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排名是怎樣的,如,狀元,探花什麼的

2022-01-15 21:23:10 字數 6102 閱讀 6299

1樓:小刀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四級。

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 鄉試(大比)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地蠔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2樓:匿名使用者

科舉時代,以殿試及第之首名稱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則為探花。

3樓:匿名使用者

秀才 舉人 進士

殿試之首名稱狀元,二名稱榜眼,三名為探花

4樓:匿名使用者

狀元、榜眼、探花-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賜進士及第)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這就是明清科舉的排行.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進士」是一個統稱,會試錄取後都稱為「進士」

明代科舉考試有以五經取士一法,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這不是科舉的排名。

「舉人」是通過鄉試考生的統稱

「秀才」是通過院試考試後考生的統稱,也叫生員

我國古代的科舉考試排名是怎樣的

5樓:

狀元、榜眼、探花-這是一甲(一甲就只有三名,賜進士及第)傳臚不只有第四名這麼叫,二甲第一名叫傳臚,三甲第一名也叫傳臚.從第四名開始(二甲),進士賜「進士出身」,名額不定再往後賜「同進士出身」

這就是明清科舉的排行.

而「會魁」「會元」「解元」不是進士考試的排名,會魁和解元是鄉試第一名的稱號(舉人考試,比如唐伯虎就稱唐解元)

「進士」是一個統稱,會試錄取後都稱為「進士」

明代科舉考試有以五經取士一法,每經各取一名為首,名為「經魁」,這不是科舉的排名。

「舉人」是通過鄉試考生的統稱

「秀才」是通過院試考試後考生的統稱,也叫生員

古代科舉考試如何排名

6樓:e拍

古代科舉考試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

1、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3、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4、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科舉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

(1)抑制門閥。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改變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2)擴大了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科舉制使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了政權,擴大了官吏**,從而擴大了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

(3)提高了**的素質。科舉考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聯絡起來,從而提高了**的文化素質。

(4)加強**集權。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中集中到****,大大加強了**集權。

(5)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朝科舉制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的繁榮。到明清時其積極作用消失殆盡。

2、消極作用

(1)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3)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舉制不利於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出現。

7樓:綠茶韻依依

科舉考試等級排名

狀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為「元」,鄉試第一為「解元」。舉人進京參加禮部考試者,皆須投狀。

考試成績居首者為狀頭,故有「狀元」之稱。考中狀元者,號稱「大魁天下」,為考試科名中最高榮譽。唐代起,如殿試一甲第一名,亦稱「殿元」。

榜眼: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二名稱為「榜眼」。宋代將第

二、三名均稱為榜眼,意指榜中之雙眼。後專指第二名。

探花:科舉考試中,殿試一甲第三名稱為「探花」。唐代進士在杏化花園舉行「探花宴」,以年少英俊的

二、三人為「探花使」(又稱「探花郎」)。南宋以後專指第三名為探花。

進士:意即貢舉的人才。唐代科目考試中以進士科為最重要,參加禮部考試者均可稱為進士。

試畢合格者賜予「進士及第」,後又有賜「進士出身」、「同進士出身」之名義。明清時代均以舉人經會試合格者為「貢士」。初始專指經殿試後合格的貢士為進士,後來泛指參加殿試者,賜出身者為進士。

舉人:是科舉制度中鄉貢入京應試的通稱。意即應抬舉使用之人。中舉者即具有出身的資格(如同現時取得任職「資格證書」)。明清時期專指鄉試合格者為舉人。

秀才:本是漢代以來舉薦人才的科目之一,後泛稱讀書人,州府縣學的生員也稱秀才。唐代設有「秀才科」,在各科中地位最高。

以上就是關於科舉考試等級排名的介紹,相信大家已經有所瞭解了吧,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哦!

