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登岳陽樓》全文,杜甫的登岳陽樓的傳說有什麼?

2021-06-28 22:08:28 字數 1749 閱讀 6545

1樓:lily小金鼠

登岳陽樓

杜甫(唐朝)

昔聞洞庭水,

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

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

憑軒涕泗流。

【賞析一】

首聯虛實交錯,今昔對照,從而擴大了時空領域。寫早聞洞庭盛名,然而到暮年才實現目睹名湖的願望,表面看有初登岳陽樓之喜悅,其實意在抒發早年抱負至今未能實現之情。用「昔聞」為「今上」蓄勢,歸根結蒂是為描寫洞庭湖醞釀氣氛。

頷聯是洞庭的浩瀚無邊。洞庭湖坼吳楚、浮日月,波浪掀天,浩茫無際,真不知此老胸中吞幾雲夢!這是寫洞庭湖的佳句,被王士禛贊為「雄跨今古」。寫景如此壯闊,令人玩索不盡。

頸聯寫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懷才不遇的心情。「親朋無一字」,得不到精神和物質方面的任何援助;「老病有孤舟」,從大曆三年正月自夔州攜帶妻兒、乘舟出峽以來,既「老」且「病」,飄流湖湘,以舟為家,前途茫茫,何處安身,面對洞庭湖的汪洋浩淼,更加重了身世的孤危感。自敘如此落寞,於詩境極悶極狹的突變與對照中寓無限情意。

尾聯寫眼望國家動盪不安,自己報國無門的哀傷。上下句之間留有空白,引人聯想。開端「昔聞洞庭水」的「昔」,當然可以涵蓋詩人在長安一帶活動的十多年時間。

而這,在空間上正可與「關山北」拍合。」「憑軒」與「今上」首尾呼應。

【賞析二】

唐代宗大曆三年(768),杜甫由夔州出三峽,暮冬臘月,泊舟岳陽城下,登樓遠眺,觸景生情,寫了這首詩。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昔聞」寫從前對洞庭湖湖光山色的仰慕,「今上」交代時間,「岳陽樓」點明地點,寫人生暮年竟能登上岳陽樓觀賞洞庭湖的美景風光。今、昔二句互文,名勝早聞,今始得見,平生一快。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由喜悅之心來觀賞洞庭湖,真是遼闊無邊,**吳、楚兩地,吞吐日月星辰,氣勢巨集偉,氣象萬千。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筆鋒一轉,回到現實之中,想到自己自成都至湖南,長期浮舟江上,與親朋隔絕,無一訊息,加上年已五十七歲,老病纏身,孤身飄零。這裡,自己的孤寂與上聯的湖闊雄壯形成鮮明的對比,愈益顯出自己的痛苦之情。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寫詩人的博大襟懷。詩人憑軒老淚橫流,不僅是有感於自己悽苦的身世,更重要的是縱目遠眺,遙想北方邊境,戰亂未平,國家艱危,這才是詩人悲痛的真正原因。

這首詩採用以樂寫悲的手法,語言質樸自然,意境渾厚深遠,感情曲折真摯,發飄零孤寂之悲哀,感戰事亂離之不停,一唱三嘆,令人扼腕.

2樓:恆安造紙95號

暈死!這都需要求助

杜甫的登岳陽樓的傳說有什麼?

3樓:北京創典文化

據說,當年,描寫岳陽樓的詩文中,尤其以杜甫的《登岳陽樓》最為著名,而關於杜甫寫作這首詩,還有一個傳說:

杜甫當年到岳陽時,搭乘了一位名叫稚子的年輕漁民的漁船,當時杜甫身體虛弱,又在船上吹了冷風,到了岳陽後便一病不起。

稚子是個喜歡杜甫詩詞的後生,在船上聽杜甫吟李白的詩,很是歡喜,但他不知道身邊的老人就是杜甫,老人病著,稚子便留老人在船上養病,每日裡精心伺候。杜甫病好些後和稚子一同登上岳陽樓,並寫下這首《登岳陽樓》,稚子看到題款,才知老人即是杜甫。

杜甫臨走時,將這首詩送給了稚子。大約5年後,稚子和杜甫在岳陽樓相遇,此時的杜甫弱不禁風,病入膏肓,雖然稚子又是煎藥又是熬魚湯,杜甫還是撒手而去。

杜甫死後,稚子經過3年的勞碌奔波,終於有了足夠的錢請石匠把杜甫的《登岳陽樓》刻在了石碑上,並修建了亭子,名為「懷甫亭」。

登岳陽樓杜甫,杜甫 登岳陽樓賞析

唐 杜甫 登岳陽樓 t ng d f d ng yu y ng l u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x w n d ng t ng shu j n sh ng yu y ng l u。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w ch d ng n n ch qi n k n r y f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q n ...

杜甫的登岳陽樓是什麼主旨,《與夏十二登岳陽樓》的主旨是什麼

1 杜甫創作的五言律詩 登岳陽樓 詩篇表現了杜甫得償多年夙願,即登樓賞美景,同時仍牽掛著國家的百感交集之情,表達了報國無門的哀傷。2 登岳陽樓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3 註釋 以前的日子就聽說洞庭湖波瀾壯闊,今日如願終於登上岳...

陳與義的登岳陽樓和杜甫的的登岳陽樓有什麼異同

心情肯定不同 還有背景不同 作者當時的心情肯定不同 將杜甫的 登岳陽樓 與陳與義的 登岳陽樓 進行比較,有什麼異同 將杜甫的 登岳陽樓 與課文中陳與義的 登岳陽樓 進行比較,有什麼一異同 1.岳陽樓 在今湖南省岳陽市,臨洞庭湖。2.昔聞 過去僅是聽說過。3.吳楚 春秋時二國名,其地略在今湖南 湖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