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平仄聲的問題,關於詩詞的平仄聲音問題

2022-11-12 05:30:33 字數 5130 閱讀 9929

1樓:枯木刀

挑[ 廣 韻 ]:吐雕切,下平3蕭,tiāo,效開四平蕭透

[ 平水韻 ]:下平二蕭·下平四豪·上聲十七筱

看[ 廣 韻 ]:苦寒切,上平25寒,kān,山開一平寒溪

[ 平水韻 ]:上平十四寒·去聲十五翰

古詩詞,用的自然是古韻。唐詩宋詞用韻,比平水韻還老。根據《廣韻》可以看出,挑和看在唐詩宋詞中,絕大多數為平聲。宋朝末期才出現了仄聲。

漢語一直在與時俱進。很多字永遠沒有了原來的讀法。比如《詩經》,估計普通人沒有誰能正確地讀出來了,甚至語言學家也不行。

所以,我對青年愛好者朋友說過多次,我們學習古詩詞,重點應該放在學習裡面的人文精神和寫作技巧上,弄懂大部分意思,已經很不錯很不錯了。追究個別字的平仄和讀法,無疑是逐本求末,得不償失。古時候沒有普通話,意思是一個意思,發音卻未必是現在的發音。

現代仍有很多方言發音我們聽不懂,何況古代發音。

仄仄平平中仄:這是詞譜要求的定格,意思是這句詞中,除了第五字的平仄可以變通,其餘五字的平仄必須按譜。否則就離譜出格了。

至於詩詞大家的名作,基本認定合譜就是了。這麼多年了,古代詩詞高手有的是,出格離譜之處,肯定會有人指出。我們普通愛好者,一般沒有這個能耐。

至於按照格律創作詩詞,在下一直堅持大多數青年愛好者應該利用今韻平臺的觀點。不是為了推廣普通話這個基本國策,而是為了更好地傳承詩詞聯這些傳統文化瑰寶。解放後出生的人(六十五歲以下的大部分人),認字基本是靠普通話,百分之九十五以上不熟悉古韻。

現代公認的古韻是《平水韻》,但唐詩宋詞用韻只是基本與其相符。沒有古韻基礎的詩詞聯愛好者,根本沒有必要為了附庸風雅而放棄原有的普通話平臺。格律這麼簡單都沒有幾個人願學,何況重新學習古韻。

按今韻寫現代詩,按古韻寫格律詩,都是幾十年前的觀點了。唯有與時俱進,才能保持詩詞聯的生命力。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傳統文化瑰寶的逐漸衰亡,重要原因,就是沒能跟上時代的發展。

我們在小學和新華字典上認的字,一二聲為平聲,三四聲為仄聲,多麼簡單。現代漢語,字詞並不少,何必苛求古韻?我也對網友說過,使用古韻和繁體字,對我們詩詞聯的水平不會有任何提高,穿上一身不知真假的「漢服」,再戴上阿凡提的帽子,也是白搭。

以上僅為個人愚見,供您參考,並不是極力鼓吹。如果您不同意,我也很為您高興。只有對傳統文化真正感興趣的人,才會有一定韌性。

呵,在下為了這些胡言亂語,經常惹得一些網友不快,指責甚至謾罵。對我來說,是無所謂的,我一輩子都是要求自己說真話實話。可能說的不對,但是我的真實看法。

如果惹得您或其他網友不高興,還請見諒。我並沒有得罪任何人的意思。

2樓:江南道安撫使

一大段一大段引喻失義者多,一語中的者少。我這裡就說幾點:

第一、挑弄、撥弄意思的挑在古代有平(土凋切)、上(徒了切)兩種讀音,現在只讀上聲,但這裡無關緊要,原因見第二點。

第二、你查的破陣子詞譜是有問題的,正規的資料一律顯示,《破陣子》的詞譜首句平仄要求是:中仄中平中仄。挑處在第三個字的位置,本身就可以平仄不拘。

第三、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是今音的界定方法,不能完全套用在古音上。因為今音的一(陰平)二(陽平)聲,在古代都歸入一類(平聲)。除了三(上聲)、四聲(去聲)外,古代還有一個入聲,今音已經失去,所以今古音都是四聲(今音把平聲拆成兩類,少了入聲;古音平聲不分兩類,但比今音多一入聲),但是內涵是不一樣的。

第四、以前因為科舉考試,尊重古制,士大夫傳習氛圍等原因,寫詩是有規定的,現代沒有規定,用今平仄還是古平仄,今音還是古音,乃至方音外語完全看你個人意願。如果用古音、古平仄可以參考古代的韻書,如《平水韻》(寫詩用的)、《詞林正韻》(寫詞用的)、《中原音韻》(寫北曲、元雜劇用的)。

