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國璽是和氏璧雕刻的嗎傳國璽是何時失蹤的

2021-03-09 11:10:51 字數 4543 閱讀 4729

1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據《韓非子》記載:戰國時期有楚人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非同尋常的石頭,憑著幾十年的玩石經驗,認定內藏有美玉,就恭恭敬敬奉獻給楚歷王,怎奈愚君不識貨,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就以「欺君之罪、處以刖刑」,砍掉卞和的左腳。歷王駕崩,武王即位。

卞和認為也許武王是位明君,跛著腳再次前去獻寶,不料此君同樣不識寶,又以欺君之罪推出宮門砍掉卞和右腳。後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發獻寶的決心,懷著一線希望抱玉哭荊山下,三天三夜,幾乎血都哭出來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卞和說「我不是為失去雙腳而哭,痛心的是珍寶被人看作石頭。

」文王十分感動,決定親自召見,請來能工巧匠「會診」,琢其璞開啟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在場的君臣與工匠無不交口贊絕。文王便速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存放國庫內妥為保管,為紀念表彰卞和的功勞,更因感其耿直忠心,特命名為和氏璧。

到楚威王時,把璧作為最高獎賞,賜給伐魏有功的照陽丞相。不久相府被盜,寶璧被賊偷走輾轉賣到中原地區的趙國,歸趙惠文王所有。誰料鄰邦秦國昭襄王也很想得到這塊和氏璧,憑他自己國力強大,想用軟硬兼施的辦法威脅趙惠文王。

公元前283年,秦王派遣使臣赴趙國,稱願拿15座城池交換和氏璧。於是便有「完璧歸趙」「將相和」等饒有情趣的歷史故事。但弱小的趙國終沒有保住和氏璧,即使完璧歸趙也是暫時的。

後來和氏璧還是為秦朝所獲。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統一中國,趙王連璧帶江山一起奉送秦國,秦始皇把璧視為至寶,琢為傳國玉璽,命李斯丞相在和氏璧上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8個蟲鳥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和氏璧一時身價百倍,成了皇帝的寶印。

此後儘管古老中國**的風雲變幻、朝代更迭,和氏璧始終都是國寶。秦二世亡後,由子嬰把傳世玉璽獻給漢高祖劉邦,授之為「漢傳國玉璽」。王莽篡權後,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璽,這位皇太后怒不可遏,把國璽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個角,王莽讓人用**鑲補,儘管手藝精巧,但寶璽終究留下缺角之痕。

據《吳志》載,十八路諸侯討董卓時,孫堅率先攻入洛陽城,從井中得一宮裝女屍,她身上揣一紅色小匣盒,匣中之物,正是這顆缺了角修補後的寶璽。孫策用此璽從袁術那裡換來3000兵將,從而奠定了孫吳霸業之基。袁術敗,寶璽理所當然歸屬曹操。

以後寶璽經過前趙、宋、南齊、樑、北齊、周傳到隋朝楊堅,唐朝李家皇帝,至唐末戰亂之中,寶璽失蹤,終成千古憾事。

近有史載曰:和氏璧是在元順帝手上再度失蹤的,元朝皇室曾有寶璽之記錄。明軍攻入元大都後,「俘獲諸王子6人,玉璽兩枚,成宗玉璽一枚,元朝共11個皇帝,其它皇帝玉璽均沒有繳獲。

」又據《二十五史綱鑑》載,2023年5月,明朝左副將軍率軍橫掃漠北直搗應昌城,繳獲元順帝出逃被他帶到漠北的最後一批珠寶,既沒有元朝的玉璽金印,也沒有傳國之寶璽和氏璧。由於和氏璧的下落不明所致,明清兩朝均沒有和氏璧作為傳國之寶璽。故明朝開國時,明太祖朱元璋有三件憾事,其中首件是「少傳國之璽」。

早些年香港學者鍾世傑稱他已從日本朋友手中獲得了年久失傳的和氏璧。和氏璧怎麼會流失東洋日本,聽起來似乎有些像「安史之亂」中並沒有被勒死的楊貴妃,而後渡海逃亡到日本一樣撲朔迷離。和氏璧如今是否留傳於世?

若存於世它又在何處?有關和氏璧傳說的真實性,可靠性,恐怕還需要專家學者進行考證。

傳國璽又稱傳國玉璽、傳國寶,秦以後歷代帝王相傳的玉璽,為秦始皇所作,方圓四寸,上紐交五龍,正面刻李斯所寫篆文「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傳國璽貫穿中國歷史長達1500多年,忽隱忽現,秦以後歷代帝王爭以得璽為符應。確為天下所共傳寶,國之重器。

說起傳國璽就要提到和氏璧。

春秋時,楚國人卞和在山中得一璞玉,獻給厲王。王使玉工辨識,說是石頭,以欺君罪斷卞和左足。後武王即位,卞和又獻玉,仍以欺君罪再斷右足。

公元前690年,文王即位,卞和抱玉哭於荊山下。文王派人問他,他說:「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

