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弱小的宋襄公能成春秋五霸之一

2022-01-02 21:08:58 字數 6050 閱讀 5753

1樓:冷侃娛文

春秋五霸是很多人耳熟能詳的春秋時期歷史人物。宋襄公,宋桓公次子,名茲甫,《史記》說宋襄公是春秋五霸之一。為什麼弱小的宋襄公能成春秋五霸之一?

有人認為他曾主持過諸侯會盟,所以可以列為五霸之一。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只要是主持諸侯會盟就可以的話,那麼,其他幾個都是可以的,而且是比他有資格。畢竟,他的國力屬於中等,換句話說就是一般。這樣就可以啦?

個人覺得這個理由不能說服我!

個人覺得宋襄公可以被列為五霸之一,有這點可以倚仗,就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例如在泓水之戰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於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後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其次就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這個在過去按資排輩的和平時代,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當然,在春秋這個戰亂的年代,講仁義就是一個思維僵化,墨守成規,不審時度勢的表現。以自己的道德標準來衡量他人,主觀臆想他人也應該遵循這個標準,沒有認真研究分析對手,以空想代替現實,缺乏求實精神。所以,對他「仁義」的評價,最有名的一句就是「蠢豬似的仁義道德」。

2樓:君子十二

一是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二是宋襄公有兩點倚仗。

3樓:星期一中年

宋襄公主持過諸侯會盟,而且國力也不算弱。

4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是因為他比較能夠韜光養晦,也就是比較能忍啊。

5樓:靜好

可能因為他的賢明,再加上國人的尊崇吧,所以有了這樣的名譽。

6樓:生活達人小盧

他雖然弱小,但是有一定的聰明才智,而且有很多的大臣輔佐。

7樓:個非凡哥

因為這個人非常的聰明機智,可能就是現代人所說的這個人非常的智慧

8樓:哈佛女

自己本身有很多才能,然後再加上當時特殊的環境使然,幫助他成事

9樓:生活達人小鄭老師

之所以能夠成為這個五霸之一,主要是因為他們在軍事上努力發展,而且也是非常強大的戰鬥力,才能夠成為5霸之1。

10樓:沙河不是流沙河

因為他心中一直有特別大的理想抱負,在加上自己的才能。

整天捱揍,為何宋襄公還能成春秋五霸之一?司馬貞咋想的呢?

11樓:煦日和風

因為宋襄公在位期間,大力發展國家實力,才能夠取得霸主地位。

12樓:小鄧同學

春秋五霸並沒有宋襄公,宋國在春秋時期並不是一個強國,相反還經常被打,真正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和越王勾踐。

13樓:匿名使用者

實力強大,宋襄公雖然失敗的仗很出名,但是早期在諸侯國中還是實力很強大的存在。

在《史記》中,司馬遷為什麼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14樓:勇哥讀史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候最厲害的5個諸侯。

在不同的史學家眼裡,有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荀子·王霸》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白虎通·號篇》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辭通》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四子講德論》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春秋地圖

只有《史記·索隱》裡的春秋五霸不太一樣,它多了一個其他版本里沒有出現的人物宋襄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除了宋襄公,其餘4人都在其他版本里出現了3次以上,齊桓公和晉文公甚至是每個版本都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高居第一名和第二名。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第20任國君。檢視他的「豐功偉績」,發現他一生最大的成績就是在齊桓公死後,帶著領宋國、衛國、曹國和邾國4國人馬殺到齊國,平定了混亂的局勢,輔佐太子昭回到齊國,繼位為國君,是為齊孝公。除此之外,乏善可陳。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與楚國作戰,因為講究「仁義」,結果一敗塗地,被人譏笑了2000多年。

宋襄公劇照

我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出於兩點原因。

一是對仁義精神的肯定。

孟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春秋無義戰。」在孟子看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沒有什麼符合仁義的戰爭。

其實,在春秋開啟之初,戰爭還是充滿仁義精神。當時,天下有1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是由周國分封出去的。他們的國君,要麼是周天子的家人,要麼就是親戚。

彼此之間,也存在「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如果諸侯國之間不得不發生戰爭,那麼為了避免傷和氣,在打仗時也要遵循一定的禮儀。