8樓:小蓋章

明、清殿試,分為三甲,第一甲三名,第一名稱狀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皆賜進士及第;第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第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張掛黃榜公佈,俗稱為「金榜題名」。

【鄉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秋八月舉行,故又稱秋闈(闈,考場)。主考官由皇帝委派。考後釋出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舉人,第一名叫解(jie)元。

【會試】明清兩代每三年在京城舉行的一次考試,因在春季舉行,故又稱春闈。考試由禮部主持,皇帝任命正、副總裁,各省的舉人及國子監監生皆可應考,錄取三百名為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殿試】是科舉制最高階別的考試,皇帝在殿廷上,對會試錄取的貢士親自策問,以定甲第。實際上皇帝有時委派大臣主管殿試,並不親自策問。錄取分為三甲:

一甲三名,賜「進士及第」的稱號,第一名稱狀元(鼎元),第二名稱榜眼,第三名稱探花;二甲若干名,賜「進士出身」的稱號;三甲若干名,賜「同進士出身」的稱號。二、三甲第一名皆稱傳臚,一、二、三甲統稱進士。

【及第】指科舉考試應試中選,應試未中的叫落第、下第。《祭妹文》:「逾三年,予披宮錦還家。

」古時考中進士要披宮袍,這裡「披宮錦」即指中進士。《祭妹文》:「大概說長安登科,函使報信遲早云爾。

」「登科」是及第的別稱,也就是考中進士。

【進士】參見「殿試」條。是科舉考試的最高功名。《儒林外史》第十七回:

「讀書畢竟中進士是個了局。」貢士參加殿試錄為三甲都叫進士。據統計,在我國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史上,考中進士的總數至少是98749人。

古代許多著名作家都是進士出身,如唐代的賀知章、王勃、宋之問、王昌齡、王維、岑參、韓愈、劉禹錫、白居易、柳宗元、杜牧等,宋代的范仲淹、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等。考中進士,一甲即授官職,其餘二甲參加翰林院考試,學習三年再授官職。

【狀元】參見「殿試」條。科舉制度殿試第一名,又稱殿元、鼎元,為科名中最高榮譽。歷史上獲狀元稱號的有一千多人,但真正參加殿試被錄取的大約七百五十名左右。

唐代著名詩人賀知章、王維,宋代文天祥都是經殿試而被賜狀元稱號的。

【會元】參見「會試」條。舉人蔘加會試,第一名稱會元,其餘考中的稱貢士。

【解元】參見「鄉試」條。生員(秀才)參加鄉試,第一名稱解元,其餘考中的稱舉人。

【連中三元】科舉考試以名列第一者為元,凡在鄉、會、殿三試中連續獲得第一名,被稱為「連中三元」。據統計,歷史上連中三元的至少有十六人。歐陽修《賣油翁》中提到的「陳康肅公堯諮」,陳堯諮與其兄陳堯叟都曾考中狀元,而陳堯叟則是連中三元。

【鼎甲】指殿試一甲三名:狀元、榜眼、探花,如一鼎之三足,故稱鼎甲。狀元居鼎甲之首,因而別稱鼎元。

【貢士】參見「會試」條。參加會試而被錄取的稱貢士。

【舉人】參見「鄉試」條。參加鄉試而被錄取的稱舉人。舉人可授知縣官職。

《儒林外史》第三回寫范進中舉後,張鄉紳立即送賀儀銀和房屋,範的丈人胡屠戶也立時變了嘴臉吹捧女婿「是天上的星宿」,而範得了訊息,高興得發了瘋。說明古代中舉後便可升官發財。

