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鈴的上闋寫了哪些景物,雨霖鈴 寒蟬悽切柳永選用了哪些景物

2021-08-01 14:58:47 字數 5358 閱讀 5125

1樓:其韋厹

寒蟬悽鳴,長亭黃昏,驟雨剛剛停歇。煙波浩淼,暮靄低沉,煙水迷濛。

2樓:清風半夜蟬鳴兮

是柳永的雨霖鈴嗎,有寒蟬,長亭,蘭舟。

雨霖鈴·寒蟬悽切柳永選用了哪些景物

3樓:木葉球

詞的上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捨的別情。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

「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

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前三句通過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雨霖鈴》裡描寫了哪些離別情景?次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寫的景色有什麼不同?整首詞具有怎樣的意境?

4樓:手機使用者

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孟秋之月,寒蟬鳴。

」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秋季,暮色,驟雨寒蟬,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

「對長亭晚」一句,中間插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這三句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 此詞之所以膾灸人口,是因為它在藝術上頗具特色,成就甚高。

早在宋代,就有記載說,以此詞的纏綿悱惻、深沉婉約,「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這種格調的形成,有賴於意境的營造。詞人善於把傳統的情景交融的手法運用到慢詞中,把離情別緒的感受,通過具有畫面性的境界表現出來,意與境會,構成一種詩意美的境界,繪讀者以強烈的藝術感染。

全詞雖為直寫,但敘事清楚,寫景工緻,以具體鮮明而又能觸動離愁的自然風景畫面來渲染主題,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畫龍點睛,為全詞生色,為膾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雨霖鈴裡描寫了哪些離別情景?詞的上片和下片所描寫的景色有什麼不同

5樓:滄海半杯

詞以「傷離別」為主線,目錄清晰.開首三句道出時間、地點、景物.以悽清景色揭開了離別的序曲:

清秋節令的「寒蟬」,襯托著「悽切」悲涼秋景.人將別、日已晚、雨乍停、蟬聲切.惜別的長亭,淒涼的深秋.

壯士分別尚且悲傷,更何況這對一別可能成永訣的戀人呢?「都門」三句,寫離別時的心情.設宴帳中,本欲多「留戀」片刻,怎奈「蘭舟催發」,這樣的餞別酒,飲起來怎能不「無緒」?

欲留不得,欲飲無緒,矛盾之極.「蘭舟」,相傳魯班刻木蘭樹為舟(見〈〈述異記〉〉),後用蘭舟作船的美稱.「執手」兩句,將惜別推向高潮.

手拉著手面對依依惜別的戀人,淚眼對著淚眼,縱有千言萬語,因悲痛氣塞而一句也說不出來.這是分別時的情景.對照蘇東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我們能更好地理解.

以上三小節極盡了迴環、頓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兩句,則承上啟下,筆隨意轉,有如浩瀚長江,一瀉千里.千里煙波,楚天空闊,設想到別後的道路遙遠而漫長.

就此一別,人各東西,對情人的思念有如楚地沉沉煙波,伴隨情人左右.下片以「多情自古傷離別」起承上下文.人間最苦是情種,「離別」是導致「最苦」的直接原因.

「更那堪」在「冷落清秋節」之時.「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酒入愁腸愁更愁,詞人因「無緒」而飲的悶酒極易使人沉醉.設想一下,詞人追隨載著情人的蘭舟,沿著栽滿楊柳的汴河岸,一直追下去,直到殘月西沉,曉風漸起,才吹醒痴情的詞人.楊柳是古代最能代表惜別之物,故汴水兩岸廣栽楊柳.

「楊柳岸,曉風殘月」是膾炙人口的千古名句,代表了柳詞通俗,以白描見長的風格.宋代俞文豹《吹劍錄》載:東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問:

「我詞何如柳七?」對曰:「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歲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

學士詞〈指蘇東坡的詞〉須關西大漢、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這段話說明柳詞婉約纏綿,蘇詞豪放曠達兩種詞風.「此去經年」由今夕推及經年,由眼前的「無語凝咽」設想到「暮藹沉沉楚天闊」,更推及「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一波三嘆,想象別後相思的苦況,更深一層.「悽、苦、慘、悲、痛、恨、愁」貫穿始終,令人不忍再讀.這首詞寫來極有層次、曲折迴環,以千種風情襯盡了羈旅愁苦,人間別恨.

