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和莊子在國家管理上的觀點,孟子和莊子思想有什麼區別?儒家和道家思想有什麼不同?

2021-09-08 13:10:15 字數 3883 閱讀 7535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孟子和莊子思想的區別: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一)莊子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樑,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樑;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

「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二)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二、儒家與道家思想的不同

(一)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論語》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經》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恆,儒家講究禮儀 尊孔孟之道,道家講求修身養性,有樸素唯物主義。

(二)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應

中國漢代以後的統治者所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學說。漢武帝從漢初崇尚黃老之術轉向獨尊儒術,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慮。對他這種被現實政治的具體問題糾纏著的統治者來說,道家的理論與現實距離太大,而儒家理論與現實社會政治過程的差距較小,可操作性比較強。

道德經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礙了其推廣應用,只有在消滅私有制的時機成熟之後,等到那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出現之後,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只能被束之高閣。在大道與現實差距很大而人們又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儒家學說作為一種不徹底的學說反而更加適用,它可以在不改變現有政治經濟過程的情況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與社會之間的有機聯絡於不顧,一廂情願地追求開悟。

正是由於儒學與佛教在理論上沒有深入到人性與社會政治經濟過程的有機聯絡,因而能夠與私有制相容,所以便能夠被統治者接納,被奉為國教,實際地發揮著引導人心的作用,維繫著道統的延續。

(三)儒家道家的「有」「無」思想

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中指出,絕對的邏輯起點只能有一個,那就是「有」,即不加任何規定性的純有,然而當這個「有」純而又純,以至於沒有任何規定性的時候,它便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變成了另一個邏輯環節——「無」。如果我們用這對範疇來理解中國文化,那麼儒家的建構目標便是「有」,道家的解構目的則是「無」。同黑格爾觀點相同的是,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無」在後,二者的邏輯關係是不可易位的,否則,道家的解構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同黑格爾觀點不同的是,儒家的「有」並不是由於缺乏規定性而自覺地轉化為「無」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於過多的規定性而需要用「無」來加以消解,以實現一種歷史性的迴歸。

孟子和莊子思想的區別,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不同 100

2樓:匿名使用者

一、孟子和莊子思想的區別:

孟子是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而莊子是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

(一)莊子思想包含著樸素辯證法因素,主要思想是「天道無為」,認為一切事物都在變化,他認為「道」是「先天生地」的,從「道未始有封」,莊子主要認為自然的比人為的要好,提倡無用,認為大無用就是有用。就像「一棵難看的樹被認為無用,有一個木匠要找一棵樹作房樑,但這棵樹太彎了,沒法做房樑;第二個木匠找樹做磨的握柄,要彎的,但這棵樹太難看了,又沒辦法;第三個木匠要做車軲轆,但這棵樹長得不行,從某方面講是無用的。但從莊子的角度看,無用就是有用,大無用就是大有作為,所以莊子提倡無用精神(即「道」是無界限差別的),屬主觀唯心主義體系。

「道」也是其哲學的基礎和最高範疇,即關於世界起源和本質的觀念,又是之人認識境界。主張「無為」,放棄一切妄為。又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對的,因此他否定一切事物的本質區別,極力否定現實,幻想一種「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齊物論》)的主觀精神境界,安時處順,逍遙自得,倒向了相對主義和宿命論。

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反對一切社會制度,擯棄一切文化知識。

(二)孟子把道德規範概括為四種,即仁、義、禮、智。同時把人倫關係概括為五種,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認為,仁、義、禮、智四者之中,仁、義最為重要。

仁、義的基礎是孝、悌,而孝、悌是處理父子和兄弟血緣關係的基本的道德規範。他認為如果每個社會成員都用仁義來處理各種人與人的關係,封建秩序的穩定和天下的統一就有了可靠保證。

為了說明這些道德規範的起源,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二、儒家與道家思想的不同

(一)儒家道家的代表人物及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論語》等。道家代表人物老子,莊子等,比較出名的代表作《道德經》等。儒家入世、道家出世。

儒家講先天下之憂而憂、道家講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儒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道家政治渺小藝術永恆,儒家講究禮儀 尊孔孟之道,道家講求修身養性,有樸素唯物主義。

(二)儒家道家思想的政治效應

中國漢代以後的統治者所選擇的是儒家,而不是老子的學說。漢武帝從漢初崇尚黃老之術轉向獨尊儒術,一定有其迫不得已的考慮。對他這種被現實政治的具體問題糾纏著的統治者來說,道家的理論與現實距離太大,而儒家理論與現實社會政治過程的差距較小,可操作性比較強。

道德經的深刻博大反而阻礙了其推廣應用,只有在消滅私有制的時機成熟之後,等到那個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政黨出現之後,它才能一展身手。它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裡,只能被束之高閣。在大道與現實差距很大而人們又無法改變現實的情況下,儒家學說作為一種不徹底的學說反而更加適用,它可以在不改變現有政治經濟過程的情況下,追求人的精神解放,包括佛教也是如此,置人與社會之間的有機聯絡於不顧,一廂情願地追求開悟。

正是由於儒學與佛教在理論上沒有深入到人性與社會政治經濟過程的有機聯絡,因而能夠與私有制相容,所以便能夠被統治者接納,被奉為國教,實際地發揮著引導人心的作用,維繫著道統的延續。

(三)儒家道家的「有」「無」思想

黑格爾在《小邏輯》一書中指出,絕對的邏輯起點只能有一個,那就是「有」,即不加任何規定性的純有,然而當這個「有」純而又純,以至於沒有任何規定性的時候,它便轉化為自己的對立面,變成了另一個邏輯環節——「無」。如果我們用這對範疇來理解中國文化,那麼儒家的建構目標便是「有」,道家的解構目的則是「無」。同黑格爾觀點相同的是,儒家的「有」在前,道家的「無」在後,二者的邏輯關係是不可易位的,否則,道家的解構就會變得毫無意義;同黑格爾觀點不同的是,儒家的「有」並不是由於缺乏規定性而自覺地轉化為「無」的,相反的,它恰恰是由於過多的規定性而需要用「無」來加以消解,以實現一種歷史性的迴歸。

莊子和孟子,孟子和莊子不相往來

莊子 秋水 孟子題辭 孟子和莊子不相往來 一個是道家,一個是儒家,一個在安徽,一個在山東,沒什麼交集,當然沒往來。老子,莊子,孔子,孟子 子是什麼意思?子表示對人的尊稱,多指男子。子的古義 1 嬰兒。先秦 荀子 荀子 勸學 幹 越。夷貉之子,生而同聲,長而異俗。幹國 越國,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來時,...

有孟子有關的成語或故事,與孔子和孟子有關的成語或故事

孟母bai三遷,即孟軻du的母親為選擇良好的環境教zhi育孩子,多 dao次遷居。三字經內 裡說 昔孟容母,擇鄰處。孟母三遷便出自於此。詞語解釋資訊為孟子的母親為了使孩子擁有一個真正好的教育環境,煞費苦心,曾兩遷三地,現在有時用來指父母用心良苦,竭盡全力培養孩子。或者他的作品裡的 明察秋毫 緣木求魚...

在寡人之於國也中孟子表達了怎樣的思想和主張?你覺得孟子的

本文的主旨及思路分析 寡人之於國也 是 孟子 梁惠王上 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 仁政 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 仁政 以 王道 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因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 得民心,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