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記載三國時的著作是那部,在那裡下呀

2021-06-09 11:55:10 字數 5325 閱讀 9006

1樓:呂晉斌

只要改變上面**中的014就可以,全數瀏覽,可以從001至065

原本的三國志,還有宋人裴松之的註釋

《三國志》是一部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作者是西晉初的陳壽。

陳壽(233—297年),字承祚,西晉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他少好學,師事同郡學者譙周,在蜀漢時任觀閣令史。當時,宦官黃皓專權,大臣都曲意附從。

陳壽因為不肯屈從黃皓,所以屢遭遣黜。入晉以後,歷任著作郎、治書待御史等職。280年,晉滅東吳,結束了**局面。

陳壽當時四十八歲,開始撰寫《三國志》。

陳壽是晉臣,晉是承魏而有天下的。所以,《三國志》便尊魏為正統。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

記劉備則為《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這是編史書為政治服務的一個例子,也是《三國志》的一個特點。

陳壽雖然名義上尊魏為正統,實際上卻是以魏、蜀、吳三國各自成書,如實地記錄了三國鼎立的局勢,表明了它們各自為政,互不統屬,地位是相同的。就記事的方法來說,《先主傳》和《吳主傳》,也都是年經事緯,與本紀完全相同,只是不稱紀而已。陳壽這樣處理,是附合當時實際情況的,這足見他的卓識和創見。

《三國志》總起來說記事比較簡略,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陳壽是三國時人,蜀國滅亡時三十一歲。他所修的《三國志》在當時屬於現代史,很多事是他親身經歷、耳聞目見的,比較真切,按說是有條件蒐集史料的。

但因為時代近,有許多史料還沒有披露出來;同時,因為恩怨還沒有消除,褒貶很難公允,也給材料的選用和修史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從魏、蜀、吳三書比較來看,《蜀書》僅得十五卷,較魏、吳兩書更簡。這大概是魏、吳兩國的史料多於蜀的原故。陳壽寫《三國志》時,魏國已有王沈的《魏書》,吳國也有韋昭的《吳書》可作參考,這給陳壽蒐集史料提供了極大方便。

而蜀漢既沒有史官,也沒有現成的史書可借鑑,蒐集史料就非常困難。陳壽費了很大氣力,連一些零篇殘文也注意搜尋,《蜀書》才僅得十五卷之數。《蜀書》中的許多重要人物的事蹟,記載都十分簡略,可見蜀漢的史料是相當缺乏的。

另外,因為政治上的原因,陳壽也可能捨棄了一些材料,如牽涉到司馬懿的一些不光彩的事,不便寫,只好捨棄了。

陳壽所著的《三國志》,與前三史一樣,也是私人修史。他死後,尚書郎範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豔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

」由此可見,《三國志》書成之後,就受到了當時人們的好評。陳壽敘事簡略,三書很少重複,記事翔實。在材料的取捨上也十分嚴慎,為歷代史學家所重視。

史學界把《史記》、《漢書》、《後漢書》和《三國志》合稱前四史,視為紀傳體史學名著。

但是,唐朝房玄齡等奉詔撰寫的《晉書·陳壽傳》,在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的同時,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

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

議者以此少之。」

《晉書·陳壽傳》關於陳壽索米的這條史料,只有少數幾位史學家如北周的柳虯、唐朝的劉知幾等相信,而多數的史學家則認為這條史料不合事實,是假的。清朝的潘眉在《三國志考證》中指出:「丁儀、丁廙,官不過右刺奸掾及黃門侍郎,外無摧鋒接刃之功,內無升堂廟勝之效,黨於陳思王,冀搖冢嗣,啟釁骨肉,事既不成,刑戮隨之,斯實魏朝罪人,不得立傳明矣。

《晉書》謂索米不得不為立傳,此最無識之言。」趙翼在《廿二史札記》中也指出:《晉書》謂「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

此真無識之論也。亮之不可及處,原不必以用兵見長。觀壽校定《諸葛集》,表言亮科教嚴明,賞罰必信,無惡不懲,無善不顯,至於吏不容奸,人懷自勵。

至今樑、益之民,雖《甘棠》之詠召公,鄭人之歌子產,無以過也。又《亮傳》後評曰:亮之為治也,開誠心,布公道,善無微而不賞,惡無纖而不貶。

終於邦域之內,鹹畏而愛之,刑政雖峻而無惡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勸戒明也。其頌孔明可謂獨見其大矣。」由此可見,《晉書》貶陳壽之說,實為不實之詞,不可盡信。

然而,《三國志》也有其不足之處,不可不注意。在敘事時,除了在某些人的紀和傳中有矛盾之處外,其最大的缺點,就是對曹魏和司馬氏多有迴護、溢美之詞,受到了歷代史學家的批評。另外,全書只有紀和傳,而無志和表,這是一大缺欠。