春秋戰爭情形

在開戰之前,發起戰爭的一方,一定會派人送交戰書。接受挑戰的一方,則會設宴招待遞交戰書的使者。「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不但不斬,還會請他好吃好喝。隨後,雙方約定交戰的時間、地點。

到了約定的時間、地點,雙方排列好陣型,這才廝殺。如果有一方沒有排列好陣型,對方就不能進攻。戰鬥開始了,當一方打不過時,可以逃離戰場。

這時候,對方一般不會追趕,「窮寇勿追」。就算一定要追趕,也是象徵性地追趕50步即可。同時,在戰鬥中,還有一個規定,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以及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

這樣的戰場禮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的**。可是,春秋進入爭霸階段後,大家都違反了戰場禮儀,埋伏、偷襲一類的戰術紛紛使用出來,戰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現在,宋襄公在戰場上老老實實地遵守禮儀,自然會被不遵守禮儀的敵人(楚國)打敗。

春秋戰爭繪圖

事實上,宋襄公不僅在戰場上遵守禮儀,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仁義。

當年,齊桓公在病重時,擔憂自己死後5個兒子爭奪國君的位置,便委託宋襄公來照顧太子昭。宋國的實力非常弱小,但宋襄公沒有拒絕,答應下來。當齊桓公被餓死後,5個兒子果然開始爭權奪利。

宋襄公沒有辜負齊桓公的信任,義無反顧地召集衛國、曹國、邾國3國的一些人馬,幫助太子昭奪得了國君位置。

齊桓公二是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否定。

中國古代流傳著一句俗語:「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說法。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從來沒有遵循這一說法。

司馬遷《史記》裡寫了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是項羽,二是劉邦。項羽和劉邦激烈的爭霸後,項羽失敗了,全軍覆沒後,自刎於烏江邊;而劉邦勝利了,建立了中國古代的一大盛世王朝——漢朝。然而,司馬遷作為漢朝的子民,在《史記》裡沒有抹黑項羽,反而極力描寫他的個人勇猛,以及與虞姬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沒有過分吹捧劉邦,甚至還寫到劉邦當了泗水亭長後,經常戲弄耍笑下屬小吏,還喜好喝酒和美色,「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項羽和劉邦

在司馬遷看來,宋襄公的確在泓水之戰中打了敗仗,但這並不能抹殺他的仁義。相反,宋襄公憑藉自己的仁義,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使得宋國的國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春秋五霸裡顯得獨樹一幟,分量十足。

15樓:落日夕陽老師

在《史記》中,司馬遷之所以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因為宋襄公曾被推舉為諸侯之首。在鹿地之會上,天下下諸侯都來參加了這次會盟,而宋襄公也被公推為「霸主」,雖然這只是宋國狐假虎威的結果,但是宋襄公在名義上也是當過霸主的人,而且齊桓公去世之後,宋襄公的名聲、地位得到了質的飛躍,受到其他諸侯國的承認。所以,司馬遷才會在史記中將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其二是因為宋襄公曾平定齊國之難。宋襄公當年帶著衛、曹等幾個小國,來到了齊國,幫助齊國太子昭當上了齊國君主,避免了齊國發生內亂,當時太子昭對宋襄公非常感激,甚至連齊國的事務都要交由宋襄公裁定。

其三是因為宋襄公是一位非常仁義的君主,一生充滿了仁義精神。在春秋開啟之初,社會是非常推崇仁義的,就算是打仗也要先約定交戰的時間、地點,戰鬥開始後,如果一方敗退,另一方也不會追趕,也就是所謂的「窮寇莫追」,給人留一條生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漸漸都違反了戰場的禮儀,經常採用埋伏、偷襲的戰術,戰爭也越來越殘酷。

然而,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宋襄公卻依然遵守戰場禮儀,儘管打了敗仗,卻為自己贏得了名聲。當然,宋襄公不僅在打仗上非常講仁義,在其他方面也很仁義,而司馬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仁義也是非常看重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抬高宋襄公。因此,宋襄公講求仁義也是司馬遷將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原因。

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司馬遷才會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之一

16樓:w晴天去看海

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

17樓:

宋襄公位置列五霸之一有兩個原因:

其一在於他確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二是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他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也是說的過去的。

