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將領為何需要靠家丁打仗?將領家丁制是如何興起的

2022-04-09 07:31:00 字數 5918 閱讀 1205

1樓:尤尤老師

因為明朝繁盛時期,當時的國家處於國泰民安時期,所以大量的士兵無仗可打,從而導致明朝在軍事方面有所懈怠,而很多士兵在糧食生產和當兵之間遊弋,因此最後很多的士兵便回家幹農活。等到開戰之後,明朝的很多士兵因為沒有經過系統的訓練,所以在打仗上經驗不足。後來因為募兵制的出現,從而導致很多的家丁開始當兵,而這也是家丁制的開始。

在明朝之前,將領家丁一直都存在,只不過因為人數不到百人,所以根本構不成軍事力量。

等到了明朝的時候,因為國家對軍事不重視,從而導致戰爭來臨後,出現了無兵可用的情況,後來隨著募兵制的興起,很多的家丁開始當兵。因此明朝後期的時候,朝廷的軍事實力大多都依靠將領家丁。

不過,因為當時的家丁都是將領自己的軍事力量,一開始主要的任務便是保護將領。因此,後來在利益的驅使下,導致很多擁有田地的將領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從而招募大量的家丁來護衛自己的安全。而對於普通士兵而言,因為家丁的待遇比士兵的待遇好,所以很多士兵會願意當家丁。

長此以往的發展下去,導致將領的家丁軍事力量很強大,而朝廷的正規軍中反而都是一些老弱殘兵。而家丁在作戰的時候,也會因為優渥的待遇以及地位,從而在戰場上會奮力拼殺。同時,優秀的家丁一般裝備都會比較精良。

而明朝在衛所制度時期,因為採取的是兵民合一的政策,所以導致國家不用花費一分錢來養兵,同時也讓農事生產沒有落後。不過,因為很多的士兵大多家庭比較貧窮,所以這一制度的弊端就很好的顯現出來,從而導致後來很多的人會利用自己手中的權利從而搶奪田地。

2樓:丘山日王

明朝的將領打仗都是靠家丁,都是地方上招募軍隊。因為明朝是採用的集權制,軍隊都在皇帝的手裡,所以將領只能自行招募、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利益的驅使下,導致很多擁有田地的將領為了保護自己的財產,從而招募大量的家丁來護衛自己的安全。而對於普通士兵而言,因為家丁的待遇比士兵的待遇好,所以很多士兵會願意當家丁。長此以往的發展下去,導致將領的家丁軍事力量很強大,而朝廷的正規軍中反而都是一些老弱殘兵。

而家丁在作戰的時候,也會因為優渥的待遇以及地位,從而在戰場上會奮力拼殺。

4樓:荒王爺

這是因為衛所制度崩潰後,衛所兵,變成了將領的佃戶,再加上兵備廢弛,吃空餉,要打戰,只能靠軍事地主,帶著自己的佃農,保境安民了。

明朝的將領為何需要家丁打仗?將領家丁制是怎麼興起的呢?

5樓:ug大師時代

明朝中後期明朝將領的家丁是軍隊中精銳之中的精銳,最典型的是遼東的李成樑,李成樑招募家丁,組成自己的私人武裝,是當時遼東軍隊中打擊東北少數民族各部落的最強武裝力量。2023年,萬曆朝鮮戰爭中,明將李如鬆(李成樑長子)就曾經率領「家丁」發起碧蹄館之戰:

癸巳朝鮮之役,平壤大捷,李如鬆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潛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館,遇伏一舉殲焉。其家丁李友升者,積勞已至副總兵,隻身殿後戰歿,如鬆始得脫。

發起碧蹄館之戰的是李如鬆的家丁發起,目的是不想讓其他將領們分功勞,家丁有2000之眾,而且李如鬆的家丁戰鬥力遠高於他所屬部隊的戰鬥力。其中李如鬆有一個家丁叫李友升的人,因為功勞升為副總兵,正是因為他的殿後死戰,李如鬆才在戰役中脫身。

家丁不在明朝官方的軍籍,而是將領們招募的各種精銳力量,是自己私人最拿手的「特種部隊」,因此在一些重要戰役中,反而是「家丁們」衝鋒在前。(明朝四大衛所之一的威海衛略圖,四大衛所分別是天津衛、威海衛、金山衛、鎮海衛)

