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子的三表法是什麼,墨子的三表法是什麼意思啊

2022-06-27 06:50:19 字數 5636 閱讀 7134

1樓:**發表

墨子提出了判斷事物是非的三項標準,稱為「三表法」:一表是古代聖王的作為,二表是百姓民眾利害,三表是「百姓耳目之實」,即根據百姓耳聞自睹的事例來判斷是非。

2樓:匿名使用者

三表法是墨子在認識論方面提出的判斷是非真假的一種標準。三表分別是:第一表,「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第三表,「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三表法的出發點是唯物主義的,主張根據前人的間接經驗、群眾的直接經驗和實際效果來判斷是非,在認識發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中文名三表法

宗派墨家

出處《墨子·非命》上

定義判斷是非真假標準

提出者墨子

名詞出處

《墨子·非命上》:「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古者聖王之事。

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

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所謂「本之」,主要是根據前人的經驗教訓,其依據是求之於古代的典籍;所謂「原之」,是「訴諸百姓耳目之實」,也就是從普通百姓的感覺經驗中尋求立論的根據。

「本之」是間接經驗,「原之」是直接經驗,都是屬於歸納法的範圍。所謂「用之」,是將言論應用於實際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益,來判斷真假和決定取捨。

內容介紹

第一表,「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第三表,「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三表法的出發點是唯物主義的,主張根據前人的間接經驗、群眾的直接經驗和實際效果來判斷是非,在認識發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但他過分誇大了感覺的作用,忽視了理性認識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分辨古書記載和眾人見聞的真偽,也不能區別不同階級對事物的不同態度,在實際運用中不能不陷入經驗論的錯誤。

第三表解釋為何思

這裡,第三表實際上是解答「為何思」的問題的,對此,墨子的回答是:為「刑政」之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二表則是解答「怎麼思」的問題的,墨子的回答是:

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據,思維一定要合乎邏輯。所謂「古者聖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實」,便是墨子為人的思維所確定的兩個邏輯前提,凡離開這兩個前提而進行的思維,即被視為不合邏輯的思維,是無效思維。後期墨家繼承和發展了墨子的學術思想,更圍繞「思是什麼」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認為思維(「慮」)是主體憑藉其認識能力而向外的一種求知活動,而要獲得知識,則必「以五路知」,並依靠「心」(思維器官)對由「五路」(感覺器官)所獲得的經驗知識進行考察、辨別、推理,方能形成深切著明的理性認識。

後期墨家還按其**將知識區分為「親知」(直接經驗知識)、「聞知」(間接經驗知識)和「說知」(由推理得來的知識)三類。

科學歸納法

培根在他的《新工具》第二卷詳細地闡述了他的「科學歸納法」,這種方法的目的就是從若干個別事例中發現普遍的因果規律。科學歸納法的首要步驟就是三表:a.

「本質或具有表」,b.「差異表」或「接近中的缺乏表」,c.「程度表」或「比較表」。

19世紀英國邏輯學家穆勒據此提出一種系統地尋求事物因果聯絡的「穆勒五法」:a.求同法(契合法),b.

求異法,c.同異並用法,d.剩餘法,e.

共變法。

墨子的三表法是什麼意思啊

3樓:周

三表法是墨子在認識論方面提出的判斷是非真假的一種標準。三表分別是:第一表,「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第二表,「原察百姓耳目之實」;第三表,「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三表法的出發點是唯物主義的,主張根據前人的間接經驗、群眾的直接經驗和實際效果來判斷是非,在認識發展史上是一個很大的進步。

但他過分誇大了感覺的作用,忽視了理性認識的重要性,因而不能分辨古書記載和眾人見聞的真偽,也不能區別不同階級對事物的不同態度,在實際運用中不能不陷入經驗論的錯誤。

墨子的認識論包括三表法和察類明故嗎

墨子是個什麼樣的人 墨子三表法的內容和認知論意義

4樓:慈溪聖愛**

《墨子•非命上》:「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

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於何本之?上本之古者聖王之事。

於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

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謂言有三表也。」所謂「本之」,主要是根據前人的經驗教訓,其依據是求之於古代的典籍;所謂「原之」,是「訴諸百姓耳目之實」,也就是從普通百姓的感覺經驗中尋求立論的根據。

「本之」是間接經驗,「原之」是直接經驗,都是屬於歸納法的範圍。所謂「用之」,是將言論應用於實際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益,來判斷真假和決定取捨。