但結果我們都知道,宋公的盟會最終以楚國背信棄義,成王將宋襄公劫持而收場,再接下來的泓水之戰中襄公又因對敵人也講「仁義」的迂腐做法被楚軍擊敗,自己也受傷身死。但是雖然如此,襄公向諸侯發出會盟邀請,大部分的中原諸侯也應邀前來(除了齊和魯),等於是承認了他的盟主地位,雖說最後會盟失敗,但他還是可以列為五霸之一的。

另一個原因就在於對宋襄公的評價了,雖說他事實上稱霸失敗,也是春秋時代禮樂崩壞的必然結局,但後人對襄公的評價並不低。事實上楚國也正是因為依仗蠻力欺負禮讓的襄公也最終為中原諸侯所不齒,埋下了城濮之戰被晉侯重耳擊敗的伏筆。五霸之說有兩種,其一認為是齊、晉、楚、宋、秦,這是孟子提出的,還有一種認為是齊、晉、楚、吳、越,這是荀子主張的。

因孟子講究仁義,所以評定標準不以成敗,而以其為人來界定,但荀子注重現實,因此從成敗的角度上主張吳越。但荀子終究沒有成為儒家正朔,因此後世仍以孟子的五霸之說為準。還有一個原因在於吳越所謂霸業並沒有得到中原諸侯承認,當時它們雖然興盛一時,但在中原諸侯眼中仍然是蠻夷之國。

司馬遷在《宋微子世家》最後的太史公曰裡面就品評了宋襄公,說他雖然因推行仁義而敗於泓,但後人也因此傷感於中國的禮儀崩壞,以至於這種忠厚的老實人得到這種下場,因此宋襄以他的「禮讓」得到後人的認可,位列五霸。

事實上,我們現在的主流觀點評價宋襄公總是說他多麼愚蠢,多麼迂腐,但卻看不到他講仁義絕不是「空談仁義」,而是確確實實地將仁義的理念貫徹到實際行動中,因為在周代,按照華夏禮儀和道德要求,確實是很多地方都有講究的,連貴族出去打獵都要依照禮法,比如不殺幼獸、一箭射中沒射死的傷獸也不能趕盡殺絕,還有諸多禮制的規定。這些都體現了我們華夏先民是文明禮儀之邦,這些繁複的周禮正體現了古人處理人與自然的關係、與社會的關係、諸侯之間的關係的道德準則。而在戰鬥中不殺老人之類雖說仁義得過分,但按照周禮的精神也是很符合的,要知道,春秋前期的諸侯戰鬥都是要下戰書約定時間地點,然後帶軍隊雙方列陣完畢,然後堂堂正正對決,類似於「決鬥」這種形式。

而絕對不是春秋後期到戰國以後的為了勝利無所不用其極。但是,在宋襄公時代,只有他還謹守著這些古老的禮儀和道德,其他所有人卻已經不將這些禮讓的精神放在眼裡了,當然這也是亂世的必然。

所以我們可以說他天真,也可以說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但宋襄公絕非「假仁假義」的偽君子。事實上就是因為我們現在的社會整體道德水平很低,因此很多時候很難理解那些真心守衛自己內心信仰之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吧。其實宋襄公在我看來和孔丘的性格類似,也屬於那種追求理想的浪漫之人,即使碰得頭破血流也不該初衷。

也許他們的做法或者主張在當時有些不切實際,也不能抹殺其可貴之處。

春秋五霸宋襄公,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之一

子姓 宋氏,名茲甫。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之一 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

史書上的春秋五霸都指誰 春秋五霸分別是誰?

2.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宋襄公,秦穆公,這種說法更多,連初中歷史書上都這麼寫,而且司馬遷的 史記 中也沒有說闔閭是春秋五霸之一。兩種說法都不準確。應該是 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秦穆公。越王勾踐最終只是戰勝了吳國,並未召集諸侯,確定南方霸主的地位。這兩種說法在歷史上都佔有一席之地,但相...

在《史記》中,司馬遷為何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候最厲害的5個諸侯。在不同的史學家眼裡,有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荀子 王霸 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越王勾踐 白虎通 號篇 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吳王闔閭 辭通 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 晉文公 秦穆公 楚莊王 鄭莊公 四子講德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