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中讚頌黃河「五千年的古國文化,從你這發源」,有什麼歷史依據

2021-08-18 04:24:23 字數 6043 閱讀 7287

1樓:

1、黃河流域是中華民族文明的發祥地,半坡氏族是我國黃河流域氏族公社的典型代表,2023年前,黃帝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在黃河流域生活、繁衍,構成華夏族的主幹部分。

2、到宋元以前,黃河流域一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心,創造了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

3、自宋元以後,直至近現代歷史時期,黃河流域由於人口的壓力自然條件等因素,經濟重心南移,但黃河流域仍是我國重要

參考一黃河流域是我國文化的發祥地。幾十萬年以前,這裡就有了人類的蹤跡。新石器時代的遺址,遍及黃河兩岸、大河上下。

進入階級社會以後,在一個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黃河流域是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人們親切地稱它為中華民族的搖籃…… 有河套文化遺址、仰韶遺址、大汶口遺址、殷墟遺址等建都有唐長安、北宋東京等參考二

2樓:颯緋落

3樓:檸檬味的櫻花草

五千年的古國文化:

良渚文化是我國長江下游太湖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化, 因 2023年原西湖博物館施昕更先生首先發現於餘杭市良渚鎮而命名。 距今約5300-2023年。

經半個多世紀的考古調查和發掘,初步查明在餘杭市良渚、安溪、瓶窯三個鎮地域內,分佈著以莫角山遺址為核心的50餘處 良渚文化遺址,有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內涵豐富,範圍廣闊,遺址密集。八十年代以來,反山、瑤山、匯觀山等高臺 土冢與祭壇遺址相複合,以大量殉葬精美玉禮器為特徵的顯貴者專用墓地的發現,莫角山大型建築基址的發現,顯示出良渚遺址 已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多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並將成為東方文明聖地。

專家們指出,中國文明的曙光是從良渚升起的。良渚遺址已成為實證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是中華民族和東方文明的聖地。

考古研究表明,在良渚文化時期,農業已率先進入犁耕稻作時代;手工業趨於專業化,琢玉工業尤為發達;大型玉禮器的出現揭開了中國禮制社會的序幕;貴族大墓與平民小墓的分野顯示出社會分化的加劇;刻劃在出土器物上的「原始文字」被認為是中國成熟文字出的前奏。

分佈於餘杭境內的「良渚遺址群」,是良渚文化的中心。國家文物局指出:良渚遺址群將成為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聖地。

良渚文化遺址群是一處新石器時代晚期的遺址群,總面積約34平方公里。它範圍廣闊,內涵豐富,分佈於以莫角山遺址為中心的50餘處。其中以反山墓葬群、瑤山祭壇和莫角山土築金字塔等幾處最為重要。

遺址群中發現有分佈密集的村落、墓地、祭壇等各種遺存,出土物中以大量精美的玉禮器最具特色。這些遺蹟、遺物的發現,顯示出良渚文化遺址群已成為證實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最具規模和水平的地區之一。

意 義:

良渚文化遺址群的發現對研究長江下游地區的文明起源,具有重要的學術價值。

特徵、性質與影響

良渚文化中物質文化十分發達,以鼎、豆、盤、雙鼻壺、帶流壺、帶流杯、尊、簋為典型器,用於祭禮的玉器更為發達,墓葬規格、聚落佈局體現出嚴格的等級差別。良渚文化遺址主要分佈在東到上海,南至錢塘江;西以茅山、天目山為界,北達寧鎮地區邊緣的長江以南,圍繞太湖大致呈三角狀,其影響達浙東、浙西南、皖南、華南、山東、蘇北等地。

良渚文化源於崧澤文化,由於北進失利及水患,良諸文化主體很快衰落。良渚文化中文字和城址已露端倪,從社會形態特徵來說, 良渚文化第三期已進入原始文明社會。良渚文化剌激了中原地區原始文明的極大發展,併產生劇變,最終形成了中國繁榮的早期文明,夏商文明禮儀制度中的琮、鉞和神人獸面紋即來自良渚文化因素。

