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國為何敢於滅周,歷史上秦國當時不敢貿然興兵攻趙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2022-08-15 21:50:26 字數 4721 閱讀 4986

1樓:三隻腳的大烏鴉

滅周必然導致所有國家的攻擊,秦國國力已經強大到可以和所有國家對抗的程度,所以他敢滅周。就和三國一樣,曹魏勢力已經大到其他諸侯聯合都打不過的程度,逼漢獻帝禪位就沒壓力了。

2樓:婁禹卿

周成在分封,亡於分封。周的奴隸制已被歷史淘汰了,簡單的說就是秦順應了歷史....

3樓:亞拉巴馬富翁

早就名存實亡了,要幹大事,就要膽子大。

4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初期周王就名存實亡了

5樓:7彩輪迴

千里達及托巴哥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樓臺煙雨。

秦國在春秋中只是一個很小的國家,為什麼會在戰國時期滅掉眾個國家最後建立秦朝呢?

6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因為商鞅變法的成功.。

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援下開始變法。法令規定:

①國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

②獎勵耕戰,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③根據軍功大小授於爵位和田宅,廢除沒有軍功的舊貴族的特權。

④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經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鬥力不斷加強,發展成為封建後期最富強的封建國家。戰國後期,強大的秦國不斷通過戰爭,兼併東方各國的土地。自從公元前260年,秦國在長平之戰中戰勝趙國之後,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禦秦軍的進攻。

7樓:斷刀殘刃

戰國七雄除了韓國一直處於弱小積貧以外都有過一段強盛的時期,而秦國最終一統天下最為重要的因素在於歷代秦王本身!"自嬴政以上7代秦王"國策一致,圖謀霸業!

秦孝公:重用衛鞅(即商鞅)實行變法,獎勵耕戰,奠定一統基礎。

秦惠文王:滅掉苴,巴兩國使得秦「擅巴蜀之饒」,為一統天下得物質基礎。

秦武王:佔宜陽,韓國元氣大傷,洞開東周門戶,連魏破合縱之局秦昭襄王:這傢伙不用說了,任用白起為將,佔六國城池70餘,殺兵100餘萬。趙國在那時就該被滅了。

秦孝文王:在位沒多久就死了沒什麼可說的

秦莊襄王:在位三年,滅了東周。

秦始皇:統一天下

8樓:

1秦國的社會發展已經達到了一定高度,奠定了統一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基礎.

2秦國通過大刀闊斧的內部改革和革新,統一了國內的認識,消滅了異己,集所有大權與秦始皇一身.

3秦國通過合縱連橫在外交上取得絕對優勢,遠交近攻的策略使的秦國能集結優勢兵力發動侵略戰爭.

4其餘諸侯國對秦國態度不一,始終未能形成統一認識,此為內亂;各諸侯國之間也經常發生爭執與戰爭,此為外憂.各諸侯國外憂內亂焉能不敗.

5秦國統一度量衡使得秦國內部與被征服地區很快能協調一致,為下次侵略做好準備.其餘各國卻依然混亂不堪.

6秦始皇統一天下,是中國經濟政治發展的必然結果.是封建集權制替代農奴制的勝利.

9樓:吾知之甚少

商鞅變法是秦國走向強大的轉折點。

商鞅變法不能被簡單的視作一次封建改革,因為秦的土地制度並沒有變成私有,依然還是國有的,這一點和之前的奴隸社會的土地所有制差別並不大。但秦自春秋中期以來,向西擴充疆域,秦地地廣人稀,商鞅變法的核心政策是「耕戰」,於是變法之後,秦積極吸納關東勞動力來秦移民耕作,商鞅所屬的法家學派的觀點認為,人做事都是出於功利的,通過賞罰可以獎勵耕作,發展生產,於是秦人的積極性得到調動,農業生產很快超過了其他國家。商鞅變法的耕戰政策,明確為耕為戰服務。