朱元璋的尷尬——衛所制的崩塌。

吾養兵百萬,不費百姓一粒米。

衛所制度中最重要的是軍戶制度,士兵是世襲制度,很難擺脫軍籍。軍戶主要**於元朝原來的軍戶以及明建國後的一部分軍人戶籍,後來一部分犯罪充軍的罪犯也被編入「軍戶」之中。

一軍戶中正軍一人,餘丁一人,攜帶妻子兒女趕赴衛所,軍隊分給軍士房屋、土地,每月提供糧食補給。衛所中的士兵一部分人耕種田地,一部分服役,輪流耕作農田,農田的一部分收穫上交衛所,供給軍需。這就是朱元璋所謂養兵100萬,不讓百姓花費一粒糧食的衛所制度。

衛所中軍人及其家屬的生活非常困苦,一般要遠離家鄉的衛所服軍役,水土不服,逃兵非常之多。洪武三年,據記載有逃兵47986人;2023年,逃兵達到163萬人之巨大(包含家屬)。(《蕩寇風雲》中戚家軍劇照,戚家軍是募兵制招募的士兵,而非衛所中的士兵)

一切的一切源自於明朝軍隊軍官的貪腐,很多給衛所士兵的月糧不能按時給付士兵,軍隊行軍也只發給口糧,其他服裝自備。到了明宣宗朱詹基的時,衛所的軍官私自佔有軍屯土地,將軍屯中最好的土地拿到手中,經常讓士兵耕種軍官們的土地,而且已經常態化。士兵和家屬們面對這種困苦狀況,那還有心思在軍中服役,很多軍人舉家逃亡。

再者,朱棣北伐蒙古之後,明朝的對外戰爭很少有規模大的,軍隊的重要性下降了,明朝皇帝們也不太關注軍隊建設,軍人的社會地位也下降了很多。

到了嘉靖皇帝時期,很多衛所中軍籍士兵逃亡者達到70%;到了萬曆年間的後期,衛所軍籍中士兵逃亡達到80%,很多重要的邊關衛所,軍籍士兵只有50%在崗了。

朱元璋吹噓的衛所制度在軍官們的貪腐下土崩瓦解了,衛所軍隊戰鬥力直線下滑。(李如鬆像)

明朝募兵制和家丁制的興起。

如同唐朝開始的「府兵制」在唐玄宗時期改為「募兵制」一樣,朱元璋的衛所制度也遭遇了現實的尷尬。嘉靖皇帝時倭寇橫行,衛所的軍隊不堪一擊,於是大明朝開始了「募兵制」。

募兵制不同於原來的軍戶制度,士兵的人身比較自由。衛所制度中,皇帝和內閣、兵部掌握了軍隊的實際權力,但募兵制則必須下放權力給各級具體負責的將領們招募士兵,軍隊的權力已經下移了。

明朝有百萬大軍,將領為何需要靠家丁來作戰呢?

6樓:社會在我心中

最重要的就是到了明末家丁橫行,軍官們用剝削來的錢養著家丁。家丁們吃得飽穿的暖,也知道跟著誰才有活路,戰鬥力自然厲害得很。基本所有的資源都給予了家丁,他們的裝備以及各種必要的作戰工具都是最好的,而反觀名義上的正規部隊,要資源沒有資源,要裝備沒有裝備,這樣,自然就形成了兩種極端現象。

7樓:從此煙雨落濱城

因為明朝的百萬軍隊,基本都是吃空額得出來的,而且戰鬥力地下,而將領家丁則是將領身邊的親兵,戰鬥力高,且裝備精良!

8樓:黑哥解答

在古代有一個這樣的現象,明明自己擁有百萬大軍,需要用家丁來作戰。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很簡單,將領不能夠統一百萬大軍,不服眾,能力太差了,所以只能用自己的人。

9樓:菌笑笑

主要是當時,明朝招兵制度出了問題,衰落了,所以後來變成了百萬大軍無兵可用的狀態,所以才需要找家丁來充數。

10樓:喬松情感

明朝的百萬大軍,大多是以民兵的身份存在,戰鬥力和弊端在明後期逐漸顯露,有能力的將領僱傭流民,訓練成為私兵,美其名曰家丁!