這裡,第三表實際上是解答「為何思」的問題的,對此,墨子的回答是:為「刑政」之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二表則是解答「怎麼思」的問題的,墨子的回答是:

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據,思維一定要合乎邏輯。所謂「古者聖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實」,便是墨子為人的思維所確定的兩個邏輯前提,凡離開這兩個前提而進行的思維,即被視為不合邏輯的思維,是無效思維。後期墨家繼承和發展了墨子的學術思想,更圍繞「思是什麼」的問題進行了深入細緻的**,認為思維(「慮」)是主體憑藉其認識能力而向外的一種求知活動,而要獲得知識,則必「以五路知」,並依靠「心」(思維器官)對由「五路」(感覺器官)所獲得的經驗知識進行考察、辨別、推理,方能形成深切著明的理性認識。

後期墨家還按其**將知識區分為「親知」(直接經驗知識)、「聞知」(間接經驗知識)和「說知」(由推理得來的知識)三類。

墨子為什麼會被稱為科聖啊???阿墨啊!!!!

5樓:gay多姿apk篼

墨子的書裡面有許多關於物理學,光學等科學的知識

墨子的思想核心是什麼

6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名翟,生卒年不詳,當在孔子之後、孟子之前,魯人,墨家學派的創立者。

《墨子》一書《漢志》著錄有七十一篇,今存五十三篇。其中《尚賢》、《尚同》、《兼愛》、《非攻》、《節用》、《節葬》、《天志》、《明鬼》、《非樂》、《非命》十篇,最能代表該書的思想和文學成就。各篇題旨正如題目所示,通常被稱之為「墨學十綱領」。

《墨子》以空前的系統的理論形態,呈現了中國小生產者勞動階級的某些思想特徵。他思想的核心是「兼愛」;兼愛的根本特徵,是把對倫理道德要求的實踐,建築在現實功利基礎上。

在文學藝術方面,墨子也表現出小生產者汲汲於功利的特點。他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最早的知美卻反對求美的人。在先秦諸子中,他的論議最講究邏輯,但幾乎也是最缺乏文采,而且頗顯得冗贅。

不過墨子注重對立言方法進行探求、總結和實踐,提出了著名的「三表法」;同時,他也開創了用寓言說理的先河。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社會科學院譚家健先生在其《墨學研究》中,對墨子學說作如下評價:

如果以當代人文科學的分類概念來劃分,墨家學說是以政治學為綱領,以社會觀、哲學觀為指導,系統地提出瞭解決當時政治、軍事、經濟、文化、宗教、倫理、哲學等許多問題的理論原則和具體措施。《墨經》則是邏輯學和自然科學著作。《備城門》以下各篇則是軍事技術及實施細則。

8樓:康娜莉亞

墨子思想共有10項主張: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天志、明鬼、非命,其中以兼愛為核心,以節用、尚賢為基本點。

墨子的「為文學出言談」之含義和與孔子文學觀念的不同

9樓:陽光文學城

墨子說:「凡出言談、由文學之為道也,則不可而不先立義法。若言而無義,譬猶立朝夕於員鈞之上也,則雖有巧工,必不能得正焉。

然今天下之情偽,未可得而識也,故使言有三法。三法者何也?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於其本之也,考之天鬼之志,聖王之事;於其原之也,徵之先王之書;用之奈何?發而為刑(政)。此言之三法也。

」[8]《墨子·非命中》顯然,墨子的所謂文學,是其立言的一種方法,包含在其三表法中。正如墨子所說:「子墨子之有天之(志),闢(譬)人(之)無以異乎輪人之有規,匠人之有矩也。

今夫輪人操其規,將以度量天下之圓與不圓也。……此其故何?則圓法明也。

匠人亦操其矩,將以度量天下之方與不方也。……此其故何?則方法明也。

」[8]《墨子·天志中》又說:「故子墨子之有天之(志)也,上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為刑政也,下將以量天下之萬民為文學、出言談也。觀其行,順天之意謂之善意行,反天之意謂之不善意行;觀其言談,順天之意謂之善言談,反天之意謂之不善言談;觀其刑政,順天之意謂之善刑政,反天之意謂之不善刑政。

故置此以為法,立此以為儀,將以度天下之王公大人卿大夫之仁與不仁,譬之猶分黑白也。」

墨子的三表法

10樓:參天桑樹

何謂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

於何本之?上本之古者聖王之事。於何原之?

