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中,司馬遷為何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2022-01-04 08:56:22 字數 4773 閱讀 6941

1樓:勇哥讀史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候最厲害的5個諸侯。

在不同的史學家眼裡,有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荀子·王霸》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白虎通·號篇》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辭通》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四子講德論》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春秋地圖

只有《史記·索隱》裡的春秋五霸不太一樣,它多了一個其他版本里沒有出現的人物宋襄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除了宋襄公,其餘4人都在其他版本里出現了3次以上,齊桓公和晉文公甚至是每個版本都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高居第一名和第二名。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第20任國君。檢視他的「豐功偉績」,發現他一生最大的成績就是在齊桓公死後,帶著領宋國、衛國、曹國和邾國4國人馬殺到齊國,平定了混亂的局勢,輔佐太子昭回到齊國,繼位為國君,是為齊孝公。除此之外,乏善可陳。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與楚國作戰,因為講究「仁義」,結果一敗塗地,被人譏笑了2000多年。

宋襄公劇照

我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出於兩點原因。

一是對仁義精神的肯定。

孟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春秋無義戰。」在孟子看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沒有什麼符合仁義的戰爭。

其實,在春秋開啟之初,戰爭還是充滿仁義精神。當時,天下有1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是由周國分封出去的。他們的國君,要麼是周天子的家人,要麼就是親戚。

彼此之間,也存在「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如果諸侯國之間不得不發生戰爭,那麼為了避免傷和氣,在打仗時也要遵循一定的禮儀。

春秋戰爭情形

在開戰之前,發起戰爭的一方,一定會派人送交戰書。接受挑戰的一方,則會設宴招待遞交戰書的使者。「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不但不斬,還會請他好吃好喝。隨後,雙方約定交戰的時間、地點。

到了約定的時間、地點,雙方排列好陣型,這才廝殺。如果有一方沒有排列好陣型,對方就不能進攻。戰鬥開始了,當一方打不過時,可以逃離戰場。

這時候,對方一般不會追趕,「窮寇勿追」。就算一定要追趕,也是象徵性地追趕50步即可。同時,在戰鬥中,還有一個規定,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以及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

這樣的戰場禮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的**。可是,春秋進入爭霸階段後,大家都違反了戰場禮儀,埋伏、偷襲一類的戰術紛紛使用出來,戰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現在,宋襄公在戰場上老老實實地遵守禮儀,自然會被不遵守禮儀的敵人(楚國)打敗。

春秋戰爭繪圖

事實上,宋襄公不僅在戰場上遵守禮儀,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仁義。

當年,齊桓公在病重時,擔憂自己死後5個兒子爭奪國君的位置,便委託宋襄公來照顧太子昭。宋國的實力非常弱小,但宋襄公沒有拒絕,答應下來。當齊桓公被餓死後,5個兒子果然開始爭權奪利。

宋襄公沒有辜負齊桓公的信任,義無反顧地召集衛國、曹國、邾國3國的一些人馬,幫助太子昭奪得了國君位置。

齊桓公二是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否定。

中國古代流傳著一句俗語:「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說法。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從來沒有遵循這一說法。

司馬遷《史記》裡寫了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是項羽,二是劉邦。項羽和劉邦激烈的爭霸後,項羽失敗了,全軍覆沒後,自刎於烏江邊;而劉邦勝利了,建立了中國古代的一大盛世王朝——漢朝。然而,司馬遷作為漢朝的子民,在《史記》裡沒有抹黑項羽,反而極力描寫他的個人勇猛,以及與虞姬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沒有過分吹捧劉邦,甚至還寫到劉邦當了泗水亭長後,經常戲弄耍笑下屬小吏,還喜好喝酒和美色,「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項羽和劉邦

在司馬遷看來,宋襄公的確在泓水之戰中打了敗仗,但這並不能抹殺他的仁義。相反,宋襄公憑藉自己的仁義,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使得宋國的國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春秋五霸裡顯得獨樹一幟,分量十足。

在《史記》中,司馬遷為什麼把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2樓:勇哥讀史

春秋五霸,指的是春秋時候最厲害的5個諸侯。

在不同的史學家眼裡,有不同版本的春秋五霸。《荀子·王霸》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白虎通·號篇》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辭通》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鄭莊公;《四子講德論》裡的春秋五霸,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越王勾踐……