紅山文化

內蒙古考古研究所在赤(峰)大(板)白(城)鐵路沿線正在進行的老牛槽溝遺址的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發現了距今2023年的一處大型紅山文化聚落遺址。據悉,這是自2023年「紅山文化」在赤峰紅山被發現70年的時間裡,第一次在內蒙古地區發現這樣的文化層次純粹、儲存比較完整、房址成排、方圓15000平方米的紅山文化聚落遺址。

據負責該遺址挖掘的考古隊隊長楊春義介紹,這個大約佔地15000平方米的村落,已經被揭露發掘的面積在800平方米左右,目前已經清理出紅山文化早期完整的房址4座,灰坑26個。出土6件能復原的完整的陶器和10多件石器,陶器又有泥質陶和夾砂陶兩大類,紋飾有刻劃紋、拓印紋、「之」字紋和席紋等。

據內蒙古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吉平介紹,過去的遺址發掘中大都是紅山文化與其他型別的文化共存的、伴生的,像老牛槽溝遺址這樣單純的紅山文化遺址是首次發現。老牛槽溝遺址的年代為紅山文化早中期。值得關注的是,正在挖掘的這個老牛槽溝遺址距離2023年在翁牛特旗朝格溫都蘇木出土的「中華第一龍」的賽沁塔拉嘎查紅山文化遺址僅5公里。

有關專家認為,老牛槽遺址的發現,更證實了「紅山文化」時期人類生活、居住的方式,以及當時生產、經濟、文化等方面的狀態和文明程度。對於瞭解「紅山文化」的文化內涵、分佈範圍、時代的分期斷代等,有珍貴的學術價值。

☆☆紅山文化☆☆

紅山文化因首次發現於赤峰紅山後而得名。它以西拉沐淪河、老哈河流域為中心,分佈面積達20萬平方公里,距今

五、六千年左右,延續時間達兩千年之久。紅山文化的社會形態處於母系氏族社會的全盛時期,主要社會結構是以女性血緣群體為紐帶的部落集團。經濟形態以農業為主,兼以牧、漁、獵並存。

它的遺存以獨具特徵的彩陶與之字型紋陶器共存、且兼有細石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

紅山文化是中原仰韶文化和北方草原文化在西遼河流域相碰撞而產生的富有生機和創造力的優秀文化,內涵十分豐富,手工業達到了很高的階段,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陶器裝飾藝術和高度發展的制玉工藝。紅山文化的彩陶多為泥質,以紅陶黑彩見常,花紋十分豐富,造型生動樸實。玉器製作為磨製加工而成,表面光滑,晶瑩明亮,極具神韻,並向專業化、系統化、規範化方向發展,到目前為止,紅山文化的玉器已出土近百件之多,其中大型碧玉豬首龍,周身捲曲,吻部高昂,毛髮飄舉,極富動感,是紅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也是目前中國出土時代最早的龍形玉器,被譽為「天下第一龍」。

因赤峰境內多有龍表玉器出土,故赤峰被稱為龍的故鄉,紅山文化的先民應為龍的傳人。

那些王朝與黃河有關:夏商

河洛文化,中華民族文化,華夏文化,漢文化

河洛文化是中國文化的重要源泉之一,是指產生在河洛地區的區域性文化,是中華民族主流文化。

河洛文化指的是中國古代河洛地區的文化。河洛地區指的黃河中游潼關至鄭州段的南岸,洛水、伊水及嵩山周圍地區,包括潁水上游登封等地,大致包括北緯34°至35°、東經110°至114°之間的地區,概言之就是今天河南省的西部地區。河洛地區南為外方山、伏牛山山脈,北為黃河,西為秦嶺與關中平原,東為豫東大平原,北通幽燕,南達江淮,在古代雄踞於中原,為「天下之中」(《史記·周本記》),即所謂「中國」(西周何尊銘文),是古代中國東西南北的交通中樞,地理位置十分優越。

