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期許多小國跟著大國征戰,兵力怎麼消耗不完?

2023-05-30 13:05:09 字數 3533 閱讀 7146

1樓:長生道友

首先春秋時期戰場上的整體**,尤其是死亡率處比較低,許多戰敗士兵被俘虜可以通過交換俘虜或者財富贖回,還有很多人打仗情況不利就跑了,根本不分生死,跑了回去繼續,俘虜了就換陣營,因此兵力源源不斷。

2樓:帳號已登出

因為那時一直在民間抓壯丁來補充軍隊的實力,所以一直有著源源不斷的兵力。

3樓:松寄琴

對於一些大國來說,小國的軍隊才是他們真正在意的東西,大國家,小國的軍隊收編後,在戰場上將其安排在靠前和危險的位置,起到削弱敵軍,保護己方的作用。

關於春秋戰國時期各**隊的問題....

4樓:匿名使用者

從春秋到戰國兼併加劇,各國疆域更大,人口更多,大規模戰爭也成為可能。當時有了常備軍,但是仍然數量不足,就有很多半農半兵,遇到戰事則出征,無事則耕種。

春秋時期大國三軍,中等國家兩軍,小國一軍,每軍15000人,千乘就是一千輛戰車,兵力就是三軍的規模。前期,諸侯大國一般有千 乘,強卿有百乘。至後期,晉、楚各達5 000 乘上下,齊、秦各有2 000~3 000乘。

大體上晉國實行《周禮》所 說的軍、師、旅、卒、兩、伍6級編制;齊 國按《國語·齊語》所載的5人為伍、50人 為小戎、200人為卒、2000人為旅、萬人 為軍5級編成。這種軍隊的編制系統又與居 民的行政組織系統相對應,以便於訓練、管 理和作戰。 車乘士徒的編制,處於變化之中。

春 秋前期,基本上實行「革車一乘,士十人, 徒二十人」(《周禮·地官·小司徒》鄭玄注 引)之制,其中包括車上甲士三人。中期以 後,各國改革兵役制度,兵源擴大,車下徒 卒數量增多,每乘由30人制發展為75人 制,即每乘「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左傳·成公元年》服虔注引《司馬法)))一乘之中,又配徒役25人,共計百人,按 五人為伍、五伍一兩、四兩一卒編成。

戰車 以「乘」為初級建制單位,其上有偏、兩 (或卒)的編制系列。據《司馬法》,9乘為 小偏,巧乘為大偏,或25乘為偏。氣偏為 一兩,則18乘、30乘或50乘當是三種不同 的中級編組單位。

楚國戰車編組分左、右二 廣,廣稱一卒,內含二偏,每偏巧乘,一 廣30乘,二廣共60乘。

5樓:穿馬夾的豆角

1、戰國時期動輒幾十萬的軍隊,一般都是誇大的數量,壯大自軍的聲勢打擊敵人的時期,號稱幾十萬,可能也就十幾萬甚至幾萬,而在實際數量裡,也不光包括作戰部隊,還有運輸部隊,民夫馬伕軍官的僕役和奴隸等等,還有臨時抓丁的農民,作戰部隊也就是十之三四。(三國時曹操赤壁八十萬其實也就是二十來萬的真實作戰部隊)

2、所謂「乘」sheng 四聲,一車一馬為一乘,後通指一輛配好馬的戰車,千乘就是有千輛可使用的戰車,這在當時是極大的軍力了,平原戰場上殺傷力極大。

春秋戰國時期以少勝多的戰役

6樓:匿名使用者

城濮之戰 雞父之戰 柏舉大戰 可以說是以少勝多之戰。

7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 繻葛之戰 長勺之戰 泓水之戰 假途滅虢之戰 城濮之戰 邲之戰 鄢陵之戰 雞父之戰 柏舉之戰 越滅吳之戰 晉陽之戰 戰國: 桂陵、馬陵之戰 濟西、即墨之戰 伊闕之戰 長平之戰 秦統一六國之戰。

春秋時期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是什麼?

8樓:匿名使用者

楚晉爭霸,時間長達幾十年。

9樓:匿名使用者

春秋時期還是戰車為主力的戰爭。人數還是比較好計算的,戰車一乘有甲士4人,步兵20-50人左右。因此,只要看到雙方軍隊投入戰車數量就能大致算出雙方兵力投入。

比如晉楚邲之戰,晉軍投入戰車400輛,兵力大致就是1-2萬人。當時的士兵還是以職業軍人為主,不像後來的戰國時期以徵召部隊為主,所以人數比較少。

春秋最大規模的戰役應該是吳楚柏舉之戰,吳軍三萬,楚軍20萬,最終吳軍大獲全勝,一舉攻佔楚國郢都。

春秋時期跟著大國征戰的小國,是如何保證兵源的?