【生員】即秀才,參見「童生試」條。通過院試(童試)的可稱為生員或秀才。如王安石《傷仲永》「傳一鄉秀才觀之」。

古代科舉考試的名次

9樓:e拍

古代科舉考試從大到小為:狀元、榜眼、探花、進士、貢士、舉人、秀才、童生。

科舉考試共分為四級:院試、鄉試、會試、殿試。

1、院試未考中前叫「童生」「童子」,考中後稱「生員」「秀才」。

2、鄉試每三年考一次,參考者秀才,及格者員舉人,第一名稱解元。考期在八月,故又稱「秋闈」。

3、會試是在鄉試的基礎上開展的。時間是在鄉試的第二年春天,地點京城禮部官衙,考中後稱「貢士」,第一名叫「會元」。

4、殿試由皇帝主持考試,考中了就叫進士,貢士才有參考資格。殿試分三甲(三等)錄取,一甲賜進士及第,二甲進士出身,第三甲賜同進士出身,殿試第一名叫狀元,二名叫榜眼,三名探花。

擴充套件資料

科舉制度的演變過程

1、科舉制的創立:隋朝

(1)背景:魏晉以來選官注重門第,不利於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為改變此弊端,隋朝創立了一種新的選官制度。

(2)創立: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隋煬帝時正式設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

2、科舉制的完善:唐朝

完善措施:唐太宗時,擴充國學的規模,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時,大量增加科舉取士的人數,首創武舉和殿試;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的考試內容。

3、科舉制度的演變:明清時期實行八股取士,規定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範圍內命題,考生只能根據指定的觀點答卷,不準發揮自己的見解。

4、科舉制度的廢除:清朝末年,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一千三百多年的科舉制度被廢除。

科舉制度的影響

1、積極作用

(1)抑制門閥。開放考試,吸收了不少寒士進入政權,改變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的局面,起到了抑制門閥的作用。

(2)擴大了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科舉制使大批門第不高的庶族地主通過考試參加了政權,擴大了官吏**,從而擴大了封建統治的政治基礎。

(3)提高了**的素質。科舉考試把讀書、考試和做官聯絡起來,從而提高了**的文化素質。

(4)加強**集權。科舉取士把選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權力,從地方豪門士族手中集中到****,大大加強了**集權。

(5)促進了文學的繁榮。如唐朝科舉制以詩賦取士,促進了唐詩的繁榮。到明清時其積極作用消失殆盡。

2、消極作用

(1)明清實行八股取士,從內容到形式嚴重束縛應考者,使許多知識分子不講求實際學問或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

(2)八股取士所帶來的脫離實際的學風對學術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極為消極的影響。

(3)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是導致中國自然科學落後的重要原因之一。

(4)科舉制不利於知識創新和創新人才的出現。

隋朝時期的科舉考試主要考些什麼古代科舉考試都考些什麼

隋煬帝設定明經科 進士兩科,當時的明經 進士兩科考試的內容主要是策問。策問即出一些有關時事政務 經義等方面問題,由士子做答,這時候的科舉的考試內容還比較少。隋文帝去世,煬帝楊廣繼位。煬帝大業三年,下詔文官武將中出色的,孝敬長輩出名的 品德高尚的,氣節高尚的的人可以參加考試。大業五年 609 又下詔諸...

清朝科舉考試是怎樣進行的?可否詳細地告訴我。

科舉資格考試。童試 又稱縣試 小考,錄取者為生員,俗稱秀才,雅稱入泮。這是 功名 的起點。生員相當於現在的小學生 初中生 高中生,是一較長的時間段,期間有多次考試。生員分三類 剛考上的,為附生。再進一步是增生。最高階別是稟生,稟即米糧,由 提供伙食。稟生有一定名額,只有空缺出來,成績優者才可增補,故...

清朝科舉分為幾個階段,清朝的科舉考試分幾等?

清朝科舉 分為四個階段 童試,鄉試,會試,殿試。清朝的科舉考試分幾等?院試 即童生試 鄉試 會試和殿試。院試,清代由各省學政主持的地方科舉考試,包括縣試 府試和院試三個階段,院試合格後取得生員 秀才 資格,方能進入府 州 縣學學習,所以又叫入學考試。應試者不分年齡大小都稱童生。鄉試,每三年在各省省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