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計時,一天從什麼時刻開始,古代一天開始從什麼時候算起

2021-12-25 09:12:10 字數 5234 閱讀 4786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古代一天開始從什麼時候算起:子時(23:00—1:00)。

二、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古代計時十二個時辰即為子、醜、寅、卯、辰、

四、五、、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古代一天開始從什麼時候算起

2樓:山海軒

一、古代一天開始從什麼時候算起:子時(23:00—1:00)。

二、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回

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答現在的兩小時。古代計時十二個時辰即為子、醜、寅、卯、辰、

四、五、、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3樓:國平

一天分12個時辰,子醜寅某、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時是一天的開始,按現在的時間是從晚上11點到1點。也就是11點作為一天的開始,而不是現在的12點

在古代,什麼時間是一天的開始

4樓:初級提問者

一、古代一天開始從什麼時候算起:子時(23:00—1:00)。

二、把一晝夜平分為十二段,每段叫做一個時辰,合現在的兩小時。古代計時十二個時辰即為子、醜、寅、卯、辰、

四、五、、未、申、酉、戌、亥。十二個時辰分別以地支為名稱,從半夜起算,半夜十一點到一點是子時,中午十一點到一點是午時。

農曆中一天的開始是從什麼時候開始的,古人是用什麼計算時間的?

5樓:匿名使用者

子半即12點算新一天開始,這在古代曆法中是常識,算命先生對這個很清楚。

歷史學者如果書看的多一點也會了解,四庫全書新唐書等都有記載,子半、子正才是一天的開始。

6樓:匿名使用者

樓上的好傻,樓主問的是一天的開始是從什麼時間算起,真是答非所問

我覺得應該是從子時開始。

7樓:匿名使用者

古人計算時間,最常用的方法是「測日影」和「滴漏」。

「測日影」的工具有「圭(粵音歸)表」和「日晷(粵音軌)」。「圭表」由兩部份組成:「圭」是平放於南北方向的尺;「表」是垂直立於「圭」的南端的標竿。

古人根據「表」的影子投射在「圭」的表面上的長度,來判定中午的時間,從而推算出冬至日、夏至日、二十四節氣和其他時刻。正午時表影最長的一天是冬至日,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日。

「日晷」又稱日規,和「圭表」同樣是以日影來判別時間的計時儀器。「日晷」是由「晷針」和「晷面」組成。「晷針」的作用等於「表」,垂直穿過「晷面」;「晷面」相等於「圭表」的「圭」,是一塊表面被劃分成12格的圓形石盤。

圓盤上每一格大約等於兩小時。當太陽光照射到「日晷」上時,「晷針」的影子便會投射到「晷面」上,就像現代的時鐘般顯示不同的時間。

古代如何計時?三更是幾點?

8樓:匿名使用者

三更是「子時」,也就是半夜0/24時。

古代計時方法主要有以下幾種:

歷史上,中國古人的記時方法,主要有十六時辰制、十時辰制、百刻制、十二時辰制、以及隨佛教傳入的六十點法等。

1、十時辰制

十進位制是自然而然的選擇,因此早期的歷法、時間才用了十進位制。在十時辰的使用早期,選擇了若干關鍵性的自然現象、生物反射、生活習慣作為時間的節點,幫助人們認知時間。到後來,才逐漸轉變為使用數字、或天干等**來表述。

據《隋書.天文志》,白天的五個時間節點為:朝、禺、中、晡、夕;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為:

甲、乙、丙、丁、戊。夜晚的五個時間節點,逐漸轉變為夜間安全巡邏時的附加授時節點,稱為五鼓、五更,一直延續到清末。

2、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時辰制的進一步劃分,即把十時辰進一步劃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於商代,有出土的漢代日晷,盤面上的刻度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另一方面,人們對時間測量精度的要求及百刻制的提出,推動了銅壺滴漏的產生。

