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太宗新即位翻譯

2021-03-07 06:24:57 字數 4003 閱讀 1097

1樓:house蜜糖棗棗

翻譯唐太宗剛開始繼承王位,勵精圖治,改革治國之道。多次引進魏徵進入臥室內。因為在乎得失而訪問他,魏徵向來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性格又耿直,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屈服,折撓的。

唐太宗和他談論。沒有一次不是高興地採納建議的。

魏徵也因此為能遇到像知己一樣的主人而高興。盡力地出謀劃策,知道的沒有不說的。唐太宗曾慰勞他的辛苦,說:

「愛卿的奏摺,前後有二百多條,如果不是愛卿為國家的赤誠之心,如何能做到呢?」

原文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

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

「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

擴充套件資料

《太宗新即位》選自後晉劉昫等人所撰的《舊唐書》中的一篇文言文。

《舊唐書》共200卷,包括《本紀》20卷、《志》30卷、《列傳》150卷,原名《唐書》,宋祁、歐陽修等所編著《新唐書》問世後,才改稱《舊唐書》,成書於後晉開運二年(945年)。 《舊唐書》的修撰離唐朝滅亡時間不遠,資料**比較豐富。

《舊唐書》從後晉天福五年(940年)始奉石敬瑭之命修撰,到後晉開運二年(945年)完成。因為書成時劉昫正在執政,按當時的規定,一般宰相都要作國家修史的主編(監修),因此劉昫就成了署名撰者。

三任監修之外,參預纂修工作的,先後總計9人。他們是:張昭遠、賈緯、趙熙、王伸、呂琦、尹拙、崔梲、鄭受益、李為先(一作光)。

其中,張昭遠始終具體負責其事,用力最勤。賈緯受詔不久即去職守喪,書成前一年起復,主要貢獻是其《唐年補遺錄》65卷提供了唐武宗以後的許多難得史料。王伸於書成之日,身列「恩獎」名單。

呂琦預修唐史,史稱「有能名」。

《舊唐書》修成後的第二年,即946年,北方契丹即對後晉大舉進攻,造成了開封及河南州縣數百里內杳無人煙的慘狀,公私損失都很嚴重,史籍遭劫自也難免。因此修成的《舊唐書》,在儲存史料方面,是有很大積極意義的。《舊唐書》的作者去唐不遠,有條件接觸到大量的唐代史料,所以能在短短的四年多時間裡修成這樣一部二百卷的大書。

2樓:匿名使用者

一樓翻譯得不錯,就是有的地方不夠準確,也出現了一些錯別字,我的翻譯如下:

【原文】

太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

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

「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或有言徵阿黨①親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案驗無狀。

彥博奏曰:「徵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帝令彥博讓徵,且曰:

「自今後不得不存形跡。」他日,徵入奏曰:「臣聞君臣協契,義同一體。

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

」徵再釋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曰:

「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也。

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

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絹五百匹。 (選自《舊唐書·魏徵傳》)

[註釋]

①阿黨:偏私、偏袒。 ②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名。

【譯文】

唐太宗剛剛即位的時候,勵精圖治處理政事。他多次把魏徵叫到臥室裡,向他諮詢為政得失。魏徵一向很有治理國家的才能,性格又耿直,沒有什麼能讓他屈服的。

太宗和他商討事情,總是欣然採納接受(他的意見)。魏徵也很慶幸遇到了瞭解自己的君主,就殫精竭慮為他所用,知道的事情全都說出來。太宗曾經慰勞他說:

「你所陳說的意見建議,前後有兩百多件,如果你不是極其忠誠地為了國家,怎麼能做到這樣呢?」那一年,魏徵被提拔為尚書左丞。有人舉報魏徵偏袒(自己的)親戚,太宗讓御史大夫溫彥博調查此案,沒有發現(魏徵)有這樣的行為。

溫彥博上奏太宗說:「魏徵作為臣子,應該注意自己的舉止行為,他不能遠避嫌疑,所以才招來了這種誹謗,雖然他的本意是無私,但是也有應該指責的地方。」太宗讓溫彥博責備魏徵,並且說:

「你以後不能不注意自己的言行舉止。」過了幾天,魏徵進宮對太宗說:「君與臣和協默契,二者道義上如同一個整體。

不考慮公道,只考慮個人行為舉止對自己的影響。要是君主和臣子都遵循這個原則,那國家的興衰,或許就不得而知了。」太宗驚訝地看著魏徵,改變了臉色,說:

「我已經後悔這樣說了。」魏徵拜了兩拜說:「希望陛下讓我成為一個良臣,而不是忠臣。

」太宗問:「忠、良有什麼區別嗎?」魏徵說:

「良臣是稷、契、咎陶那樣的人,忠臣是龍逢、比干那樣的人。良臣讓自己得到美名,使君主得到顯赫的稱號,子子孫孫世代相傳,福祿沒有邊界。忠臣使自己受到被殺的命運,讓君主陷於不仁不義的大惡之名,國家和家庭都失去,只剩一個忠臣的名號。

