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哪些大一統王朝曾定都北京 為什麼選定北京

2022-01-05 08:49:12 字數 5613 閱讀 6194

1樓:

定都北京的朝代有:

金:宋金對峙後,金移至中都,即北京

元朝:2023年,忽必烈建元,定都大都

明朝:明成祖定都北京

清朝:入關後,定都北京

原因如下:

1.北京,「幽州之地,左環滄海,右擁太行,北枕居庸,南襟河濟,誠天府之國」。 前有河(永定河),後有山(燕山),東靠海(渤海),西有川(太行山),在軍事上易於防守。

2.北京戰略位置重要,北京南面就是華北平原,北京是防範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一大屏障。

3.北京歷史悠久,在春秋時期燕國在這裡就有了城邑(薊)。

4.北京的交通發達,秦國統一六國後就修了馳道,北京當時作為燕國都城(薊)是馳道所經之處。隋朝時期所修的大運河起點就是北京。

5.氣候原因,元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統治階層都是北方少數民族,他們以前所居地區氣候與北京差不多,並且他們不適應南部的溼潤和酷暑,所以選擇北京。

2樓:11號的謝爾蓋

最早是燕國在北京定都,史稱薊;遼朝正式定都北京,史稱南京(不是孫中山的那個);元朝,明朝,清朝都定都北京,各稱中都,大都和北京。至於為什麼選定北京,在遼金時是為了安營紮寨進軍中原,而明清時期則是因天時地利以及人文而定都的,不然,北京怎麼沒有**過?大概就是這樣。

明朝有那些名將?

3樓:愛講真話的阿拉蕾

1、李如鬆(2023年—2023年5月8日 ),字子茂,號仰城,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祖上是來自朝鮮的內附民,自稱祖先是唐末避亂遷入朝鮮的漢人。遼東總兵李成樑長子,明朝名將。

2、傅友德(約1330-1394)明朝開國名將。漢族,宿州相城人(今安徽淮北),遷居碭山(今屬安徽)。元末參加劉福通義軍,隨李喜喜入蜀。後率部歸朱元璋,從偏裨升為大將。

至正二十七年從徐達北上伐元,第二次北征北元七戰七勝而平定甘肅,第四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連敗元軍,第五次北征北元任副帥職,第七次北征北元以副帥之職大勝元軍,後與湯和分南北兩路取四川,以主帥之職攻取貴州、平定雲南。以功封潁國公,封太子太師,後坐事賜死。2023年追封為麗江王,諡「武靖」。

3、李佔春,字梅先,號鷂子,涇陽(今屬陝西咸陽)人,曾英的養子和得力部將。

4、楊文,字筠江,生於明嘉靖年間,浙江台州府杜橋大汾後洋人。明朝抗倭名將。

5、張輔(2023年-2023年),字文弼。河南祥符(今河南省開封市)人。明朝重臣、名將,河間王張玉長子。

6、郭亮(興國公),為永平衛千戶。燕兵至永平,與指揮趙彝以城降,即命為守。時燕師初起,先略定旁郡邑。既克居庸、懷來,山後諸州皆下。

7、馮勝(?—1395),明朝開國名將,初名國勝,又名宗異,馮國用弟,定遠人,喜讀書,通兵法,元末結寨自保。洪武二十年(2023年),以馮勝為大將軍,與傅友德、藍玉等率兵二十萬遠征遼東,降伏納哈出,肅清元朝在遼東的勢力。

因累積軍功而受封宋國公,「詔列勳臣望重者八人,勝居第三」,女婿朱橚亦曾因祕密會見馮勝而被朱元璋嚴懲,後以功高遭太祖猜忌,賜死。崇禎十七年(2023年),追封寧陵王,諡號「武壯」 。

4樓:創作者

戚繼光,譚綸,俞大猷,盧鏜。四人被稱為嘉靖年間的抗倭四大名將。還有于謙、王守仁、張輔、張玉、李文忠、朱棣、袁崇煥、李成樑、李如鬆。

1、戚繼光,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戚繼光根據南方多沼澤的地理特點制定陣法,又給他的部隊配備火器、兵械、戰艦等裝備,戚家軍因此名聞天下。

在之後的台州之戰、福建之戰、興化之戰、仙遊之戰中,戚繼光率戚家軍連戰皆捷,使倭寇聞風喪膽。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為虐沿海的倭患,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了各種火攻**;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著有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

2、盧鏜,字子鳴,浙江麗水人,明嘉靖年間由世蔭任福建都指揮僉事,少年時愛讀兵書,喜習騎射,深諳軍事。盧鏜熟知兵法,智勇雙全,在江浙閩沿海奮勇抗倭三十多年,身經數百戰,戰功標青史,俘斬倭寇萬餘人。《明史·俞大猷傳》中稱:

「(盧)鏜有將略。倭難初興,諸將悉望風潰敗,獨(盧)鏜與湯克寬敢戰,名亞俞(大猷)、戚(繼光)雲。」。

3、俞大猷,字志輔,又字遜堯,號虛江,福建泉州人。明代抗倭名將,軍事家、武術家、詩人,繼承了百戶的世襲職務。俞大猷一生幾乎都在與倭寇作戰,戰功顯赫,他所率領的「俞家軍」甚至能將敵人嚇退,與戚繼光並稱為「俞龍戚虎」,掃平了為患多年以及趁機作亂的偽倭寇。

4、譚綸,字子理,號二華,江西宜黃縣人,明代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戲曲家,與戚繼光、俞大猷齊名,又與戚繼光並稱「譚、戚」。

譚綸自幼飽覽詩書,思維敏銳,智力過人,性格沉穩。嘉靖二十九年(2023年),譚綸受命任台州知府,當時東南邊疆已經遭受了數年的倭患,朝廷商議訓練地方鄉兵來抵禦倭寇。譚綸在當地招募鄉勇千人,練兵御倭。

後於嘉靖三十六年(2023年)大挫台州地區倭寇。次年,數萬倭寇再擾台州,譚綸親率死士大戰,三戰三捷,使軍威大振,譚綸也因此聲名鵲起。

5樓:編號二零一二

徐達、常遇春(可惜死得太早)、湯和、藍玉。

傅友德。馮勝(馮國勝)。

于謙。王守仁。張輔。

張玉。李文忠。朱棣。

袁崇煥。戚繼光。李成樑。

李如鬆。朱能,鄧愈。史可法。

俞大猷 。毛文龍。沐英。

後期南明政權也算的話李定國

開國的最厲害的要算徐達、常遇春、藍玉吧

于謙應該是文人,北京保衛戰一戰成名

王守仁就有點意思了,這個人搞哲學的,打仗也是一把好手戚繼光和李成樑應該是一個時期的,不過當時李成樑比戚繼光更出名,不過現在反過來了,戚繼光是中國被成為武聖的三個人之一(其餘兩個是關羽和岳飛),不過,戚繼光確實值得尊重,「封侯非我願,但願海波平」,李成樑可以間接說是明朝的終結者,是他扶持了努爾哈赤~~~~~

漏了很多,建議找本書看看,這樣就瞭解得更清楚了。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啊~~~~~~~~~~~~~~~~~~~~~

明朝一共經歷了幾個皇帝 分別是誰?

6樓:空影飄渺

明朝共有16位皇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擴充套件資料元末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先是加入郭子興麾下,於2023年稱吳王,建立西吳,於2023年稱帝,國號為大明,定都於應天府。後朱棣於2023年遷都至順天府。

明朝初期因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 ,國力強盛。中期以土木之變為轉折,由盛轉衰,後又因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力復甦,但晚期又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2023年李自成攻佔北京,崇禎帝自縊,明朝滅亡。

明朝宗室建立南明,2023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

7樓:良兮夢

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個皇帝。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永樂帝朱棣,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熾,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

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垕,

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

明太祖朱元璋

朱元璋幼年貧苦,曾經給地主放過牛,還出家為僧。後來投靠了郭子興的起義軍並深得領袖郭子興的器重,後來朱元璋繼承了郭子興的起義軍。朱元璋注意招攬人才,例如李善長、劉基、宋濂、朱升等。

後來朱升向朱元璋提出「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建議,大力恢復生產。後來朱元璋先後消滅了陳友諒、張士誠、方國珍等割據勢力,後又平定了雲南,統一了南方。

2023年正月,朱元璋稱帝,定國號為大明,建元洪武,以應天為南京。朱元璋在位期間實施有效的制度。經過洪武時期的努力,社會生產逐漸恢復和發展了,史稱洪武之治。

2023年(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廢丞相,設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揮使司三司分掌權力,進一步的加強了**集權。

2.明惠帝朱允炆

明惠帝建文皇帝朱允炆(1377—2023年),明朝第二位皇帝。洪武三十一年(2023年)朱元璋死,因皇太子朱標已先病故,遂以皇太孫朱允炆即皇帝位。次年改年號為建文。

在位4年。喪所不明。朱允炆生於太平之世,未經創業之艱,在位時間又短,於國家無重大作為。

3.明成祖朱棣

朱棣即位後,重建奉天殿(舊殿被朱允炆所焚),刻玉璽,封王妃徐氏為皇后。對靖難功臣進行了封賞。凡建文年間貶斥的**,一律恢復職務(如靖難初期因離間被貶的江陰侯吳高被再次起用,守大同)。