明朝有上百萬軍隊,衛所遍佈,將領為何需要靠家丁作戰?

11樓:佐佐佑佑

主要是衛所制度的問題存在很多隱患,所以衛所制度逐漸衰落,家丁的制度就慢慢的興起。家丁都是由自家的將領督促訓練,所以他們在作戰方面會比較得心應手,更加讓人放心

12樓:萌新小百科

因為當時的衛所制度規定了軍人還同時擔任了農民的角色,導致他們無奈成為流民,淪為家丁,因此將領手下大量缺人,只能靠家丁。

大明為何最後只能靠家丁打仗?

13樓:冷兵器研究所

編者按:土木堡之變,可以說時非常著名的歷史事件。這不僅是明朝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失敗,同時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了之後幾代明朝君主的人生軌跡。

不過作為一個重要的軍事事件,實際上土木堡之變也是明朝一個重要的軍事轉折點。本期就從軍事角度來重新梳理一下明朝的土木堡之變,以及在這之後的明朝軍事變遷。

土木堡之變

在之前的一期《明代蒙古》中,講述了土木堡之變時,明朝所面對的瓦剌,其實是一個足以和明朝爭霸的強悍霸權。也因此,從明朝的角度來說,這其實也是明朝從捕魚兒海之戰後,首次面對蒙古勢力的大規模進攻。這也就意味著明朝和蒙古之間,至少在邊境地區的力量,正在發生此消彼長的變化。

明蒙之間的衝突,不再是明朝對蒙古進行長時間的壓制,而轉變為「蒙攻明守」的態勢。

土木堡之變後明軍再未對草原地區發動大規模的主動進攻

當然,這種保守型的防禦策略,也只是土木堡之變後,整個明朝軍事體系發生劇變的一個表現而已。一個更大,也是更直接的影響,是土木堡之變中,對於當時明朝北京京軍的巨大打擊,所導致的明朝京軍體系至此走向衰落。

明朝京軍

在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之後,如何建立起北方的軍事體系,就成為了關乎明朝生死的重要問題。在土木堡之變前,明朝的北方軍事建設思路是以首都京畿為核心,建立起一支主要用於野戰的強大京軍,即我們所熟知的明朝「三大營」;並以此為基礎,在邊境地區,建立邊軍,以他們負責應對小規模的襲擾,以及蒐集情報,並在戰時,接應和輔助京軍作戰等工作。

明成祖建立起的北方軍事體系,京軍佔據了核心的位置

然而土木堡之變的發生,可以說是對原有的體系,一次極為徹底的顛覆。京軍以及北京勳貴集團毀滅性的損失,使得在之後京軍的重建工作困難重重。因此直到嘉靖前,無論是于謙還是後來的明武宗,他們對於京軍的重建,最後都以失敗而告終。

明武宗是明代最後嘗試重建京軍的皇帝

雖然明軍的軍事發展從土木堡之變後,進入了一個極不穩定,且左右搖擺的時期。但幸運的是由於這一時期蒙古內部,也因為瓦剌的崩潰,而進入混亂時期。因此明朝的邊防壓力,反倒有所緩解。

但是到了嘉靖時期,伴隨著土默特部的崛起,來自蒙古的軍事威脅陡然提升,因此如何規劃明朝的軍事發展,便成為了迫在眉睫的問題。

在巨大的邊防壓力下,既然難以重建過去的京軍,明朝也因此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對出於衝突最前線的邊軍進行強化。然而這種強化卻也並非易事,首先伴隨著土默特部的快速膨脹,即使對邊軍進行強化,但整個北方漫長的邊境,以及諸多邊防重鎮,想要將他們立刻強化到足以和土默特蒙古對壘絕非易事。因此明朝選擇退而求其次,既不追求邊軍能夠像過去京軍那樣,對蒙古進行大規模主動進攻,而是通過修建長城以及一些列要塞和堡壘,以此形成一條漫長的「九邊」防禦體系。

