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稱象,稱象的過程四個步驟

2021-03-12 15:50:32 字數 6122 閱讀 2296

1樓:匿名使用者

答案:曹衝稱象。七步成詩qī bù chéng shī【解釋】稱人才思敏捷。

【出處】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文學》:「文帝嘗令東阿王七步中作詩,不成者行**;應聲便為詩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帝深有慚色。」

【結構】偏正式成語【用法】作賓語、定語;指才思敏捷【近義詞】七步之才、七步成章

2樓:匿名使用者

曹衝稱象

多義項課外補充文言文 更多義項

版本1:衝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之智。時孫權嘗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

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版本2:曹衝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時孫權嘗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

衝曰:「置象於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複稱他物,則象重可知也」太祖悅,即施行焉。

經專家實地考證,曹衝稱象地點在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城西崗村一帶。

短文意在稱讚曹衝幼時過人的智慧。年齡不在大小,關鍵是遇事要善於觀察,開動腦筋想辦法,小孩也能辦大事。

稱象的過程四個步驟

3樓:瘋癲的穎丫

1、首先把大象放在船上,在水面處的船舷上刻一條線。

2、然後把大象牽

上岸。3、再往船上放入石塊。

4、直到船下沉到船舷上的線再次與水面相平時為止,稱出此時船上石頭的質量即為大象的質量。

兩次船舷上的線與水面相平,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為了讓兩次船排開水的體積相同,進而讓兩次的浮力相同,再根據浮沉條件,漂浮時重力等於浮力可知:船重+大象重=船重+石頭重,用多塊石頭的質量替代了不可拆分的大象的質量,這是等效替代法在浮力中的一個典型應用。

4樓:匿名使用者

曹衝稱象的過程是首先把大象放在船上,在水面處的船舷上刻一條線,然後把大象牽上岸。再往船上放入石塊,直到船下沉到船舷上的線再次與水面相平時為止,稱出此時船上石頭的質量即為大象的質量。兩次船舷上的線與水面相平,根據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為了讓兩次船排開水的體積相同,進而讓兩次的浮力相同,再根據浮沉條件,漂浮時重力等於浮力可知:

船重+大象重=船重+石頭重,用多塊石頭的質量替代了不可拆分的大象的質量,這是等效替代法在浮力中的一個典型應用。

曹衝稱象的故事是真的嗎?為什麼?

5樓:不曾明瞭

應該是真的。

曹衝稱象的典故出自《三國志》:衝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

衝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

《藝文類聚》卷九十五引《江表傳》也記載了曹衝稱象的故事,其記載中有「鄧王衝尚幼」,與本傳「生五六歲」契合,可知此事發生於建安五年至建安六年之間,當時孫權剛開始統治,獻象求好是符合情理的。按照歷史地理學的研究表明大致在劉宋之前,長江以北尚有野象棲居,之後才限於江南,三國時期的吳國境內有象且由孫權進獻給曹魏是完全有可能的。

6樓:殺了佛祖我成佛

曹沖年少聰明善於觀察,到五六歲的時候,知識和判斷能力意識所達到的程度,可以比得上**。孫權送來過一頭巨象,曹操想要知道這象的重量,詢問他的下屬,都沒法想出稱象的辦法。曹衝說:

「把象安放到大船上,在水面所達到的地方做上記號,再讓船裝載其它東西,(稱一下這些東西),那麼比較就能知道結果了。」曹操聽了很高興,馬上照這個辦法做了。

7樓:初級提問者

看一下下文

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曹衝稱象是假的,因為他認為當時氣候寒冷,孫權控制的南方已經沒有亞洲象了。

「曹衝稱象」是真的嗎?

「曹衝稱象」是發生在三國時鄴城(今邯鄲臨漳縣)的故事.對此事的真偽多有疑見。臺灣科學史協會主席、臺灣大學的劉廣定教授曾經明確指出:「這段記載有疑問」。

其實,早在清代學者樑章鉅的《三國志旁證》一書中,就曾對曹衝稱象一事提出質疑。指出「此事妄飾也」。他認為亞洲象生活在印度和我國雲南南部,從氣候條件、交通運輸、動物飼

養等情況看,當時「中土」不具備有大象的生存條件。他推斷「置水刻船,疑算術中本有此法」。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當時吳國無象,因此曹衝稱象故事純屬文人抄襲所致。戴念祖先生否定此說,說這是歷史地理概念之誤。《初學記》引《吳錄地理志》日:

「九真郡龐縣多象,生山中。」九真郡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公兀前111年入漢,這正是東漢末年孫權管轄地,三國時期一直是吳國轄境。據《藝文類聚》引《江表傳》日:

