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生平和經歷,孟子生平的主要經歷

2021-08-27 16:56:56 字數 4796 閱讀 7194

1樓: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這擲地有聲的言辭是思想家孟子所闡述的人格標準,兩千多年來中國人一直把它作為格言傳誦至今。

孟子是繼孔子之後,儒家學派的又一位代表人物,古代被尊為「亞聖」。他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孟子是山東鄒城人,三歲喪父,是母親仉氏把他撫養**。

孟母教子的故事,流傳至今,「三遷擇鄰」的故事,說的是孟母為了給孟子選擇一個學習和成長的環境,不怕麻煩地搬了三次家。「斷機教子」的故事說的是孟母為了教育孟子,把織好的布剪斷,並說:讀書就跟 織布 一樣,不能間斷, 不然會前功盡棄。

孟子從40歲開始,除了收徒講學之外,開始接觸各國政界人物,奔走於各諸侯國之間,宣傳自己的思想學說和政治主張。

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仁政」學說是對孔子「仁學」思想的繼承和發展。孔子的「仁」是一種含義極廣的倫理道德觀念,其最基本的精神就是「愛人」。孟子從孔子的「仁學」思想出發,把它擴充發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方面的施政綱領,就是「仁政」。

「仁政」的基本精神也是對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愛心。

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為本」,孟子認為,對一個國家來說「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他還說:國君有過錯,臣民可以規勸,規勸多次不聽,就可以推翻他。

孟子反對兼併戰爭,他認為戰爭太殘酷,主張以「仁政」統一天下。在經濟上,孟子主張「民有恆產」,讓農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權,要減輕賦稅。

孟子「仁政」學說的理論基礎是「性善論」。孟子說「側隱之心,人皆有之。」他認為善性是人類所獨有的一種本性,也是區別人和動物的一個根本標誌。

他還強調要重視對人的教育,強調客觀環境對人的影響。

孟子認為人只有在逆境中奮鬥,才能激發出強烈的進取精神。人只有在猶患中才能生存,貪圖安樂就必然會導致滅亡。孟子非常重視人格修養,他認為人生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正義」。

為了「正義」可以捨去生命,即他說的「捨生取義」。

孟子的思想影響深遠,他的「民本思想」成為後來改革者、革命者的理論依據。他的人格標準,激勵著歷代仁人志士不畏權貴,為真理和正義而勇敢抗爭。

2樓:嘻哈雨朵兒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經孟子而發揚光大,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從小學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約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生活的時代,各國諸侯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面對諸侯間的爭戰,孟子懷著救民於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周遊列國,推行仁政。

遊說樑(魏)、齊、宋、滕、魯等國。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恢復「稷下學宮」,成為政治諮詢、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於是,孟子再度前往齊國,被齊宣王聘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學宮吸收各家之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侷限,較全面、系統地闡明瞭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這既是孟子從事政治活動的一個重要階段,又是其思想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標誌。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讚賞,但齊王欲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分歧。

政治抱負難以實現,孟子便離開齊國返歸鄒國。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孟子去世後,經歷代學者推崇,確立儒學嫡系傳人之地位,東漢首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元至順元年(2023年),文宗皇帝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

孟子生平的主要經歷

3樓:第一職責

孟子(約前371年-前289年),出生於鄒城市北鳧村,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孔孟」。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於國家統治之中,造福於百姓,他在戰亂時,周遊各國。孟子到齊國宣傳自己的學說時,並沒有被統治者接受,於是他離開了齊國。

孟子53歲時來到了魏國,惠王見到孟子就問:「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最反對國君言利,所以回答說:

「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後來魏國齊國發生了戰爭,後來梁惠王就去世了,他的兒子樑襄王嗣位,孟子不喜歡樑襄王,於是離開了魏國。

孟子於公元前318年再度來到了齊國,孟子受到了齊宣王的禮遇,但是齊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並不打算實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離開了齊國。

孟子再遊宋時,宋君偃早已自立為王。」孟子說,湯、武行王政,他們的征伐,是從水火中拯救百姓,誅殺殘暴的君主,得到天下人的擁護,「而無敵於天下」。「苟行王政,四海之內皆舉首而望之,欲以為君。

齊楚雖大,何畏焉?」他又離開了宋國。

不久,孟子回到了魯國,魯平公將要去拜訪孟子,因為他所寵愛的小臣臧倉說了孟子的壞話,而又改變了主意,孟子知道了這件事,說是天意所為,於是不再出遊。

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民本思想:他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他繼承了孔子的思想,繼承「仁政」,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運用於政治,以緩和階級矛盾,維護封建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

孟子的「易子而教」思想也是傳承了孔子「因材施教」的主張,設立學校,進行全民教育。

他還提出了「性善論」,認為「仁、義、禮、智」是人們與生俱來的東西。

擴充套件資料

孟子在各國遊歷的時候,備受尊重,來訪者絡繹不絕,有人曾建「先師廟」,並把村名改為孟子的名字,來紀念他。

孟子的代表作品有《魚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寡人之於國也》。

4樓:山裡有隻大狗熊

孟子,名軻,字子輿,戰國中期鄒國人(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儒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經孟子而發揚光大,長期影響著整個中國社會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塑造。