10樓:體壇剖析者

春秋時期跟著大國征戰的小國,保證兵源主要通過從民間徵兵。這些小國人數比較少,一旦打仗需要全民響應,踴躍參軍。

11樓:春寶說**

大國的一些救濟和援助,保證小國兵源。有的時候大國會送一些兵馬給小國。

12樓:鏈鎖

小國戰敗士兵成為了俘虜,之後可以通過交換俘虜贖回,是達成的戰場共識之一,使得大部分士兵可以在一場戰爭結束,便迅速投入到另一場新的戰爭中去,能保持兵源充盈。

13樓:扮鬼臉嚇你

戰國時期是男丁13歲以上60歲以下都要當兵,所以他們只要到了一定年齡就被強制徵兵,如果有大型戰役死了很多人,就會鼓勵生產男丁來過渡。

春秋戰國時期的兼併戰爭中那次**人數最多

14樓:匿名使用者

長平之戰,白起活埋趙軍40萬。

春秋時期,各國之間開戰的原因

15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爭權奪利,統一天下,所以孟子說,春秋無義戰。

16樓:金子

為了爭奪霸主的地位。

春秋時代周王的勢力減弱,諸侯群雄紛爭,齊桓公、晉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莊王相繼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另一說認為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自東周開始,周朝由強轉弱,王室日益衰微,大權旁落,諸侯國之間互相征伐,戰爭頻繁。小諸侯國紛紛被吞併,強大的諸侯國在區域性地區實現了統一。

春秋中期,出現了一個比較和平的時期,原因是各國都被戰爭搞得十分疲憊,需要休整,於是通過公元前546年由14國參加的第二次「弭兵之會」達成協議,戰火暫時得以平息。可是,這期間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卻多次爆發霸權之爭。春秋時代的中後期,隨著牛耕的普及和鐵製農具的應用,經濟有了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的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

在一些諸侯國的內部,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後取得霸主地位,而實際上,等於接替周王室王朝共主。

公元前453年韓、趙、魏三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其後逐步將晉國進行了瓜分,自己分別建立了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於是,七雄並立,互相爭霸的時代逐步到來,春秋時期走向了戰國時期。

春秋戰國各國兵力怎麼就不能有幾十萬

17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兵力跟人口有關,一百萬人裡,適齡的壯年男子也就十幾萬。

第二,兵力還跟生產力有關係,種的糧食是否能夠支援這樣一隻大軍,能否維持補給線。

第三,幾十萬大軍是否有用,戰國末期,動輒幾十萬的記載,其實分析一下,就知道不靠譜,因為沒有通訊裝置,無法聯絡排程超過一定規模的軍隊,太大的規模反而是負擔。

當然也不一定是假的,這裡很可能是計算了民夫等後勤人員的數量。

18樓:傻瓜花畫

人口不夠,軍隊過多影響青壯力,即使統一的秦國也無法湊出百萬抗匈奴。

19樓:網友

整個中國當時的人口都不多。

春秋時期哪個諸葛王侯掉廁所了,春秋時期王侯的諡號什麼時候從侯變為公

大黑 就是大黑 還是大黑 春秋時期王侯的諡號什麼時候從侯變為公 侯和公都是爵位,沒有變的,該是什麼爵位就是什麼。直到楚國稱王之後,各自有稱王的。春秋時期 諸葛亮屬於哪個國家 春秋時期,沒有諸葛亮這個人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蜀國的人,春秋時期比三國時期早了幾百年,如果你問的是諸葛亮的祖先在春秋時期是哪國人...

關於春秋時期的故事,關於春秋時期的故事100字

春秋時期,晉國內復亂,晉獻公的兒子制重耳bai逃到楚國。楚成王收留並款待du他,他許諾如晉楚發生zhi戰爭dao晉軍將退避三舍 一舍為三十里 後來重耳在秦穆公的幫助下重回晉國執政。晉國支援宋國與楚國發生矛盾,兩軍在城濮相遇,重耳退避三舍,誘敵深入而大勝。戰國時,趙國有兩位重臣廉頗與藺相如,因藺相如多...

春秋時期是用什麼字型,春秋時期的字型主要是什麼

篆書或 金文 甲骨文 小篆小篆也稱 秦篆 是秦國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簡化字型,其特點是形體勻逼齊整 字型較籀文容易書寫。在漢文字發展史上,它是大篆由隸 楷之間的過渡。大多用小纂 金文 偶爾甲骨文 極少出現隸書 春秋時期的字型主要是什麼 篆或者甲骨文。但篆字用的多,不同國家有不同的篆字。秦國是秦篆,齊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