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煬帝為什麼拼命三徵高句麗,隋煬帝為什麼堅持三徵高麗直至亡國

2022-01-13 05:38:38 字數 3742 閱讀 3555

1樓:貞觀之風

在隋煬帝看來,高句麗人就是不肯服從於以隋朝為主導的國際秩序,它是在和隋爭奪東北亞的主導權。為了重整國際秩序,隋煬帝連續三次征伐高句麗。

其中氣勢最為浩大的是第一次,當時,隋煬帝意在震懾,出動了113萬大軍。結果,隊伍龐大,行動遲緩,後勤負擔沉重,最終自己把自己拖垮,慘敗而歸。

第二次征戰,隋煬帝仍在打「心理仗」,在軍隊中設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麗請降,就得停止進攻。這一點,被高句麗人充分利用,時降時戰,隋軍被戲耍得元氣大傷,仍是失敗而還。

最後一次征討高句麗時,隋內亂加劇,隋煬帝中途取消了進攻高句麗的計劃。但民心已亂,烽煙四起,隋王朝很快走向了滅亡。

2樓:勝勝0x甕

提到高勾麗,相信很多人馬上就會聯想到楊廣,沒辦法,隋煬帝三徵高句麗,一直都被當做隋煬帝窮兵黷武的經典反面例子,說到了今天,想不被人知道都難。

那麼問題來了,隋煬帝楊廣為什麼要三徵高句麗呢?是他的昏庸無道,愛好殺戮使然?還是別有隱情?

關於隋煬帝三徵高句麗,反對者大多數認為這是他愛好殺伐的天性使然,由於這種說法帶有濃厚的個人偏見色彩,我們就先不予討論,先來說一說另外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為了打擊門閥貴族階級,損耗關隴集團貴族門閥實力,而這麼做的原因是因為隋朝的科舉制沒有從打擊到門閥貴族,寒門子弟人才依舊沒有很多機會為國效力。這一理由看似也能說的過去,但是隻要稍微一推敲,根本站不住腳。第一,楊廣自己就是關隴貴族出身,再怎麼無私的皇帝,都不可能這麼拿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第二,三徵高句麗,打仗的又不是關隴貴族子弟,甚至連他們的私兵都不是,而是百姓子弟,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就是那些寒門子弟做了炮灰。

從這兩點來看,雖然上面說到的理由很高尚,實則毫無根據,甚至是胡亂推測而來的。既然如此,那麼,真正讓楊廣三徵高句麗,想要消滅這個國家的理由,又是什麼呢?解答這個問題,我們先要對高句麗有一個大致的瞭解。

高句麗是東南亞的一個國家,曹魏時期由於中原內亂,高句麗趁機迅速發展;南北朝時期,中原混亂割據,此時的高句麗在好太王的統治下,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這樣一個國家,任何一個稍微有政治意識的人,都嗅出危險的氣息,而翻開史書,果然,在它從發展到進入鼎盛時期的過程裡,和中原也一直有衝突。第一次與中原王朝的正面衝突便是曹魏時期,處於發展上升期的高句麗,聯魏攻遼東,卻又終止與曹魏合作,突然偷襲曹魏政權遼東西部地區,侵寇之仇讓魏國派毋丘儉東征,這一戰差點讓高句麗遭受滅頂之災,嚇得其四十餘年戰戰兢兢,對中原王朝畢恭畢敬。

至於這第二次大規模的對高句麗的遠征,就發生在隋朝,這時的高句麗好了傷疤忘了疼,對隋朝的臣屬要求時常陰奉陽違,598年,高句麗更是派兵攻遼西,於是隋煬帝楊廣也就不含糊的大手一揮,帶兵遠征了。三次遠征,付出了極大代價,多餘的也不廢話,至少亡了隋朝是不爭事實。

自此,關於隋煬帝楊廣的歷史可以說是慢慢落幕了,而我們開始提出的問題還沒有得到解答,的確,要得出這個結論,如果只瞭解到這裡,是無解的,必須還得把歷史繼續往下看。高句麗最後還是滅亡了,亡在了李唐帝王手上,唐太宗三徵高句麗未果,唐高宗繼承先帝遺志,於公元666年讓高句麗這個也曾盛極一時的王國不存於世。