今天明朝的萬里長城,就是過去九邊中重要的一環

不過單純的被動防禦,自然也無法長時間應對蒙古的不斷攻擊。因此各個九邊重鎮,如何建立起即使規模有限,但依然能有效反擊蒙古人的野戰部隊,便成為了一個非常現實的問題。但與此同時,另一個嚴重的問題,又困撓著明朝的軍事發展。

那就是當時明朝的首都北京。作為京杭大運河的最北端,明朝的這個首都自然是整個北方最重要的物資樞紐,在京軍強盛的時代,大量資源可以就地供給京軍。但在京軍衰落的情況下,北京無疑就是一個不斷吞噬著大量北方物資的黑洞。

在此情況下,明朝對九邊軍事投入的資源,就遠遠要少於過去明朝投資給京軍的資源。

明代北京消耗了大量寶貴的軍事和經濟資源

在此基礎上,僅僅依靠來自朝廷的資金來維持足質足量的野戰兵力,就變得不大現實。在作為主力的明軍官軍,往往不能保證質量的情況下,邊將們只能另尋他法,這也就誕生了晚明重要的軍事支柱——「家丁」。明代的這個家丁,並不只是單純的將領家的僕從。

他們從某些方面上來說,到頗有些類似於那些穆斯林帝國的將領帕夏們,手中的古拉姆或者馬穆魯克,都是依附於將領本人或者其家族的家奴和私兵。

明朝將領們的家丁,往往是明代邊軍中戰鬥力最強部分

不過家丁雖然從短期來看,很好的補足了明朝邊軍野戰的短板,但是從長遠角度來看,這種做法卻有極大的風險。首先家丁本身是依附於將領,而這些家丁本身,又是來自於某一地區的地方勢力,甚至是外族,因此這很容易讓將領們在培植家丁的同時,也化為地頭蛇。而且家丁的發展,基本依賴於將領本身的財產,這無疑會加劇將領的貪腐問題,從而進一步降低明朝正規軍的戰鬥力。

萬曆年間的名將李如鬆,他和他父親威名顯赫的背後,正是依賴於鐵嶺李家所擁有的大量家丁

這種家丁的盛行,同時也使得明朝北方的邊防戰事,不得不更多的依賴於這些將領及其家族。這種情況,自然也就催生了以軍功和蓄養家丁,來維繫繼承的邊將家族集團——「將門」。將門的出現,可以說雖然在短時期內,讓明朝在對蒙古的作戰中,取得了壓倒性的優勢。

然而從長遠的角度來看,這種狀態卻也限制了明軍的進一步發展,因此伴隨著後金崛起,北方邊關所面臨的戰爭狀態發生了徹底的改變,這也最終將給明朝和它的北方軍事體系帶來致命的危機。

明朝的開國將領有那幾位

1.李善長 1314 1390年 明代鳳陽定遠 一說歙縣 人。元至正十四年 1354年 他在滁陽參加朱元璋起義,擔任幕府掌書記,主管餉糧,參與機要,深得朱元璋信任,歷任參謀 元帥府都事 江南行中書省參議 參知政事。凡軍國要務之議決,無不參與其中。朱元璋征戰於外,多令其留守城池。在他的主持下,轉調兵餉...

上小學的孩子需要家長接送嗎,孩子上學為何需要家長接送?

中國式小學上下課家長接送場面可稱世之一大奇觀,有心人如加以拍攝,錄象,寫書,譜歌 必成傳世大作也。孩子上學為何需要家長接送?孩子上小學的都來說說是每天接送還是孩子自己上學回家 起初,一年級到三年級需要接送。因為路面安全問題嚴重,加上孩子對交通意識淡薄,好壞辨別能力脆弱的原因。需要家長隨行及時提醒。後...

喜馬拉雅接配音任務為何需要培訓

一。關於喜馬拉雅招募配音員網上資訊的真實性。首先,網上的資訊魚龍混雜,有真的也有假的。但是關於喜馬拉雅招募配音員是肯定的,畢竟喜馬拉雅這麼大的一個平臺,裡面每天都有那麼多的作品更新換代,肯定會需要很多的作品,以及提供這些作品的主播和配音員們,所以既然有這個需求,那麼就會有招募的資訊。但是你一定要看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