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時期如何分辨官級的大小,宋朝官服怎麼看官的大小

2021-05-05 09:45:57 字數 5159 閱讀 8760

1樓:綠綺湘靈

古代官服的顏色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

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緋袍。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只在帽頂及補服上分別品級。清代官服原則上都是藍色,只在慶典時可用絳色;外褂在平時都是紅青色,素服時:

改用黑色。

隋統一全國,一方面推行漢族已經形成的的服飾制度,另一方面也難以擺脫北族服飾形制的影響。隋煬帝制定了隋代官服制度,帝王將相各服其服。下令不準百姓服黃色衣裳,從此黃色也了皇帝專用的服色。

唐代衣冠服飾承上啟下,博採眾長,是中國古代服飾發展史上的重要時期。由於當時絲織業的發達,審美觀念的獨特,所以當時官服質地款式更加講究,襆頭形制富於變化,品色衣形成制度,胡服頗為流行,女服色彩豔麗。五代十國享祚日淺,服飾大體沿用唐代制度,但在首服上也略作變化。

宋代服裝

宋朝建隆二年頒佈了新的服飾制度。宋朝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朝的式樣,但各種的等級略有降低。

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朝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樑數做了改變,由二樑開始,直至五樑。元豐二年,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 從宋朝開始,**穿朝服,必戴方心圓領。

宋朝的常服繼承了唐朝的衣式,靠顏色區別品級。宋朝官服中變化最大的是襆頭。唐朝的軟襆頭在宋朝變成了硬胎硬腳的一種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狀。

胎架用鐵絲和竹篾製成,外面罩漆紗。**最常戴的是直腳襆頭。至於低階吏員和皁隸,服裝較為簡單,衣裾較短,衣袖較窄,戴的多是交腳襆頭。

宋朝歷史以平民化為主要趨勢,服裝也質樸平實,反映時代傾向。

宋代女子服裝分三種:一為自皇后、貴妃至各級命婦所用的"公服",一為平民百姓所用的吉凶服稱"禮服";一為日常所用的常服。

宋裝繼承唐裝,女服仍以衫、襦、襖、背子、裙、袍、褂、深衣為主。絕大部分是直領對襟式,無帶無扣,頸部外緣縫製著護領。服式採用衣袖相連的裁剪方式。

有的限於面料的幅寬,因而在衣片的背部或袖椿部分採用接縫和貼邊裝飾。單夾衣有前身短後身長的式樣,也有無袖的大背心式樣。出土的衣服都在領邊、袖邊、大襟邊、腰部和下襬部位分別鑲邊或繡有裝飾圖案,採用印金、刺繡和彩繪工藝,飾以牡丹、山茶、梅花和百合等花卉。

宋代品官制度基本上沿襲前代,因此宮中的官服也與前代相仿,分為朝服、祭服、公服、戎服、喪服和時服。朝服是紅衣紅裳,內穿白色羅質中單,外系羅料大帶,並有緋色羅料蔽膝,身掛錦綬、玉 、玉釧,下著白綾襪黑皮履。除這種朝服是統一樣式外,官職的高低是以搭配的不同來區別的。

主要是在有無禪衣(中單)和錦綬上的圖案上作級別變化。穿朝服時必戴"進賢冠"(一種塗漆的樑冠帽),"貂蟬冠"(又名"籠巾",是以藤絲編成形,上面塗漆的冠帽),獬豸冠(屬進賢冠一類)。

時服是按季節賜發給官臣的衣物。上至將相皇帝大將下至侍衛步軍,賜發的品種有袍、襖、衫、袍肚、褲等。所賜之服大部分是織有鳥獸的錦紋。

宋時常服有如下幾種:

"袍"有寬袖廣身和窄袖窄身兩種型別,有官職的是錦袍,無官職的是白布袍。

"襦"、"襖"為平民日常穿用的必備之服。

"短褐"是一種既短又粗的布衣,為貧苦人服。

" 衫",這是一種裳下襬接一橫 的男人長衫。

"裳",沿襲上衣下裳的古制。是冕服、朝服或私居服的式樣。宋時也有上衣下裳的穿法。男子也穿用對領鑲黑邊飾的長上衣配黃裳。居家時不束帶,待客時束帶。

"直裰"是一種比較寬大的長衣。由於下襬無衩而背部卻有中縫而稱"直裰"。

"鶴氅",寬長曳地,是一種用鶴毛與其他鳥毛合捻成絨織成的裘衣,十分貴重。

此外宋代男式衣著,還有布衫和羅衫。內用的叫汗衫,有交領和頜領形式。質料很考究,多用綢緞、紗、羅。

顏色有白、青、皁(黑)、杏黃、茶褐等。襖的質料有布、綢、羅、錦、 絲和皮。襖的用色有青、紅、棗紅、墨綠、鵝黃等幾種。

貴族褲子的質地也十分講究,多以紗、羅、絹、綢、綺、綾,並有平素紋、大提花、小提花等圖案裝飾,褲色以駝黃、棕、褐為主色。

2樓:匿名使用者

附唐宋散階官品級表:

文官散階列表(括號前為唐、後為宋)

開府儀同三司(從一品)開府儀同三司

特進(正二品)特進

光祿大夫(從二品)光祿大夫

金紫光祿大夫(正三品)金紫光祿大夫

銀青光祿大夫(從三品)銀青光祿大夫

正議大夫(正四品上)正奉大夫

通議大夫(正四品下)中奉大夫

太中大夫(從四品上)太中大夫

中大夫(從四品下)中大夫

中散大夫(正五品上)中散大夫

朝議大夫(正五品下)朝奉大夫

朝請大夫(從五品上)朝散大夫

朝散大夫(從五品下)朝請大夫

朝議郎(正六品上)朝奉郎

承議郎(正六品下)承直郎

奉議郎(從六品上)奉直郎

通直郎(從六品下)通直郎

朝請郎(正七品上)朝請郎

宣德郎(正七品下)宣德郎

朝散郎(從七品上)朝散郎

宣義郎(從七品下)宣奉郎

給事郎(正八品上)給事郎

徵事郎(正八品下)承事郎

承奉郎(從八品上)承奉郎

承務郎(從八品下)承務郎

儒林郎(正九品上)儒林郎

登仕郎(正九品下)登仕郎

文林郎(從九品上)文林郎

將仕郎(從九品下)將仕郎

武官散階列表

驃騎大將軍(從一品)

輔國大將軍(正二品)

鎮軍大將軍(從二品)

冠軍大將軍、懷化大將軍(正三品上)

懷化將軍(正三品下)

雲麾將軍、歸德大將軍(從三品上)

歸德將軍(從三品下)

忠武將軍(正四品上)

壯武將軍、懷化中郎將(正四品下)

宣威將軍(從四品上)

明威將軍、歸德中郎將(從四品下)

定遠將軍(正五品上)

寧遠將軍、懷化郎將(正五品下)

遊騎將軍(從五品上)

遊擊將軍、歸德郎將(從五品下)

昭武校尉(正六品上)

昭武副尉、懷化司階(正六品下)

振威校尉(從六品上)

振威副尉、歸德司階(從六品下)

致果校尉(正七品上)

致果副尉、懷化中候(正七品下)

翊麾校尉(從七品上)

翊麾副尉、歸德中候(從七品下)

宣節校尉(正八品上)

宣節副尉、懷化司戈(正八品下)

禦侮校尉(從八品上)

禦侮副尉、歸德司戈(從八品下)

仁勇校尉(正九品上)

仁勇副尉、懷化執戟長上(正九品下)

陪戎校尉(從九品上)

陪戎副尉、歸德執戟長上(從九品下)

宋朝的品階勳爵及俸祿、磨勘制度

3樓:匿名使用者

當然看官服了,具體情況建議去百科搜尋

宋朝官服怎麼看官的大小

4樓:端木戀心

宋代以官服顏色來代表品級高低。紫色和紅色是三品以上**的服飾,所以稱為「滿朝朱紫貴」,藍色是四品官的服飾,五品為緋色,六七品官就是綠色和青色了。

宋朝官吏怎麼從官服上區分出品級

5樓:點點在心

中國古代官吏,穿著專門的公服坐堂辦公,宋代公服時常稱為常服,以公服上的不同顏色來區別職官身分等級。

1、七品以上綠色。

2、九品以上青色。

3、三品以上用紫。

4、五品以上用朱(即緋色)。

5、北宋神宗元豐年間(公元2023年至2023年)改為四品以上紫色,六品以上緋色,九品以上綠色。凡緋紫服色者都加佩魚袋。

擴充套件資料

一、公服。

1、公服是從北魏北齊至明朝的品官在公事、常朝、謁見、婚禮時所穿的一種漢服,服色有紫、朱、綠、青四等,相當於現在公務人員所穿的**。

2、由於省略了朝服許多繁瑣的掛佩,所以公服又有「從省服」之稱。如公服即比朝服少蔽膝、劍、綬諸物。明代由右衽圓領袍、紗帽襆頭、束帶組成,公服制度被日本、朝鮮等漢文化圈國家普遍採用。