文字的產生是人類古代社會進入文明時代最重要的標誌。

河圖洛書是中華文明之始。易經繫辭上說:「河出圖,洛出書,聖人則之。」《論語》上講:「鳳鳥不至,河不出圖。」《竹書紀年》裡講:黃帝在河洛修壇沉璧,受龍圖龜書。

太極圖是河洛交會的自然現象,這是因為太極圖很像是黃河洛河交匯形成的旋渦,通過這個自然現象觸發靈感,人族伏羲才創造出太極和八卦。

河洛地區先民們創造的河洛文化是以中原文化為代表的黃河文明的核心和發祥地,河洛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搖籃文化,是數千年來的中國傳統文化的主體,因而河洛文化在中國古代文化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河洛地區文化積澱厚重,歷代名家輩出。這裡是河圖洛書的發源地,研究易經的人尋根拜祖,哪個不到河洛匯流處?這裡是少林拳,太極拳,軌跡拳,萇家拳的發源地,欲學武術真功的人,舍此何求?

我們依託資源的優勢,開設河洛講壇,傳承文明,開拓創新!

河洛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核心文化

我們現在通常所說的中華民族文化,是在當今中國版圖範圍之內,以漢民族為主體的多民族共同創造的文化。大量考古發現資料和古代文獻記載說明,華夏文化是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母體文化。華夏文化主要源自中國古代早期國家夏商文化及其更為久遠的河南龍山文化,多年來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已經證實,河南龍山文化是夏文

化形成的直接源頭。河洛地區是河南龍山文化的重要分佈地區,就這點而言,河洛地區可以說是夏文化、華夏文化的發源地及其形成、發展的核心地區,也可以說是以後漢文化、中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

20世紀初河南安陽殷墟出土了大量甲骨,以王國維為代表的一批學者,通過艱辛努力,釋讀了甲骨文,利用地下出土文物與古代歷史文獻相結合的「二重證據法」,證明了殷墟確實屬於商代晚期都城,證實了司馬遷《史記·殷本紀》關於有商一代歷史的基本可信。

20世紀50年代,河南省考古工作者在鄭州市發現了屬於商代早期的二里崗遺址,幾十年來的田野考古工作證實,二里崗遺址是一座商代早期大型城址,其中有規模巨大的城牆、數量眾多的宮殿建築遺址,有重要的手工業作坊遺址,還有一些「重器」——大型青銅禮器的出土。這就說明該遺址不是一般的大型城址,而應該是商代早期都城遺址之一。80年代初,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在配合首陽山電廠基本建設時,在偃師縣城和塔莊一帶發現了一座儲存較好的商代早期城址。

此後,考古發現了這座城址的宮城遺址及其中多座宮殿建築遺址,勘探了「小城」和「大城」城牆與範圍,發掘了城門遺址、庫房遺址和一些手工業遺址,清理了同時期的若干墓葬。通過對這些豐富考古資料的深入、全面、系統的考古學研究,證明偃師**遺址與鄭州**遺址同樣是一座商代早期的都城遺址,而且偃師**還是目前我們所知道的儲存著宮城與郭城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都城遺址。鄭州**和偃師**的考古發現與研究,從考古學上解決了早期商代王朝的存在問題,從而使安陽殷墟的商代晚期文明在河洛地區找到源頭。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考古學家在河南偃師二里頭村找到了早於安陽殷墟商代遺址、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大型建築遺址。其後,這裡又發現了數十座大型夯土建築遺址,考古工作者全面發掘了其中的第

一、二號大型建築遺址及其它宮殿建築遺址。研究表明,這是目前所知時代最早的中國古代宮殿建築遺址。除此之外,二里頭遺址還發現了圍繞這一大型夯土建築群遺址的圍牆遺蹟,初步研究確認這是宮殿建築群周圍的宮城遺蹟。

在二里頭遺址範圍之內還發現了制銅手工業作坊遺址、貴族墓葬、重要的青銅禮器、玉器等遺物。上述一系列考古發現證實,晚於河南龍山文化的二里頭遺址,不但早於安陽殷墟遺址,也早於鄭州**遺址和偃師**遺址。據此,學術界一般認為以二里頭遺址命名的「二里頭文化」就是「夏文化」。