春秋地圖

只有《史記·索隱》裡的春秋五霸不太一樣,它多了一個其他版本里沒有出現的人物宋襄公: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宋襄公。除了宋襄公,其餘4人都在其他版本里出現了3次以上,齊桓公和晉文公甚至是每個版本都不可或缺的人物,而且高居第一名和第二名。

宋襄公是春秋時期宋國的第20任國君。檢視他的「豐功偉績」,發現他一生最大的成績就是在齊桓公死後,帶著領宋國、衛國、曹國和邾國4國人馬殺到齊國,平定了混亂的局勢,輔佐太子昭回到齊國,繼位為國君,是為齊孝公。除此之外,乏善可陳。

宋襄公在泓水之戰中與楚國作戰,因為講究「仁義」,結果一敗塗地,被人譏笑了2000多年。

宋襄公劇照

我認為,司馬遷之所以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出於兩點原因。

一是對仁義精神的肯定。

孟子說過一句很有名的話:「春秋無義戰。」在孟子看來,春秋時代「禮崩樂壞」,沒有什麼符合仁義的戰爭。

其實,在春秋開啟之初,戰爭還是充滿仁義精神。當時,天下有100多個大大小小的諸侯國,都是由周國分封出去的。他們的國君,要麼是周天子的家人,要麼就是親戚。

彼此之間,也存在「打斷骨頭連著筋」的血緣關係。如果諸侯國之間不得不發生戰爭,那麼為了避免傷和氣,在打仗時也要遵循一定的禮儀。

春秋戰爭情形

在開戰之前,發起戰爭的一方,一定會派人送交戰書。接受挑戰的一方,則會設宴招待遞交戰書的使者。「兩國交兵,不斬來使。

」不但不斬,還會請他好吃好喝。隨後,雙方約定交戰的時間、地點。

到了約定的時間、地點,雙方排列好陣型,這才廝殺。如果有一方沒有排列好陣型,對方就不能進攻。戰鬥開始了,當一方打不過時,可以逃離戰場。

這時候,對方一般不會追趕,「窮寇勿追」。就算一定要追趕,也是象徵性地追趕50步即可。同時,在戰鬥中,還有一個規定,不能攻擊已經受傷的敵人,以及頭髮已經斑白的老年人。

這樣的戰場禮儀,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戰爭的**。可是,春秋進入爭霸階段後,大家都違反了戰場禮儀,埋伏、偷襲一類的戰術紛紛使用出來,戰爭越來越激烈,越來越殘酷。現在,宋襄公在戰場上老老實實地遵守禮儀,自然會被不遵守禮儀的敵人(楚國)打敗。

春秋戰爭繪圖

事實上,宋襄公不僅在戰場上遵守禮儀,在其他方面也非常仁義。

當年,齊桓公在病重時,擔憂自己死後5個兒子爭奪國君的位置,便委託宋襄公來照顧太子昭。宋國的實力非常弱小,但宋襄公沒有拒絕,答應下來。當齊桓公被餓死後,5個兒子果然開始爭權奪利。

宋襄公沒有辜負齊桓公的信任,義無反顧地召集衛國、曹國、邾國3國的一些人馬,幫助太子昭奪得了國君位置。

齊桓公二是對「勝者為王,敗者為寇」的否定。

中國古代流傳著一句俗語:「勝者為王,敗者為寇。」這是一種非常功利的說法。司馬遷在撰寫《史記》時,從來沒有遵循這一說法。

司馬遷《史記》裡寫了兩個很重要的人物,一是項羽,二是劉邦。項羽和劉邦激烈的爭霸後,項羽失敗了,全軍覆沒後,自刎於烏江邊;而劉邦勝利了,建立了中國古代的一大盛世王朝——漢朝。然而,司馬遷作為漢朝的子民,在《史記》裡沒有抹黑項羽,反而極力描寫他的個人勇猛,以及與虞姬的深厚感情;同時也沒有過分吹捧劉邦,甚至還寫到劉邦當了泗水亭長後,經常戲弄耍笑下屬小吏,還喜好喝酒和美色,「廷中吏無所不狎侮,好酒及色」。

