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判斷文言文句式是什麼意思,文言文句式如何判斷?

2021-07-01 07:07:01 字數 5886 閱讀 6500

1樓:張曉潔

文言文基本句式:判斷句式 被動句式 倒裝句式 省略句式 疑問句式 否定句式

文言文判斷句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基本上不用判詞"是"來表示,而往往讓名詞或名詞性短語直接充當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

文言文中,被動句的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施事者。在古漢語中,在古漢語中,被動句主要有兩大型別:一是在標誌的被動句,即藉助一些被動詞來表示,二是無標誌的被動句。

倒裝句有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定語後置把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並用「者」結句,形成「中心詞+後置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後置定語+者」的形式。狀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第

一、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荀子《勸學》)兩個「於藍」在翻譯時,都要放在動詞前做狀語。第

二、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省略主語有承前面的主語省略,有呼應下文省略,在對話中也常常省略主語。

文言疑問句,一般都有疑問詞,疑問詞包括疑問代詞(誰、何、曷、故、安、焉、孰等),疑問語氣詞(乎、諸、哉、歟、耶等)以及疑問副詞(豈、獨、其等)。有時也不用疑問詞。

文言否定句,所用否定詞有否定副詞(不、非、勿、毋、弗、否等),否定代詞(莫)。

參考資料

搜狗問問:wenwen.sogou.com/z

2樓:a清剛

文言特殊句式:

一般指的是文言文中不同於現代漢語表達習慣的某些特殊的句式。

主要有:判斷句,被動句,省略句和倒裝句等。

一、判斷句:

文言文中也有用判斷詞「是」(或「非」)來構造判斷句的現象,比如:

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桃花源記》)

非我也,兵也。(《寡人之於國也》)

句中「是」「非」,和現代漢語判斷詞「是」「非」同義。但是,這種用法不大常見。文言文往往用別的詞或結構方式來表示判斷。

(一)用其他判斷詞表示判斷

例如:此則寡人之罪也。(《勾踐滅吳》)

翻譯:這是我的罪過啊。

句中「則」譯為「是」,即相當於現代漢語中的判斷詞。

此外還有:「即」「乃」「皆」「本」「誠」「亦」「素」「非」等等,例句:

①今天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③樑將即楚將項燕。

④臣本布衣。

⑤且相如素賤人。

⑥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採用「……者,……也」的方式構造判斷句

例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為:廉頗,是趙國的優秀的將領。

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譯為:妻子認為我美的原因,是私愛我。

句中判斷詞「是」的意思,是由「……者,……也」結構表示出來的。當然,這個結構不是固定不變的,具體言語中,其結構變化十分靈活。比如:

1.用「……,……者也」表判斷

蓮,花之君子者也。(《愛蓮說》)

2.用「……者,……」表判斷

四人者,廬陵蕭君圭君玉,長樂王回深父,餘弟安國平父,安上純父。(《遊褒禪山記》)

3.用「……,……也」表判斷

城北徐公,齊國之美麗者也。

譯為:城北徐公是齊國的美麗的人。(注意,本句句末的「者」是「的人」的意思,不是結構助詞。)

項脊軒,舊南閣子也。(《項脊軒志》)

4.用「……,……」表判斷

劉備,天下梟雄。(《赤壁之戰》)

二、被動句

所謂被動,是指主語與謂語之間的關係是被動關係,也就是說,主語是謂語動詞所表示的行為的被動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動者、實施者。這樣的句子,稱為被動句。

現代漢語中常用「被」表示被動關係,文言文中也有,但很少。比如:

忠而被謗,能無怨乎?

譯為:忠心卻被別人誹謗,能不怨恨嗎?

