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母去世子嗣要守喪三年,這一習俗興起於什麼時候

2021-05-01 21:40:49 字數 3914 閱讀 1038

1樓:小飛居

守喪三年,這個習俗的形成主要是來自於春秋末期。這個習俗實際上是在很早就有的,當時並沒有形成一種習慣。

1、春秋習俗

春秋戰國初期雖然還沒有守喪的說法,但是當時人們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確實會通過飲食、哭泣、語言或者是衣服的方式來祭奠死者。所以說在春秋初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丁優的習慣。但是守喪三年這個約定俗成的做法的出現,還是源於儒家的興起。

儒家在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的時候還不是非常的出名。但是在春秋末期儒家思想已經日趨成熟,所以說信奉儒家思想的人就會很多。而且當時的儒家學者不和後世一樣只關注於名利官場,當時的儒家學者確確實實是為百姓民生而考慮的。

他們看到百姓因為自己的親戚或者是妻子婦女死亡之後而感到非常悲痛,所以就產生了為他們守孝的想法。儒家學者一般都非常的迂腐,所以他們為了最大程度地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悲痛,就決定了需要守孝三年。

2、儒家的宣揚

守孝這種做法實際上也是儒家學者為了傳揚儒家的文化,眾所周知,儒家文化一直都是海納百川的,所以說當儒家文化之中新增了守孝的概念之後,就更加的貼近民生,也會有更多的人願意去接受他的說法。

綜上所述,守孝三年的說法起源於春秋末期,是儒家學者為了能夠宣揚儒家文化而產生的一種概念型定義。

2樓:我是老夫子

「父母去世守孝三年」的古禮從何時開始,由什麼人制定已無考證。

父母去世後,子女為什麼要守孝三年呢?對此孔子曾提出過自己的看法,他在《論語》中這樣說到,「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也」,就是在強調「孝」是一切道德的根本。

孔子的**宰我提出守孝三年時間太久,不願對父母守「三年之喪」,孔子聽後,這樣解釋說「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父母對子女,不但有著親子的血緣關係,而且子女生下後,差不多三年的時間內,都是在父母的懷抱中長大的。父母不但養育了子女,而且還耗費心血、教育子女,直至其成家立業。

既然父母對子女有如此深厚的恩情,那麼子女為什麼不應該加倍予以報答呢?

3樓:吾家太陽女神

我也不知道這個你要清楚這個幹什麼呢?反正這就是一種習俗,有些人會遵守,有些人不會。這現在都已經是現代社會了,你要知道這個幹什麼的,如果你想要遵守的話也可以呀,那你就遵守好了,如果你不想遵守的話就算啦,其實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

4樓:揹著樹的蝸牛

這位朋友,這種孝道,應當是源自於儒家思想,應當是在戰國春秋時期就有了這樣是來緬懷我們家族的先人,這樣對於生者也是很好的安慰。但是如今的社會是沒有這樣的,因為是時代的進步,我們的思想也是在進步的,希望我的回答能給你幫助,祝你好運平安,幸福快樂。

5樓:這名字好記哦

春秋戰國初期雖然還沒有手上的說法,但是當時人們為了表達對死者的哀悼之情,確實會通過飲食哭泣還有語言衣服的方式來祭奠死者。所以說在最早春秋初期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丁優的習慣

6樓:洛陽花下少年郎

春秋戰國,但那時不是強制性的,只是提倡,其他門派都是持反對態度的,《墨子·節葬下》裡面就可以看出墨子是很反對的,而且據說也只有孔子**為其守孝做到了滿三年,其他沒有做到的例子,強制性明法規定是從漢武帝開始的,手打不易望採納

7樓:來自葛仙山體貼的麥兜

父母去世,子嗣守喪三年,這一習俗應該是起於商朝時期,春秋戰國時期經儒家思想而開始興起

8樓:風雪浴花

中國文化是建立在血緣上的文化,而血緣文化是建立在農耕經濟基礎上。

子曰:"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大意是指孩子三歲之後才離開父母的懷抱)。烏鳥尚能反哺,何況我們人呢?從儒家的孝悌思想來看更好理解。

9樓:

古代父母去世同意妖獸小三年這一吸血星期一什麼時候?我覺得這很早很早的時候就有這個習慣。

10樓:

老一輩都是這麼定的,一直傳到現在

11樓:

好像是商朝開始就有守喪。

父母去世之後兒女為什麼要守孝三年?