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於何用之?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

此所謂言有三表也。」所謂「本之」,主要是根據前人的經驗教訓,其依據是求之於古代的典籍;所謂「原之」,是「訴諸百姓耳目之實」,也就是從普通百姓的感覺經驗中尋求立論的根據。「本之」是間接經驗,「原之」是直接經驗,都是屬於歸納法的範圍。

所謂「用之」,是將言論應用於實際政治,看其是否符合國家百姓人民的利益,來判斷真假和決定取捨。

比如你要看看湯的鹹淡,你就要親口嚐嚐。

11樓:匿名使用者

墨子哲學思想的主要貢獻是在認識論方面。他以「耳目之實」的直接感覺經驗為認識的唯一**,他認為,判斷事物的有與無,不能憑個人的臆想,而要以大家所看到的和所聽到的為依據。墨子從這一樸素唯物主義經驗論出發,提出了檢驗認識真偽的標準,即三表:

「上本之於古者聖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墨子把「事」、「實」、「利」綜合起來,以間接經驗、直接經驗和社會效果為準繩,努力排除個人的主觀成見。在名實關係上,他提出「非以其名也,以其取也」的命題,主張以實正名,名副其實。

墨子的認識論也有很大的侷限性,他忽視理性認識的作用,片面強調感覺經驗的真實性。他曾以有人「嘗見鬼神之物,聞鬼神之聲」為理由,得出「鬼神之有」的結論。墨子的世界觀中存在著深刻的內在矛盾。

一方面他強調「非命」、「尚力」,認為決定人們不同遭遇的不是「命」,而是「力」。他指出,「賴其力而生,不賴其力則不生」,充分肯定「人力」在社會生活與改造自然過程中的作用,另一方面,墨子又肯定「天志」和「鬼」的作用。他把「天」說成是有意志的人格神,宣揚「順天意者」,「必得賞」;「反天意者」,「必得罰」。

他認為「兼相愛,交相利」就是「順天意」,「別相惡,交相賊」就是「反天意」。他又認為,鬼神能「賞賢而罰暴」。他把天鬼的意志和百姓的利益說成是一回事,認為天鬼是專門為萬民「興利除害」的,這實際上成了墨子所操持的工具。

墨子在政治上提出了「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等主張。「兼以易別」是他的社會政治思想的核心,「非攻」是其具體行動綱領。他認為只要大家「兼相愛,交相利」,社會上就沒有強凌弱、貴傲賤、智詐愚和各國之間互相攻伐的現象了。

他對統治者發動戰爭帶來的禍害以及平常禮俗上的奢侈佚樂,都進行了尖銳的揭露和批判。在用人原則上,墨子主張任人唯賢,反對任人唯親,主張「官無常貴,而民無終賤」。他還主張從天子、諸侯國君到各級正長,都要「選擇天下之賢可者」來充當;而人民則要服從君上,做到「一同天下之義」。

墨子勸說的藝術特點是什麼,墨子高超的勸說藝術

墨子先設下圈套,誘使公輸盤說出 吾義固不殺人 這句話。接著,墨子就抓住公輸盤這句話來做文章。接著連用五個 不可謂 深入揭露對方 義不殺少而殺眾 的矛盾和 義 的虛偽性,層層推進,句句在理,咄咄逼人之勢躍然紙上,使公輸盤最終不能不服。課文里人物的語言很富於表現力,能從中見出人物的精神和性格特徵,墨子的...

一表二表三表的區別,一表二表三表的區別

一不一起上課bai,這個真的是分學du校的。不過一zhi般來說一表和二表dao 的畢業證是內一樣的,不管是二表容b還是a,三表的不一樣。一表二表是查檔案才會知道的,至於二表c是你們這屆才剛剛有的,不太清楚,不過聽同學說省內的是二表c省外叫二表b 一表 一本,是來國家重點高等院校源 二表 二本bai,...

臨帖三法是什麼,書法臨帖三要與三忌

對於初學書法的人而言,要想有效提高書寫水平,必須根據字帖一筆一劃 一字一行地反覆臨摹。一般來說,臨摹分三種形式 鉤 摹 臨。鉤 將一種半透明的薄紙蒙在法帖上面,用小筆略醮些墨,仔細地把薄紙下的字描成空心的 雙鉤字 這種雙鉤法按照每一點劃的邊線描繪,能使鉤描者理解點面的精微之處,領會線條的形狀與質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