『『孫權遣使詣南馴象二頭」。可能孫權所獻的象原是九真郡獻給孫權的馴象,並非指江南地區產野象。直到西晉時期.當時的南越還向晉朝廷獻象呢。

陳寅恪先生還認為:曹衝稱象的故事可能**於佛經。他舉出印度佛經《雜寶藏經》上載有「棄老國祿」的故事,書中日:

「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兒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而後大臣問父,父言:

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時有人提出質疑:上述佛經是後魏時才譯成漢文的,三國時並無此經書。

對此,陳寅恪解釋道:「僅憑口述,亦得輾轉流傳於中二匕,遂附會為倉舒(即曹衝)之事,以見其智」。陳先生推測該故事源於佛經而張冠李戴地安在曹衝頭上。

這樣解釋也似覺牽強 有的學者提出,曹衝稱象載於《三國志》,此時佛教雖然已傳人中國,然儒學的傳統是排斥佛教的,更何況在曹衝稱象到《三國志》成書時期,有關稱象故事的佛教經典未見有譯本傳入中國。因此,以舟稱象非但是中國本身智慧的產物,甚至佛教故事反而有可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張建華主編的《邯鄲辭典》(2023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認為實有其事。該掌故出自《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曹衝)生

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日: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曹衝利用浮力原理,以水浮法稱大象,輕而易舉解決了稱量大象體重的難題,是浮體規律的一種自覺應用。其稱象的地點在鄴城附近。

據記載,曹魏時期,在鄴城城外,修築有幾個大型園囿。其中之一是城東北的毛象坡,內蓄有東吳孫權送給曹操的巨象。張子欣、褚新民同志提供的《臨漳縣誌》載:

「毛象坡,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圍五里。古畜象於陂。《魏志》吳孫權致巨象於曹操,畜此陂中」。

綜上所述,孰是孰非,也許需將來考古發掘成果來驗證。

8樓:倪微微

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曹衝稱象是假的,因為他認為當時氣候寒冷,孫權控制的南方已經沒有亞洲象了。

「曹衝稱象」是真的嗎?

「曹衝稱象」是發生在三國時鄴城(今邯鄲臨漳縣)的故事.對此事的真偽多有疑見。臺灣科學史協會主席、臺灣大學的劉廣定教授曾經明確指出:「這段記載有疑問」。

其實,早在清代學者樑章鉅的《三國志旁證》一書中,就曾對曹衝稱象一事提出質疑。指出「此事妄飾也」。他認為亞洲象生活在印度和我國雲南南部,從氣候條件、交通運輸、動物飼

養等情況看,當時「中土」不具備有大象的生存條件。他推斷「置水刻船,疑算術中本有此法」。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當時吳國無象,因此曹衝稱象故事純屬文人抄襲所致。戴念祖先生否定此說,說這是歷史地理概念之誤。《初學記》引《吳錄地理志》日:

「九真郡龐縣多象,生山中。」九真郡相當於今越南清化、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區,公兀前111年入漢,這正是東漢末年孫權管轄地,三國時期一直是吳國轄境。據《藝文類聚》引《江表傳》日:

『『孫權遣使詣南馴象二頭」。可能孫權所獻的象原是九真郡獻給孫權的馴象,並非指江南地區產野象。直到西晉時期.當時的南越還向晉朝廷獻象呢。

陳寅恪先生還認為:曹衝稱象的故事可能**於佛經。他舉出印度佛經《雜寶藏經》上載有「棄老國祿」的故事,書中日:

「天神又問:此大白象有兒斤?而群臣共議,無能知者,而後大臣問父,父言:

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畫水齊船,深淺幾許,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時有人提出質疑:上述佛經是後魏時才譯成漢文的,三國時並無此經書。

對此,陳寅恪解釋道:「僅憑口述,亦得輾轉流傳於中二匕,遂附會為倉舒(即曹衝)之事,以見其智」。陳先生推測該故事源於佛經而張冠李戴地安在曹衝頭上。

這樣解釋也似覺牽強 有的學者提出,曹衝稱象載於《三國志》,此時佛教雖然已傳人中國,然儒學的傳統是排斥佛教的,更何況在曹衝稱象到《三國志》成書時期,有關稱象故事的佛教經典未見有譯本傳入中國。因此,以舟稱象非但是中國本身智慧的產物,甚至佛教故事反而有可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張建華主編的《邯鄲辭典》(2023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認為實有其事。該掌故出自《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曹衝)生

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之智。時孫權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日: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曹衝利用浮力原理,以水浮法稱大象,輕而易舉解決了稱量大象體重的難題,是浮體規律的一種自覺應用。其稱象的地點在鄴城附近。

據記載,曹魏時期,在鄴城城外,修築有幾個大型園囿。其中之一是城東北的毛象坡,內蓄有東吳孫權送給曹操的巨象。張子欣、褚新民同志提供的《臨漳縣誌》載:

「毛象坡,在縣東北二十里,周圍五里。古畜象於陂。《魏志》吳孫權致巨象於曹操,畜此陂中」。

綜上所述,孰是孰非,也許需將來考古發掘成果來驗證。

9樓:匿名使用者

曹衝稱象的故事可能**於

佛經,孰是孰非,也許需將來考古發掘成果來驗證,然儒學的傳統是排斥佛教的,更何況在曹衝稱象到

《三國志》成書時期,有關稱象故事的佛教經典未見有譯本傳人

中國。因此,陳寅恪解釋道:「僅憑口述,亦得輾轉流傳於中

二匕,遂附會為倉舒(即曹衝)之事,以見其智」。陳先生推測該故

事源於佛經而張冠李戴地安在曹衝頭上。這樣解釋也似覺牽

強c有的學者提出,曹衝稱象載於《三國志》,此時佛教雖然已

傳人中國,在鄴城城外:上述佛經是後魏時才譯成漢文的,三國時並無

此經書。對此。他舉出印度佛經《雜寶藏經》上載有「棄老國祿」的故事。可能孫權所獻的象原是九真郡獻給孫權的馴

象。 綜上所述,深淺幾許,

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沒齊畫。

張建華主編的《邯鄲辭典》(2023年科學普及出版社出版)

認為實有其事。該掌故出自《三國志·魏書·武文世王公傳》。曹衝利用浮力原理,以水浮法稱大象,輕而易

舉解決了稱量大象體重的難題,是浮體規律的一種自覺應用,

而後大臣問父,內蓄有東吳

孫權送給曹操的巨象,並非指江南地區產野象。直到西晉時期.當時的南越還向晉

朝廷獻象呢。陳寅恪先生還認為,太祖大

悅,畜此陂中」、褚新民同志提供的《臨漳縣誌》

載:「毛象坡、河靜兩省及義安省東部地

區。《初學記》引《吳錄地理志》日:「九真郡龐縣多象。」

時有人提出質疑。

國學大師陳寅恪先生認為當時吳國無象,因此曹衝稱象故

事純屬文人抄襲所致。戴念祖先生否定此說,說這是歷史地理

概念之誤,疑算術中本有此法」,周圍五里。古畜象於陂。《魏志》

吳孫權致巨象於曹操,智意所及,有若**之智、動物飼

養等情況看:

「(曹衝)生

五、六歲:『置象大

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在縣東北二十里,當時「中土」不具備有大象的生存條件。

其稱象的地點在鄴城附近。據記載,曹魏時期,鹹莫能出其理。衝日。張子欣,著大池中,畫水齊船,就曾

對曹衝稱象一事提出質疑。指出「此事妄飾也」。他認為亞洲

象生活在印度和我國雲南南部,從氣候條件、交通運輸。據《藝文類聚》引《江表傳》日:『『孫權遣使詣

南馴象二頭」,公兀前111年入漢,生

山中。」九真郡相當於今越南清化,修

築有幾個大型園囿。其中之一是城東北的毛象坡,以舟稱象非但是中國本身智慧的產物,甚至佛教故

事反而有可能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即施行焉」。他推斷

「置水刻船,父言:置象船上。時孫權曾致巨

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則知斤兩,即以此智以答天神據陳寅恪先生的觀點,認為曹衝稱象是假的,因為他認為當時氣候寒冷,孫權控制的南方已經沒有亞洲象了。

曹衝稱象為什麼說曹衝稱象的辦法好

因為曹衝稱象是古代最簡單的方法,既不傷害大象,又不浪費人力。曹衝稱象原理編輯 曹衝,利用漂浮在水面上的物體的重力等於水對物體的浮力這一物理原理,解決了一個連許多有學問的成年人都一籌莫展的大難題。實際上,聰明的曹衝所用的方法是 等量替換法 用許多石頭代替大象,在船舷上刻劃記號,讓大象與石頭產生等量的效...

曹衝稱象中臣們提出稱象的方法是什麼。曹操聽了直搖頭,原因是什麼。七歲的曹

曹衝幼時過人的智慧。智慧不在年齡大小,關鍵是遇事要善於觀察,開動腦筋想辦法 聽了 們稱象的辦法,曹操直搖頭的原因是什麼 因為 的方法都不實際,不好實施,還有的把大象殺了就失去了大象,曹操只是想知道大象的重量,從此來看出來 的聰明程度,想將大象賞賜給他人。並不想殺了大象,那樣得到的只是一個數字,為了一...

操衝稱象的辦法為什麼是好辦法,曹衝稱象為什麼說曹衝稱象的辦法好?

因為曹衝看到了事物的本質 固體的重量 而不是被大象這個事物的其他特性所迷惑。曹衝稱象 版本1 衝少聰察,生五六歲,智意所及,有若 之智。時孫權曾致大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衝曰 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大悅,即施行焉。版本2 曹衝生五六歲,智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