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唐朝律詩的第三句一定不能押韻

2021-04-25 00:17:52 字數 6399 閱讀 9134

1樓:匿名使用者

不僅是第三句,第五句和第七句也不押韻。

原由是:律詩以兩句為一專聯,這一

聯才算是完屬整的一句,也就是說奇數句必須與後面的偶數句相加才算是一句,押韻是指完整句子句尾的字,所以,奇數句不用押韻。另外,不像今天所說的押韻,可以不管聲調,只要韻母相同即可。律詩的押韻,必須聲調一致,即平聲押平聲、仄聲押仄聲。

不允許平仄通押。而一聯中上下句子中的用字是平仄相對的,也就是說,第三句的最後一個字平仄,必與第四句最後一個字平仄是相反的。平仄不同是無法押韻的。

第五句第七句也是如此。

唯獨第一句,可押可不押。

2樓:齊東人也

因為在今體詩中僅限平聲韻,而出句和對句因對偶要求必須平仄相對,第三句為出句,如果這句押韻則對句就無法押韻了。

為什麼近體詩中的絕句第三句不押韻?

3樓:栩安

絕句可以押韻,只是不做要求!事實上好多第三句都不押韻,押韻反而不好,這樣可以使末句讀起來更朗朗上口,更具有氣勢!

4樓:匿名使用者

絕句的音律只是要求124句壓韻,對第三句沒有特別的要求

5樓:匿名使用者

老祖宗都不喜歡押韻,你奈他何~

可否幫我改改我的藏頭詩?詩的第三句一定不能押韻嗎?

6樓:緩與白雲歸

什麼類copy型的體裁自有它自己bai

的規則,標上律詩,絕句就按它們的規則

du。藏頭詩沒那麼zhi

講究的。第三dao句可以押韻,但平仄可以改一下。韻也可以通押。

黑幕遮天風冽冽,——求工的話改了仄尾。

珍玫遍地眼迷迷。

珠稀玉美何足異?

號風嘯浪心不渝。

黑幕遮天風悽悽,

珍寶遍地眼迷迷。

珠華玉美何足異?

號風嘯浪骨不移。——骨為風骨。

7樓:流浪的

黑幕遮天風悽悽,珍寶遍地眼迷迷。珠潤玉美奈何奇,號風嘯浪心獨你。

8樓:匿名使用者

藏頭詩只是娛樂而已,只要自己喜歡就好不用寫的那麼嚴謹。說到押韻,常見的有兩版種方法:一種是兩句權一壓,還有一種是一句呀。

通常第一句可壓韻也可以不壓韻。第三句在常見的古詩裡面是不押韻的。其次就是平仄問題,我發現你的這首詩沒有按平仄來寫。

對於初學的人掌握平仄運用很關鍵,我建議你看些相關的韻書。

9樓:匿名使用者

額,,藏頭詩?額,,,,你沒太說明白,,我沒法改啊

怎麼作詩才能押韻?

10樓:陳mc樂園

漢字的發音,用漢語拼音來解釋,是由聲母和韻母兩個音合拼而成,比如「人」字的發音,由聲母r和韻母en拼出來。所謂押韻,就是兩句話,各自最後一個字的拼音韻母相同。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

這裡春字的韻母un實際是uen的縮略規範,其中en是韻尾,押韻,只要韻尾一致即可。

平仄,是漢字發音的聲調,平聲,過去分陰平、陽平,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中的一聲和二聲;仄聲,過去有上、去、入三聲,上聲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的三聲,去聲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的四聲。入聲,這個聲調,在今天的標準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了,過去的入聲字,今天已經分攤進其他四個聲調裡,其中以歸入平聲的居多。

作為詩詞、詩歌來講,由於體裁的不同,押韻的方式也略有差異。像我們看到的古詩中的五言、七言等體裁,是兩個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個完整句子,稱為「一聯」,每聯的結尾押韻。而且,韻字的聲調必須保持一致,即平聲和平聲字相押,仄聲和仄聲字相押。

平仄聲調之間不得押韻。

但是,有一些特殊情況下,一聯中的兩個句子都需要押韻——其一長詩(篇幅較短的詩,中間換韻的情況極為罕見)換韻的地方,換韻的一聯,首句要起新韻,次句要押新韻,其後,每聯一押新韻。其二,就是一首詩的首聯首句,通常可押可不押,主要看首句尾字的聲調,如果首句尾字的聲調與全詩韻腳聲調一致,則必須押韻,反之,則不用押韻。

這就是你問題中所舉例子,為什麼一二句押韻——因為首句尾字是平聲,所以必須押韻。第三句不押,因為第三句與第四句是一聯,聯尾押韻即可。且格律詩一聯中上下兩句的平仄要對應起來,第三句的尾字必須是仄聲,它不能和平聲字來押韻。

現代詩歌體裁的押韻,則要寬得許多。通常不必考慮押韻字的聲調,即平仄聲之間是可以押韻的。它也是完整句子之間來押韻,一個完整句子,到底由多少短句組成,沒有明確限制,可多可少。