在文言文中,被動句往往用「……為……所」和「……見……於」及其相應的變式結構來表示。例如:

(一)「……為……所」

1.「……為……所」

(巨)偏在遠郡,行將為人所並。(《赤壁之戰》)

2.「……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者。(《過秦論》)

3.「……為所……」

不者,若屬皆且為所虜。(《鴻門宴》)

(二)「……見……於」

1.「……見……於」

臣誠恐見欺於王而負趙。(《廉頗藺相如列傳》)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秋水》)

2.「……見……」

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見欺。(《廉頗藺相如列傳》)

3.「……於……」

吾不能舉全吳之地,十萬之眾,受制於人。(《赤壁之戰》)

(三)省略被動標誌的被動句

例如:王之蔽,甚矣。(鄒忌諷齊王納諫》)

譯為:大王您被矇蔽,很嚴重啊。

荊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勢耳。(《赤壁之戰》)

譯為:荊州的百姓歸附於曹操,是被兵勢所逼迫。

三、省略句

(1)主語的省略

旦日,客從外來,(鄒忌)與坐談,(鄒忌)問之客曰……(《鄒忌諷齊王納諫》)

永州之野產異蛇,(蛇)黑質而白章……(《捕蛇者說》)

(2)謂語的省略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劌論戰》)

(3)動詞賓語的省略

以相如功大,拜(之,指藺相如)為上卿。(《廉頗藺相如列傳》)

(4)介詞賓語的省略

此人一一為(之)具言所聞。(《桃花源記》)

(5)介詞的省略

將軍戰(於)河北,臣戰(於)河南。(《鴻門宴》)

四、倒裝句

文言文句中,某些句子語序與現代漢語不同,我們稱之為倒裝句。其倒裝現象主要有: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

(一)主謂倒裝

為了強調謂語,有時將謂語置於主語之前。這僅僅是因為語言表達的需要。例如: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貧也!(《晏子春秋》)

(二)賓語前置

在現代漢語中,賓語往往位於謂語後邊,作為謂語的施動物件。而在文言文中,於某些條件下,賓語往往提到謂語之前,呈現賓語前置現象。這樣的特殊情況一般有兩種:

1.否定句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否定句中,當謂語部分被否定副詞修飾時,該謂語所帶賓語一般會前置。例如:

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

「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

這樣的否定副詞一般有:「不」、「未」「毋」、「無」、「莫」等。

再如:古之人不餘欺也。(不欺餘)(蘇軾《石鐘山記》)。

2.疑問句中代詞賓語前置現象

文言文疑問句中,當使用疑問代詞做謂語動詞(或介詞)的賓語時,該賓語往往要放在謂語動詞(或介詞)的前面。例如:

良問曰:「大王來何操?」(《鴻門宴》)

「何操」應理解為「操何」,意為「帶了什麼東西」。

在現代漢語中,介詞後面跟著賓語,組成介賓結構,用來修飾動詞謂語。在文言文中,介詞賓語往往置與介詞之前,形成一種倒置的現象。例如:

噫!微斯人,吾誰與歸?(《岳陽樓記》)

「誰與歸」應理解為「與誰歸」,意為「和誰同道」。

這樣的疑問代詞一般有:「誰」、「何」、「奚」、「曷」、「胡」、「惡」、「安」、「焉」等。再如:

沛公安在?(《鴻門宴》)

此外,還有一些比較固定的「賓語前置」的表達結構。比如:

唯餘馬首是瞻(《馮婉貞》)

聞道百,以為莫己若者,我之謂也。(《莊子·秋水》)

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韓愈削幣說》)

(三)定語後置

定語在句中一般起修飾限定名詞性中心詞的作用。文言文中的定語經常會後置到中心詞後邊,成為定語後置現象。例如:

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蘇軾《石鐘山記》)

譯為:鏗然有聲的石頭,到處都這樣啊。「鏗然有聲」本做「石」之定語,後置到了中心詞「石」之後。

再如: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勸學》)

(四)狀語後置

現代漢語中狀語置於謂語之前,若置於謂語之後便是補語。但在文言文中,處於補語的成分往往要以狀語來理解,因此,出現後置狀語的現象。例如:

將軍戰河北,臣戰河南。(《鴻門宴》)

譯為:將軍在河北作戰,我在河南作戰。「戰河南」應理解為「於河南戰」,介賓短語「於河南」作狀語,後置到了動詞中心語「戰」的後邊。

再如: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此所謂戰用於朝廷。(《鄒忌諷齊王納諫》)

文言文句式如何判斷?

