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和賽龍舟,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

2021-03-19 17:10:47 字數 5241 閱讀 8314

1樓:峰何以笙簫默

端午節吃粽子的原因:

1、端午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偉大詩人屈原。傳說,公元前340年,愛國詩人、楚國大夫屈原,面臨亡國之痛,於五月五日,悲憤地懷抱大石投汩羅江,為了不使魚蝦損傷他的軀體,人們紛紛用竹筒裝米投入江中。以後,為了表示對屈原的崇敬和懷念,每到這一天,人們便用竹筒裝米,投江祭奠,這就是我國最早的粽子--「筒粽」的由來。

為什麼後來又用艾葉或葦葉、荷葉包粽子呢?《初學記》中有這樣的記載:漢代建武年間,長沙人晚間夢見一人,自稱是三閭大夫(屈原的官名),對他說:

「你們祭祀的東西,都被江中的蛟龍偷去了,以後可用艾葉包住,將五色絲線捆好,蛟龍最怕這兩樣東西。」於是,人們便以「菰葉裹黍」,做成「角黍」,世代相傳,並逐漸發展成為我國的端午節食品。

2、端午吃粽子,也是為了紀念春秋時晉國的介子推而形成民間節俗的「寒食節」(清明前一天)吃粽子,起源要比端午食粽早。至今,許多地方仍通行清明前一天與清明食粽的民間風俗。

端午節賽龍舟的原因: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2樓:關公

是紀念屈原.

其實以前粽子是要丟到河裡,讓魚兒們別吃屈原的遺體.

到後面慢慢就變成現在這樣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是為了祭奠屈原爺爺。

向河裡投粽子是餵魚,不讓他們吃屈原爺爺。

賽龍舟是表達節日的喜慶。

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賽龍舟?

4樓:楊必宇

吃粽子:荊楚之人,在五月五日煮糯米飯或蒸粽糕投入江中,以祭祀屈原,為恐魚吃掉,故用竹筒盛裝糯米飯擲下,以後漸用粽葉包米代替竹筒。賽龍舟:

當時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

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

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香港有競渡,近來英國人也有仿效我國人作法,組織鬼佬隊,進行競賽活動。

5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紀念屈原,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偉大詩人,愛國愛民,被奸人**,在聽到秦軍攻破楚國都城的訊息後(不是秦國滅楚之戰,應該是鄢郢之戰),悲憤交加,於公元前278年農曆五月初五,抱石投入汨羅江自盡。百姓聽聞,紛紛到江裡去打撈,並將粽子投入江中,以防水族侵害他的身體。以後便成為包粽子、吃粽子的習俗。

粽子是給魚類吃的,讓它們不要傷害賢人的屍體。百姓爭相划船到洞庭湖尋找他們的屍體。後來就演變成今天的賽龍舟的習俗。

6樓:素指輕翹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

賽龍舟源於打撈屈原。還有吃粽子、做香包,源於投粽子入河好讓魚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屍體;投香包入河為保持屈原的屍體不發臭。

這些是老夫小時侯聽老人們傳下來的,今我老了,有責任再傳下去讓後人們也知道。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

7樓:運算會有無語嗎

當時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投江後,大家非得紛紛划船去尋找他的屍體,可是並沒有找到。為了不讓江河裡魚蝦吞食屈原的身軀,就把當時自己家做的飯糰扔到江河中。後來,這種飯糰演變過來,就是粽子了。

另外划船也變成了現在的賽龍舟。可以說,端午節是用來紀念屈原的。

望採納!不夠可以再問!

