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鼎立不是分別由曹操 劉備 孫權打仗嗎,為什麼歷史書上寫是由曹呸與其他兩個打仗呢?不明白啊

2022-02-24 09:58:21 字數 6365 閱讀 9144

1樓:胡斯鵝黃

應該是曹丕和劉備、孫權。

因為曹操活著的時候沒有建立魏國,魏國是曹丕稱帝的,孫、劉各自也稱帝,所以才有了三國,曹操在的時候只能說「三足鼎立」。

2樓:杜丶澤灬華

就是曹丕。劉備。孫權啊。

雖然說曹操奠定了魏國江山,但其並未稱帝。

而孫權和曹操劉備不是一輩的。曹操是孫權的父輩。曹操和孫堅是一輩。

最終是。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3樓:無機天相

220年,曹丕稱帝,國號:魏,定都:洛陽;

221年,劉備稱帝,國號:蜀,定都:成都;

222年,孫權稱王,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定都:建業。

所謂的三國鼎立,按名分割槽分是在222年左右;但是如果不按名分割槽分,那差不多是劉備奪取益州之後,基本天下三分,但是由於他們三個不全稱王稱帝,仍屬漢朝序列,所以也做不得真正意義上的三國鼎立。

至於曹操,他死的幾年之後三國才逐一建立起來的,可以說是歷史上的遺憾。。。

4樓:匿名使用者

三國鼎立 是指三個國家鼎足而立,曹操那時沒有稱帝只是叫奉旨擒賊,曹丕稱帝后,蜀吳先後稱帝,才有的三國鼎立所以是曹丕和劉備孫權打

5樓:掃盲班教導主任

魏國是曹操打下的基礎,曹丕正式建立,他這麼說也對。曹丕建立魏國是三國正式開始的標誌

6樓:茫茫人海中

三國的局面是由曹操、劉備、孫權開創的,但真正鼎立時期魏國是曹丕以及他兒子在位,蜀國是劉阿斗在位,只有吳國是孫權

7樓:小周立波

曹操在死之前是魏王,而不是皇帝,其魏武帝的稱號是曹丕追諡的。也就是說,曹操活著的時候漢獻帝還沒有被廢,真正的三國時代是曹丕篡漢登基;劉備稱帝,孫權稱王的時候。三國志寫的很明白。

8樓:美神

曹操在世時,三國尚未建立,當其子曹丕即魏王之位時方才即大統,所以三國實際上是曹丕、劉備、孫權爭霸

9樓:創業勤奮成功

三國鼎立(220--280),自220年魏國建立到吳國滅亡為止。魏國建立時,曹操已死,乃其子曹丕所建。

1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魏國是曹丕建立的,曹操只做到了魏公,沒有廢漢自立

11樓:定期想念

因為曹操一直是丞相,並沒有稱帝,魏蜀吳三國鼎力,魏是由曹丕建立的。

12樓:亥永元

曹丕時候才建國啊,說曹丕名正言順,這是歷史書籍的態度啊。

13樓:

三國前期是他們打,後期都死了自然是後繼者打

14樓:在法華塔攀巖的紅蘋果

曹操老了,老著老著就死了

三國鼎立之三足,為何是劉備、孫權與曹操?

15樓:宋大擺

劉備善於收攏人心,又自成是漢獻帝的皇叔自帶皇家血統善於拉攏關係,從劉表手中接管荊州,又有諸葛亮和劉關張的輔佐最後建立蜀漢。

孫權遠在江東,祖上留給孫權江東富庶又強大又有周瑜、諸葛瑾輔佐,實力不容小覷;

曹操一代梟雄,挾天子以令諸侯,知人善任善於用人善於權謀。

16樓:匿名使用者

毫無疑問,三國時期最著名的一組兄弟當屬劉備與關羽、張飛。劉備與關羽、張飛雖然不是親兄弟,但他們「寢則同床」,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三人之間的感情勝似親兄弟。