3樓:大古變光

文言文句式總分兩大類:固定句式、特殊句式。其特殊句式又可分為:

倒裝句、被動句、省略句、判斷句四大類,而倒裝句又分為:賓語前置句、狀語後置句(介賓短語後置句)、定語後置句、主謂倒裝句(謂語前置句)四類。

一、判斷句  就是以名詞、代詞或名詞性短語為謂語對主語進行判斷的句式。其常見的形式有以下幾種:

1.「……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者」等形式。如:「廉頗者,趙之良將也。」

2.採用副詞「乃」「即」「則」「皆」「是」「誠」「為」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3.採用否定副詞「非」表示否定。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4、語義上主謂直接判斷

二、被動句

文言文中,有些語句的主語是動作的承受者,這種句式就是被動句。其常見型別有:

1.「見」「……見……於」「於」表被動。如:「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

2.「為」「為……所」表被動。如:「而身死國滅,為天下笑。」

3.「受」「受......於」表被動。如:「受制於人。」

三、倒裝句

文言文中的倒裝句,是相對於現代漢語的句序而言的,基於此,我們將文言倒裝句式分為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主謂倒裝等。

1.賓語前置

所謂賓語前置,就是通常作賓語的成分,置於謂語動詞的前面,以示強調。如:「洎不之信」中的「之」就是前置的賓語。賓語前置通常分為四種情況。

(1)疑問句中,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大王來何操?」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如:「古之人不餘欺也。」

(3)藉助「之」「是」將賓語提前。如:「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

(4)介賓短語中賓語前置。如:「不然,籍何以至此?」

2.定語後置

通常定語應該放置於中心詞的前面,但文言語句中卻有很多句子將定語放在中心詞之後。文言中的定語後置有以下幾種情況:

(1)中心詞+定語+者或中心詞+之+定語+者

( 2)中心詞+之+形容詞(定語)

(3)中心詞+數量詞(定語)

3.介賓短語後置 (狀語後置):文言文中,介詞結構作狀語往往都會置於句後作補語。

4.主謂倒裝

這種情況很少,往往是為了表示強烈的感嘆。如:「甚矣,汝之不惠。」「美哉,我少年中國。」

四、省略句

文言文中,普遍存在著省略成分的情況,對省略成分的把握,有助於完整理解句子的意思。文言文中的省略句通常有:

1.省略主語。

(1)承前省。如:「永州之野產異蛇,(異蛇)黑質而白章。」

(2)承後省(也作蒙後省)。如:「沛公謂張良曰:『(公)度我至軍中,公乃入。』」

(3)自述省。如:「(予)愛是溪,(予)得其尤絕者家焉。」

(4)對話省。如:「(孟子)曰:『獨樂樂,與人樂樂,孰樂?』(王)曰:『不若與人。』」

2.省略謂語。如:「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省略賓語。如:「可燒而走(之)也。」

4.省略介詞賓語。如:「公閱畢,即解貂覆生,為(之)掩戶。」

5.省略介詞「於」。如:「今以鐘磬置(於)水中,雖大風浪不能鳴焉。」

文言文從容什麼意思,文言文常識是什麼意思

有以下復幾種意思 1 休息 2 指舉 制止行動 3 指舒緩,不急迫 4 同 慫恿 5 私下。休息 的意思出自 西遊記 中 神僧且從容一日。指舉止行動 的意思出自 楚辭 九章 中 孰知餘之從容。指舒緩,不急迫 的意思出自 史記 留侯世家 中 良嘗閒從容步游下邳圯上。同 慫恿 的意思出自 史記 淮南衡山...

高中文言文種如何判斷特殊句式,文言文如何判斷特殊句式

你說的。賓前狀後不就是倒裝句嗎。怎麼判斷就得看語感了 一般地名就是狀後 看它的句子成分 要憑語感的 根據常規句式然後變形 語言都要考積累,挺難速成的 一般要學會分析句子成分,常用的實 虛詞的用法。還要記下一些很經典的倒裝句,學生的話建議背下來 文言文如何判斷特殊句式 然後分清主謂 然後就能分清句式了...

在文言文中何為是什麼意思什麼句式

介賓短語,用於疑問句中作狀語,根據 以 的不同用法,分別相當於 拿什麼 憑什麼 等。舉例 何以為家 何 為?幹什麼呢?何辭為?秦則無禮,何施之為?ps 文言文固定短語 固定結構的翻譯 1 得無 表示反詰的語氣,譯為 莫非,莫不是。2 否則 是兩個詞,否 不是這樣,不然 則,相當於 就 3 然後 是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