二、公服簡介。

1、《北史·魏孝文帝紀》:「(太和)十年,夏四月辛酉朔,始制五等公服。」《資治通鑑·齊武帝永明四年》胡三省注:

「公服,朝廷之服。五等:朱、紫、緋、綠、青。

」隋唐以下,有朝服,有公服。

2、朝服亦稱具服,公服亦稱「從省服」。見《隋書·禮儀志七》。《新唐書·車服志》:「從省服者,五品以上公事朔望朝謁,見東宮之服也。亦曰公服。」

三、公服品級。

1、唐宋公服,一至五品官公服,以單衣、白裙襦、革帶、假帶、方心、紛、鞶佩和烏皮履等組成,六品以下,則不用紛、鞶是「從省」,和朝服相比,也無非是省去了蔽膝、佩綬佩劍等物。

2、自唐代始按一定的服色區別貴賤。《宋史·輿服志》:「凡朝服謂之具服,公服從省,今謂之常服。宋因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綠,九品以上服青。

3、在款式上,宋代公服與唐代稍有一些區別,如,雖然同用圓領,而宋代公服多用寬袖。宋元豐年間更定服制,公服只用三種顏色,四品以上用紫,六品以上用緋,九品以上用綠,取消了青色。

4、宋代承襲唐制,大體為三品以上**公服用紫色,五品以上用硃色(即緋色),七品以上綠色,九品以上用青色公服。

5、唐太宗貞觀四年定三品以上紫色,四品深緋,五品淺緋,六品深綠,七品淺綠,八品深青,九品淺青,流外官及庶人之服黃色。宋因唐制,公服以紫、緋、綠、碧分品秩。

6、宋代公服其時常稱為常服,形制為圓領的大袖袍衫,下加橫襴,腰束革帶,與襆頭,靴等物相配穿用。地位較低的官吏,其衣袖較窄。所持笏板亦須與服色相配,服緋色公服者用象牙為笏,服綠色公服者用槐木為笏。

6樓:匿名使用者

官服分顏色從唐朝開始:三品以上紫袍,佩金魚袋;五品以上緋袍,佩銀魚袋;六品以下綠袍,無魚袋。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

如任宰相而不到三品的,其官銜中必帶「賜紫金魚袋」的字樣;州的長官刺吏,亦不拘品級,都穿排袍唐朝官服分顏色: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緋袍;六品以下綠袍。官吏有職務高而品級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

這種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廢除,宋代的官服仍分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種。祭服維持唐代的式樣,但各種等級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樣仍與唐代朝服相同,僅將進賢冠的樑數做了改變,由二樑開始,直至五樑。

後,宋神宗廢除了隋唐以來依照**品級確定冠綬的規定,改由**職位決定服飾,共分為七等冠綬。從宋代開始,**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個上圓下方的飾物,叫作方心圓領。宋代的常服繼承了唐代的衣式,並和唐代一樣,常服靠顏色來區別品級。

宋朝和明朝時期的昏君皇帝都有誰,宋朝有幾個明君,昏君,暴君?

宋朝 宋徽宗趙佶 宋欽宗不能算 宋高宗趙構 宋光宗趙敦 宋理宗趙昀 宋度宗趙禥 明朝 明神宗朱翊鈞 明熹宗朱由校 其他皇帝都是性格原因 英宗廢除殉葬制度,非昏君所能為之。僅僅殺 錯于謙只是被人矇蔽所致 明武宗是性格原因 神宗雖迷通道教,但其治下人才輩,皆有所用,也非昏君所為者 滿意請採納 宋朝分為兩...

兩宋時期書院制度的影響有哪些,宋朝時期教育制度的宋朝著名書院

兩宋時期我國書院蓬勃發展起來,有數百所,幾乎達到了代替官學的地步,足以使官內學黯然失色。當時的容白鹿洞書院 嶽麓書院 應天府書院 嵩陽書院 石鼓書院 茅山書院等的社會功能尤其顯現,同時也標誌著書院作為一種教育制度已經在宋代形成。宋代以白鹿洞書院最為知名。白鹿洞書院位於江西廬山。此書院在宋初就得到了朝...

隋唐到宋朝城市建設格局的變化,與隋唐時期相比,宋代城市的基本格局發生了哪些變化

唐代有坊有市,涇渭分明,坊是居民區,市是商業活動區,商業活動區有著明確的時間限制。宋朝打破了坊和市的界限,店鋪可以隨處開設,商販可隨處設攤和沿街叫賣,也沒了時間限制。隋唐到宋朝城市建設格局的變化店鋪越來越密集一帶 一城 四鎮 多點 形成 一帶 四片 多點 的文化遺產保護規劃框架。一帶 為大運河 揚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