客觀來說,劉備本人的軍事才能算不得上乘,他後來之所以能夠在三國多如過江之鯽的群雄中脫穎而出,成為蜀漢的開國皇帝,關羽和張飛是出了大力,有大功勞的。

當然,劉備對關羽和張飛也不錯,他自己稱帝后,對關羽和張飛這兩位兄弟加官進爵、封侯拜將自不必說,後來關羽在荊州被殺,劉備不惜動員蜀漢的所有力量,傾巢而出進攻東吳,想要為關羽報仇,足見劉備對關羽的感情確實很深。

三國頂立的時候,不是吳蜀聯合共同對抗曹操,為什麼孫權要攻劉備把關羽殺了,引得兩國開戰,曹操得利。

17樓:海盜暴君

第一、東吳從荊州出兵更有優勢,而從長江其它地段很難有所作為,從自身利益講應該佔據荊州。

「今操遠在河北,新破諸袁,撫集幽、冀,未暇東顧。徐土守兵,聞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勢陸通,驍騎所聘,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後旬必來爭,雖以七八萬人守之,猶當懷憂。

不如取羽,全據長江,形勢益張」

第二、荊州是東吳門戶,吳國最後的滅亡正是因為荊州失守,如果不佔據荊州,等於蜀國把刀加在自己脖子上。

第三、吳國曾經提出過合作,被關羽拒絕了,不論吳國是否真心,關羽都要付很大責任。

第四、關羽那次出兵的目的應該是呼應劉備,轉移曹操兵力,因為在此之前劉備曾經攻打漢中。這也是劉備為什麼沒有援助關羽的原因,因為原始目的也不是攻城略地,所以東吳和他合作根本無利可圖。

18樓:雲翔

首先要說的是當時的聯盟屬於兩弱抗一強,孫、劉弱小,曹操獨大,因此兩家結盟順理成章。赤壁之戰後,劉備入蜀,留關羽鎮守荊州。而東吳自上到下都認為荊州應歸其所有,周瑜也曾用計欲取荊州(讓劉備娶孫尚香),但以失敗告終,而且身死。

是以東吳一直覬覦荊州。魯肅死後,雙方平穩時期結束,東吳又蠢蠢欲動,因此才有求親一事,試想關羽如把關風嫁與孫權之子,難保東吳不會以關風之命相威脅以換取荊州。關羽就是看穿了東吳的詭計,才斷然拒絕。

但關羽生性倨傲,侮辱東吳,才會使矛盾激化。這也是他失敗的根源。再說東吳取荊州,無論在時機上還是在戰略上都是敗招。

荊州四戰之地,無險可守,荊州水軍優勢蕩然無存,又得罪盟友,把自己暴漏在兩大敵人之下。實乃不智之舉。東吳的正確戰略應是攻取淮南,所謂守江必守淮,淮南壽春為其首都秣陵門戶,取得壽春,可繼續攻打徐州,總之要以淮南為跳板,再徐圖荊、徐二州。

因此雖然呂蒙之計得逞,但可以說從全域性來看,東吳為以後的敗亡埋下了伏筆。

19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劉備和孫權聯合是因為他們太弱小,形勢所迫,後來他們都壯大了,認為對方是威脅,想把對方扼殺在搖籃裡,所以開戰。

20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孫權想收服關羽,又想起曹操怎麼對關羽,覺得關羽不會降服,所以把關羽殺了

21樓:徐·第八日的蟬

孫權圖謀荊州,所以與曹操同謀攻打荊州。關羽是荊州牧,雖勇猛但也剛愎自用,先不敵曹仁攻打樊城,再不敵呂蒙,最後兵敗麥城。

22樓:匿名使用者

當時劉備剛在漢中擊敗曹操,聲勢之大不亞於曹操。平衡一下嘛

23樓:鄭武順

為了利益,國家的利益最重要,關羽目中無人,太狂傲了,加上當時劉備的軍事實力最大,對自己有威脅。

24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嘛!簡單的一句話就是沒用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只有永遠的利益!