就此說來,兩者相差很遠呢。」太宗深感魏徵說得很對,就賞賜給了他五百匹綢緞。

阿黨:偏私、偏袒。

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名。

比干:夏桀宰相,後被殺。

龍逢:夏桀時的賢人,為夏桀殺害。

稷、契、咎陶:都是舜帝的臣子名。

比干:夏桀宰相,後被殺。

龍逢:夏桀時的賢人,為夏桀殺害。

3樓:憫戀漪

宗新即位,勵精政道。數引徵入臥內,訪以得失。徵雅有經國之才,性又抗直,無所屈撓。

太宗與之言,未嘗不欣然納受。徵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無不言。太宗嘗勞之曰:

「卿所陳諫,前後二百餘事,非卿至誠奉國,何能若是?」其年,遷尚書左丞。或有言徵阿黨①親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溫彥博案驗無狀。

彥博奏曰:「徵為人臣,須存形跡,不能遠避嫌疑,遂招此謗,雖情在無私,亦有可責。」帝令彥博讓徵,且曰:

「自今後不得不存形跡。」他日,徵入奏曰:「臣聞君臣協契,義同一體。

不存公道,唯事形跡,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則邦之興喪,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

」徵再拜曰:「願陛下使臣為良臣,勿使臣為忠臣。」帝曰:

「忠、良有異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②是也。

忠臣,龍逢、比干是也。良臣使身獲美名,君受顯號,子孫傳世,福祿無疆。忠臣身受誅夷,君陷大惡,家國並喪,空有其名。

以此而言,相去遠矣。」帝深納其言,賜絹五百匹。

唐太宗剛開始繼承王位,勵精圖治,改革治國之道。多次引進魏徵進入臥室內。因為在乎得失而訪問他,魏徵為人清高,有治理國家的才能。

性格又亢奮固執。沒有什麼可以讓他屈服,折撓的,唐太宗和他談論。沒有一次不是高興的採納建議的。

魏徵也因此為能遇到像知己一樣的主人而高興。盡力的出謀劃策,知道的沒有不說的。唐太宗曾慰勞他的辛苦,說:

「愛卿的奏摺,前後有二百多條,如果不是愛卿為國家的赤誠之心,如何能作到呢?」就在這年,魏徵升為尚書左臣。有的人說魏徵是阿諛奉承皇親國戚的人,唐太宗派遣御史大夫溫彥博審查,經驗證並無此事!

彥博說:「魏徵作為臣子,須當有來去的行蹤,不能夠避開嫌疑,於是就招到了如此的誹謗。雖然這是無私的,是公事,但也是可以責備。

」唐太宗命令彥博禮讓魏徵。並且說「從今天開始,不可以再沒有形跡了」有一天,魏徵上奏說:「臣聽說君臣立下協契,道義同為一體。

不存在什麼公道,只有處事的形跡。如果君臣上下,都遵守了這一條令,那麼,國家的興衰就很難預料了啊。」唐太宗臉色大變說:

「我已經悔過了。」魏徵第二次叩拜說:「希望陛下讓臣成為良臣,而不要讓臣成為忠臣。

」唐太宗說「忠和良有區別嗎?」魏徵說:「所謂良臣,就是像稷、契、咎陶這樣的。

忠臣則是龍逢、比干這樣的。良臣可以讓自己身獲美名,君王又授他顯號,子孫代代,榮華富貴,享用不盡。忠臣則受誅殺,滅九族,當君網陷入了惡勢,就和國家一起滅亡,空有其名,因此我們可以說,相差好遠啊。

」唐太宗深深地採納了他的建議,恩賜他絹五百匹。

求古文翻譯,《舊唐書·列傳第二十一》,翻譯內容如下

4樓:匿名使用者

魏徵,字玄成,是鉅鹿曲城人。太宗皇帝剛即位,勵精圖治,多次把魏徵招進臥室內,詢問自己治國的得失。魏徵很有經天緯地治國的才能,性格又很正直,據理力爭,沒有什麼能讓他屈服的。

現在有事,剩下的下次再幫你翻譯吧

唐太宗論弓(文言文),文言文《唐太宗論弓矢》的翻譯

而如果為政者德庇四方,推行為百姓所期待並擁護的政令,並以禮節約束百姓的行為,就會培養起知恥明德的風氣,國家的管理與治理,也就相應變得簡單了起來。告訴我們他是一位很開明,能為百姓著想的君主.唐太宗是一位關心民間疾苦,善於治理國家,善於自省,善於納諫的君主。文言文 唐太宗論弓矢 的翻譯 唐太宗在與造弓的...

翻譯文言文《新序刺奢》文言文《新序刺奢》怎麼翻譯?

原文 齊宣王為大室,大蓋百畝,堂上三百戶,以齊國之大,具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諫者。香居問宣王曰 荊王釋先王之禮樂而為淫樂,敢問荊邦為有主乎?王曰 為無主。敢問荊邦為有臣乎?王曰 為無臣。居曰 今主為大室,三年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諫者,敢問王為有臣乎?王曰 為無臣。香居曰 臣請避矣。趨而出。王曰 香...

文言文翻譯,文言文翻譯

天下有不順從的人,黃帝和 一起討伐他,直到討平了就結束了。你這句話不應該是單獨出現的,因為從字的意思是跟從,可以是跟從一個人一個事或一個道理。比如 黃帝下令不許偷盜。那麼天下有不服從的人,那麼黃帝就根據這個命令去討伐他,直到討平後歸去。以上是我個人理解,也許不對。請後面的朋友指正。這裡的 從 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