建文年間的各項改革一律取消;建文年間制定的各項法律規定,凡與太祖相悖的,一律廢除。但一些有利於民生的規定也被廢除,如建文二年下令減輕洪武年間浙西一帶的極重的田賦,至此又變重。

4.明仁宗朱高熾

朱高熾即位後,改元洪熙,開始了他一系列的改革,他廢除了古代的宮刑,停止寶船下西洋,停止了皇家的採辦珠寶;他下令減免賦稅,對於受災的地區無償給以賑濟,開放一些山澤。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養生息,生產力得到了空前的發展,明朝進入了一個穩定、強盛的時期,也是史稱「仁宣之治」的開端。

5.明宣宗朱瞻基

明宣宗朱瞻基是明仁宗朱高熾的長子。洪武三十一年(2023年)生於北平燕王府,死於宣德十年(2023年)。生母是誠孝昭皇后。

洪熙元年(1425)六月,即皇位。以次年為宣德元年。尊仁宗皇后為皇太后,立妃胡氏為皇后。

即位初,諭邊將嚴守備,法司慎刑獄。在位期間,吏稱其職,政得其平,綱紀修明,倉庾充羨,百姓樂業。漢王高煦謀反,親征不久即削平。

宣德十年(1435)正月,崩於幹清宮。遺詔國家重務白皇太后行。尊諡為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廟號宣宗。

葬於北京昌平明景陵。

明朝皇帝列表

8樓:匿名使用者

明朝一共經歷了十六個皇帝。

排列如下:

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明成祖永樂帝朱棣,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熾,

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

明孝宗弘治帝朱佑樘,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垕,

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明思宗崇禎帝朱由檢。

明朝(2023年 ―2023年)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共傳十六帝,享國二百七十六年。

元末民不聊生,爆發紅巾起義,朱元璋加入郭子興隊伍。2023年朱元璋稱吳王,建立西吳。2023年朱元璋稱帝,國號為大明,因皇室姓朱,又稱朱明,定都於應天府;2023年朱棣遷都至順天府,以應天府為陪都。

明初歷經洪武之治、永樂盛世、仁宣之治等治世,政治清明、國力強盛。中期經土木之變由盛轉衰,後經弘治中興、嘉靖中興、萬曆中興國勢復振,晚明因東林黨爭和天災外患導致國力衰退,爆發農民起義。2023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禎帝自縊殉國,明朝覆滅。

明朝宗室在江南建立南明,隨後清朝擊敗大順、大西、南明弘光、隆武、紹武等諸政權。2023年永曆帝被殺,南明覆滅。2023年清軍攻佔臺灣,奉明正朔的明鄭覆滅。

明代疆域囊括漢地,明初東北抵日本海、外興安嶺,後縮為遼河流域;北達陰山,後撤至明長城;西至新疆哈密,後退守嘉峪關;西南臨孟加拉灣,後折回約今雲南境;並在青藏地區設有羈縻衛所,還曾收復安南。

明代手工業和商品經濟繁榮,出現商業集鎮和資本主義萌芽,文化藝術呈現世俗化趨勢。據《明實錄》所載人口峰值為7185萬,但大部分學者認為實際逾億,也有學者指出晚明人口接近兩億。明朝是繼漢唐之後的**時期。

大一統的漢朝有什麼措施,大一統的漢朝漢武帝在軍事上採取了哪些措施

1 政治方面 削弱諸侯國的勢力。漢初劉邦為加強對地方統治,分封了許多同姓王,建立諸侯國。這些諸侯國相對獨立 管轄範圍廣。隨著時間的推移,諸侯國的權力很大 威脅 集權。一些諸侯在自己的封國內各自為政,不聽天子詔令,出入公然使用天子禮儀車駕,時刻圖謀舉兵奪取皇位,尤其是漢景帝時吳王劉濞富比天子,並有篡奪...

為什麼漢朝能實現大一統漢朝大一統和秦朝的統一的區別

分為 西漢 公元前202年 公元9年 與 東漢 公元25年 公元220年 兩個歷史時期,後世史學家亦稱兩漢。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大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而到漢武帝時期,大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遁。中亞和西域各大...

中國幾有多少個大一統朝代,中國大一統的朝代有哪幾個

我以為,中國古代史上統一的朝代有以下幾個 秦 兩漢 西晉 隋 唐 元 明和清。衡量一個國家是否是統一的,我認為關鍵有兩點 首先,國內是否只有一個 其次,各地方 是否服從 領導。這裡的 指的是對國家主權提出合理要求的實際 它不一定控制國家的大部分領土,但也決不是流亡 對於其中主張國家主權理由不充分或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