3、十六時辰制

十六時辰制是歷算的副產品。中國早期的歷法,從陰陽五行歷轉變為四時八節歷,歷算過程中,將一年切分為十二個月時,會出現以16為分母的分數。古代人很早就認識到,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天,切分為12個月,則每個月30又7/16天。

十六時辰制,就是配合歷算而進行的時間劃分。

《淮南子·天文訓》中有記錄十六時辰的十六個時間節點中的十五個:晨明、朏明、旦明、蚤(早)食、宴(晚)食、隅中、正中、少還、晡時、大還、高舂、下舂、縣(懸)東、黃昏、定昏。

4、十二時辰制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

漢代命名為夜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昳、晡時、日入、黃昏、人定。

隨著人們工作、生活的多元化,逐漸詞不達意,遂改用十二地支來表示,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5、時刻制、更點制

時刻制是十二時和一百刻配合使用。早期的表述方法為「時x刻」,即「時後第x刻」;宋代以後為「時初x刻、時正x刻」,即「時初現後第x刻、時正位後第x刻」

隨著佛教的傳入,印度的一日六十的分法傳入中國,與十時辰制配合使用,形成了更點制。常用表述方法有x籌y點、x鼓y點、x更y點。x籌y點,反映了十時辰制在歷算中比十二時辰制更便於籌算。

鐘鼓樓授時,通常鼓聲為更、鐘聲為點。

古代城市實行宵禁,定時開門、關門,早晨開城門時間並不是太重要,因此人們通常會注意到相當頻繁的鐘聲;晚上關城門時間則需要關注(不注意就得睡城裡大街上),因此淨街鼓(起更)必然是關注焦點。注意點的差別,衍生了一個詞彙「晨鐘暮鼓」。

9樓:李家思

古代時辰詮釋

時辰———十二地支紀一晝24小時為十二時辰:前半夜11時至1時為「子時」,午夜1時至3時為「丑時」,後半夜3時至5時為「寅時」,早上5時至7時為「卯時」,上午7時至9時為「辰時」,9時至11時為「巳時」,11時至下午1時為「午時」,中午1時至3時為「未時」,晚上7時至9時為「戌時」,9時至11時為「亥時」。每個時辰各佔兩個鐘頭。

可見「從巳時直殺到未時」相當於現在的「從上午9時直殺到下午3時」。

更點———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

由此可見「四更造飯,五更開船」相當於現在的「後半夜1時至3時做飯,3時至5時開船」。「五更三點」相當於現在的早晨5時又72分鐘,即6時12分,「三更四點」相當於現在的午夜1時又96分鐘,即2時36分。

刻———古代用漏壺計時。漏壺分播水壺和受水壺兩部。播水壺分二至四層,均有小孔,可滴水,最後流入受水壺,受水壺裡有立箭,箭上刻分100刻,箭隨蓄水逐漸上升,露出刻數,以顯示時間。

而一晝夜24小時為100刻,即相當於現在的1440分鐘。可見每刻相當於現在的14.4分鐘。

所以「午時三刻」相當於現在的中午1時43.2分。

古代十二時辰

【子時】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時辰的第一個時辰。(北京時間23時至01時)。

【丑時】雞鳴,又名荒雞:十二時辰的第二個時辰。(北京時間01時至03時)。

【寅時】平旦,又稱黎明、早晨、日旦等:時是夜與日的交替之際。(北京時間03時至05時)。

【卯時】日出,又名日始、破曉、旭日等:指太陽剛剛露臉,冉冉初升的那段時間。(北京時間05時至07時)。

【辰時】食時,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時也就是吃早飯時間,(北京時間07時至09時)。

【巳時】隅中,又名日禺等:臨近中午的時候稱為隅中。(北京時間09 時至11時)。

【午時】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時間11時至13時)。

【未時】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陽偏西為日跌。(北京時間13時至15時)。

【申時】哺時,又名日鋪、夕食等:(北京時間15食至17時)。

【酉時】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為太陽落山的時候。(北京時間17是至19時)。

【戌時】黃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時太陽已經落山,天將黑未黑。天地昏黃,萬物朦朧,故稱黃昏。(北京時間19時至21時)。

【亥時】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時夜色已深,人們也已經停止活動,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靜。(北京時間21時至23時)。

10樓:

三更就是半夜23點至第二天凌晨1點

古代計時其中主要有圭表、日晷、漏刻、機械計時器等。

11樓:匿名使用者

看月亮和星星!也有用沙漏或滴水的!