真可謂想見難,別更難.

全詞用了大量的意象,渲染表達了詞人的離愁別緒.

雨霖鈴上闋運用了哪些意象?營造了怎樣?的意境

6樓:簫灑舞劍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寒蟬:蟬的一種 長亭:古代貢遠行者休息的地方(要在這個地方送別)驟雨:陣雨

詞人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將惜別時的真情實感表達得纏綿悱惻,悽婉動人.

雨霖鈴寒蟬悽切上闋似已將離情說盡,下闋又是如何寫的,這樣寫有什麼好處

7樓:文逸

氛圍的渲染一句話,渲染了悲涼的環境氣氛,為下文傷別張本,為下文寫離別的場面作鋪墊:

「寒蟬悽切」、地點和環境,驟雨初歇」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融情入景,也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調,鳴音「悽切」,暗寓別意。

「寒蟬悽切:交代離別的時間。通過對景物的描寫,繼之以寒蟬,對長亭晚;

「驟雨」,點明瞭地點和節序,交代時間。

解析;而驟雨滂沱之後,點明節令——深秋,「蟬」而「寒」、地點。

「對長亭晚」,描寫天氣,極力渲染悲涼之境

8樓:匿名使用者

由於得到藝人們的密切合作,柳永能變舊聲為新聲,在唐五代小令的基礎上,創制了大量的慢詞,使宋詞開始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這首詞調名《雨霖鈴》,蓋取唐時舊曲翻制。據《明皇雜錄》雲,安史之亂時,唐玄宗避地蜀中,於棧道雨中聞鈴音,起悼念楊貴妃之思,「採其聲為《雨霖鈴》曲,以寄恨焉」。

王灼《碧雞漫志》卷五雲:「今雙調《雨霖鈴慢》,頗極哀怨,真本曲遺聲。」在詞史上,雙調慢詞《雨霖鈴》最早的作品,當推此首。

柳永充分利用這一詞調聲情哀怨、篇幅較長的特點,寫委婉悽側的離情,可謂盡情盡致,讀之令人於悒。

詞的上片寫一對戀人餞行時難分難捨的別情。起首三句寫別時之景,點明瞭地點和節序。《禮記·月令》雲:

「孟秋之月,寒蟬鳴。」可見時間大約在農曆七月。然而詞人並沒有純客觀地鋪敘自然景物,而是通過景物的描寫,氛圍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別意。

時當秋季,景已蕭瑟;且值天晚,暮色陰沉;而驟雨滂沱之後,繼之以寒蟬悽切:詞人所見所聞,無處不淒涼。加之當中「對長亭晚」一句,句法結構是

一、二、一,極頓挫吞嚥之致,更準確地傳達了這種淒涼況味。

前三句通過景色的鋪寫,也為後兩句的「無緒」和「催發」設下伏筆。「都門帳飲」,語本江淹《別賦》:「帳飲東都,送客金谷。

」他的戀人在都門外長亭擺下酒筵給他送別,然而面對美酒佳餚,詞人毫無興致。可見他的思緒正專注於戀人,所以詞中接下去說:「留戀處、蘭舟催發」。

這七個字完全是寫實,然卻以精煉之筆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林逋《相思令》雲:

「君淚盈,妾淚盈,羅帶同心結未成,江頭潮欲平。」僅是暗示船將啟碇,情人難捨。劉克莊《長相思》雲:

「煙迢迢,水迢迢,準擬江邊駐畫撓,舟人頻報潮。」雖較明顯,但仍未脫出林詞窠臼。可是這裡的「蘭舟催發」,卻以直筆寫離別之緊迫,雖沒有他們含蘊纏綿,但卻直而能纖,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

於是後面便迸出「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二句。語言通俗而感情深摯,形象逼真,如在眼前。寥寥十一字,真是力敵千鈞!

