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子要說「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專業)

2022-07-13 03:45:23 字數 5371 閱讀 6296

1樓:放牧

原因如下:

1、因為老子的時代是中世時期,個時代聖賢基本等同於統治者,大家看起來都聰慧有謀,可是卻缺乏大智慧,大多數人都掛聖賢之名謀一已之利,現仁義之象而行苟且之事。

2、老子認為,統治者不應該把自己的理念強加於民眾,不應該束縛甚至是引導民眾,這樣民眾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在這種社會風氣下,因此發出「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的感慨。即保持淳樸,減少慾望,摒除仁義巧智。

這句話出自《道德經·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釋義:極其聖明的人拋棄智謀,民利百倍;

極其仁愛的人拋棄忠義,民復孝慈;

絕高技巧的人拋棄利潤,盜賊無有。

這三種人僅做表面是不夠的。

所以下令讓那些行為體現在身上:外表樸素內心樸實,減少擁有清心寡慾。

學盡學問就不用愁了。

2樓:匿名使用者

絕聖棄智:是指不要用世間的小聰明。小聰明是指世間的名言概念分別,世人均是用這概念來分別和認識事物,這些都屬於小聰明。

什麼是大智慧?就是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的智慧。這裡面沒有概念名言,沒有聖人,也沒有凡夫。

那錯覺圖來說事。

比如,這張圖,有的人只看到是少女,有的人只看到是老婦,有的人能看到兩者。

其實,你看到的無論少女、老婦,這些統統都是名言概念,是先有了相應的概念,然後才呈現在我們心中的。為什麼有人只看到一個?是因為心落入了慣性執取。

為什麼說少女老婦都是概念?因為圖中根本上沒有實在的少女和老婦,有的只是黑白的色點。

是否可以說,黑白的色點,也是名言概念?是的。回答完全正確!這是更深層次的名言分別。

當我們的眼睛落在圖上的第一剎那,其實還沒有起名言分別。如同用照相機拍照,只是取了個景。但是,我們的心,無法安住在這個景上,很快就在慣性分別勢力的推動下,落入到了概念分別當中,用概念分別來取景,取出來的景就不真實了,早已經背離了真實。

有了概念分別,很容易就產生種種相違。還是拿錯覺圖來說:

這張圖上,到底是方柱,還是圓柱?為什麼此圖看上去這麼違和?

其實無論是方柱,還是圓柱,也都是概念分別。方與圓這兩種強大的慣性概念分別的衝突,讓我們產生了違和的感覺。

另外,這種概念分別所造成的錯覺,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還是看錯覺圖:

這張圖上,a格和b格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答案是:完全相同!是的,非常的不可思議。

所以,絕聖棄智,說的就是如何迴歸真實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在面對一切境界時,都能如其所是的呈現,而不是落入到種種概念名言分別這種世間的小智之中。這種境界,道家就稱之為「天人合一」。

心與境界,完全地貼合在一起。現代人稱之為直覺,或者靈覺。

一旦擁有了這種體察事物本質的直覺大智慧,那麼,世間的種種概念名言分別的小智慧,唾手可得。如同一顆樹紮下了根,何愁沒有枝梢末節呢?

這種就是修行,道家稱為返樸歸真,顯然是需要長時間投入功夫的。

3樓:大道教育

這並不是老子說的,而是漢代篡改的,為了挑撥儒道鬥爭。在更古老的楚墓竹簡上,這句話其實是:

絕智棄辯,民利百倍。絕巧棄利,盜賊無有。絕偽棄詐,民復孝慈。三言以為辯不足,或命之,或乎屬:視素保樸,少私寡慾。

4樓:克柔居士

此見地絕為高遠,暗合民主之本質。 世本無須亦無聖人,人皆凡人,若能各自本分,大世安矣。

5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希望人們回到原始的狀態。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是什麼意思?

6樓:朱昀欣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釋義:拋棄所謂的聖賢智慧,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所謂的仁義譽名,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

「絕聖棄智,民利百信;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出自春秋時期楚國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道德經》。原文選段: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人民將獲得百倍的利益;拋棄所謂的仁義譽名,人民將恢復孝慈的本性;拋棄貪取巧利之風,盜賊將會絕跡。

聖智、仁義、巧利這三者全是巧飾,作為治理社會病態的法則是不夠的,所以要使人們的思想認識有所歸屬,保持純潔樸實的本性,減少私慾雜念,拋棄聖智禮法的浮文,才能免於憂患。

7樓:匿名使用者

絕聖棄智:是指不要用世間的小聰明。小聰明是指世間的名言概念分別,世人均是用這概念來分別和認識事物,這些都屬於小聰明。

什麼是大智慧?就是直接認識事物本質的智慧。這裡面沒有概念名言,沒有聖人,也沒有凡夫。

那錯覺圖來說事。

比如,這張圖,有的人只看到是少女,有的人只看到是老婦,有的人能看到兩者。

其實,你看到的無論少女、老婦,這些統統都是名言概念,是先有了相應的概念,然後才呈現在我們心中的。為什麼有人只看到一個?是因為心落入了慣性執取。

為什麼說少女老婦都是概念?因為圖中根本上沒有實在的少女和老婦,有的只是黑白的色點。

是否可以說,黑白的色點,也是名言概念?是的。回答完全正確!這是更深層次的名言分別。

當我們的眼睛落在圖上的第一剎那,其實還沒有起名言分別。如同用照相機拍照,只是取了個景。但是,我們的心,無法安住在這個景上,很快就在慣性分別勢力的推動下,落入到了概念分別當中,用概念分別來取景,取出來的景就不真實了,早已經背離了真實。

有了概念分別,很容易就產生種種相違。還是拿錯覺圖來說:

這張圖上,到底是方柱,還是圓柱?為什麼此圖看上去這麼違和?