不像格律詩規定得那樣嚴格。但一般來說,組成完整句子的短句,也不宜太多太長。

詞曲,也是詩歌中的一類特殊體裁,它的平仄格式與押韻的道理與五言、七言等格律詩一樣,只不過在具體用法上,有所區別。首先,它的句子的長短,是受詞牌、曲牌的約束,每個詞牌或曲牌即代表其專門的**曲調,所以它的平仄、用韻的格式,每一調都有其專門的規範,比如,有的規定專押平韻,如《浣溪沙》等,有的專押仄韻,如《玉樓春》等;有的要平仄通押,如《調笑令》等,有的要換韻,如《減蘭》等……

另外,不同體裁的詩歌,用韻的標準也是不一樣的。比如我們說的古詩詞,其中大致可分三類不同的體裁,一類叫做古體詩,泛指唐代以前的各類詩歌,比如詩經中的風雅頌各篇、漢代樂府詩、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四言、五言、七言詩等。這類詩歌的用韻,往往依據人們當時的方言發音來押韻,並無統一規範。

所以其中有些詩歌,在我們今天看來,好像並沒有押韻。

另一類詩歌叫做近體詩,指唐代發展成熟起來的格律詩,比如五言絕句、七言絕句、律詩、雜言詩等。它們的用韻也不是依據我們現代的漢語拼音的發音而來,而是依據一部在隋代制訂並發展起來的聲韻體系——平水韻,這是首個將我國詩文用韻統一規範起來的聲韻標準,一直影響到我國新中國成立之初。即使在現在,許多人,在創作格律詩詞時,仍然習慣沿用這一聲韻標準。

還一類,叫做詞曲,詞是唐代出現,興盛於宋代的一種詩歌體裁,它的用韻,基本延續了平水韻的聲韻規範,在此基礎上,對平水韻的韻部進行了大量的合併與簡化。而曲,則是在宋詞的基礎上,在元代發展起來的一種廣泛應用於戲曲,流行於民間的通俗詩歌體裁。它的用韻,採用了以北方方言為基礎的全新的中原音韻標準,撤銷了入聲聲調,只有平(陰陽)上去四聲,與今天的普通話漢語拼音聲調相似。

而今天我們創作詩歌,可以完全以漢語拼音作為押韻的標準。但對於古代詩詞的體裁,我們還應當稍微瞭解一下當時的聲韻標準。

11樓:百度使用者

簡單方法:每個詩句的最後一字,韻母相同.

如:金樽清酒鬥十千(qian),玉盤珍饈值萬錢(qian).

都壓(an)韻.韻是詩詞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詩人在詩詞中用韻,叫做押韻。從《詩經》到後代的詩詞,差不多沒有不押韻的。

民歌也沒有不押韻的。在北方戲曲中,韻又叫轍,押韻叫合轍。

一首詩有沒有韻,是一般人都覺察得出來的。至於要說明什麼是韻,那卻不太簡單。但是,今天我們有了漢語拼音字母,對於韻的概念還是容易說明的。

詩詞中所謂韻,大致等於漢語拼音中所謂的韻母。大家知道,一個漢字用拼音字母拼起來,一般都有聲母,有韻母。例如「公」字拼成gōng,其中g是聲母,ōng 是韻母。

聲母總是在前面的,韻母總是在後面的。我們再看「東」dōng,「同」tóng,「隆」lóng,「宗」zōng,「聰」cōng等,它們的韻母都是ong,所以它們是同韻字。

凡是同韻的字都可以押韻。所謂押韻,就是把同韻的兩個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一般總是把韻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韻腳」。試看下面一個例子:

書湖陰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簷常掃淨無苔(tái),

△花木成蹊手自栽(zāi)。

△一水護田將綠繞,

兩山排闥送青來(lái)。

△這裡「苔」、「栽」和「來」押韻,因為它們的韻母都是ai。繞字不押韻,因為「繞」字拼起來是rào,它的韻母是 ao,跟「苔」、「栽」、「來」不是同韻字。依照詩律,象這樣的四句詩,第三句是不押韻的。

在拼音中,a、e、o的前面可能還有i、u、ü,如ia、ua、uai、iao、ian、uan、üan、iang、uang、ie、üe、iong、ueng等。這種i、u、ü 叫做韻頭,不同韻頭的字也算是同韻字,也可以押韻。例如:

四時田園雜興

[宋]范成大

晝出耘田夜績麻(má),

△村莊兒女各當家(jiā)。

△童孫未解供耕織,

也傍桑陰學種瓜(guā)。

△「麻」、「家」、「瓜」的韻母是 a、ia、ua。韻母雖不完全相同,但它們是同韻字,押起韻來是同樣諧和的。

押韻的目的是為了聲韻的諧和。同類的樂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複,這就構成了聲音迴環的美。

但是,為什麼當我們讀古人的詩的時候,常常覺得它們的韻並不十分諧和,甚至很不諧和呢?這是因為時代不同的緣故。語言發展了,語音起了變化,我們拿現代的語音去讀它們,自然不能完全適合了。