3樓:

你遇到的問題是由以下幾點原因造成的:

1.古代音韻,是以江浙方言為基礎形成的;而今天的普通話發音,則以東北話、北京話為主。

2.古體詩詞用韻,並沒有絕對統一的標準。古代通訊條件的限制決定了文人們接受的音韻教育不盡一致。平水韻能夠概括絕大多數,但不是全部,與平水韻並存還有其它用韻規範。

3.無論古詩的讀,還是古詞的唱,都有其時代性。現代人多數不能掌握甚至知道古韻了,因此除了專門的學術研究者外,大家沒必要還按照古韻創作,只需以現行拼音為準即可。

許多字的讀音從古到今已經發生很大變化,若還拘泥古韻,寫出來的東西反而會佶屈聱牙,失去古人之意了。

4樓:

古音發展到現在有很大的變化,古時四聲為「平上去入」,「平」聲字為平,其餘的為仄。現在,「去」聲字已基本消失,「平上去」發生了很大變化,四聲成為今天的「陰平、陽平、上聲、去聲」,也就是通常的第一二三四聲。所以,我們現在的發音是不能鑑定古詩詞的平仄和壓韻的。

不過,一些方言中仍然保留有古音,如南昌話,今天讀起來不壓韻的「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用南昌話讀起來非常壓韻,有興趣可以瞭解一下。如果要寫詩詞的話,平仄和壓韻還是按現在的音來寫,畢竟詩詞都是寫給人讀的,古人已經不可能再來欣賞你的大作了。除了這些,你應該瞭解一下關於「八病」的知識,這樣會讓你的詩讀起來更上口。

中文系學姐純手工回答,希望能夠幫到你!

5樓:匿名使用者

應該是古音

例如蝶這個字

在古文中算仄聲

我自己也只懂些皮毛,您可以問問枯木刀和深秋枯葉他們算行家

6樓:匿名使用者

挑是一聲啊 陰平調 當然是平

關於詩詞的平仄聲音問題

7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漢語的,一聲,二聲,為平。三聲,四聲,為仄。

這樣基本上可以,但有些還是要查一下書的!再但是,初級的學者,這樣來做也可以!

8樓:匿名使用者

平聲,就是第一聲和第二聲.

仄聲,就是第三聲和第四聲。

但是平聲又有陰平和陽平,陰平是第一聲,陽平是第二聲。

仄聲有分上聲(shǎng)聲和去聲,上聲是第三聲,去聲是第四聲。

關於古詩中的平仄問題 5

9樓:何必小人

在我們漢語裡字的發音一二聲為平、三四聲為仄舉一個例子來說,"方"為平聲;"襖"為上聲;"放"為去聲;"霍"為入聲。

除平聲之外,上、去、入三聲,都屬仄聲。但要知道,平聲本身也有"陰平"和"陽平"之 分。如:"方"為陰平,"房"為陽平。至於上、去、入三聲,卻是沒有陰陽之分的。

說得更明白一點,那就是所有的字的音調,都有陰平、陽平、上、去、入(簡稱陰、陽、上、去、入)之分;每一個字,要不屬於平聲,便屬於仄聲(即上、去、入)。比如:「陰」字,本身就是陰平;「陽」字是陽平,「上」字是上聲;「去」字是去聲;「入」字是入聲。

如果把這四聲調熟,那麼,是很人容易就能辨別出每一個字是屬平屬仄的。這裡不妨再舉幾個例,以便對這方面陌生的讀者,可以藉此將四聲調熟一些,請看下面:

因(陰)、忍(上)、印(去)、一(入);

人(陽)、忍(上)、印(去)、日(入);

金(平)、敢(上)、禁(去)、急(入)。

把四聲調熟,分出那一字是平聲,那一字是仄聲。

關於平仄的問題

10樓:匿名使用者

那個平仄是按照漢語古時發音來劃分的。不能籠統的用四聲裡的那幾聲是來說,如果真的感興趣的話可以找本書來看看。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講,平聲就是第一聲、第二聲,陰平是第一聲,陽平是第二聲。