8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這天,家家戶戶都要吃粽子,那麼,端午節為何要吃粽子呢?專家日前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民俗專家趙之珩介紹說,古代粽子又叫角黍、筒粽。角黍是因粽子的形狀有稜有角,內包有糯米而得名;筒粽是因最初的粽子用竹筒貯米燒煮而成。魏晉時期,周處所撰的《風土記》中記載:

"仲夏端午,烹鶩角黍。"南朝吳均的《續齊諧記》中,也記載了屈原投江自殺後,楚國人民哀悼他,便在每年端午以竹筒貯米投於水中祭弔的事。

到了唐宋時代,粽子已成為節日和民間四季出現於市場的美味食品。長安有專門製作粽子的店,而且技藝也相當高。當時粽子餡已有多種果仁,其味道比只有黍米好多了。

到了宋代,就有"艾香粽子",是用艾葉浸米裹的。陸游的"盤中共解青菰粽,哀甚將簪艾一枝。"指的就是"艾香粽子"。

明弘治年間,就用蘆葉裹粽子,粽餡也多了,有蜜糖、豆沙、豬肉、松仁、棗子、胡桃等等。到了清乾隆年間,林蘭痴《邗江三首吟》中有"火腿粽子"一條,這種粽子流傳至今。現代粽子以浙江嘉興最負盛名。

如今,粽子與正月的元宵、中秋的月餅一起,被稱為中國的三大節令食品。

民俗專家介紹,吃粽子的風俗,千百年來,不但盛行不廢,而且流傳到日本、朝鮮和越南等國。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和賽龍舟?

9樓:百度使用者

吃粽子是為了紀念屈原, 屈原投江自盡後,人們為了使江魚不要吃了屈原的身體,特包了粽子投入江中餵魚.後演變為吃粽子了

賽龍舟源於打撈屈原。還有吃粽子、做香包,源於投粽子入河好讓魚吃了粽子不吃屈原的屍體;投香包入河為保持屈原的屍體不發臭。

這些是老夫小時侯聽老人們傳下來的,今我老了,有責任再傳下去讓後人們也知道。

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主要習俗。相傳起源於古時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投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

之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身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越、楚。

其實 ,「龍舟競渡」早在戰國時代就有了。在急鼓聲中劃刻成龍形的獨木舟,做競渡遊戲,以娛神與樂人,是祭儀中半宗教性、半娛樂性的節目。

後來,賽龍舟除紀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們還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區划龍舟,兼有紀念當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義。夜龍船上,張燈結綵,來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動人,別具情趣。貴州苗族人民在農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舉行「龍船節」,以慶祝插秧勝利和預祝五穀豐登。

雲南傣族同胞則在潑水節賽龍舟,紀念古代英雄巖紅窩。不同民族、不同地區,划龍舟的傳說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臨江河湖海的地區,每年端節都要舉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龍舟競賽活動。

清乾隆二十九年(2023年),臺灣開始舉行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蔣元君曾在臺南市法華寺半月池主持友誼賽。現在臺灣每年五月五日都舉行龍舟競賽。在香港,也舉行競渡。

此外,划龍舟也先後傳入鄰國日本、越南等及英國。2023年,賽龍舟被列入中國國家體育比賽專案,並每年舉行「屈原杯」龍舟賽。2023年6月16日(農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鄉中國湖南嶽陽市,舉行首屆國際龍舟節。

在競渡前,舉行了既儲存傳統儀式又注入新的現代因素的「龍頭祭」。 「龍頭」被抬入屈子祠內,由運動員給龍頭「上紅」(披紅帶)後,主祭人宣讀祭文,併為龍頭「開光」(即點晴)。然後,參加祭龍的全體人員三鞠躬,龍頭即被抬去汩羅江,奔向龍舟賽場。

此次參加比賽、交易會和聯歡活動的多達60餘萬人,可謂盛況空前。爾後,湖南便定期舉辦國際龍舟節。賽龍舟將盛傳於世。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賽龍舟?