12樓:珞沐瀟瀟

當天的23點倒轉天的1點

13樓:匿名使用者

三更都半夜暸,就是12點嘛

古代有哪些計時方法?

14樓:匿名使用者

1.十二時辰制

西周開始,中國的歷法逐漸穩定了一歲十二個月的概念。以日比作歲,也採用十二時辰劃分一日、並將日期切分點(換日點)固定在夜半。

十二時辰的十二個時間節點(起點),為十二時。以晚上十一點為子時、凌晨一點丑時、凌晨三點寅時、早晨五點卯時、上午七點辰時、上午九點巳時、中午十一點午時、下午一點未時、下午三點申時、傍晚五點酉時、晚上七點戌時、晚上九點亥時。

2.二十四時辰制

宋以後把十二時辰中每個時辰平分為初、正兩部分,這樣,子初、子正、醜初、醜正......依次下去,同現在一天二十四小時時間一致。

3.十時辰制

古代把晚上戌時作為一更,亥時作為二更,子時作為三,丑時為四,寅時為五更。把一夜分為五更,按更擊鼓報時,又把每更分為五點。每更就是一個時辰,相當於現在的兩個小時,即120分鐘,所以每更裡的每點只佔24分鐘。

4.十六時辰制

十六時辰制是歷算的副產品。中國早期的歷法,從陰陽五行歷轉變為四時八節歷,歷算過程中,將一年切分為十二個月時,會出現以16為分母的分數。古代人很早就認識到,一年的長度為365又1/4天,切分為12個月,則每個月30又7/16天。

十六時辰制,就是配合歷算而進行的時間劃分。

4.百刻制

百刻制是十時辰制的進一步劃分,即把十時辰進一步劃分成均衡的一百刻。百刻制可能起源於商代,有出土的漢代日晷,盤面上的刻度為一百刻中可能用到的69刻。

漢時曾把它改造為百二十刻,南朝梁改為九十六刻、一百零八刻,幾經反覆,直至明末歐洲天文學知識傳入才又提出九十六刻制的改革,清初定為正式的制度。

美好的一天從什麼開始,美好的一天從什麼開始?需要很多句,盡情造!

美好的一天當然是要從早晨開始。所謂一年之計在於春,一日之計在於晨,當你在清晨起來的時候,經過了綠色植物一晚上的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的 工作 會感受到早晨的空氣是多麼清新 走在路上的時候可以感受到夜晚遺留下來的微涼的風 美好的一天還可以從晚上開始。睡覺前,一天的時光已經過去,要開始迎接新的一天。那麼睡...

我國古代農曆每月月末一天叫什麼古代月初月中月末稱什麼

晦陰曆每月初一稱 朔 十五稱 望 十六叫 既望 月末一天稱 晦 農曆每月月末一天叫晦。農曆是中國傳統曆法,又有陰曆 華歷 夏曆 漢歷 國曆等名稱,是一種陰陽曆,取月相的變化週期即朔望月為月的長度,參考太陽迴歸年為年的長度,通過設定閏月以使平均歷年與迴歸年相適應,按照華夏始祖軒轅黃帝登基為元年,今年是...

古代青樓一天的收入是多少,古代青樓女子的每月工資是多少

在古代,要成為bai青樓女子也du不是那麼容易zhi的,需要經過層層篩選。首先dao要進入青樓之前回要通過資格稽核,這裡答面要求應聘女子的家庭成員不能和官場人員有任何瓜葛,第二點是要求沒有違法犯罪前科 第三點要求比較高,年齡不能超過17歲。最後才開始看顏值看體態。除了整體身材外,脣紅齒白和眉清目秀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