仄聲就是第三聲第四聲還有古代的入聲。

但是,有一個問題很難解決,就是入聲,古代有入聲,特點是發音很急促,現代沒有了。

古代的入聲現在演化成現代的四聲,所以有些讀上去明明是平聲的,但實際上是仄聲。

比如說「一」,平聲,讀陰平,第一聲,但是「一」在古代是入聲,所以其實是仄聲。

對於某些地區的人來說,入聲很容易就能分辨,因為他們發音的時候明顯感覺到聲音的急促感,比如上海人。

平仄基本上和清音濁音無關,清濁是發聲母時聲帶振動不振動的區別,而平仄是音調的關係。

11樓:匿名使用者

平:就是一二聲 仄:就是三四聲對聯最重要要素;上聯要以仄收尾 下聯要以平收尾

關於格律詩平仄的問題兩個

12樓:上官笑宇

「黃鶴樓」見於初唐,當時律詩格律尚未定型成熟,故不作律師論。

1,三平調是格律大忌諱,當然不允許出現,也不作為「拗體」

王力教授《詩詞格律》如果沒有提到三平調,

我想是因為如果按照《詩詞格律》上的格律定式來套,應該不會出現三平調的原因,畢竟這本書是入門讀本。因為如果結尾兩字是兩個平的句子,倒數第3字必須為仄。

「三仄尾」應該是允許的,算1種特殊的「拗」,可以不救,

但是一般「◎仄◎平◎仄仄」的句子,第3第5兩字只能一個用仄聲字。算是1種特殊的救吧。

2,當然可以。。。你的書是在網上看的吧?網上很多地方打不出表示可平可仄哪個框。其實《詩詞格律》是這樣寫的

在該用「仄仄平平仄」的地方,第四字用了仄聲(或三四兩字都用了仄聲),就在對句的第三字改用了平聲來補償。這樣就成為「◎仄◎仄仄,◎平平仄平」。七言則成為「◎平◎仄◎仄仄,◎仄◎平平仄平」。

這是對句相救。

13樓:匿名使用者

1.這是相對來說的,若要專業一點,最好不要出現,否則要被人笑的,但是總有例外,許多好詩根本就不符合格律要求,如崔灝的[黃鶴樓],於是就有了拗體之說,其實作詩只要作得好,不必太過拘泥於格律.今天古體詩,近體詩沒落的原因就是格律束縛太多.

2.算是出律吧.第一個字不能平仄不拘,你可以用"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或"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算是救吧.

不好意思,我也是一知半解.

14樓:

回答:1、近體詩三仄尾可以的,唐宋人詩中很多例。而三平調不能允許出現,否則不能算近體,只有在古風中可以出現。

2、「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可以的。上句拗,出現了孤平,但下句救了, 二、四、六分明瞭就合律了。

近體詩只要符合以下幾條即可(同時具備):a頷聯頸聯必須對仗;b偶句必須壓韻;c避免三平調;d避免孤平(即兩個仄聲字夾一平聲字);e平仄聲錯開,即「前有浮聲,後需切響」;f上下聯必須粘(即下聯出句

一、二字、特別是第二字的平仄必須與上聯對句一、二字、特別是第二字的平仄相同,同時不出現孤平)。

近體詩格律有人講起來極繁雜,其實上述幾句話即可說清楚,簡明扼要。

15樓:

看完就知道了

關於詩律中平仄的一些問題

詩詞格律區分音節,將每句的最後一個字作為單獨的音節,並不是說,最後一個字的內容必須獨立 不能與前面的字組成片語。床前明月光 一句中的最後兩字 月光 顯然是一個片語。但在看該句的音節時,還是要把 光 看成單獨的音節。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城人未還 時 與 關 不是一個片語,但 未還 可看成一個片語。但...

詩詞平仄裡的中是什麼意思,詩詞裡「平仄中」的中是什麼

詩詞平仄格律裡的 中 是 可平可仄 的意思 中 意即可平可仄。舊詩中的格律為應 聲律而坐,也因聲律而有可變通之專處,通常由 屬應仄可平 應平可仄 這樣的情況,在標註中簡單地標作 中 也有些字如 醒 望 吹 等本身舊是可平可仄的。格律中的可平可仄很普遍,以如夢令為例 詩詞裡 平仄中 的中是什麼 古代漢...

什麼是詞的格 轍?什麼是詞的平仄聲

你好。格,就是詞的格式,也就是總共幾句,每句幾個字,等等。即使你不說詞牌,我們也知道這是 十六字令 因為詞的格式的固定的,一首詞格式可能有略微不同的幾種,但這幾種大體是一樣的。轍其實就是韻。古人填詞押韻,同一個韻的字合在一起,就是一個韻部。古人填詞一般用的詞林正韻。平仄,現代漢語中,一二聲為平,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