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八百年的光陰,中原從第一個**時期漢到另外一個盛世年間唐變遷,高句麗由建立到滅亡。在此之前,高句麗和中原的戰爭之前從來沒有過真正的結束,打了四百多年,血流成河,尤其是中原男兒,無數人客死他鄉,百姓更是苦不堪言,直到它滅亡,這一切才畫上句號。

其實話到此時,我們不難發現,並不是隋煬帝一個人拼了命也要滅了高句麗,所以,與其說要找為什麼隋煬帝楊廣要三徵高句麗的答案,不如說要解釋為什麼中原王朝一定要滅了高句麗。

隋煬帝沒有告訴我們答案,其他帝王也沒有說過,但慶幸的是,唐太宗給了――「今天下大定,唯遼東未賓,後嗣因士馬盛強,謀臣導以征討,喪亂方始,朕故自取之,不遺後世憂也。」寥寥數語,卻把幾百年的戰事原因交代清楚了,是的,不是我們不愛好和平,而是日益強大成東南亞第一的高句麗不是盞省油燈,它就像潛伏在身邊的一匹狼,隨時趁你不注意衝出來咬你一口――每逢中原動盪不安,高句麗就伺機發展並蠶食中國邊疆就是最好的證明,它太虎視眈眈看著中原這塊肥肉了,要麼殺了它,要麼被它殺。而且,從客觀角度而言,中原亡了高句麗,至少不會對它的子民趕盡殺絕,還讓他們融入中原,可如果反過來,高句麗未必會如此對待中原子民。

綜上可知,隋煬帝楊廣三徵高句麗,從本質來說是沒有錯的,初心也是為了家國天下,只是他用力過猛了,一不小心引火燒身,他這個人本來留下了一身是非功過,說不清,道不明,如果不是唐太宗留下了幾句話,估計三徵高句麗也永遠得不到後人的理解。

3樓:張志豪

我覺得高句麗最主要的目的是為了削弱關隴氏族的勢力,對於隋煬帝而言,隋朝最大的敵人不在外而在內,在那個時期,氏族的地位非常超然,掌握著權利和金錢,包括隋文帝沒有關隴氏族的支援他都登不了帝位,而李淵也是有了氏族的支援才能登基為帝,所以為了帝國不受氏族的遏制,隋煬帝不得不削弱氏族的勢力。在官場上,隋煬帝已經將關隴氏族的勢力打壓到極點,但是氏族對於軍隊的掌控可是說是無孔不入,大量軍官都是氏族之人,所以隋煬帝用征伐高句麗的戰爭消耗氏族的勢力,你可以看的出,隋煬帝在對高句麗的戰爭中,100多萬人,只有七八萬是南方軍隊,其他都是北方軍隊,這就是為了消耗北方關隴氏族,而提拔南方氏族,其實高句麗一個小國家,隋朝只需要一個大將率領3萬人足以,但他偏偏要大費周章,可以攻下卻偏偏不攻,就是為了消耗。但是隋煬帝沒有料到的是,在這場對弈中,他還是輸給了關隴氏族,讓李淵順勢而上,其實李世民為了削弱氏族的勢力也做了很多,但是比隋煬帝溫和太多了,從隋煬帝做的事來看,他確實是千古一帝,可是他太急躁,也太看不起平民老百姓了,假如他用時間換取空間,最後絕對也是秦皇漢武一樣的人物

4樓:

隋煬帝濫施徭役和徵高句麗的真實目的是想消耗北方漢人的人口,他認為北方漢人已經胡化。

由此導致的起義和戰亂又使北方漢人死的更多。

他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隋煬帝為什麼堅持三徵高麗直至亡國

5樓:

隋煬帝濫施徭役和徵高句麗的真實目的是想消耗北方漢人的人口,他認為北方漢人已經胡化。

由此導致的起義和戰亂又使北方漢人死的更多。

他的目的確實達到了。

6樓:狙神哥

當皇上的,自然追求文成武功,武功就是戰爭方面的功績,比如搶別國地盤,平定叛亂啊。

當然隋煬帝做得很不好,別國地盤沒搶到,損兵折將敗了士氣,然後國內叛亂也沒平定。

7樓:匿名使用者

隋煬帝要三徵高麗原因:

第一,隋煬帝在大業八年正月(612年)第一次出兵時,竟然動用了前無古人的113萬大軍,這樣規模的出兵,除了加重後勤負擔之外,在軍事上可謂沒有任何實際意義。縱觀中國歷史,舉凡如此大規模的出兵,往往是慘敗而歸,最著名的殷鑑就是苻堅徵東晉時號稱投鞭斷流的97萬大軍。

第二,隋煬帝進攻高句麗打的更是一場「政治仗」,這在第一次出征尤其明顯。隋煬帝在各大軍隊中都設立了受降使者,一旦高句麗請降,隋軍就得停止進攻,而這恰恰被高句麗軍隊所利用,在情勢不利時候多次以詐降獲得喘息時機。

不過,對於這兩點軍事常識,曾經擔任過平陳主帥的隋煬帝不可能一點都不知道。唯一的解釋是,無論是出兵規模,還是「受降使者」,都說明了隋煬帝征伐高句麗意在不戰而勝,試圖通過炫耀武力以及展示兵勢壓服高句麗,這一訴求甚至壓倒了在軍事擊敗高句麗。而對此,也恰恰應和了以上隋煬帝意在重建國際秩序,而不是獲得領土的出兵動機。

第三,對於高句麗這樣一個立國數百年的大國,試圖速戰速決在戰略上是非常困難的。以後來唐朝消滅高句麗的歷史後見之明來看,通過持久戰逐步削弱高句麗國力,最後抓住高句麗內亂的時機一舉大規模出兵才是明智的。

第四,隋煬帝的出兵時機更有問題。即使隋煬帝是在做一件無比正確的事,他也是在「錯誤的時機做了一件正確的事」。道理很簡單,隋煬帝之前動用國力過猛,又是修大運河,又是修糧倉,又是四處巡遊,在出徵高句麗之前理應與民休息幾年。

同理,在首次出征受挫之後,隋煬帝次年便再度出兵,也是這個問題。

為什麼大家都說 剩女 都是 三高女

要是你們男的這年頭都很強,女生好像也不用出去賺錢養家餬口,還找什麼理由,所有的藉口透出你沒本事 只是炒作極個別人捧紅了人 所以那些不是剩女就厚顏的把自己劃入到剩女行列了來抬高自己 太對了,我身邊的剩女全是無工作 無長相 無性格的三無剩女 我看是學歷高 眼光高 自我評價高 這就叫剩女的三高 我用了一年...

為什麼三傻大鬧寶萊塢豆瓣評分那麼高

豆瓣的評分和國內的宣傳有點關係,三傻明顯屬於宣傳得比較好的型別了。搜一下豆瓣和imdb評分差距很大的一些電影 網頁連結很多豆瓣排名高的都和國內 宣傳有關係,豆瓣火的時候各大 正好在宣傳這些 imdb的排名其實也和當地話題度有關。簡單的道理有時候反而容易疏忽,對於更多的人來說是一部簡單快樂又哲理的 樓...

為什麼她現在每次和我說話,說不到三句就開始出現批評教育的語氣,我真的都不知道該怎麼和她說話了,說什

一般來說都是隻有和自己關係很好或者喜歡的人才會那樣對著講話,因為她知道不管怎樣你都會陪著她,不會丟下她 和老婆說話不到三句就吵架,真想和她離婚,你們說說我該怎麼辦 生活久了,少了客氣了,儘量的禮讓一些吧,先從自己做起 你是一個心理複雜的人,而且心軟,愛糾結,你們永遠離不開 你是不是有外遇了?沒有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