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書」中的 大學 是什麼意思,四書中《大學》為什麼取名叫「大學」,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2021-05-08 16:23:01 字數 4151 閱讀 9909

1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是一篇論述儒家修身治國平天下思想的散文,原是《小戴禮記》第四十二篇,相傳為曾子所作,實為秦漢時儒家作品,是一部中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著作。

經北宋程顥、程頤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學章句》,最終和《中庸》、《論語》、《孟子》並稱「四書」。宋、元以後,《大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中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擴充套件資料:

《大學》提出的是「三綱領」(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和「八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強調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為了治國平天下,說明治國平天下和個人道德修養的一致性。

《大學》全文文辭簡約,內涵深刻,影響深遠,主要概括總結了先秦儒家道德修養理論,以及關於道德修養的基本原則和方法,對儒家政治哲學也有系統的論述,對做人、處事、治國等有深刻的啟迪性。

作品影響:

1、正面

《大學》作為《禮記》中的一篇,它對於漢儒的思想有直接的啟發。特別是到宋**學勃興後,藉助科舉的力量,又使它發揮了極大的作用,宋以後幾乎每一個讀書人都受到《大學》的影響。

《大學》強調了學習者自身道德修養的提高,還強調了對社會的關心和參與精神,對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與促進社會發展都具有積極意義。

《大學》所提出的「修、齊、治、平」思想,幾乎成為讀書人的唯一標準理想。這種思想主張積極人世,注重自身修養,關心人民疾苦,努力改善民生,維護社會安定,擁護統一,對社會的繁榮穩定發揮了重要作用

2、負面

《大學》把人的思想束縛在儒家的思維範圍之中,給古代文人帶來思想僵化的缺點。在中國古代,一個人如不按照「修、齊、治、平」這條線路來走,輕則斥之為不成才,重則為離經叛道,大家群起而攻之,使文人輕易不敢背離。

從這個思維模式教育出來的人,雖然有「達則兼濟天下」的信念,但他們的最終目標是為最高統治者服務的,讓百姓過上好日子並不是他們的最終目標,只是維護統治階級的統治手段。

在這種思想指導下,如果百姓與統治者利益發生衝突,只能是犧牲百姓的利益。因此儒家思想上帶有一些奴性。

2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

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

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

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

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怎樣治理國家呢?

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其實還是一部書罷了

四書中《大學》為什麼取名叫「大學」,這兩個字是什麼意思?

3樓:莎莎老師

「大學」是對「小學」而言,是說它不是講「詳訓詁,明句讀」的「小學」,而是講治國安邦的「大學」。「大學」是大人之學。

《大學》為「初學入德之門也」。經一章提出了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三條綱領,又提出了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八個條目。八個條目是實現三條綱領的途徑。

在八個條目中,修身是根本的一條,「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十章分別解釋明明德、新民、止於至善、本末、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明明德是指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新民是指讓人們革舊圖新。止於至善是指要達到最好的境界。本末是指做事要分清主次,抓住根本。

格物致知是指窮究事物的原理來獲得知識。誠意就是「勿自欺」,不要「掩其不善而著其善」。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心思。

修身就是加強自身修養,提高自身素質。齊家就是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家族。治國平天下是談治理國家的事。

怎樣治理國家呢?首先要作表率;自己討厭的,不加給別人;要得眾、慎得、生財、舉賢。「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見賢能舉,舉而能先。

四書中《大學》的內容是什麼?

《四書五經》中《大學》的全文翻譯?

4樓:

四書:《論語》《孟子》《大學》《中庸》

五經:《詩經》《尚書》《禮記》《周易》《春秋》

你好,我的答案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所幫助!

《四書五經》裡《大學》的內容??

5樓:淘汰

《大學》「三綱領」與「八條目」應為一個整體,這是理解《大學》的關鍵。「三綱領」中的「明明德」主要是指「修身」而言,而「止於至善」則是指「明明德於天下」,即天下人皆能修其身。朱熹改「親民」為「新民」並非無據,這可以由郭店竹簡及《大學》的思想得到證明。

「八條目」以修身為界可以劃分為兩個部分,「正心、誠意、格物、致知」四項乃是修身的工夫,它與後者是一種交叉的關係,而不是並列的關係,「八條目」嚴格說來應為「四條目」;

《大學》強調「以修身為本」,主張由修身達到天下的平治,這種由「內聖而外王」的實踐方法顯然直接影響到孟子,而與荀子關係不大。孟子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詩云:『刑於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