孟子的出生之時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約百年,活動年代約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他是魯國貴族孟孫氏的後裔。孟孫氏衰微後,有一支從魯遷居到鄒,就是孟子的祖先。

孟子從小學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三十歲到四十歲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生活的時代,各國諸侯最盛行的學術是兵家、法家。面對諸侯間的爭戰,孟子懷著救民於水火的救世理想,肩負平治天下「當今之世,捨我其誰」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帶領**周遊列國,推行仁政。

孟子大約在45歲之前率領**出遊各國。孟子第一次到齊國,是在齊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間。當時匡章揹著「不孝」的壞名聲,孟子卻「與之遊,又從而禮貌之」。

到了齊國,孟子宣揚他的「仁政無敵」主張,他在齊國很不得志,連威王贈送的「兼金一百」鎰,都沒有接受,就離開齊國。

公元前329年,宋公子偃自立為君的時候,孟子到了宋國。他在宋國期間,滕文公還是世子,他去楚國經過宋國時見到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堯舜。

」從楚國回來又在宋國見到孟子。孟子說:「世子疑吾言乎?

夫道一而已矣。」意思是隻要好好地學習「先王」,就可以把滕國治理好。不久,孟子接受宋君饋贈的七十鎰金,離開宋國回到鄒國。

孟子看得很清楚,滕國的自身都難保,根本談不上實行他的政治主張。他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

公元前319年,齊宣王繼位,恢復「稷下學宮」,成為政治諮詢、學術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諸子百家爭鳴的重要場所。於是,孟子再度前往齊國,被齊宣王聘為客卿。

孟子在稷下學宮吸收各家之長,突破了孔子的思想侷限,較全面、系統地闡明瞭君仁臣義、尊賢使能、以民為本、統一天下等仁政理論。孟子的仁政主張曾使齊宣王受到很大鼓舞和讚賞,但齊王欲武力稱霸諸侯,與孟子產生分歧。政治抱負難以實現,孟子便離開齊國返歸鄒國。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答疑解難,編著《孟子》。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孟子去世後,經歷代學者推崇,確立儒學嫡系傳人之地位,東漢首稱孟子為「命世亞聖之大才」。元至順元年(2023年),文宗皇帝加贈孟子為「鄒國亞聖公」。

5樓:阿沾

孟子,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是繼承和發展由孔子創立的儒家學說的新儒家代表,是儒家第二大宗師,後世尊號亞聖。

孟子從小學儒習禮,十五歲入學,「受業於子思(孔子之孫)之門人」。約三十歲到四十歲之間,孟子在鄒魯一帶收徒講學,門生數百人。

孟子在梁惠王後元十五年(公元前320年),離開滕國到了魏國。這時,孟子已經五十三歲。

孟子約於齊宣王二年(公元前318年)再遊齊國,受到禮遇。

回到鄒國時,孟子已六十多歲,從此不再出遊,而在家鄉興學辦校,廣收門徒,與萬章、公孫丑等**答疑解難,編著《孟子》。此書記述了他一生的主要言論、活動及其思想學說,豐富多彩,博大精深,是他留給後人的寶貴精神財富。

公元前289年冬至,孟子去世,享年84歲,葬於鄒國的四基山西麓,即今孟林。鄒國人因孟子去世十分悲痛,廢除了在冬至日賀冬的習俗(「鄒人因哭孟子而廢賀冬之禮」 )。

孟子的主要思想就是:仁、義、善。孟子的經歷和孔子差不多,都是周遊列國,去宣傳自己的思想,但是因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這條建議不被大部分的君王所接受,這樣的狀況保持了很長的一段時間。

與此同時,孟子把氣節也十分看重,「呼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對於這種嗟來之食,孟子應該是不屑一顧的。

後世紀念:孟廟,又稱「亞聖廟」,是歷代祭祀孟子的地方。孟子有廟奉祀始於宋景祐四年(2023年),建立於鄒縣東北12公里的四基山西南麓,孟子陵墓前。後遷於現鄒縣城南關。

孟子的生平經歷

孟子 約前371年 前289年 出生於鄒城市北鳧村,思想家 教育家,儒家學派的代表人物,與孔子並稱 孔孟 孟子繼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 仁政 的理念推行於國家統治之中,造福於百姓,他在戰亂時,周遊各國。孟子到齊國宣傳自己的學說時,並沒有被統治者接受,於是他離開了齊國。孟子53歲時來到了魏國,惠王見到孟...

關於孟子的生平事蹟,孟子生平事蹟

孟母三遷。孟子,名柯。戰國時期魯國人 現在的山東省境內 三歲時父親去世,由母親一手撫養長大。孟子小時候很貪玩,模仿性很強。他家原來住在墳地附近,他常常玩築墳墓或學別人哭拜的遊戲。母親認為這樣不好,就把家搬到集市附近,孟子又模仿別人做生意和殺豬的遊戲。孟母認為這個環境也不好,就把家搬到學堂旁邊。孟子就...

杜甫的生平,杜甫的生平經歷

1 杜甫 712年 770年 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 李杜 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 小李杜 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 大李杜 杜甫也常被稱為 老杜 2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 詩聖 他的詩被稱為 詩史 後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