10樓:匿名使用者

端午節吃粽子,這是中國人民的又一傳統習俗。

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來已久,花樣繁多。

晉代,粽子被正式定為端午節食品。這時,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還新增中藥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稱「益智粽」。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瑩如玉」,其形狀出現錐形、菱形。

宋朝時,已有「蜜餞粽」,即果品入粽。詩人蘇東坡有「時於粽裡見楊梅」的詩句。

元、明時期,粽子的包裹料已從菰葉變革為箬葉,後來又出現用蘆葦葉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現豆沙、豬肉、松子仁、棗子、胡桃等等,品種更加豐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國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葉、包粽子,其花色品種更為繁多。

東周時楚國人民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投身於岳陽汩羅江),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岳陽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

賽龍舟

民間賽龍舟,中亞浮筒(20張)賽龍舟是端午節的一項重要活動,在中國南方十分流行和重視,它最早當應是古越族人祭水神或龍神的一種祭祀活動,其起源有可能始於原始社會末期。賽龍舟是中國民間傳統水上體育娛樂專案,已流傳兩千多年,多是在喜慶節日舉行,是多人集體划槳競賽。史書記載,賽龍舟是為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而興起的。

由此可見,賽龍舟不僅是一種體育娛樂活動,更體現出人們心中的愛國主義和集體主義精神。

11樓:翟涵易操湛

吃粽子和賽龍舟是中國許多地方的風俗。然而這一習俗是因從紀念屈原而來,使得屈原的家鄉故地的湖北,此俗更甚。??

每逢農曆五月初五端午節,湖北各地賽龍舟、吃粽子遍及全省城鄉。只要有湖、河、江的地方,人們早早就把龍舟修整或清理好,一至初五,龍舟便紛紛下水了,一條條"黃龍"、"白龍"、"紅龍"、"青龍"劈波斬浪,箭一般前駛,鑼聲、鼓聲、吆喝聲、喝彩聲響成一片,江河兩岸**賽龍舟人們黑壓壓一大片,那場面實在壯觀極了。??

傳說屈原投汩羅江死後,他的故鄉鄉親秭歸人做了一個夢,夢見屈原身體消瘦了,便用箬葉包米飯做成有角的角黍(粽子),用龍舟裝上投入江中,因水中水族屬龍管,以為是龍王送來的角黍,便不敢食。這就可讓屈原食用了。這就是賽龍舟和吃粽子的由來。

12樓:狄文靜庫雅

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詞,深入人心。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從此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與紀念屈原緊密聯絡在一起。

隨著屈原影響的不斷增大,始於春秋戰國的端午節也逐步傳播開來,成為中華民族的節日。

中國的端午節還有許多別稱,如:午日節、五月節、浴蘭節、女兒節、天中節、詩人節、龍日等等。雖然名稱不同,但各地人們過節的習俗卻大同小異。

內容主要有:女兒回孃家,掛鐘馗像,懸掛菖蒲、艾草,佩香囊,賽龍舟,比武,擊球,盪鞦韆,給小孩塗雄黃,飲用雄黃酒、吃鹹鴨蛋黃、粽子和時令鮮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動逐漸消失外,其餘習俗至今已流傳中國各地及鄰近的國家。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賽龍舟的風俗

端午習俗 端午節為什麼要吃粽子和賽龍舟 相傳楚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於是有許多人划船追趕拯救。他們爭先恐後,追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是為龍舟競渡之起源,後每年五月五日划龍舟以紀念之。借划龍舟驅散江中之魚,以免魚吃掉屈原的屍體。競渡之習,盛行於吳 越 楚。清乾隆二十九年臺灣開始有龍舟競渡,當時臺灣知府...

端午節為什麼要賽龍舟吃粽子,為什麼端午節要吃粽子???為什麼要賽龍舟???

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 端午考 和 端午的歷史教育 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 龍 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 一 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蛟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

端午節賽龍舟的作文,端午節賽龍舟作文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傳統的端午節,到那天,人們整天都沉浸在喜氣洋洋的氣氛裡。每逢端午節那天,人們都包粽子吃。聽說這其中還有一個故事,據說,很久以前,有一位著名的愛國大詩人,他叫屈原,當初他被別人殺害了並且扔進了又急又寬的汩羅江裡,人們知道了,怕江裡的魚蝦把屈原的屍體吃掉,便包了許多味道鮮美的粽子扔進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