」文王使人剖璞,果得寶玉,因稱和氏璧。

楚威王時,相國昭陽滅越有功,威王將和氏璧賞賜於他。不久,昭陽在水淵畔宴賓客賞壁,是時有人云淵中有大魚,眾人離室至淵邊,回席後發現和氏璧失蹤,懷疑為門人張儀所竊,拘張儀遍審無果。張儀一氣之下,離楚入魏,再入秦,秦惠文君十年,拜為秦相,遊說諸國服從秦國,以使節入楚,瓦解齊楚聯盟。

後楚敗,秦取楚漢中之地。

戰國時,趙惠文王從太監纓賢處得楚和氏璧,秦昭王得知,「遺書趙王,願以十五城請易壁」,其時秦強趙弱,惠文王恐給了壁得不到城,藺相如自願奉壁前往。至秦國,獻壁後,見秦王無意償城,當廷力爭,設法取回原壁,送回趙國。

公元前228年,秦王嬴政破趙,得和氏璧。

嬴政一統天下,稱始皇帝。命李斯篆書「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字,咸陽玉工孫壽將和氏璧磨平,雕琢為璽,即為傳國璽。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始皇帝過洞庭湖口,時風浪驟起,龍舟將傾,帝將璽拋入湖中,祈神鎮浪,傳國璽就此第一次失蹤。

,三十六年秋,使者從關東夜過華陰平舒道,有人將此傳國璽奉上。

公元前206年十月,劉邦率軍入咸陽至霸上,秦王子嬰降於軹道,奉上始皇璽。秦亡,劉邦即天子位,因御服其璽,世世傳受,號曰「漢傳國璽」,一記為「漢傳國寶」。

西漢末公元8年,外戚王莽篡權,時孺子劉嬰年幼未立,璽藏於長樂宮王莽的姑母孝元太后處。王莽派其弟舜前去索要,太后大罵:「我老已死,如而兄弟,今族滅也!

」,無奈,擲璽於地,摔壞一角,王莽令工匠用**補上。

公元23年十月,王莽兵敗被殺,校尉公賓就得傳國璽,趕至宛,獻於漢更始帝劉玄。

公元25年,赤眉軍殺劉玄,立劉盆子。後劉盆子兵敗宜陽,將傳國璽拱手奉於東漢光武帝劉秀。

東漢末年,宦官專權。少帝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袁紹入宮誅殺宦官,段珪攜帝出北宮避難,玉璽失蹤。

獻帝時,董卓作亂。初平二年公元191年,長沙太守孫堅率軍攻入洛陽,兵士見宮中一井晨有五彩雲氣,遂使人入井,得傳國璽,孫堅將璽祕藏於妻吳氏處。後袁術拘孫堅妻,奪璽。

袁術死後,荊州刺史徐璆攜璽至許昌,時曹操挾漢獻帝在此,至此,傳國璽又歸漢室。

公元220年,獻帝延康元年冬十月乙卯,曹丕篡權,逼獻帝禪讓,漢亡。曹丕使人在傳國璽肩部刻下八個隸字「大魏受漢傳國之璽」。

公元265年,司馬炎同樣篡權,稱晉武帝,傳國璽歸晉。

公元311年,前趙劉聰虜晉懷帝司馬熾,璽歸前趙。

公元329年,後趙石勒滅前趙,得璽,在右側加刻「天命石氏」。

公元350年,冉閔殺後趙皇帝石鑑,得傳國璽,建立冉魏政權;不久,前燕慕容儁滅冉魏,宣稱已獲傳國璽,改元「元璽」,實際上冉魏乞求東晉軍救援時,傳國璽在冉閔部將蔣幹手中,被東晉徵西將軍謝尚騙走,並以三百精騎連夜送至首都建康,獻給晉穆帝,傳國璽重歸晉朝司馬家。

公元420年,劉裕廢東晉恭帝自立為帝,國號宋,史稱劉宋;在南朝,傳國璽歷經了宋,齊,樑,陳的更迭。

公元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公元589年,陳朝滅亡,隋一統中國,傳國璽入了隋宮。

公元618年三月,隋煬帝楊廣被宇文化及殺於江都,蕭後與遺腹子政道攜傳國璽遁入漠北突厥,號為隋王。五月,恭帝楊侑禪位,李淵稱帝,是為唐高祖,改國號唐,隋亡。

唐初,太宗李世民因沒有傳國璽,遂刻受命玄璽,曰「皇天景命,有德者昌」,以及八方「神寶」「受命寶」之類的玉璽聊以**。

貞觀四年公元630年,李靖率軍討伐突厥;三月,俘其頡利可汗,東突厥滅亡。同年,蕭後與楊政道返歸中原,傳國璽歸於李唐。

唐末,天下大亂,公元907年,朱全忠廢唐哀帝李祝,奪傳國璽,建後梁。

公元923年,李存勗滅後梁,建後唐,傳國璽也隨著到了後唐。

公元936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塘帶契丹軍攻至洛陽,末帝李從珂懷傳國璽登玄武樓**,傳國璽就此失蹤。

