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劉備心中最得意的謀士是誰,會是諸葛亮嗎

2022-02-06 10:28:50 字數 5926 閱讀 6588

1樓:情感導師墨無憂

我覺得會是諸葛亮。這個從他臨死前託孤的舉動上可以看出來,但凡在他心目中舉重若輕的人,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必然會真實地表現出來。

2樓:啊大倩啊

我認為,在三國演義中,劉備心中最得意的謀士是諸葛亮,從他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便可以看出諸葛亮在他心中的地位。

3樓:

我覺得在劉備心中最得意的謀士是諸葛亮,因為當初他請諸葛亮也是不容易才請出來的,後來諸葛亮也幫了他很多。

4樓:虎哥叨娛樂

我覺得是諸葛亮,畢竟他能有那麼高的成就,諸葛亮真的功不可沒。劉備心裡也明白這件事情,所以他才會格外重視諸葛亮。

5樓:無崖子生活達人

其實三國時期不僅僅是諸葛亮而已,也有其他重要的謀士,像這個龐統,但是諸葛亮呢更加重要。

6樓:莫莫洛

肯定是諸葛亮吧,劉備臨死之前,將所有的囑託都留給了諸葛亮,他信任他,沒有諸葛亮,也不會有今日的劉備,諸葛亮在劉備的心中肯定很重要。

7樓:蘭惠心

劉備最得意的謀士肯定是諸葛亮,諸葛亮在蜀國的地位是獨一無二的,沒有諸葛亮,就沒有蜀國。諸葛亮的存在是其他謀士比不了的。

8樓:閃開我快**了

三國時期劉備最喜歡的謀士當然是諸葛亮了。他在請諸葛亮出山後,許多大事都是聽取諸葛亮的建議,而諸葛亮也傾盡自己的一生來回報劉備的知遇之恩。

9樓:此時無少

我個人覺得當時劉備心中,最為重要的謀士絕對是諸葛亮,畢竟是他曾經三顧茅廬帶回來的謀士,而且他的能力很強,計謀很厲害,自然非常受重視。

10樓:匿名使用者

劉備最得意的謀士,我覺得應該是這個諸葛亮,如果沒有諸葛亮,我感覺劉備也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他的成就得要感謝諸葛亮啊。

三國演義中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人是 誰? 後來誰再度向劉備推薦

11樓:蘇嘉愛娛樂

《三國演義》中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人是徐庶, 後來司馬徽再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

徐庶本名徐福,為寒門子弟。早年為人報仇,獲救後改名徐庶,拜師求道。後與同郡石廣元避難於荊州,與司馬徽、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來往密切。

劉備屯駐新野時,徐庶前往投奔,並向劉備推薦諸葛亮。徐庶南下時因母親被曹操所擄獲,徐庶不得已辭別劉備,進入曹營

司馬徽與荊州名士龐德公等人以及流寓到襄陽的韓嵩、石韜、孟建、崔州平等道友均有交往,關係甚密。司馬徽視龐德公為兄長,被龐德公稱為「水鏡」。

漢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諸葛亮、龐統卻隱居在襄、漢之間,淡泊名利,不輕易投靠他人,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

後來,依附劉表、屯駐新野的劉備前去拜訪司馬徽,並和司馬徽討論世事。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麼能認清天下大勢呢?

只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傑。」。

擴充套件資料

在**《三國演義》中,司馬徽出現 在第三十五回和第三十七回。劉備馬躍檀溪後,偶然相遇司馬徽。司馬徽向劉備舉薦諸葛亮和龐統,並稱諸葛亮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劉備隨後夜宿莊院。

次日,司馬徽自稱「山野閒散之人」,謝絕了劉備請求他出山輔佐的好意。不久,趙雲率軍尋找到莊前,劉備便隨趙雲離開。

其後,劉備準備拜訪諸葛亮,司馬徽想要探訪徐庶,但徐庶已經中曹操的計策前往許昌,劉備向司馬徽提起徐庶舉薦諸葛亮的事情,司馬徽再次力薦諸葛亮。

12樓:

目錄如下:

第三十六回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第三十七回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顯而易見,司馬徽用了再這一個字,第三十五回寫的就是第一次所以說,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是司馬徽,而後,徐元直走馬薦諸葛

13樓:紳士披掛館

徐庶他是在母親被騙至曹營才被迫離開劉備的,當時劉備正為軍中缺乏人才而煩惱,於是他推薦了南陽的孔明先生。

司馬徽即水鏡先生

劉備於檀溪獲救,路遇水鏡,其推薦,更堅定了劉的信心。

14樓:匿名使用者

水鏡先生(司馬徽)在先,徐庶(元直)在後!

劉備飛馬越檀溪之後,巧遇司馬徽家的牧童,引薦給司馬徽,司馬徽提及「臥龍、鳳雛其一可安天下」。

劉備離開司馬徽處,遇到趙雲等人接駕,回城路上遇到徐元直假名單福在唱歌,用計試探劉備,見面第一句劉備就問:「你是諸葛先生?」

以上是央視版電視劇原貌,文字還原,完全手敲!

15樓:薇笑靜雪

徐庶 (曾化名單福) 後來司馬徽 (曾說臥龍 鳳雛得一可按天下)

16樓:匿名使用者

先是司馬徽,司馬徽先說過「臥龍、鳳雛其一可安天下」,後是徐庶向劉備推薦諸葛亮的

17樓:匿名使用者

是徐庶 。

因為司馬微只告訴他有人才,沒告訴人名,更別說住址了。

18樓:匿名使用者

徐庶先推薦,後來劉備拜訪司馬徽,司馬徽又推薦諸葛亮。

19樓:阿蛋

徐庶 (曾化名單福) 後來司馬徽

20樓:六翼天使奈影

先是司馬徽,然後是徐庶。

三國演義中劉備和諸葛亮的人物評價(要詳細的)

2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

公元220年,諸侯並起,天下紛爭。山清水秀的竹林間,茅舍內,一位中年男子頭戴綸巾,手握羽扇,身在茅舍,心繫天下,看興亡成敗,胸中盡萬點河山,道:「人和者,得天下也。

」於是三顧茅廬的佳話造就了一代偉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諸葛亮。諸葛孔明以其卓越的政治軍事才幹,建蜀國,興漢業,歷經圖治,嘔心瀝血。以其智,以其情,以其義,展現了一代蜀相偉大的胸襟氣魄,令天下人為之敬仰,讓我醉,讓我痴,令我狂。

羅貫中筆下的諸葛亮有通天徹地的才幹,深謀遠慮,有扭轉乾坤的力量,呼風喚雨。他神機妙算,料事如神。草船借箭,三氣周漁,借東風赤壁之戰。

六出祁山,七擒孟獲,司馬面前擺空城。威鎮八方,「真乃神人也。」他調兵遣將,知人善用。

赤壁之戰中,明知關羽乃情義深重,知恩必報者,亦派其扼守要道,結果華容道上關羽顧念舊恩,寧捨己而放走了勁敵曹操。有人道,此乃孔明之過也,錯失良機。然卻不盡然。

看,當主公劉備急切地加以阻止時,:「雲常乃性情中人,必放曹操,賢相怎可讓其扼守要道?」孔明聽罷,仰聲長嘆曰:

「此乃天意,天不滅曹。若魏國亡,東吳勢必崛起,此乃一勁敵,又佔地利只勢,蜀國必難與其相抗衡,勢必亡矣。今三分天下,呈三足鼎立之勢,我等趁此良機,興農業,固糧倉,養精蓄銳,方可破敵。

而云常經此一戰,必更忠心效蜀,此乃臣之大計也!」由此看來,放走曹操絕非偶然,亦非孔明之敗筆,實乃形勢所逼,無奈之舉也。

再如用魏延。其時三足鼎立,蜀國力量較為弱小,諸葛亮苦撐危局,自然注重網羅人才。蜀中名將除關張趙馬黃外,還有一位就是魏延。

諸葛亮在對其的使用上可謂煞費苦心。魏延也算能夠驍勇善戰,屢建功勳。但此人頭後有「反骨」,不夠忠誠,諸葛亮料定他日後定會謀反,但國家正值用人之際,此人不可不用,尤其在關張趙馬黃等人凋零之後。

