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廂記和鶯鶯傳兩本書有什麼關聯,元稹的鶯鶯傳與西廂記有啥關係?

2022-03-23 00:44:01 字數 5114 閱讀 3910

1樓:暖風吹雨灑江天

《崔鶯鶯待月西廂記》故事本自唐代元稹《鶯鶯傳》

王實甫《西廂記》和元縝《鶯鶯傳》的區別

1、內容有些差異:

《西廂記》是王實甫根據《鶯鶯傳》改變而來的,二者敘述的故事基本相同,但結局迥然不同。前者是圓滿的大團圓,後者則是張生將鶯鶯拋棄。

元稹所寫的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豔,是唐代傳奇**的代表作之一。

而「王西廂」繼承並發展了《鶯鶯傳》,加入了很多後代及當時的思想理念。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衝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

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衝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衝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這樣一種對衝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2、二者的思想情感也不一樣:

《西》著重於讚美美好的愛情和敢於反抗禮俗的精神,《鶯》的作者則為封建禮教辯護,它既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

3、創作體裁不同:

《鶯鶯傳》是唐代元稹寫的傳奇故事,而另一個是元代王實甫創作的雜劇。

4、人物性像塑造的不同:

《鶯鶯傳》中鶯鶯是個嚮往和追求愛情的少女,張生則是始亂終棄的負心人,人物刻畫的較為單一。而《西廂記》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

人物形象真實而飽滿。

2樓:匿名使用者

才子愛佳人系列**。

鶯鶯傳和西廂記故事情節有什麼區別?

3樓:匿名使用者

說起《西廂記》,人們一般會想到元代王實甫的《西廂記》,殊不知,在王實甫之前,金代的董解元也有一部《西廂記》,這兩部「西廂」一般被人們稱為「王西廂」和「董西廂」。要說到王西廂的成就,就不能不提到董西廂。

崔張故事,源遠流長,最早見於唐代著名詩人元稹所寫的傳奇**《鶯鶯傳》(又名《會真記》)。《鶯鶯傳》寫的是元稹自己婚前的戀愛生活,結果是張生遺棄了鶯鶯,是個悲劇的結局。這篇**不過數千字,卻情節曲折,敘述婉轉,文辭華豔,是唐代傳奇**的代表作之一。

它寫出了封建時代少女對愛情的嚮往和追求,也反映了愛情理想被社會無情摧殘的人生悲劇,宣傳了男尊女卑的封建糟粕。此後,故事廣泛流傳,產生了不少歌詠其事的詩詞。到了宋代,一些文人直接以《鶯鶯傳》為題材進行再創作,現在能看到的有秦觀、毛滂的《調笑轉踏》和趙令畦的《商調蝶戀花》鼓子詞。

這些詩詞,對鶯鶯的命運給予了同情,對張生始亂終棄的薄情行為進行了批評,但故事情節並沒有新的發展。

當《鶯鶯傳》故事流傳了400年左右的時候,金代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問世了,這就是所謂的「董西廂」。董解元,金代諸宮調作家,名不詳,「解元」是金元時代對讀書人的敬稱。他性格狂放不羈,蔑視禮教,具備比較深厚的文化修養,並對當時的民間文學形式如諸宮調非常熟悉,喜歡寫詩作曲。

其長篇鉅製《西廂記諸官調》,是今存諸宮調中惟一的完整作品。

「董西廂」是在《鶯鶯傳》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以第三人稱敘事的說唱文學。無論是思想性還是藝術性,都遠遠超過前人。它對《鶯鶯傳》中的故事情節和人物形象作了根本性的改造,矛盾衝突的性質衍變成了爭取戀愛自由婚姻的青年男女同封建家長之間的鬥爭;張生成了多情才子,鶯鶯富有反抗性;故事以鶯鶯偕張生私奔作結,使舊故事開了新生面。

董西廂隨著情節的增加,人物的感情更為複雜、細膩,性格也更為豐滿。在文字的運用上,作者既善於寫景,也善於寫情,並善於以口語入曲,使作品更為生動和富於生活氣息,藝術性較前有較大提高,為王西廂的出現,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但「董西廂」在藝術上尚嫌粗糙,對愛情的描寫也尚欠純至,還不能滿足人們的審美要求。到了元代,隨著都市經濟的繁榮,戲劇更加發達起來,這時,大戲劇家王實甫在「董西廂」的基礎上把崔張故事改為了雜劇,這就是我們今天普遍看到的《西廂記》。