且商鞅認為,國家如果不主動對外發動戰爭,則會產生一些閒散人員,一方面不利於國內的安定團結,另一方面會消耗國家有限的財富,敗壞國民的風氣,於是在強大的農業生產基礎上,秦國建設了一支非常強大的軍隊,並且秦人若要擺脫低賤貧窮的處境,只能通過耕作生產和努力作戰兩條途徑,使得自己從被剝削階級變成剝削階級,掌握生產資料。戰國時代的變法,主要都是法家在領導,但是隻有秦國成功了,這是因為秦自春秋以來不斷鞏固君主集權,秦沒有很多奴隸社會那樣的宗法關係遺存,宗族勢力不能擺佈國君,而商鞅變法的政策,最大程度上維護了君主一人的權利,且得到秦民的大力擁護,於是變法得以在秦國成功。

秦所處的關中平原,它的東面,是狹長的崤涵險道,它的東南面,是秦嶺夾縫中的武官道,秦在這兩面分別與魏,楚兩強國交界。商鞅變法之初,秦國首先通過欺詐手段,控制了原來魏國在河西地區,從而完全掌握了秦向東的唯一通道,另一方面,秦與楚在武關附近,自秦惠文王到秦昭王時代,秦國通過外交欺詐與軍事打擊兩種手段,將楚國勢力徹底趕出陝南地區,從而完全控制了武關道,這樣秦國在地理上完全佔有了優勢,為秦的最終統一打下良好的基礎。

10樓:

因為秦國修建了水利工程都江堰,它的作用是防洪灌溉,使成都平原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然後又在秦孝公的支援下進行了商鞅變法,這兩項舉動使秦國國富兵強。秦國又在長平之戰中打敗了趙國(當時戰國中的強國),使東方六國再也無力抵擋秦的進攻,公元前221年,嬴政建立了秦朝,號秦始皇,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集權的封建國家,定都咸陽。

歷史上秦國當時不敢貿然興兵攻趙的真實原因是什麼

11樓:匿名使用者

戰國時代秦趙不是一直在打仗麼?秦國什麼時候不敢貿然興兵了?

為什麼秦始皇在世時沒人敢起來造反?

12樓:墨陌沫默漠末

理由如下:

1、秦始皇滅六國而稱皇帝,軍事力量十分強大。

2、戰亂剛平,天下都希望能和平安定

3、始皇的殘暴無度激起民憤,但由民憤轉化為抗爭需要一定時間。同樣的,起義軍的建立也需要一定時間,何況那時還沒有農民起義的先例,造反更是需要勇氣。

4、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

秦始皇的貢獻:

秦始皇一統中國後,為統一漢字書寫,採用小篆。我國各地鄉音不同,但書面語言相同,這使得中華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有了堅實載體和重要保證。

文字的統一,有效促進了不同地域思想文化交流和國家政令暢通,對實現國家統一和多民族融合發揮了重要作用。文字的統一與各地方言鄉音並存,在相同中保留特色,體現了文化統一性與多樣性的有機結合。

漢字的相對穩定,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創新作出了獨特貢獻。漢字具有象形與表意的特點,在表達人文精神以及人與萬物關係方面簡明扼要、形象生動。

即使時過境遷,後來者在閱讀古籍時同樣可以由文辭而把握其道理與智慧,將世代積累的優秀文明成果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13樓:醉煙看人間

秦始皇還是一個非常狂躁的人,如果自己去造反的話,到時候不成功,那麼是一個非常慘的下場,可能會祖宗三代都波及到

14樓:匿名使用者

主要是因為秦始皇滅六國統一後,在政治、軍事等方面實行了嚴格的管控,當時還有實力強大的軍隊,所以才沒有導致造反的現象出現。

15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即位以來,先後滅亡東方六國,吞併東周西周,將天下的兵器強制收回鑄造十二金人,強令東方六國的貴族遷到首都咸陽附近以便於監視等等,總之是很牛叉。所以他威震天下,漢朝政論家賈誼說他「始皇既歿,餘威震於殊俗。」就是說天下人還是很怕這個已經死了的人。