其實無論是方柱,還是圓柱,也都是概念分別。方與圓這兩種強大的慣性概念分別的衝突,讓我們產生了違和的感覺。

另外,這種概念分別所造成的錯覺,已經達到了驚人的地步。還是看錯覺圖:

這張圖上,a格和b格的顏色,是相同的,還是不同的?

答案是:完全相同!是的,非常的不可思議。

所以,絕聖棄智,說的就是如何迴歸真實的方法:讓我們的心,在面對一切境界時,都能如其所是的呈現,而不是落入到種種概念名言分別這種世間的小智之中。這種境界,道家就稱之為「天人合一」。

心與境界,完全地貼合在一起。現代人稱之為直覺,或者靈覺。

一旦擁有了這種體察事物本質的直覺大智慧,那麼,世間的種種概念名言分別的小智慧,唾手可得。如同一顆樹紮下了根,何愁沒有枝梢末節呢?

這種就是修行,道家稱為返樸歸真,顯然是需要長時間投入功夫的。

8樓:還我網易號

意思是幾千年來「人類文明「走了彎路。所以統治階層喜歡孔子不喜歡老子,然後你會看到各路肖小抨擊這段話。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的意思是什麼」

9樓:

放棄聰明和智慧——百姓福利會增加百倍.

放棄講仁和義——讓百姓回到天倫之愛.

放棄追逐巧利——盜賊就會消失.

《老子》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該怎麼解釋?

10樓:斑鳩童子

事實上,老子恰恰相反是反精英的

在老子那個時代聖賢基本等同於統治者

老子認為,統治者不應該把自己的理念強加於民眾,不應該束縛甚至是引導民眾,這樣民眾的行為才符合自然,也就是合乎道

那個絕就是捨棄的意思

你這個解釋不能不說是說不通,不過所解釋出來的老子是於我們這個社會普遍意識裡的老子是不合轍的

也就是說,不符合老子的一貫思想

老子這段話和「天地不仁」應該是有延續性的而不是相悖的理解一個哲學家也應該總體上找準了方向,而不是斷章取義的發揮創造性話多了點,還請見諒

11樓:匿名使用者

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慈;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譯文:把聰明隔開,將智慧放棄,實行無為而治,百姓自然而然地生活,自然就有了百倍的利益;

不要什麼仁慈,不要什麼義節,無所謂道德標準了,人們就會自動孝慈;

丟掉那時新技巧,不想那眼前的利益,人們沒有私慾,**還有盜賊產生?

這三種情況從消極方面說明一個道理。為了使道理講透,還得從積極方面加上幾句:

那就是,外表單純,內心淳樸,去掉私心,減少慾望。擯棄那高深的學問,就能減去煩惱,也就無憂無慮了。

大意:本章是針對上一章所描述的社會現象提出的獨特的治理辦法,即保持淳樸,減少慾望,摒除仁義巧智。

12樓:資料魂

我和你的理解不大一致

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也。

這句話和你例出的類似,要的是我們去返樸歸真。返回最初的道。我個人感覺比較深刻,禮有何用??所以我比較反感孔老人家。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總的理解應該是:使民無為則無不治,所謂弱其志強其骨,這才是聖人應該做的,為無為則無不治,聖人為而使凡夫無為,聖人為,卻功成而夫居,這是道德經的基本思想之一。

以下連結是我的部落格,道德經註解和網上能找的其他註解絕對不一樣,還望交流指正。

13樓:家景明英霜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

此段應連起來看,如果按你第二種解釋,哪麼,後面一段文就無法解釋了。

正確的應是第一種解釋,然後接:此三者,以為說錯了,因此,另有另有所指,放棄那些所謂聖明和智慧的統治、少一些私心和慾望、反歸自然,老百姓的利益就可以成就了.

你覺著那?

14樓:凡夫小彬

只能說你斷章取義,如果和後文聯絡起來 你的解釋是說不通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老子的是精英思想,是為統治者服務的

李耳為什麼被後人稱為老子為什麼李耳為老子?

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原名李耳,思想崇尚自然,是春秋時期陳國人。老子的地位非常高,不管是在國內還是世界都有一定的地位,是我國古代思想家 文學家 哲學家 史學家 道家始祖,被後人尊稱為老子。不過很多人都疑惑為什麼孫武尊稱為孫子 孔丘尊稱為孔子,而李耳卻尊稱為老子,完全不合理啊。首先李耳因為對古代影響...

老子的《道德經》又稱為什麼,《老子》一書為什麼又被稱為《道德經》?

老子在函谷關前著有五千言的 老子 一書,又名 道德經 或 道德真經 道德經 分為上下兩冊,共81章。前37章為上篇道經,第38章以下屬下篇德經,全書的思想結構是 道是德的 體 德是道的 用 上下共五千字左右。最初老子書稱為 老子 而無 道德經 之名,道德經 是後來的稱謂。書中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

為什麼睡覺前要說三聲晚安,為什麼睡覺前要說三聲晚安

關心你唄,怕你睡不好 yinwei.為什麼 晚安 不能隨便亂說?晚安,其實就是晚間告別時的禮貌用語,是客氣話,不知為什麼最近,把它的意思縮小了,變為了特殊用語,情侶用語,表示 我愛你,愛你 的意思了,這樣一來,當然對人說晚安時就得注意物件了,不能對誰都說晚安了,以免引起誤會,造成尷尬。但是我認為這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