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投降禮儀有哪些,宋朝的禮儀有哪些

2021-12-29 06:24:07 字數 4116 閱讀 1465

1樓:虎踞江南

投降禮儀指的是:征戰雙方中的失敗者在己方軍事對抗行動結束後,面對勝利者所執行的禮儀,或敵對雙方迫於對方軍事或政治壓力之下,選擇投降自保,面見勝利者時執行的禮儀。

封建時代的投降禮儀按人群來分,大致可分為皇帝和非王者兩類。

皇帝的投降禮儀分三個步驟:

第一步是面縛的輿櫬。面縛是指:反綁著手面向勝利者,表示放棄抵抗。輿櫬是指:把棺材裝在車上。表示不再抵抗,自請受刑。這是古代君主戰敗投降的儀式。

第二步是奉降書。降書是表示投降的文書(書面檔案)。奉降書即指:戰敗方首領(皇帝)向戰勝方首領遞交表示投降的文書。

第三步是奉獻印綬、戶口、財物

印綬是封建時代帝王權力的象徵。向敵方奉獻印綬,是古代投降儀式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至於戶口、財物等,亦由投降一方的皇帝親自遞交給戰勝方。

非王者的投降禮儀:

跟皇帝相比,非王者(比如各級官吏、僕從等)的投降禮儀差別很大,不僅簡略,且更加隱蔽。一般史書記載較少。

至於宋代的投降禮儀,從唐末(五代十國時期)進入北宋時,皇帝基本上遵從了以上三條。非王者亦類似。但自北宋到南宋,直至南宋滅亡,皇帝的投降禮儀,或從簡(比如只執行其中一兩步),或乾脆完全省略。

2樓:君家濃酎我狂歌

籤停戰令和受降書,罷免主戰派,城樓高舉白旗,開啟城門迎接別國來使,派遣使臣到別國城下議和,派遣重要人員作為人質,簽訂合約,互通**,割讓土地,納貢稱臣。

宋朝的禮儀有哪些

3樓:匿名使用者

夏建國前後,宋朝正在大力提倡因循保守的孔孟懦學。它不能不在党項貴族中產生某些影響,阻礙著党項的前進。野利仁榮早就對元吳提出,「斤斤言禮言義」,決沒有益處。

元昊長子寧明喜學懦、道,元吳對他很是厭惡。一天,元昊問寧明,什麼是「養生之道」。寧明答:

「不嗜殺人」。又問什麼是「冶國之術」。寧明答「莫善於寡慾」。

元昊大怒,說「這小子說話不論不類,不是成霸業的材料」。西夏建國,正需要鞏固和發展奴隸制度,大規模的擄掠和鎮壓,保守的儒學當然完全不適合新興的西夏國的需要。元吳和野利仁榮極力消除儒學的影響,順應本民族的發展需要,也在文化領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定儀服——元昊建國稱帝,不再採用宋朝的衣冠,改穿白色窄衫,戴紅裡的氈帽,腦頂後垂紅結綬。這是採擇了吐蕃贊普和回鶻可汗的服制。文武**的服式也有規定。

文官戴戴襆頭(襆音符fú),穿靴執飭,穿紫衣、緋衣,基本還是宋朝的樣式。武官按照等級戴鏤金、鏤銀和黑漆冠,穿紫衣,系塗金的銀束帶。平民穿青綠衣,以分別貴賤等級。

說一說宋朝以前和宋朝君臣禮儀有什麼變化

4樓:distant幾禾天

傳統官僚體制的發展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

。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淒厲,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

隋唐時期的**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明清,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

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而地位卻不斷下降。

中國古代禮儀有哪些?

5樓:煥煥

中國古代有「五禮」之說,祭祀之事為吉禮,冠婚之事為嘉禮,賓客之事為賓禮,軍旅之事為軍禮,喪葬之事為凶禮。民俗界認為禮儀包括生、冠、婚、喪四種人生禮儀。

擴充套件資料

禮儀是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相互尊重,在儀容、儀表、儀態、儀式、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俗成的,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 。是對禮節、禮貌、儀態和儀式的統稱。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

這裡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

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禮儀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對人,對己,對鬼神,對大自然,表示尊重、敬畏和祈求等思想意識的,各種慣用形式和行為規範。這裡的慣用形式包括禮節和儀式,禮節一般是個人性的,並且不需要藉助其他物品就可以完成的形式,譬如磕頭、鞠躬、拱手、問候等;

而儀式大多是集體性的,並且一般需要藉助其他物品來完成,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迎賓儀式,結婚儀式,祭孔大典,等等。人類最早的禮儀是祭祀禮儀,它主要是表達對天地鬼神的敬畏和祈求。

附註:不能只把禮儀定位在"社會交往"範疇。最早的禮儀是祭禮,那可不是"社會交往",那是人們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

並且,即使在現代,很多禮儀,也不是社會交往的事情。譬如,奠基儀式,下水儀式,開張儀式等等,人們舉行這些禮儀,其實都是在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示對大自然或他們心中相信的那個神的敬畏和祈求。

他們可能在心裡祈求大自然或神,保佑他們的建築能夠順利竣工,並且能夠長久屹立;保佑他們的船隻下水後能夠安全航行;保佑他們的生意開張後能夠興旺發達……,這些都不是"社會交往",都是人們在用心跟鬼神和大自然交往。所以,不能只把禮儀定位在"社會交往"的範疇。