二里頭遺址不但是一處重要的、典型的「二里頭文化」遺址,還是一座夏王朝的都城遺址,即歷史文獻所說的「夏墟」。正是由於偃師二里頭遺址的考古發現與研究,不但確定了夏代後期的都城遺址,而且使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與早期發展中的歷史地位更為突出。

河洛地區的夏商王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早期王國。在同時期的當今中國範圍之內,各地沒有比夏商王國對以後中國古代歷史發展影響更大、更為重要的王國。尋找直接產生夏商王國文明的考古學文化,是實施中國古代文明「探源工程」的關鍵。

田野考古揭示,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就是夏文化的母體文化。

近年來學術界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研究中,由於遼西紅山文化、江浙等地良渚文化的考古新發現,一種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多地區、「多元」學說比較流行,而河洛地區在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關鍵性作用卻被忽視。我認為,考古學文化與古代文明在學術概念上不是等同的,不能因各地考古學文化的不同就推匯出古代文明起源與形成的「多元」。有的考古學文化的發展反映出從史前向「文明」的過渡,甚至從中還能看到文明的形成、國家的出現,但大多數考古學文化則是伴隨著社會歷史的「文明化」程序發展,被先進的考古學文化所「同化」、「融化」,也有極少數考古學文化的發展趨於「石化」,近代的民族學資料可以提供這方面的許多生動例證。

中國古代文明起源、形成的歷史道路,也基本上遵循著上述歷史發展過程。近年來,還有一些學者提出,在中國古代歷史的「文明化」過程中,在不同地區的不同考古學文化社會群體,基本在相同時期或稍有先後進入「文明」時代,形成「萬邦」、「萬國」的局面。但是這些「萬邦」、「萬國」,是否即真正具有科學意義上的、數以「萬」計的「國家」,這還是個需要進一步研究的重大學術課題。

作為科學常識而言,這些「萬邦」、「萬國」對以夏商王國為代表的華夏文明的影響不可能是等同的,進而言之,即使當時的「萬邦」、「萬國」文化對河洛地區的夏文化產生影響,形成於河洛地區的夏文化及華夏文明也不可能是河洛地區以外的「文明」所造就的。這是因為,近年來不斷髮現的考古新資料說明,夏文化產生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也就是說夏文化基本上是河洛地區「土生土長」的考古學文化。我們承認紅山文化、良渚文化都對同時期及其後的中原地區、河洛地區考古學文化的發展產生過程度不同的作用,但是河洛地區古代文明的形成與早期發展的源頭,只能是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而不是紅山文化或良渚文化,更不是中原地區以外的其它考古學文化。

因此,我們以為,從探索中國古代文明形成源頭來說,夏文化直接淵源於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從對夏王朝以後的中國古代歷史發展而言,河洛地區的河南龍山文化、夏文化是孕育華夏文明、中華民族文化、漢文化的核心文化

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是誰,中華上下五千年的作者是誰

1全部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約有五千年的歷史淵源,所以 五千年 也就代指整個中國歷史。上下五千年 為現代著名語言學家 教育學家林漢達所著,講述了中國的實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國發展史 重大歷史事件及名人簡介為一身的優秀歷史讀物。作者選擇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根據史籍材料,...

中華民族五千年曆史文明,中華五千年的歷史文化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是一個籠統性的說法,並非實際數字。目前比較一致的看法認為我們是自西周共和元年開始有確切的歷史紀年,迄今差不多三千年的時間。然而,中華民族的文明歷史肯定原不止三千年,史書書寫的歷史要長的多。由於沒有直接的史料和其他證據,西周之前的歷史一直受到質疑,直到甲骨文被發現,商代的歷史才...

韓國有8千年歷史嗎,韓國的歷史是五千年?

韓國曆史 三韓時代 大約公元前3 2世紀存在的辰國被認為是三韓 辰韓,馬韓,弁韓 的前身,可能是朝鮮民族最早建立的國家。其都城可能在漢江之南。辰國被認為是像三韓一樣的聯邦制的國家。從辰國能與衛滿朝鮮抗衡並能派特使到漢朝的角度上看,辰國應存在穩定的 集權。三韓中的辰韓沿用了辰國的名字。馬韓曾宣稱自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