公元951年,郭威建後周,遍尋傳國璽不著,無奈於廣順年間刻了「皇帝承天受命之寶」、「皇帝神寶」兩方印璽,後,趙匡胤受禪,傳此二寶,改朝為大宋,又制「大宋受命之寶」。至太宗,又別制「承天受命之寶」。真宗即位,作皇帝受命寶,文曰「皇帝恭膺天命之寶」。

哲宗紹聖三年,咸陽縣民段義得古玉印,「色綠如藍,溫潤而澤、背璃紐盤」,自言於河南鄉劉銀村修舍,掘地得之,紹聖五年,經當朝十三名學士**依據前朝的遺蹟,多方考證,最終確認為始皇帝所制的傳國璽。哲宗大喜,號為「天授傳國受命寶」,改元元符。

徽宗時,用於闐大玉製為受命寶,文曰「範圍天地,幽贊神明,保合太和,萬壽無疆」,篆以蟲魚,製作之工,幾於秦璽。

公元2023年,靖康之亂後,徽欽二帝被掠,傳國璽也被大金國掠走,不知所蹤。

公元2023年,元世祖忽必烈去世,在大都傳國璽忽現於市,伯顏命人購得,璽入大元。伯顏曾將元帝國從各處收繳來的歷代印璽磨平,分發給王公大臣刻制私人印章。

公元2023年,朱元璋在建康稱帝,建大明。大元朝廷逃往蒙古草原。

明朝初,明太祖遣徐達入漠北,追擊遁逃的蒙古朝廷,以期得到傳國璽,這是歷史上最後的有關傳國璽的記載,最終還是空手而返。

至此,經歷了一千五百多年風風雨雨的傳國璽就此湮沒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中。

另:傳國璽文曰「受命於天 既壽永昌」。「漢書」文曰「昊天之命 皇帝壽昌」。兩者不同,一般指第一種說法。

另:北宋哲宗時所得的傳國璽當時便有人懷疑是章敦、蔡京造假的。

明清兩代也時有假璽出現。明孝宗曾獲過所謂的傳國璽,孝宗皇帝當時就認為是假的;清初時,宮內藏有三十九方各色御璽,其中一方被認為是秦制傳國璽,公元2023年,經乾隆皇帝欽定,證實是仿刻贗品。2023年11月,末代皇帝博儀被逐出宮時,張壁、鹿鍾麟等人仍在追索著傳國玉璽。

「遼史」記為「大魏受漢傳國之寶」,我以為應該是「大魏受漢傳國之璽」,唐武則天時改「璽」為「寶」,應該是那時代改的。

「宋史」記:「寶。秦制,天子有六璽,又有傳國璽,歷代因之。

唐改為寶,其制有八。五代亂離,或多亡失。」又:

「魏本紀」中曾記錄在一座毀壞的泥像中得玉璽二,其文皆曰:「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其一刻其旁曰「魏所受漢傳國璽」。

和氏璧跟傳國玉璽有關聯嗎?又是怎樣丟失的?

傳國玉璽就是用和氏璧雕刻而成的,可以說兩者是一個東西,一個是加工前,一個是加工後。朱元璋取代元朝時沒有得到傳國玉璽,自此傳國玉璽丟失了。傳國玉璽與和氏璧就是兩種東西,關於傳國玉璽的下落,前文說過一直流傳到元朝滅亡後消失不見。但是和氏璧在秦始皇手上後,就沒有任何記載。關於和氏璧的下落主要有兩種推測 一...

秦始皇傳國玉璽真的埋在英山嗎,傳國玉璽是不是在洞庭湖底下,或在秦始皇墳裡,

當然不是 bai秦代傳國玉璽du不是歷史傳說的一枚zhi,而是有和氏璧和藍dao田玉內兩個版本.其中和氏容兆螞璧版本最早刻於秦王政二十六年,刻文為 受命於天,既壽永昌 顏色為青碧色,但於秦王政二十八年丟失於洞庭湖湖底,而後在秦王政三十六年為人以同樣的材料 同樣的形制和同樣的刻文所重新仿刻並獻回 而藍...

傳國玉璽上的印章是什麼傳國玉璽上的篆字是什麼篆啊

秦以前,國璽是以方寸金銀 製作的。完璧歸趙 中價值連城的和氏璧,後來為秦始皇所得,用以制皇印,成為秦至晉的 傳國寶 晉代以後,此寶失落了,但歷代帝王仍用其他玉璽代替 傳國玉璽 不過,李斯在他的 諫逐客書 中寫道 今陛下致崑山之玉,有隨 和之寶,垂明月之珠,服太阿之劍,乘纖離之馬,建翠鳳之旗,樹靈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