25樓:匿名使用者

聯吳抗曹一直都是諸葛亮的中心思想,而吳國雖然也有聯蜀漢之心,但心思上並不認為離開蜀漢就不能獨存!而且孫權一直心裡認為荊州是自己的,自己只是暫借給劉備,而如今劉備已經穩坐蜀漢,卻不打算歸還,心裡就非常不高興。而且孫權的野心也不僅僅侷限在江東,他也想攻佔蜀漢的,如今被劉備搶了先,也不高興。

其實攻打荊州,應該是孫權的取巧的小心思在起作用,因為他認為劉備是不敢和自己翻臉的!

26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嗎,其實呢。孫權看劉備不還荊州,所以很生氣,所以暗下和曹操聯合。然後陸遜利用關羽的驕傲,奪得荊州殺死關羽。

之後劉備又發動70萬大軍復仇,結果被陸遜一把火燒光了,劉備因此大病不起,後來和曹操一起死的。希望三國群雄在天堂可以聯合創造一個太平盛世。

27樓:手機使用者

一句話:荊襄富庶之地,威脅孫權,又牽制曹操,乃兵家必爭之地,所以曹操,孫權,都想要。諸葛亮在《隆中對》就說過:

「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巖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28樓:匿名使用者

荊州是必爭之地,爭之必然。。

三國時期,分魏蜀吳,劉備,孫權,曹操各佔一方,為什麼他們三不和平生存,要去爭呢?

29樓:蕪史

不要說過去了,戰爭不是你看誰不順眼就去打的問題,最根本的原因是資源。

舉例:魏國要發展、蜀國要發展、東吳要發展,人口會越來越多吧。多了就意味著糧食產量要上去,

那麼去哪種植呢?這就是利益。

所以三方為了各自利益,不可能一直和平下去

30樓:龍戰七洋

自秦始皇一統天下,偏安一隅就是失敗者,

更何況如果偏安,實力強大一方必然愈發強大,弱小必死無疑實力平衡非常容易打破,

因此古代皇帝,有實力一方常常主動出擊,一統天下萬古流芳。。。。

31樓:匿名使用者

其實,三方對峙那麼久,大部分時間都是和平共處的,打仗是少數。

就跟現在的世界一樣,二戰後各國也和平八十年了,但包括中國在內的各國,都不能放棄軍隊,國防,國防,首先要保護自己。

事實上諸葛亮六出祁山的北伐就是以攻代守的策略而已。

32樓:貪狼陽明

一般是不打仗的,打仗的時候基本上是認為自己可以打贏,魏蜀吳三國中劉備白帝城託孤之後諸葛亮六出祁山是因為蜀漢認為自己是正統曹魏是反賊為了恢復漢室發動戰爭,吳國因為蜀國借荊州不還趁關羽和龐德于禁打戰偷襲關羽收回荊州,引發了夷陵之戰。後面鍾會鄧艾攻打蜀國和吳國滅亡基本上就是司馬氏篡權之後認為自己可以統一天下因此發動戰爭。

33樓:蔥蔥那年

回答:三國時期,劉備蜀漢、孫權東吳、曹操的魏,其實他們都想和平共處!可是,你知道嗎?他們想和平,但是都有相互提防著,因為怕呀,怕被對方吃了去!

曹操怕別人說他竊取皇權,孫權怕傳了三代的權力在他這兒沒有了,劉備有漢室宗親的旗號,但是怕實力不足!

34樓:匿名使用者

王業不偏安,要做就做天下之主,只佔幾州之地太小,和平是不可能的,有的東西你不要,別人會要,也有其它人逼你要。對於其它人來說旁邊有敵人不安全,其它勢力也是這樣想的。

35樓:小糖糖

三國之前是大一統的漢朝,因此大一統是人們根深蒂固的想法,所以統一戰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民心所向。同時,由於三國鼎立,各國都擔心會遭到其他國家的進攻,因此與其防備敵人,還不如直接滅了敵人,這就是臥榻之側豈容他人鼾睡的思想。最後就是世仇,各方爭鬥多年,各種利益糾葛和世仇都免不了戰爭。

36樓:伍曉藍

因為各國利益啊,要有統領一方的皇帝,看不順眼唄,誰不想把別人的土地佔為己有。

37樓:騰駒

和平生存?現在的世界也沒有!