所以不敢造反。

16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有,不過嬴政可不是吃乾飯的,他自由一手對付這些人,不要說造反的星星之火了,連六個大國,幾百萬軍隊都沒了,小屁孩造反的直接捏死,後來造反的越來越多,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勢,經數年,秦朝敗亡。劉邦項羽只是發展到時候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那個時候 秦朝很強大啊 統治也牢固啊 秦始皇死後,秦二世重用趙高,導致朝政十分黑暗啊

18樓:卷卷

秦始皇統一六國前後花了10多年,百姓已經不想再過打仗的生活了

19樓:匿名使用者

秦始皇對他的軍隊有絕對控制力。

而且滅六國,在秦人眼中威望很高。

法律嚴酷,但也沒到活不下去的地步。

雖好巡遊,但也沒荒廢政事。

胡亥即位後,只是玩樂,荒廢政事。

殘暴甚於始皇帝。

才能卻遠遠不如。

且由於胡亥得位不當。

同情扶蘇的人很多。

所以陳勝吳廣之後、起義不斷。

而秦軍的精銳30萬在北方,50萬在南方。都沒回去救駕。

靠章邯組織囚徒去迎戰。

總之,是政治因素導致軍事失利。

當然,更重要的是秦人律法甚嚴,卻只有義務,沒多少權力。人們得不到好處。

20樓:

1.秦始皇滅六國而稱皇帝,軍事力量十分強大,有誰敢反?威嚴。

2.戰亂剛平,天下都希望能和平安定

3.始皇的殘暴無度激起民憤,但由民憤轉化為抗爭需要一定時間。

同樣的,起義軍的建立也需要一定時間,何況那時還沒有農民起義的先例,造反是要殺頭的,大哥

4.「秦始皇死後,趙高勾結胡亥與李斯,偽造遺詔立胡亥為帝,並賜秦始皇長子扶蘇死。秦二世胡亥昏庸,沒有秦始皇對各地反抗力量的駕馭力。」胡亥好像比嬴政更殘暴。

5.秦朝存在時間已經非常短了,兄臺不必多慮

21樓:煉血堂小周

劉邦小秦始皇3歲,他敢嗎?

項籍小劉邦24歲,那時項籍會騎馬嗎?

22樓:

那時候他們還沒出世呢 或者還小呢

23樓:匿名使用者

六國都被滅了,餘威尚在。。

24樓:

那會秦國兵強馬壯,打不過唄

歷史上秦武王嬴蕩的母親,歷史上真實的秦武王嬴蕩 秦武王母親惠文後是誰

公元前來334年,惠文後來到 自秦國與秦惠文王聯姻,惠文後與秦惠文王於公元前329年生下秦武王。公元前307年,秦武王因舉鼎而死,因秦武王無子,他的弟弟們爭奪王位,惠文後支援公子壯,公子壯僭立,號季君。但在掌握朝中實權的魏冉的支援下,秦昭襄王繼位,魏冉擔任將軍,保衛都城咸陽。公元前305年,公子壯與...

歷史上秦宣太后有幾個兒子?歷史上宣太后有幾個兒子

大秦宣太后有三個兒子 秦宣太后。秦昭襄王,母宣太后。秦武王四,秦武王與大力士孟說在洛陽周王室的太廟比賽舉龍文赤鼎,不幸脛骨被砸斷而死。武王突然死去,又無子,宣太后想立公子芾,與惠文後想立的公子壯爭秦王,屈從於趙國的壓力,最後立公子嬴稷為秦王,是為秦昭襄王。公子市封為涇陽君,封地在今陝西涇陽,後來又換...

歷史上有沒有姓熊的偉人姓周的偉人歷史上有哪些

熊廷弼 1569 1625 明末將領,字飛百,號芝岡,漢族,湖廣江夏 今湖北武昌人 萬曆進士。由推官擢御史,巡按遼東。萬曆三十六年 1608年 熊廷弼受命巡按遼東。萬曆四十七年 1619年 以兵部右侍郎代楊鎬經略遼東,招集流亡,整肅軍令,造戰車,治火器,浚壕繕城,守備大固。熹宗即位,天啟元年 1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