項羽和劉邦

在司馬遷看來,宋襄公的確在泓水之戰中打了敗仗,但這並不能抹殺他的仁義。相反,宋襄公憑藉自己的仁義,任用庶兄目夷為相、賢臣公孫固為司馬,內修國政,仁義治國,使得宋國的國力有了較大的提升,在春秋五霸裡顯得獨樹一幟,分量十足。

3樓:落日夕陽老師

在《史記》中,司馬遷之所以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其一是因為宋襄公曾被推舉為諸侯之首。在鹿地之會上,天下下諸侯都來參加了這次會盟,而宋襄公也被公推為「霸主」,雖然這只是宋國狐假虎威的結果,但是宋襄公在名義上也是當過霸主的人,而且齊桓公去世之後,宋襄公的名聲、地位得到了質的飛躍,受到其他諸侯國的承認。所以,司馬遷才會在史記中將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其二是因為宋襄公曾平定齊國之難。宋襄公當年帶著衛、曹等幾個小國,來到了齊國,幫助齊國太子昭當上了齊國君主,避免了齊國發生內亂,當時太子昭對宋襄公非常感激,甚至連齊國的事務都要交由宋襄公裁定。

其三是因為宋襄公是一位非常仁義的君主,一生充滿了仁義精神。在春秋開啟之初,社會是非常推崇仁義的,就算是打仗也要先約定交戰的時間、地點,戰鬥開始後,如果一方敗退,另一方也不會追趕,也就是所謂的「窮寇莫追」,給人留一條生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漸漸都違反了戰場的禮儀,經常採用埋伏、偷襲的戰術,戰爭也越來越殘酷。

然而,在禮崩樂壞的情況下,宋襄公卻依然遵守戰場禮儀,儘管打了敗仗,卻為自己贏得了名聲。當然,宋襄公不僅在打仗上非常講仁義,在其他方面也很仁義,而司馬遷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仁義也是非常看重的,所以自然而然地抬高宋襄公。因此,宋襄公講求仁義也是司馬遷將他列為春秋五霸之一的重要原因。

也正因為這些原因,司馬遷才會將宋襄公列為春秋五霸之一。

宋襄公為什麼是春秋五霸之一

4樓:w晴天去看海

曾主持過諸侯會盟。齊桓公死後,齊國霸主之位不存,宋襄公欲繼承齊桓公會盟諸侯匡扶周室。但宋國只不過是一箇中等諸侯國,國力不強。

不過宋襄公有兩點倚仗,一是他素來推行仁義,得到國人的擁護,而且在諸侯間也有賢名,算是德高望重之人;

宋國的爵位尊貴,由於宋國是商朝王室後裔立的諸侯,因此位居「五爵」之首的公爵之位,在中原諸侯中算是數一數二的,連齊國都只是侯爵,其它還有如晉侯、燕伯、秦伯、楚子等,按照周朝禮制以公爵身份統帥諸侯。

司馬遷寫史記中的故事,司馬遷寫史記中的故事

司馬氏世代為太史,整理和論述歷史。隋書 經籍志 載 談乃據 左氏春秋 國語 世本 戰國策 楚漢春秋 接其後事,成一家之言。可見司馬遷之父司馬談有意繼續編訂 春秋 以後的史事。司馬談曾任太史令,將修史作為自己的神聖使命,可惜壯志未酬。元封元年,漢武帝進行封禪大典,司馬談身為太史令,卻無緣參與當世盛事,...

司馬遷在史記中如何體現起實錄精神

想想司馬遷為了 出書被漢武帝閹了就應該是實情了 他寫 史記 不虛美,不隱惡就是一種實錄精神。想想司馬遷為了 出書被漢武帝閹了就應該是實情了 他寫 史記 不虛美,不隱惡就是一種實錄精神。簡述司馬遷實錄精神及其影響 史記 的許多篇章都體現了司馬遷的 實錄 精神。作者曾受到漢武帝的殘酷打擊和 因而 發憤著...

司馬遷如何在牢裡寫史記,司馬遷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寫的史記

天漢二年 公元前99年 正當司馬遷全身心地撰寫 史記 之時,卻遇上了飛來橫禍,這就是李陵事件。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寵妃李夫人的哥哥 二師將軍李廣利領兵討伐匈奴,另派李廣的孫子 別將李陵隨從李廣利押運輜重。李廣帶領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軍深入浚稽山,與單于遭遇。匈奴以八萬騎兵圍攻李陵。經過八晝夜的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