況且你如不用,就有可能為敵所用。諸葛亮一邊用他,一邊又防範著他。待到諸葛亮操勞過度,病危之際,密令魏延斷後。

當夜魏延忽作一夢,夢見頭上長出二角,得知乃大吉之兆,遂起兵謀反,果應孔明之言。還是諸葛亮早有安排,並留下錦囊妙計,才有馬岱砍下魏延首級之舉。知道其有謀反之心,還要用之,如走鋼絲一般,諸葛亮成竹在胸,自己在世其有懼怕之心還不敢公然造反,不用可惜。

在其造反之前殺之,又讓將士們寒心。只有在其身邊埋下伏兵,待其反時一舉殺之,一般而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在特定形勢下,如何變通的取得最佳之效,實乃大智慧也。

魯迅在評價諸葛亮時認為他太神而近乎於「妖」。對前人的評價,我不能深入領會。在我看來,即為「妖」,那意味著貶義。

我以為不然,儘管諸葛亮的才智近乎神話,但稱其為「妖」不免過於尖酸刻薄,他只是一個人,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一個重情義的人。

街亭之戰中,馬謖爭先,一再狂言不休,沒有引起他的注意,這是他的失察。派王平,豈知馬謖怎肯聽王平之言,這是再度失察。結果失去戰機,失去所的之地,失去了將得的勝利,失去了銳氣,失去了滅魏興漢的大業,失去了政治家、軍事家所應有的明智,可謂「一失足成千古恨」。

此乃孔明人生的一大敗筆。這當中固然有孔明失察之過,卻也不盡其然。看,馬謖請兵時,孔明雖有疑慮,但因素對其有好感,抹不開面子,故委以重任,究其根源,乃一「情」字。

事後孔明揮淚曰「吾與汝義如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囑。」這一哭,一揮手之間,深深的自責,貽誤戰機,用人不當,也害了馬謖,累及其全家,可見其「情」之深。對馬謖家屬的安置照顧,又可見其「義」之重。

孔明二哭,當參軍蔣琬求情時,孔明流涕而答曰:「惜孫武所以能制勝於天下者,用法明也。今四方分爭,兵戈方始,若復廢法,何以討賊耶?

合當斬之。「這一哭,又交織著多少情感。馬謖將斬,雖心中不忍,奈執法嚴明,為不得不斬而哭,恨自己知人不能善用而哭。

街亭失守,戰局不能扭轉,興漢渺茫,於是悲從中來,怎不流涕?馬謖斬畢,孔明又大哭不已,蔣琬問曰」今幼常得罪,既正軍法,丞相何故哭耶?「孔明曰:

「吾非為馬謖而哭,吾想先帝在白帝城臨危之時,曾囑吾曰:『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今果應其言,乃深恨己之不明,追思先帝之言,因此痛哭耳!

」大小將士,無不流涕。這一哭,多少悲憤湧上心頭,眼前曾經的茅林溪水;沙場點秋兵;與先帝縱馬與廣袤的田天地之間,談古論今往事歷歷在目。思舊恩,悔自己不聽先帝之言,枉費先帝一片苦心。

深恨己之不明,失去了興漢大業,對不起先帝的知遇之恩,一片深情,又是一個「情」字。

說孔明不「明」,我認為只有一點。先帝白帝城託孤之時曾說:「幼主劉禪昏庸無能,貪圖享樂,萬不得已之時,丞相可取而代之,興我漢室。

」然儘管先帝如此之說,孔明決不違「情」犯上,依舊忠心耿耿,一生為蜀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此怎可「情義」二字所能盡表?「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後世有評諸葛亮雲:

三顧頻繁天下計

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表身先死

長使英雄淚滿襟

一代諸葛武侯,其情,蒼天可表;其義,大地為之動容;其智慧,千百流傳;其忠誠,為後世人所景仰,可謂:一縷清魂天上逝,留得清白在人間!