12樓:匿名使用者

早年在喪事中有許多陳規陋俗,守孝三年就是其一。

做官的要告「丁憂」回鄉守孝,孝服滿後再陳請復職。「三年」守孝中不能參加宴會應酬,夫婦不能**,家屬不能生孩子,否則經人告發就要辦罪。民間雖沒有這許多限制,但在守孝中是不能婚娶的,週年之內也不喜歡參加喜慶。

如遇必須婚娶的,可在百日之內操辦,叫做「借孝」。官家也有借孝之例,如當年曾國藩守孝掛帥,就是由咸豐皇帝下旨借孝的。 實際上在「三年」守孝之中,有逐漸淡化親屬思念的含意,由七七到六旬,由六旬到百日,由百日到週年,由週年到三年,逐漸拉長,也就逐漸淡忘。

最後只有每年的「忌辰」(逝世紀念日了)。

13樓:戴首聖

孩子們生下了三年,才能稍離父母的懷抱;所以子女為父母守孝三年,乃是天下大家共同遵行的道理!

14樓:擺渡達人

為什麼是「三年」?——論語中數字化問題研究!

希望對你的問題有所解釋

15樓:隆吾蝟

槍神趙雲說「因為三是虛數,是指盡心就行 後來演變成真的三年」是非常正確的。《論語》形容1個人孝就看其是否「3年無改父之志」,是虛指,長時間的意思,後人慢慢就成習慣了。其實3年太長,人生有幾個3年啊,父母想必也不願意看自己兒女大好時光耗在這上面…

16樓:槍神趙雲

因為三是虛數,是指盡心就行

後來演變成真的三年

17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種習俗,以表達對去世的親人的哀思。

古時候為什麼要為父母守孝三年

18樓:匿名使用者

(1)孔子認為,守喪三年並不是禮的要求,而是個人之仁心的要求。君子在父母去世的時候,心情是悲痛的,而吃美味的食物,穿華麗的衣服追求的是快樂,這與悲痛的心情相矛盾,因此在守喪期間追求快樂,心不會安,而只有痛哭悲傷,內心才會安寧,才能滿足幸福。

(2)孝子要怎麼樣守孝

儒林學案(1)——宰我論禮

宰我問:「三年之喪,期已久矣。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

舊谷既沒,新谷既升,鑽燧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錦,於女安乎?

」曰:「安。」「女安則為之。

夫君子之居喪,食旨④不甘,聞樂不樂,居處不安,故不為也。今女安,則為之!」宰我出,子曰:

「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後免於父母之懷,夫三年之喪,天下之通喪也。予也有三年之愛於其父母乎?」

19樓:匿名使用者

那時候人都孝順,現在不行了。

守孝27個月的來歷 45

20樓:匿名使用者

按照中華民族傳統習俗,對故人的祭奠總的來說,包括喪、葬、服、守(守孝三年,實際操作多為二十七個月)等四方面。

21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所謂守孝三年,三年其實是指時間在跨度上跨越了三個年頭,要是累計起來,其實只有二十五個月多。

古代父母死後如何守孝?有哪些風俗?

父親去世子女要守孝三整年嗎?

22樓:我的人生巔峰

去世後搞形式上的守孝是多餘的,要盡孝必須在他生前盡到關心、照顧、陪伴的義務。

23樓:月光下的星期

時代不同了,傳統的觀念也需要更新的,沒必要,心理有老人就行了。

24樓:寂寞悲傷單身男

是的!三年內不能結婚

父母去世,子女怎樣繼承房產

父母去世子女繼承房產順序如下 1 有遺贈撫養協議的,其效力最高,按遺贈撫養協議進行繼承 2 沒有遺贈撫養協議,但有遺囑的,其效力次之,按遺囑進行繼承 3 沒有遺贈撫養協議和也沒有遺囑的,按照法定繼承的順序進行繼承。繼承應當在被繼承人 在房產繼承中就是遺留下房產的人 死亡後才能發生。繼承遺產的人應當是...

父母先去世,子女後去世可以葬在父母墳上頭嗎

父母先去世的,子女後去世的,按照講究一般子女是不能埋葬在父母的上頭的,一般都是在父母的腳下。父母先去世,兒媳以後去世了可以安葬在父母墳地上方嗎?按著喪葬習俗,這是絕對不可以的 一般墳塋名堂朝向西南和東南,兒媳的墓穴只能在公婆的下方也就是西南或東南方位,就是公婆的腳下位置。父母先後去世,葬在公墓,不是...

父母往生子女要陪伴嗎,父親去世子女要守孝三整年嗎

你是不是想寫父母獨生子女需要陪伴嗎?我覺得是需要的。阿彌陀佛如果會引起父母情執,就不要在父母房間裡,在房間外助念就可以,請專門的人去房間內或合適地方助念 問 在什麼狀況下,助念時要把亡者與家屬隔離?淨空法師答 唸佛的人,即使在生的時候,功夫念得不錯,往生家親眷屬不懂這個道理,在旁邊又哭又叫,容易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