3道歷史題,高手進來!

38樓:匿名使用者

你是初一的學生吧?

我就是,

這題我會一點.

1大禹:嚴於律己.以身作則,人們受他的影響,都養成了謙讓的好風氣秦始皇:

會任用能人,會治國【政治.經濟.思想都有統一】孔子:

主張「仁」的說法.反對統治者苛政.任意刑殺曹操:

多謀善戰.很有眼光.會用人.

【官渡之戰是很好的例子】2「史家之絕唱」是說其歷史學成就。司馬遷參酌古今,創造出史書撰寫的新體

「無韻之離騷」是說其文學成就。司馬遷著史絕非侷限於文獻的收集、整理、考證。

3不同意。because:這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黃河流域的統一.歷史並沒有倒退。只是傳統的漢文化得到更大的發展.

【我的能力有限,不能確定全對.但應該不會差多少...】(*^__^*) 嘻嘻……

39樓:五笑滿

再說赤壁之戰,曹操雖然80萬大軍葬身魚腹,然此為當時錯綜複雜的行使所逼也。吳蜀兼有天時,地利,人和。既有隆冬之際之東南風,又有長江之天險,更有周瑜打黃蓋。

人無完人,曹操雖有經天緯地之才也難於勝也,然很多民眾認為當時之東南風為諸葛亮所借。其實不然,只是碰巧罷了。一個羅貫中,歪曲事實,使《三國演義》蒙上神話色彩,儘管它不是歷史書,但很多民眾《三國志》,《三國演義》不分。

以至將諸葛亮神化,對起盲目崇拜,導致蜀國後期的將領總是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而坐失諸多良機。當然,我並不否認諸葛亮之能,隆中定三分,隆中定三分,做為一個戰略家是很優秀的,但作為一個軍事家就不怎麼樣了。雖有七擒孟獲之美名,然孟獲終究為蠻荒之人,怎明《孫子兵法》?

此為勝之不武也。諸葛亮六出祁山,無功而返。魏延之抄小路直取長安實為妙計也,然諸葛亮棄之不用,此為其墨守成規之故也。

由此觀之,劉備所識之千里馬實為駑馬也。劉備亦非伯樂也,三顧茅廬的意義猶在乎?!再看劉備作為軍中主帥指揮的一場重大戰役,此為蜀國由盛轉衰的轉折

三國鼎立的時候曹操的地盤都有哪些州

曹操 涼州 青州 荊州 部分 徐州 兗州 冀州 幽州 幷州 司州 揚州 部分 荊州 揚州 吳魏以長江為界 魏國佔據的州有 冀州,幽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荊州,司州,幷州 冀州,幽州,兗州,徐州,青州,涼州,荊州,司州,幷州 曹操一生最大的對手到底是誰 三國鼎立是什麼時候形成的?是什麼時間?22...

三國鼎立的鼎是什麼意思三國鼎立的鼎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象徵三方並立 互相對峙 一 鼎的組詞 鼎助 贗鼎 鼎峙 鼎盛 鼎鼐 鼎足 九鼎 鼎立 二 鼎的筆順 擴充套件資料一 字源演化 二 說文解字 文言版 說文解字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昔禹收九牧之金,鑄鼎荊山之下,入山林川澤,螭魅蝄蜽,莫能逢之,以協承天休。白話版 說文解字 鼎 三根立腿...

《三國演義》中,關羽,周瑜,劉備,諸葛亮,曹操,張飛,孫權的人物性格,關於他們的事多寫點

關羽 忠義 傲上不傲下 忠 身在曹營心在漢.傲 大意失荊州 周瑜 忠心.多智卻心胸狹隘 忠 因孫策一句 我若為王 必拜你為相 出山 當時可謂一窮二白 智 火燒赤壁 心胸狹隘 三氣周瑜 劉備 仁義 禮賢下士 仁 攜民渡江 知賢 三顧茅廬 諸葛亮 多智 謹慎 忠心 智 火燒新野 舌戰群儒等 謹慎 從各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