劉備:三國志評曰:「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

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競利,且以避害云爾。

」鍾會:「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興兵朔野,困躓冀、徐之郊,制命紹、布之手,太祖拯而濟之,與隆大好。」

楊戲的《季漢輔臣贊》中贊昭烈皇帝:「皇帝遺植,爰滋八方,別自中山,靈精是鍾,順期挺生,傑起龍驤。始於燕、代,伯豫君荊,吳、越憑賴,望風請盟,挾巴跨蜀,庸漢以並。

乾坤復秩,宗祀惟寧,躡基履跡,播德芳聲。華夏思美,西伯其音,開慶來世,歷載攸興。」

諸葛亮上表劉禪:「伏惟大行皇帝邁仁樹德,覆燾無疆,昊天不弔,寢疾彌留,今月二十四日奄忽升遐,臣妾號啕,若喪考妣。乃顧遺詔,事惟大宗,動容損益;百寮發哀,滿三日除服,到葬期復如禮;其郡國太守、相、都尉、縣令長,三日便除服。

臣亮親受敕戒,震畏神靈,不敢有違。臣請宣下奉行。」

習鑿齒曰:「先主雖顛沛險難而信義愈明,勢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顧,則情感三軍;戀赴義之士,則甘與同敗。

觀其所以結物情者,豈徒投醪撫寒含蓼問疾而已哉!其終濟大業,不亦宜乎!」

再說說我自己的看法,這就不侷限三國演義裡了,應該更貼近真實,劉備寬厚待人應該不假,善於逃跑也應該是真的,但我覺得劉備最突出的特點不是這些,而是他的識人才能,從劉備對馬謖的評價,和對威嚴的提拔都能看出,其實劉備對其手下人的才能是瞭如指掌的,這才是他最厲害的地方。

而諸葛亮呢,三國演義裡基本無所不能了,歷史上的諸葛亮則更令人欽佩,因為他廉政愛民,恪守執法,這裡在說說一個諸葛亮的缺點,這往往被人所忽略,就是諸葛亮識人的能力確實不太擅長,從他對馬謖,劉禪的定位可以發現這個問題,當然,比起我們一般人是強了,比起劉備,恐怕就要差一些了

三國演義中張鬆歸劉備了嗎,三國演義中的張鬆來自哪

歸順,開始不降,法正勸後歸降!三國演義中的張鬆來自哪 籍貫 益州 蜀郡 今四川成都 三國演義中張鬆的職務是什麼?張魯要兼併劉璋,劉璋自知不是張魯的對手,就想投靠曹操尋求庇護,因此委託能言善辯的張鬆出使曹操,並帶上地圖,要投降曹操,怎奈張鬆生得個子矮小,相貌醜陋 但是個奇才,有過目不忘的真本領 曹操以...

三國演義中誰是好人,三國演義中最好和最壞的人

好人有曹操名將於禁,字文則,在襄樊之戰中,為了幾萬將士的姓名,毅然投降。還有那個什麼和尚,就是關羽過五關斬六將,洛陽護國寺的那個住持。當然是劉備啦,劉備他是個好人,他不會殺農民的,他會對農民好的。那董卓就是壞人了,因為他打殺農民,人們都叫他董賊 三國中沒有好人壞人,諸葛亮站在吳,魏來說就是壞人。我感...

三國演義中最好打是誰,三國演義中誰最厲害?

不理解您問問題的意思。好打 的意思太多了。如果解釋成是喜歡打仗,那無疑是張飛。如果解釋成是善於打仗,那又成了趙雲。如果解釋成是喜歡單挑,個人感覺是許褚,張飛不相伯仲,馬超有評說許褚 吾常聞有惡戰者,莫若許仲康 張飛就不說了。如果解釋成是善於單挑,那就是關羽,縱觀三國演義,只有關羽單挑贏的人裡重量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