《三國志》成書之後,由於敘事過於簡要,到了南朝宋文帝時,著名史學家裴松之便為其作注,又增補了大量材料。

裴松之(372—451年),字世期,南朝宋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東晉時歷仕零陵內史、國子博士等。入宋後任中書侍郎。

宋文帝以陳壽所著《三國志》記事過簡,命他為之作補註。為了註釋《三國志》,他收集了三國時期的原始材料達一百五十多種,博引各家著作的原文,註文字數約超過原文的三倍。他注《三國志》的重點是補闕和糾謬。

正如他在《上三國志注表》中所說:「壽所不載,事宜存錄者,則罔不畢取以補其闕;或同說一事而辭有乖雜,或出事本異,疑不能判,並皆抄納,以備異聞;若乃紕繆顯然,言不附理,則隨違矯正以懲其忘;其時事當否及壽之小失,頗以愚意有所論辯。」

裴注的最大特點,就是廣採博引,極大地豐富了原書的內容。特別是他所引用的原始材料今天大部分已經亡失,幸而保留在裴注中,因而史料價值就非常珍貴。我們在讀《三國志》時,一定要把裴松之的註文當作正文來讀。

魏、蜀、吳三書,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

2樓:邢逍緣

《三國志》(陳壽著) 《裴松之注三國志》 《魏略》(魚豢著) 《九州春秋》( 司馬彪著) 《吳書》(韋昭著) 《後漢書》(范曄著) 《魏書》(王沈著) 《典略》(魚豢著) 《漢末英雄記》(王粲著) 《三輔決錄》(趙岐著) 《漢晉春秋》(習鑿著)《曹瞞傳》 郭頒《世語》袁瑋《獻帝春秋》張璠《漢紀》《魏武故事》 孫盛《魏氏春秋》《獻帝起居注》傅玄《傅子》衛恆《四體書勢序》皇甫謐《逸士傳》樂資《山陽公載記》 孔衍《漢魏春秋》《獻帝傳》 袁巨集《漢紀》 魏文帝《典論》《博物志》顧愷之《啟蒙注》 幹寶《晉紀》 孫盛《魏世譜》 傅暢《晉諸公贊》 《楚國先賢傳》 《靈帝紀》 《獻帝紀》 華嶠《漢書》 謝承《後漢書》 《漢末名士錄》 《先賢行狀》 司馬彪《戰略》 《零陵先賢傳》 摯虞《文章志》 徐眾《三國評》 《晉陽秋》 《魏名臣奏》 陸機《晉惠帝起居注》 張隱《文士傳》 《魏末傳》 皇甫謐《列女傳》 荀綽《冀州記》 張衡《文士傳》 《(荀)彧別傳》 《荀氏家傳》 《袁氏世紀》 《(鄭)玄別傳》 王隱《晉書》 《(邴)原別傳》 杜恕《家戒》 《高士傳》 《庾氏譜》 陸氏《異林》 華嶠《譜敘》 胡衝《吳歷》 虞溥《江表傳》 《列異傳》 《(王)朗家傳》 《王朗集》《(程昱子)曉別傳》 《(孫)資別傳》 《孫氏譜》 司馬彪《序傳》 杜氏《新書》 孫盛《異同雜語》 王隱《蜀記》 陰澹《魏紀》 劉向《說苑》 《(曹植子)志別傳》 嵇氏譜》 摯虞《決疑要注》 《文章志》 荀勖《文章敘錄》 虞預《晉書》 劉向《新序》 《(劉)廙別傳》 《劉氏譜》 《陳氏譜》 《汝南先賢傳》 《王氏譜》 《陳留耆舊傳》 《郭氏譜》 《胡氏譜》 《(胡)嘏別傳》 荀綽《兗州記》 《(華)佗別傳》 《(管)輅別傳》 陳壽《益部耆舊傳》 常璩《華陽國志》 譙周《蜀本紀》 《諸葛亮集》 孫盛《蜀世譜》 《崔氏譜》 習鑿齒《襄陽記》 袁孝尼《袁子》 《諸葛氏譜》 《晉百官表》 《趙雲別傳》 張勃《吳錄》 蔣濟《萬機論》 《曹公集》 劉向《七略》 《河圖括地象》 《帝王世紀》 揚雄《方言》 蘇林《漢書音義》 《越絕書》 《桓譚新論》 《(費)禕別傳》 殷基《通語》 《會稽邵氏家傳》 《會稽典錄》 虞喜《志林》 應劭《風俗通》 環氏《吳紀》 陸氏《世頌》 《(陸)機、雲別傳》 王隱《交廣記》 《(諸葛)恪別傳》

3樓:赫舍裡容弦

裴注《三國志》、部分《後漢書》、部分《資治通鑑》

4樓:冒牌天神阿查

三國志(陳壽寫) 不是三國演義

三國志誰寫的

5樓:

《三國抄

志》的作者是西晉初的陳bai壽。

《三du國志》是一部記載魏zhi

、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紀傳體國

dao別史。其中,《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共六十五卷。記載了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

6樓:123糖糖喲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6261696475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366303831

《三國志》是由西晉史學家陳壽所著,記載中國三國時期的魏、蜀、吳紀傳體國別史,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書》、私撰的魚豢《魏略》、官修的韋昭《吳書》,此三書當是陳壽依據的基本材料。

蜀國無史官一職,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

三國志最早以《魏書》、《蜀書》、《吳書》三書單獨流傳,直到北宋鹹平六年(2023年)三書才合為一書。

《三國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為特殊的一部,因為其過於簡略,沒有記載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沒有記載經濟、地理、職官、禮樂、律歷等的「志」,不符合《史記》和《漢書》所確立下來的一般正史的規範。

作品簡介:

《三國志》全書一共六十五卷,《魏書》三十卷,《蜀書》十五卷,《吳書》二十卷。《三國志》名:為志其實無志。

魏志有本紀,列傳,蜀,吳二志只有列傳,陳壽是晉朝朝臣,晉承魏而得天下,所以《三國志》尊魏為正統。

《三國志》為曹操、曹丕、曹叡分別寫了武帝紀、文帝紀、明帝紀;而《蜀書》則記劉備為先主傳、劉禪為後主傳;孫權稱吳主傳,記孫亮、孫休、孫皓為三嗣主傳。均只有傳,沒有紀。

從篇幅來看,《魏書》約佔全書的二分之一,《吳書》約佔三分之一,《蜀書》約佔將近四分之一,這可能與史料的多少有關。

在陳壽撰《三國志》以前,已經出現了一些有關魏、吳的史作,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等,可供陳壽參考取材。但蜀漢不像魏、吳二國設有史官,這造成了蜀漢史料的缺乏。

注者介紹:

裴松之(372-451),字世期,河東聞喜(今山西聞喜)人。裴松之士族出身,祖父裴昧官居光祿大夫,父裴圭曾任正員外郎。裴松之從小喜愛讀書,8歲時已熟知《論語》《詩經》諸書。

後博覽典籍,學識日進。

晉孝武帝太元十六年(391),裴松之任殿中將軍,時年20歲。晉安帝隆安二年(398),其舅父豫州刺史庾楷聯合兗青二州刺史王恭等攻打建康。

兵敗,庾楷投奔夏口的桓玄。庾楷推薦裴松之擔任新野太守。裴松之考慮風險過大,遲遲不肯動身。不久,軍閥火拼,庾楷死於桓玄之手。裴松之免去了一場殺身之禍。

義熙初,裴松之先後擔任員外散騎侍郎,吳興故鄣縣縣令等職,後升調回朝廷,改任尚書祠部郎。

義熙十二年(416),太尉劉裕率軍北伐。裴松之時任司州主簿隨軍北行。劉裕十分賞識裴松之,贊他有「廟廊之才」,將他轉任治中從事史。

晉軍佔洛陽後,劉裕委任之為封國世子洗馬。裴松之成為劉裕集團中的重要成員。

三國真實歷史,三國演義是真實歷史嗎

三國志 陳壽 三國志 一書,記事始於漢少帝光熹元年 189年 董卓亂政,止於西晉太康元年 280年 孫吳滅亡,前後90餘年。著重於史實的記錄,少虛構而多真實,以嚴謹和系統的態度向後人展示了一幅群雄逐鹿鬥智鬥勇的歷史全景畫,亦兼顧於人物的刻畫和情節的發展,將歷史不著痕跡揉入 情節發展中,以較中立的態度...

三國演義有多少是虛構的??三國演義是真實的嗎?

大約百分之三十吧!歷史事件大多都有,但主人公卻變了,比如火燒博望坡是劉備,演義裡卻寫的諸葛亮,另外作者的思想也是擁劉反曹的,攙雜了個人情感。其實有很多,最出名的有 小霸王怒斬于吉,左慈擲杯戲曹操,卜周易管輅知機,玉泉山關公顯聖。三分虛構七分真實。三國演義是真實的嗎?三國演義 全名為 三國志通俗演義 ...

三國時夷陵之戰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

赤壁之戰曹操7萬 別驚訝,曹操南征荊州時,從十五六萬北方軍人中抽調出步兵八萬人 騎兵一萬餘人,但調集來南征的軍隊沒有全部都參戰。旱路運輸限制了出戰的兵力。在一條線上,上限兵力只能是五六萬,超過此數,不僅道路擁塞,後勤也無法保障。至於荊州兵,總數或許可達七八萬,但長沙 桂陽 零陵 武陵等南四郡僅僅被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