後來傳奇戲曲中常有「流淚眼看流淚眼,斷腸人對斷腸人」的唱詞,然卻不如柳詞凝鍊有力。那麼詞人凝噎在喉的是什麼話呢?「念去去」二句便是他的內心獨白。

詞是一種依附於**的抒情詩體,必須講究每一個字的平仄陰陽,而去聲字尤居關鍵地位。這裡的去聲「念」字用得特別好。清人萬樹《詞律發凡》雲:

「名詞轉折跌蕩處,多用去聲,何也?三聲之中,上、入二者可以作平,去則獨異。……當用去者,非去則激不起。

」此詞以去聲「念」字作為領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轉,下啟「千里」以下而一氣流貫。「念」字後「去去」二字連用,則愈益顯示出激越的聲情,讀時一字一頓,遂覺去路茫茫,道里修遠。「千里」以下,聲調和諧,景色如繪。

既日「煙波」,又日「暮靄」,更曰「沉沉」,著色可謂濃矣;既曰「千里」,又曰「闊」,空間可謂廣矣。在如此廣闊遼遠的空間裡,充滿了如此濃密深沉的煙靄,其離愁之深,令人可以想見。

上片正面話別,到此結束;下片則宕開一筆,先作泛論,從個別說到一般,得出一條人生哲理:「多情自古傷離別」。意謂傷離惜別,並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一句,則為層層加碼,極言時當冷落淒涼的秋季,離情更甚於常時。「清秋節」一辭,對映起首三句,前後照應,針線極為綿密;而冠以「更那堪」三個虛字,則加強了感**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為明顯、深刻。「今宵」三句蟬聯上句而來,是全篇之警策,後來竟成為蘇軾相與爭勝的物件。

據俞文豹《吹劍錄》雲:「東坡在玉堂日,有幕士善歌,因問:『我詞何如柳七?

』對日:『柳郎中詞,只合十七八女郎,執紅牙板,歌「楊柳岸曉風殘月」。學士詞,須關西大漢,(執)銅琵琶,鐵綽板,唱「大江東去」。

』」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況味: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楊柳梢頭。整個畫面充滿了悽清的氣氛,客情之冷落,風景之清幽,離愁之綿邈,完全凝聚在這畫面之中。

比之上片結尾二句,雖同樣是寫景,寫離愁,但前者彷彿是潑墨山水,一片蒼茫;這裡卻似工筆小幀,無比清麗。詞人描繪這清麗小幀,主要採用了畫家所常用的點染筆法。清人劉熙載在《藝概》中說: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上二句點出離別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點染之間,不得有他語相隔,隔則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說,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襯,中間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壞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統一性,而後面這兩個警句,就將失去光彩。

「此去經年」四句,構成另一種情境。因為上面是用景語,此處則改用情語。他們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總感到歡娛;可是別後非止一日,年復一年,縱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賞的興致,只能徒增帳觸而已。

「此去」二字,遙應上片「念去去」;「經年」二字,近應「今宵」,在時間與思緒上均是環環相扣,步步推進,可見結構之嚴密。「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益見鍾情之殷,離愁之深。而歸納全詞,猶如奔馬收韁,有住而不住之勢;又如眾流歸海,有盡而未盡之致。

其以問句作結,更留有無窮意味,耐人尋繹。

耆卿詞長於鋪敘,有些作品失之於平直淺俗,然而此詞卻能做到「曲處能直,密處能疏,鼻處能平,狀難狀之景,達難達之情,而出之以自然」(馮煦《六十一家詞選例言》論柳永詞)。像「蘭舟催發」一語,可謂兀傲排鼻,但其前後兩句,卻於沉鬱之中自饒和婉。「今宵」三句,寄情於景,可稱曲筆,然其前後諸句,卻似直抒胸臆。

前片自第四句起,寫情至為縝密,換頭卻用提空之筆,從遠處寫來,便顯得疏朗清遠。詞人在章法上不拘一格,變化多端,因而全詞起伏跌宕,聲情雙繪,付之歌喉,亦能奕奕動人。

柳永的《雨霖鈴》怎麼背了 柳永的《雨霖鈴》

雨霖鈴 柳永。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譯文。秋蟬的叫聲淒涼而急促,傍晚時分,面...

北宋 柳永《雨霖鈴》的翻譯,柳永《雨霖鈴》 以及譯文

雨霖鈴 柳永 原文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 d 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 n 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翻譯 秋後的蟬叫得是那樣...

柳永《雨鈴霖》《雨霖鈴》柳永

柳永,約987年 約1053年 字耆卿,漢族,崇安 今福建武夷山 人。北宋詞人,婉約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代表作 雨霖鈴 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稱柳七。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 奉旨填詞柳三變 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 白衣卿相 自許。雨鈴霖 柳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