「王西廂」直接繼承了「董西廂」,並在此基礎上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在男主人公形象的塑造上,王實甫不僅寫出了張生的痴情與風魔,更寫出了張生的才華,以及張生的軟弱,使他成為封建社會中多情軟弱的才子的代表。劇中聰明、伶俐、熱心、正直的丫鬟紅娘,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並且在後來的劇作中一再出現,取得了遠較鶯鶯為重要的地位。

同時,《西廂記》在中國戲劇史上首度成功刻畫了愛情心理,是戲劇史上一部直接描寫愛情心理的作品。其對矛盾衝突的設計也足以示範後人。全劇以鶯鶯、張生、紅娘與老夫人的矛盾為基本矛盾,表現崔張與家長的衝突;以鶯鶯、張生、紅娘間的矛盾為次要矛盾,由性格衝突推進劇情,刻畫人物。

這樣一種對衝突的組織,對古代戲曲中是很值得稱道的。

「王西廂」與「董西廂」的故事情節大略相同,但題材更集中,反封建的思想傾向更鮮明,又改寫了曲文,增加了賓白,剔除了一些不合理的情節,藝術水平也有很大的提高。作為我國古典戲劇中的一部典範性作品,其規模之巨集偉、結構之嚴密、情節之曲折、點綴之富有情趣、刻畫人物之生動細膩等,不僅前無古人,而且超過了元代的其他劇作家,正因為如此,元代賈仲明在《凌波仙》稱:「新雜劇,舊傳奇,《西廂記》天下奪魁。

」《西廂記》故事流變

源遠流長,根深葉茂。《西廂記》的巨大成就不是偶然的。它具有悠久的歷史傳統。

它最早的出典,是唐代元稹

4樓:昆吾慕苼

簡單說,原型叫「雙文」,是元的初戀情人,後來元為了前途拋棄了她,另娶別人(就是後來他寫「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的人)。

西廂記是後人王實甫根據《鶯》改寫的,把悲劇改成喜劇,歌頌了愛情

5樓:kathy_穎

《鶯鶯傳》,是唐代最有影響力的傳奇**之一。 元稹所寫的

那個《西廂記》是元朝的王實甫改編的雜劇

6樓:清都山水郎

鶯鶯傳和西廂記的區別是什麼

7樓:

1、作者不同

《鶯鶯傳》為唐傳奇中著名的愛情短篇**,由唐代詩人元稹創作;後來元代王實甫據此改編成雜劇《西廂記》。

2、故事發展的結果不同

《西廂記》中崔鶯鶯和張生情投意合,再加上身邊人的幫助,縱然兩個人歷經艱難險阻,但最終還是幸福地生活在了一起,是個圓滿的結局。

然而《鶯鶯傳》講述的卻是一個男人拋棄妻子的故事。張生和崔鶯鶯互相產生了愛慕之情,但張生雖然內心喜歡崔鶯鶯,但是根本就沒有考慮過以後要娶她。而崔鶯鶯明明知道張生的真實想法,但是由於被愛情衝昏了頭腦,還是義無反顧。

後來的張生考取功名,為了仕途拋棄了她。

3、所表達的思想不同

《西廂記》歌頌的是年輕男女的愛情。

而《鶯鶯傳》真實地反映了崔鶯鶯克服猶豫、動搖而終於背叛封建禮教的曲折過程。但是,她在思想上又始終未能徹底擺脫社會、出身、教養所加給她的精神桎梏。

8樓:梓妤媽媽若惜

西廂記就是根據鶯鶯傳改寫的,鶯鶯傳成書比西廂記要早,其實就是作者元稹自己的故事。

9樓:匿名使用者

一樣的。名不一樣而已。都講一個故事的。

《鶯鶯傳》和《西廂記》出現兩個完全不同結局的原因你認為是什麼? 希望能夠具體分析說明一下 20

10樓:上官明軒

西廂記實際所表現的精神內涵是對元代社會狀況的真實反映。元代統治者對宗教採取保護和推崇的態度,這樣元代就形成了多元化的趨勢。宋代作為統治地位的程朱理學就受到了衝擊。

但是這一時期程朱理學的也在繼續發展著。蒙古鐵蹄踏破了中原文化,採取民族壓迫政策,人分四等,作為漢人處於被壓迫的地位,這樣漢族中的名門望族對封建統治就更進一步推崇了。所以說老夫人對鶯鶯的家教一直十分嚴格,鶯鶯的真是天性也一直被埋沒。

