」。用不用養兒防老——都不尊重子女(「還不如養狗聽話養豬省事」)的人只配回到舊社會甘當「家貧之犬」。總有一天,社會保障體系和公共服務事業能兼愛曾被孝道拖成「東亞病夫」的所有中國公民,男女老少每個地球人依法平等享有以公平正義為實現條件的福利和尊嚴。

關於慈孝的古文,最好的文言文的

2樓:慕谷實

漢,淳于緹縈,齊人,太倉令意之少女也。意有五女,無子。會坐法當刑,詔逮繫長安,臨行,罵諸女曰:

「生女不生男,緩急非有益。」緹縈聞而悲泣,隨父至長安,上書「願入身為官婢,以贖父罪,俾得自新」。文帝憫其孝,詔除肉刑,意遂獲免。

秦定叟謂人家父母,生女不喜,只為「緩急非有益」五字。但生男未必有益,顧用情何如耳。

求關於孝順的古文~~急求~~

3樓:匿名使用者

陸績六歲 懷橘孝母

九、懷橘遺親 後漢陸績

後漢陸績。字公紀。年六歲。至九江見袁術。

術出橘待之。績懷橘二枚。及跪拜辭墮地。術

曰。陸郎作賓客而懷橘乎。績跪答曰。吾母性

之所愛。欲歸以遺母。術大奇之。

孝敬故事 文言文版

4樓:關大掌櫃

子路,春秋末魯國人。在孔子的**中以政事著稱。尤其以勇敢聞名。但子路小的時候家裡很窮,長年靠吃粗糧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飯,可是家裡一點米也沒有,怎麼辦?子路想到要是翻過幾道山到親戚家借點米,不就可以滿足父母的這點要求了嗎?

於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嶺走了十幾里路,從親戚家揹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噴噴的米飯,子路忘記了疲勞。鄰居們都誇子路是一個勇敢孝順的好孩子。

關於愛情的詩句古文,關於愛情的古文

1 蝶戀花 佇倚危樓風細細 宋代 柳永 佇倚危樓風細細,望極春愁,黯黯生天際。草色煙光殘照裡,無言誰會憑闌意。擬把疏狂圖一醉,對酒當歌,強樂還無味。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譯文我長時間倚靠在高樓的欄杆上,微風拂面一絲絲一細細,望不盡的春日離愁,沮喪憂愁從遙遠無邊的天際升起。碧綠的草色,飄忽繚...

語文古文問題,關於語文古文的問題

誰說沒有三峽啊 酈道元的 桃花源記 陶淵明 晉太元中,武陵人捕魚為業。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 ji 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漁人甚異之,復前行,欲窮其林。林盡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彷彿若有光。便舍船,從口入。初極狹,才通人。復行數十步,豁然開朗。土地平曠,屋舍 sh ...

關於古文的詩詞的作文,關於古文的詩詞的作文450字

凝眸回首bai 處,塵緣散du去,驛站樓臺多少離zhi別成追dao憶,洛陽城東多內少杜鵑啼血哀鳴,卻換不來容與你破繭重逢。潮起潮落,月陰晴圓缺,歲月不再逍遙,春去秋消瘦,花開花落前望斷了多少個秋。滄海桑田,春去春又歸,年年桃花笑春風,夜夜入夢愁斷白頭,一生的愛恨嗔痴只願你為我讀懂。三三兩兩的雨,散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