禮儀作為人際交往的重要的行為規範,它不是隨意憑空臆造的,也不是可有可無的。瞭解禮儀的起源,有利於認識禮儀的本質,自覺地按照禮儀規範的要求進行社交活動。對於禮儀的起源,研究者們有各種的觀點,可大致歸納為以下幾種:

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祭祀。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對"禮"字的解釋是這樣的:"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從示從豊豊亦聲"。

意思是實踐約定的事情,用來給神靈看,以求得賜福。"禮"字是會意字,"示"指神從中可以分析出,"禮"字與古代祭祀神靈的儀式有關。

古時祭祀活動不是隨意地進行的,它是嚴格地按照一定的程式,一定的方式進行的。郭沫若在《十批判書》中指出:"禮之起,起於祀神,其後擴充套件而為人,更其後而為吉、凶、軍、賓、嘉等多種儀制。

"這裡講到了禮儀的起源,以及禮儀的發展過程。

另外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起源於風俗習慣。人是不能離開社會和群體的,人與人在長期的交往活動中,漸漸地產生了一些約定俗成的習慣,久而久之這些習慣成為了人與人交際的規範,當這些交往習慣以文字的形式被記錄並同時被人們自覺地遵守後,就逐漸成為了人們交際交往固定的禮儀。

遵守禮儀,不僅使人們的社會交往活動變得有序,有章可循,同時也能使人與人在交往中更具有親和力。2023年《西方禮儀集萃》一書問世,開篇中這樣寫道:"表面上禮儀有無數的清規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於使世界成為一個充滿生活樂趣的地方,使人變得和易近人。

"還有一種觀點認為,禮儀為是表達自身感情而存在的,在沒有禮儀存在的時候,人們祭祀天地根本無法表達心中的敬畏,後來才出現了禮儀,如同語言一般,因為需要才產生的;

後來拓始向長輩行禮來表達本身的敬意,在後期貴族階層出現,扭曲了禮的意義,使之在不尊敬的情況下使用來突出自身的地位,因此禮丟失了本質而變成了禮節。存有敬意施禮才是真正的禮。

從禮儀的起源可以看出,禮儀是在人們的社會活動中,為了維護一種穩定的秩序,為了保持一種交際的和諧而應運產生的。一直到今天,禮儀依然體現著這種本質特點與獨特的功能。

中國古代禮儀文明 古代中國禮儀有哪些

宋朝元朝在禮儀方面有哪些不同

6樓:匿名使用者

宋代地方是路府州縣,**三省六部(但有分權措施),元代**官制沒有什麼大的變化,丞相權力較大。地方上行省制度

中國古代的禮儀有哪些

7樓:職場心機婊

職場禮儀,是指人們在職業場所中應當遵循的一系列禮儀規範。學會這些禮儀規範,將使一個人的職業形象大為提高。

宋代的祭祀禮儀有太多變化的原因是?

8樓:落莫山

《夢溪筆談》中對唐宋以來的祭祀順序有如此記載:「上親郊郊廟,冊文皆曰「恭薦歳事」。先景靈宮,謂之「朝獻」;次太廟,謂之「朝饗」;末乃有事於南郊。」

唐宋時期皇帝祭祀天地祖宗,先是到景靈宮,然後到太廟,最後到南郊舉行祭天儀式。太廟是放置歷代祖先靈位的地方,而南郊這是祭祀天地的地方,那麼景靈宮是祭祀什麼呢?

在宋真宗時期,為了讓趙宋朝廷更有面子,一些大臣提出軒轅氏也就是我們熟悉的黃帝,就姓趙,是趙氏最初的祖先。於是,在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把曲阜縣改為仙源縣。在仙源縣修建了景靈宮來祭祀黃帝。

禮儀的作用有哪些禮儀有哪些功能和作用

1 溝通的功能。人們在社會交往中,只要雙方都自覺地遵守禮儀規範,就容易溝通感情,從而使交際往來容易成功。2 協調的功能。在社會交往時,只要人們注重禮儀規範,就能夠互相友好合作,從而避免不必要的衝突和障礙。3 維護的功能。禮儀是社會文明發展程度的反映和標誌,同時也對社會的風尚產生廣泛 持久和深刻的影響...

商務乘車禮儀有哪些,乘車接待禮儀有哪些

在現在這個講求bai效率的時代,時du間就是金zhi錢的觀念早dao已深入商界人士的心中專,因此屬,在平日,四平八穩 安步當車 慢騰騰地踱著八字步行進的商界人士,雖不能說沒有,但實在是少之又少。在一般情況下,不論是辦公 交際還是應酬,商界人士大都是以車代步的。對於商界人士來說,乘坐轎車來來去去,早已...

禮儀內容有什麼,禮儀包括哪些

禮儀指當人們在社會交往活動中,為了彼此尊重,在儀容 儀表 儀態 儀式 言談舉止等方面約定而來的,是一種共同認可的行為規範,禮儀是對禮節 禮貌 儀態和儀式的總稱,主要包括 1 社交禮儀 社交禮儀是作為根本,最基本的東西就藝從言談舉止方面來進行注意,而對服飾的選擇,在什麼場合時的穿戴也是很講究,但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