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論證思路

2021-03-07 21:36:12 字數 3665 閱讀 5560

1樓:cassiopeia團飯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先論證生於憂患(其中列舉同類事例,從個別到一般),後論證死於安樂 ,先舉例論證(第1節)、道理論證(第2節),然後運用正反對比論證(第3節)最後得出結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開篇擺明觀點開門見山,然後層層遞進、逐層深入

2樓:匿名使用者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比不上作戰中的人心所向、內部團結。

(比如一座)方圓三裡的小城,只有方圓七裡的外城,四面包圍起來攻打它,卻不能取勝。採用四面包圍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了,可是不能取勝,這是因為有利於作戰的天氣、時令比不上有利於作戰的地理形勢呀。

城牆並不是不高啊,護城河並不是不深呀,**裝備也並不是不精良,糧食供給也並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還是棄城而逃,這是因為作戰的地理形勢(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內部團結啊。

所以說,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劃定的疆域的界限,鞏固國防不能靠山川的險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強大。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幫助支援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援幫助他的人就少。幫助他的人少到了極點,兄弟骨肉也會背叛他;幫助他的人多到了極點,天下的人都會歸順他。

憑著天下人都歸順他的條件,去攻打那連親戚都反對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戰則已,戰就一定勝利。

2.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舜從田野中發跡,傅說從築牆的泥水匠中高升,膠鬲自魚鹽販中被舉用,管夷吾從獄官手裡獲釋被錄用為相,孫叔敖從隱居海邊進了朝廷,百里奚從市井之間而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將要下達重大使命給這樣的人,—定要先使他的內心痛苦,筋骨勞累,體膚餓瘦,身受貧困之苦,種種行動去阻礙、干擾他的事業,(通過這些)來讓他內心警覺,使他的性格堅定起來,以不斷增長才幹。

一個人常犯錯誤,然後才能改正;內心憂困,思緒阻塞,然後才能有所作為;(一個人的想法,只有)從臉色上顯露出來,在吟詠歎息聲中表現出來,然後才能為人們所瞭解。而一個國家,內部如果沒有堅持法度和輔佐君王的賢士,外部沒有敵國外患,這個國家就往往會導致滅亡。

這樣,人們才會明白,憂患可以使人謀求生存,而安樂必將導致滅亡

3樓:正上初三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樓:哈羅

孟子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三裡之城,七裡 之郭②,環而攻之而不勝。

夫環而攻之,必有得天時者矣;然而不 勝者,是天時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 不堅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7)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親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 下順之。

以天下之所順,攻親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戰,戰必勝 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論證方法有何共同點

5樓:匿名使用者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開篇即提出論點,再以攻城、守城之戰分成論述「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此基礎上,對「人和」進一步論述,將論題深化,闡明瞭「人和」的重要性。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將舉例與說理相結合,開篇先舉了六個逆境成才的事例,接著歸納出「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曾益其所不能」,緊扣中心,最後從正反兩方面論述逆境對成才的作用,最後歸納出中心論點。

6樓:駒南之鴻朗

都是一種治世報國之理想,憂國憂民。區別:得道是指得到人民的支援,是指外部條件,生於憂患是指內部條件個人的因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論證方法有何共同點?

7樓:匿名使用者

共同點在於,主要來論證源方法都是歸納法,就是從個別到一般的方法。 其實,整本的《孟子》,基本上都是這個路數,先打個比方,然後用歸納法總結出一般的道理,再將對方往裡面套。對方如果不上當,就再用大言嚇人,從現有的《孟子》文字看,基本都是這一套伎倆。

不過,相對於後世只會背書解經的腐儒來,還是要高明許多。

8樓:匿名使用者

都是一種治世報國之理想,憂國憂民。區別:得道是指得到人民的支援,是指外部條件,生於憂患是指內部條件個人的因素。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兩文的論證方式有什麼相同之處 和不同之處

9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之處:1.都是運用例項,最後得出論斷,是典型的議**。

2.議論中的語言充滿氣勢,具有很強的邏輯性,通篇多用對偶排比,音節和諧,朗朗上口,既優美耐讀,有流暢有力。

不同之處:1.《生於憂患》一篇採用分總的結構,先舉例,從而得出結論,《得道多助》一篇採用總分總的結構,首先明確提出論點,再舉例,最後再強調觀點。

2.《生於憂患》一篇的例子是舉用歷史名人,《得道多助》一篇採用的是日常生活的例子(戰爭)。

3.《生於憂患》一篇採用的是正面直接論證,《得道多助》一篇採用的是層層推進最後得出結論的論證方法。

10樓:悠然幽沫

相同之處:1.都用了舉例論證

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論證天時不如地利,列舉了戰爭時的例子「三裡之城,七裡之郭,環而攻之而不勝……」

《生於安樂死於憂患》中在開頭引用了6個例子

2 都用了道理論證

在兩篇文章裡,都用了大段表明作者觀點的論述,大段說理屬於道理論據。如「域名不以封疆之界,固國不以山溪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和「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起身,行拂亂其所為。」

3.都用了對比論證

用了正反對比的方法突出觀點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順之……」用寡助之至和多助之至作對比,證明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說明了人和的重要性,從而支援了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人恆過然後能改……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也同樣運用了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人恆過…………而後喻」從正面論證,說明生於憂患。因為犯錯,而總想著自己會有什麼懲罰,該怎麼辦所以「困於心衡於慮"才可以有所作為。「入則無……外患者」從反面論證,說明了死於安樂

4.大量運用排比,增強語勢。

不同 1.論點的提出不同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在開頭提出論點,並分別論述

結構: 論點: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論據:1攻城:天時不如地利

2 守城:地利不如人和

類推:域名,固國,威天下

結論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且運用雙重否定,加強語氣,氣勢磅礴,論證有力「城非不高也……」

固君子有不戰,戰必勝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在結尾處提出論點

先舉6個例項,說明凡成大事者,必先經受一番苦難。這些人有共同特徵1.身份卑微2.經歷磨難3.有所成就

故天將降大任…………總結上文

本段只說明典型人物,有很多此類活用。如「苦」而下一段從典型到普遍。

兩篇文章都體現了儒家思想,行王道,施仁政。

都是老師的筆記,我一個一個打的,沒有功勞也有苦勞

11樓:匿名使用者

相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大量運用了類比運證

不同:《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的結構是總-分總《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的結構是總-分而且還運用了對比論證,舉例論證的方法、

呃、老師是這麼講的

急求《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古文及翻譯

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曰 舜發於畎畝 之中,傅說 舉於版築 之間,膠鬲 4 舉 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土 孫叔敖舉於海 6 百里奚舉於市 7 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 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 8 益其所不能。人恆過,然後能改 困於心,衡 9 ...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主旨是什麼,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的中心思想

生於憂患 死於安樂 表明全文主旨的一句話是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語義 這樣以後,才明白因憂患而得以生存發展,而貪圖安逸享樂會使人萎靡死亡。這句話出自 孟子 告子下 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在現實生活中有什麼意義

堅持正義的人才能得到廣泛的幫助。平常真心待人,會贏得人心.平時待人就不好,有難是隻有一人獨自面對。一個人樂善好施,胸懷寬廣,樂於助人,就會獲得很多人的肯定,支援和幫助在現代生活中的 道 其實就是一個人的行為準則,是一個人對待家人朋友和社會的態度,如果你對家人朋友和社會態度是好的 積極的 良善的 有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