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有什麼規定,法律對刑事訴訟認罪從寬制度是如何規定的

2022-03-22 01:01:08 字數 1847 閱讀 1935

1樓:湖北中公教育網

《刑事訴訟法》修改,在第一編第一章「任務和基本原則」中增設一條作為第十五條:「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承認指控的犯罪事實,願意接受處罰的,可以依法從寬處理。」將認罪認罰從寬確立為刑事訴訟法的重要原則,並在訴訟程式和操作規範中作相應規定,形成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激勵和程式保障,從程式法角度完善了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豐富了認罪認罰從寬的制度內涵。

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及罪名沒有異議,並簽署具結書。

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對檢察機關建議判處的刑罰種類、幅度及刑罰執行方式均沒有異議。

從寬分為實體上從寬和程式上從簡兩方面;

程式上,對認罪認罰案件,屬於基層法院所管轄的可能判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案件,被告人認罪認罰可以適用速裁程式進行審判。對於基層法院管轄可能判處三年以上有期徒刑刑罰的案件,可以適用簡易程式。在審理當中,被告人對程式適用提出異議的,或者有其他不宜簡化審理情形的,人民法院依法轉為普通程式進行審理。

實體上,檢察機關根據犯罪事實和對社會危害程度以及認罪認罰的情況,依法提出從寬處罰的量刑建議,人民法院在做出判決時一般應採納人民檢察院指控的罪名和量刑建議,但是如果被告人不構成犯罪,或者不應當追究刑事責任,或者違背意願認罪認罰,否認指控犯罪事實,或者指控的罪名跟人民法院審理的罪名不一致,以及有其他可能影響公正審判情形的除外。

但是從保障人權和確保司法公正角度,對以下幾類案件不適用認罪認罰從寬制度:

一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是尚未完全喪失辨認或者控制自己行為能力的精神病人;

二是未成年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法定**人、辯護人對未成年人認罪認罰有異議的;

三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可能不構成犯罪;

四是其他不宜適用的情形。

2樓:匿名使用者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三十一次會議日前分組審議了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於在部分地區開展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工作情況的中期報告。與會人員表示,試點工作提高了審理刑事案件的質量和效率,取得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會效果。

「報告提出在進行試點的過程中堅決防止出現『重罪輕判』『花錢買刑』的問題,這抓住了試點中應當防止出現的問題的本質。」郎勝委員說,我國的認罪認罰從寬和有些國家的辯訴交易有著本質區別,是為了更好地體現司法公正,提高訴訟效率。

叢斌委員表示,報告提出推進庭審實質化,既審查認罪認罰的自願性,又對事實證據進行全面審查,防止犯罪嫌疑人、被告人被迫認罪、替人頂罪。「在認罪認罰案件後期試點過程中,在這方面要做詳細的制度設計。」他說。

「我們進行的認罪認罰從寬制度試點,應該說是法律規定的『坦白從寬』這項刑事政策的一種具體化、制度化、程式化、規範化。」列席會議的全國人大代表賈春梅表示,試點工作既要敢於創新、大膽嘗試,也要強化監督,確保公正廉潔司法,才能為試點下一步在全國推開積累更多有益經驗。

不少與會人員建議,要認真總結試點工作取得的經驗,為將來修改實體法律提供參考。王其江委員建議,在研究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通過修改刑事訴訟法將改革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固定下來,使改革成果制度化、法制化。

「刑事案件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不僅要落實在刑事訴訟法等程式法上,也應該在刑事實體法上增加相關的配套規定。」白志健委員說。

法律要完善。

法律對刑事訴訟認罪從寬制度是如何規定的

3樓:熱浪人間

《刑法》對積極認罪有以下規定:

第六十七條第三款:犯罪嫌疑人雖不具有前兩款規定的自首情節,但是如實供述自己罪行的,可以從輕處罰;因其如實供述自己罪行,避免特別嚴重後果發生的,可以減輕處罰。

認罪認罰從寬制度什麼意思

4樓:老徐談文化

認罰就是不提出異議,認錯態度好,沒有抗拒,所以會適當從寬處理

認罪認罰和緩刑的區別是什麼,認罪認罰可判緩刑嗎

認罪是指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自願如實供述自己的罪行,對公訴機關指控的主要犯罪事實及罪名沒有異議,並簽署具結書。認罰是指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對檢察機關建議判處的刑罰種類 幅度及刑罰執行方式均沒有異議。是否積極退贓 退賠,主動繳納罰金,積極賠償被害人損失,也是評估犯罪嫌疑人 被告人認罰的重要標準。那麼認罪認...

我國憲法規定什麼是我國的根本制度

憲法明確規定,社會主義制度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根本制度。制度內容 根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基本經濟制度 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基本分配製度 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基本政治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 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我國憲法規...

佛教反對哪種制度?這種制度有什麼桅

佛法傳播的目的是世間 出世間兩無礙。制度這東西,不立不破,立而後破 不破不立,破而後立。你說佛教會反對什麼?制度的出現是什麼時候的事情?傳播了幾千年宗教老者,還真的需要為後生輩 制度,打理這些生滅 有無 淨垢的細枝末節?佛教反對的是當時印度的種姓制度。特徵 一是各等級職業世襲,父子世代相傳。二是各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