例如:山 行[唐]杜牧

遠上寒山石徑斜(xié),

△白去深處有人家(jiā)。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huā)。

△xié和jiā、huā不是同韻字,但是,唐代「斜」字讀xiá(s 讀濁音),和現代上海「斜」字的讀音一樣。因此,在當時是諧和的。又如:

江面曲[唐]李益

嫁得瞿塘賈,

朝朝誤妾期(qī)。

△早知潮有信,

嫁與弄潮兒(ér)。

△在這首詩裡,「朝」和「兒」是押韻的,按今天的普通話去讀,qī和ér就不能算押韻了。如果按上海的白話音念「兒」字,念象ní音(這個音正是接近古音的),那就諧和了。今天我們當然不可能(也不必要)按照古音去讀古人的詩,不過我們應該明白這個道理,才不至於懷疑古人所押的韻是不諧和的。

寫詩什麼叫押韻.怎麼才能做到押韻?

12樓:demon陌

漢字的發音,用漢語拼音來解釋,是由聲母和韻母兩個音合拼而成,比如「人」字的發音,由聲母r和韻母en拼出來。所謂押韻,就是兩句話,各自最後一個字的拼音韻母相同。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

這裡春字的韻母un實際是uen的縮略規範,其中en是韻尾,押韻,只要韻尾一致即可。

平仄,是漢字發音的聲調,平聲,過去分陰平、陽平,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中的一聲和二聲;仄聲,過去有上、去、入三聲,上聲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的三聲,去聲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的四聲。入聲,這個聲調,在今天的標準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了,過去的入聲字,今天已經分攤進其他四個聲調裡,其中以歸入平聲的居多。

作為詩詞、詩歌來講,由於體裁的不同,押韻的方式也略有差異。像我們看到的古詩中的五言、七言等體裁,是兩個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個完整句子,稱為「一聯」,每聯的結尾押韻。而且,韻字的聲調必須保持一致,即平聲和平聲字相押,仄聲和仄聲字相押。

平仄聲調之間不得押韻。

但是,有一些特殊情況下,一聯中的兩個句子都需要押韻——其一長詩(篇幅較短的詩,中間換韻的情況極為罕見)換韻的地方,換韻的一聯,首句要起新韻,次句要押新韻,其後,每聯一押新韻。其二,就是一首詩的首聯首句,通常可押可不押,主要看首句尾字的聲調,如果首句尾字的聲調與全詩韻腳聲調一致,則必須押韻,反之,則不用押韻。

這就是你問題中所舉例子,為什麼一二句押韻——因為首句尾字是平聲,所以必須押韻。第三句不押,因為第三句與第四句是一聯,聯尾押韻即可。且格律詩一聯中上下兩句的平仄要對應起來,第三句的尾字必須是仄聲,它不能和平聲字來押韻。

拓展資料:

釋義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

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

押韻是增強詩歌**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佈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整合》、《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鬱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押平聲韻

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即唐及以後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範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一韻到底

原則上,近體詩中間不能換韻,尤其是在科考考場上的試帖詩、應制詩和限韻詩。但由於科考使用的《切韻》體系已經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語聲韻,部分韻母已經合併或分離,更可能有詩人鄉音難改,使用方音作詩,因而仍有在詩中更換為鄰韻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在家常早起,憂國願年豐。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

注:二、

四、八句的「風」「同」「中」是平聲「東」韻,第六句的「豐」是平聲「冬」韻,「東」與「冬」通押。

日常作詩與應試不同,不應用應試的要求苛刻地對待作者,尤其是後世使用古韻書作詩的作者。

可否幫我改改我的藏頭詩?詩的第三句一定不能押韻嗎

什麼類copy型的體裁自有它自己bai 的規則,標上律詩,絕句就按它們的規則 du。藏頭詩沒那麼zhi 講究的。第三dao句可以押韻,但平仄可以改一下。韻也可以通押。黑幕遮天風冽冽,求工的話改了仄尾。珍玫遍地眼迷迷。珠稀玉美何足異?號風嘯浪心不渝。黑幕遮天風悽悽,珍寶遍地眼迷迷。珠華玉美何足異?號風...

能不能翻譯一下紅色日文字型的第三句,粘膜那句

請避免直接對著面部,粘膜使用 注 粘膜是指脊椎動物體內的消化 呼吸 排洩 生殖等各器官內壁由黏液保持其表面溼潤的表層。像是口腔內部這種應該是最容易接觸到的粘膜部位了 求 上的日文翻譯,藍色字型和紅色字型以及中間那段黑色字型的翻譯 豐富乳質泡沫 令您煩惱的粉刺一掃空 粉刺的根源.多餘油脂.毛孔汙垢等....

七律長征中的第三句和第四句是什麼聯

3 4句頷聯 1 2句首聯 3 4句頷聯 5 6句頸聯 7 8句尾聯 七律長征這篇古詩第三 四句具體寫過什麼和什麼?七律長征這篇古詩第 三 四句具體寫 金沙江濁浪滔天,拍擊著高聳入雲的峭壁懸崖,熱氣騰騰。大渡河險橋橫架,晃動著凌空高懸的根根鐵索,寒意陣陣。更加令人喜悅的是踏上千裡積雪的岷山,紅軍翻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