而鶯鶯傳反映了唐代門第觀念森嚴和讀書人為了功名利祿而拋棄舊情人的趨勢心裡。對於鶯鶯最後被情人和整個社會所遺棄的痴情怨女的不幸遭遇,作者進行了真實,細緻,深刻,詳細的描寫。但是寫作的動因並不是為她們的不幸鞠一把同情淚,暴露封建社會的殘酷罪行,而是在於辯解男主角的負心,為這種始亂終棄的罪行尋找理論根據。

所以結局必須是這樣的。作者那裡本身就出了問題。

其實此後不光是王實甫,很多文人對這個題材都進行各種體裁的創作,思想內容,觀點也進行了修正,但都是傾向同情鶯鶯,對張生的始亂終棄進行譴責。王西廂正是進一步發展了這種觀點,追求婚姻自主,反對封建禮教的束縛,追求個性解放,渴望自由,嚮往理想生活。而對於這一切衝破思想禁錮,精神奴役的願望,往往都已愛情作為發端,以追求愛情自由婚姻自主所為起點。

所以作者認為只有建立在愛情基礎上的婚姻才是健康的 合理的。否定了那種不以當事人的意願「有情」為條件的,建立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基礎上的封建包辦婚姻制度。作者的思想與元稹的思想不同,創作出的作品結局也自然不同。

不知道說這些夠用了麼?可以補充。

望採納。

《鶯鶯傳》與《西廂記》有和不同?

11樓:匿名使用者

《西廂記》故事,最早起源於唐代元稹的傳奇**《鶯鶯傳》

《紅樓夢》二十三回中提到的《會真記》和《西廂記》是一本書?

12樓:愛連君

準確的說,不是一本書。

《會真記》,即《鶯鶯傳》,唐朝著名詩人元稹寫的傳奇**,以**中張生後來曾作《會真詩》三十韻,所以,後人又稱作《會真記》。後世文人以此故事編為戲曲數種,其中以元人王實甫的《西廂記》最為著名。

《紅樓夢》第23回中寫的,林黛玉和賈寶玉共讀的《會真記》,不會是唐代元稹的傳奇**,而應該是王實甫的雜劇劇本《西廂記》。影視改編中都是這樣處理的。

《紅樓夢》第二十三回 西廂記妙詞通戲語 牡丹亭豔曲警芳心——那日正當三月中浣,早飯後,寶玉攜了一套《會真記》,走到沁芳閘橋那邊桃花底下一塊石上坐著,《會真記》,從頭細看。……寶玉道:「妹妹,要論你我是不怕的,你看了好歹別告訴人。

真是好文章!你要看了,連飯也不想吃呢!」一面說,一面遞過去。

黛玉把花具放下,接書來瞧,從頭看去,越看越愛,不頓飯時,已看了好幾出了。但覺詞句警人,餘香滿口。

13樓:匿名使用者

《鶯鶯傳》是唐代元稹寫的,與《西廂記》不是一本書,後者是根據前者著述的。

《長亭送別》曲辭賞析《西廂記》西廂記長亭送別

這折戲的文采性首先表現在其包含有豐富的修辭技巧,因而劇作的語言修飾達到爐火純青的境界。全折運用了比喻 誇張 用典 對比 對偶 排比 反覆 疊音 設問等多種修辭方法。特別是巧用誇張,並與比喻 用典 對比等結合,因情隨物而設。例如,聽得道一聲 去也 鬆了金釧 遙望見十里長亭,減了玉肌 昨宵今日,清減了小...

西廂記長亭送別的詩句,西廂記長亭送別的詩句

碧雲天,黃花地,西風緊。北雁南飛。曉來誰染霜林醉?總是離人淚。這句千古傳誦。西廂記 中 長亭送別 的原文及翻譯分別是什麼?原文 長亭送別 元代 王實甫 夫人 長老上雲 今日送張生赴京,十里長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長老先行,不見張生 小姐來到。旦 末 紅同上 旦雲 今日送張生上朝取應,早是離人傷感,況值...

西廂記與牡丹亭比較,試比較《西廂記》 《牡丹亭》 《桃花扇》在愛情描寫上的異同

現實的愛情追求 西廂記 是一部現實主義劇作,在塑造女主人公崔鶯鶯時,作者王實甫用寫實主義的筆法,加以藝術的創造,給大家展現在舞臺上的是一個活脫脫的青年女子形象。她有血有肉有情感,有喜有憂有個性。她情竇初開,渴望愛情,但又不肯輕易流露真情,不乏少女特有的羞澀 她不滿包辦婚姻,想追求自由幸福,但又瞻前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