」(《孟子·梁惠王上》)以及「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公孫丑上》)正是對前者的發展;荀子雖然也講修身,但他所謂的修身主要是通過實踐外在的禮儀來完成,是由「立外王而成就內聖」(20),與《大學》思路並不相同;

《大學》講「正心」,以「正心」為修身的主要手段,而「正心」又包括「誠意」與「致知」兩個方面,「誠意」由內而外,「誠於中,形於外」,表現為內在自覺活動;而「致知」前面說過,主要是對禮的知,它由外而內,以外在的「知」(禮)使心得到充實、安頓;

《大學》的心似具有道德心與認知心的雙重內含,前者影響了孟子,後者則啟發了荀子;

《大學》以「明明德於天下」為「至善」,把最高的價值追求落實在天下每個人的「明德」之中,使其內在化、精神化,這顯然與思孟一派關係密切,而與荀子重視外在的制度禮儀,以「禮義法度」為最終的歸宿有所不同;

《大學》的思想雖具有二元的傾向,對以後孟子、荀子均有所影響,但就其思想的主要性格而言,似與思孟一派關係更近,將其看作思孟學派的一個環節可能更為合適。

古文中「大學」的意思

6樓:匿名使用者

在這裡指成為一個有學問的人。

【詞語】:大學

【注音】:dà/dài/tài xué

【釋義】:①儒家基本經典之一。原為《禮記》中的一篇。

相傳為曾子作,近代許多學者認為是秦漢之際儒家作品。全面總結了先秦儒家關於道德修養、道德作用及其與治國平天下的關係。南宋朱熹把它與《論語》、《孟子》、《中庸》合稱為「四書」。

②實施高等教育的機構。分為綜合大學、專科大學或學院。通常設有許多專業,再由幾個相近的專業組成系。

有的還設有專修科、學院或研究生院(部)。主要培養本科生,有的還培養大專生或研究生。

7樓:匿名使用者

太學。太學是中國古代**官學,為中國古代教育體系中的最高學府。

儒家經典四書之一的《大學》。《大學》是儒家經典《四書》之一。

有學問的人。

這裡指有學問的人,出自《西京雜記·卷二》「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8樓:匿名使用者

大學》:《大學》原本是《禮記》中一篇,在南宋前從未單獨刊印。傳為孔子**曾參(前505—前434)作。

自唐代韓愈、李翱維護道統而推崇《大學》(與《中庸》),至北宋二程百般褒獎宣揚,甚至稱「《大學》,孔氏之遺書而初學入德之門也」,再到南宋朱熹繼承二程思想,便把《大學》從《禮記》中抽出來,與《論語》、《孟子》、《中庸》並列,到朱熹撰《四書章句集註》時,便成了《四書》之一。按朱熹和宋代另一位著名學者程頤的看法,《大學》是孔子及其門徒留下來的遺書,是儒學的人門讀物。所以,朱熹把它列為"四書"之首。

9樓:落櫻輕颺

這裡應該是指學識淵博的人

論語四書中如何理解「慎獨」,四書裡的《大學》哪一章提出了慎獨一說

四書中 大學 和 中庸 都有對慎獨的闡述。大學 小人閒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後厭然,掩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於中,形於外,故君子必慎其獨也。意思是 小人在家閒居時什麼壞事都可以做出來。當他們看到君子後,才會遮掩,藏匿他們的不良行為,表面上裝作善良恭順。別人看...

四書五經是什麼,四書五經分別是什麼?

1.四書 1.1 大學 1.2 中庸 1.3 論語 1.4 孟子 2.五經 2.1 詩經 2.2 尚書 2.3 禮記 2.4 周易 2.5 春秋 四書五經 是指著9本書 周易 尚書 詩經 禮記 左傳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四書 大學 中庸 論語 孟子 五經 詩 書 禮 易 春秋 四書 孟子,中庸,...

四書五經是指什麼,四書五經指的是什麼

四書五經是指什麼?星知計劃 四書五經是四書和五經的合稱,是中國儒家經典的書籍。四書指的是 論語 孟子 大學 和 中庸 而五經指的是 詩經 尚書 禮記 周易 和 春秋 簡稱為 詩 書 禮 易 春秋 在之前,還有一本 樂經 合稱 詩 書 禮 樂 易 春秋 這六本書也被稱做 六經 其中的 樂經 後來亡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