邊塞詩人的磅礴大氣,王昌齡的邊塞詩體現了怎樣的家國情懷

2021-05-01 13:58:02 字數 4177 閱讀 3099

1樓:

唐朝是詩歌發展最為鼎盛的時代,詩歌見證著大唐的繁華,也見證著它的興衰,在這個時代,有無數的優秀詩人湧現在中國的歷史上,也有無數經典的詩歌流傳至今經久不衰。在唐詩裡,流傳著許多流派,也湧現了各式各樣人與詩。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詩派,以王勃駱賓王為代表的初唐四傑,以李白杜甫為代表的詩歌高度,還有以王昌齡為代表的邊塞詩派,他們用自己的筆書寫了大唐傳奇,描繪了盛世唐朝的壯觀與繁榮,這都是屬於大唐的氣魄與氣象!

唐朝的邊塞詩寫得非常好,在邊塞詩裡,不僅有著壯觀而遼闊的美景,更有著恢弘而大氣的情感,有著英雄人物的家國情懷,帶著蒼涼的渾厚,或許會回望歷史,但也是借古嘆今。遙望戰場,是保家衛國的雄心壯志,是建功立業的男兒理想,更是為國捐軀的英勇奉獻。而王昌齡,更是這類詩歌最傑出的代表人物。

王昌齡,字少伯,是盛唐著名的邊塞詩人,他的邊塞詩意境深遠,含義豐富,語言大氣而磅礴,是典型的盛唐氣象。他的一生比較曲折,早年家境貧寒,直到三十歲時才進士及第,而在及第之前,他也曾投筆從戎,見識過邊關的風土人情,也見識了邊關的殘酷與壯觀,他的一系列著名的邊塞詩大都出於此時,也由此奠定了他邊塞詩人的稱號。或許優秀的人總是心心相惜的吧,王昌齡與許多著名的詩人都交好,如李白、孟浩然、王維,還有岑參王之渙這樣和他同屬一類的邊塞詩人。

而王昌齡在這些優秀的人當中,也毫不遜色,他以七絕見長,所以也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其實如果你讀過王昌齡的詩就會知道,他著名的幾首詩都是七言絕句,所以對於這個稱號,王昌齡是當仁不讓的。

讀王昌齡的詩,你會有一種很惆悵卻又很亢奮的感覺,惆悵於戰爭,也亢奮於戰爭。就拿《出塞》來說:「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

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時代在不斷變遷,可邊關始終不能永久的保持和平,漢朝時有將軍衛青守衛邊關,才使得匈奴不敢踏進我國邊境一步,詩人雖是寫邊塞詩,卻沒有對邊塞風光的描寫,而是從歷史的角度來借古詠今,意義深遠,惆悵於「萬里長征人未還」,也亢奮於「不教胡馬度陰山」。

《從軍行》是王昌齡最具代表性的邊塞詩,這一組詩共七首,講述的是王昌齡從軍經歷中的所見所感,最著名的莫過於第四首的那句「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這是王昌齡征戰沙場的決心與氣勢,體現的是邊塞士兵們的雄心壯志,還有濃濃的愛國情懷。熱血下的悲涼,戰爭的殘酷,士兵對家鄉的思念,都在這七首詩中被體現。

詩人用悲壯的豪情,譜寫了一組壯麗而瑰麗的詩篇,這也正是王昌齡的優秀之處。

王昌齡早年去戰場建功立業,形成了他灑脫豪邁的性格特點,後來進士及第,入了官場,也不曾改變,始終保持著一腔熱血,也有自己的堅持與操守,但這樣的性格或許並不適用於官場,所以他一再被貶,但即使如此,王昌齡也不曾改變初心,他在詩中所寫的「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就是他優秀品質的最真實寫照,那顆心如玉壺裡的冰,不曾被汙染,也不會被功名利祿染上塵埃。

其實王昌齡不僅邊塞詩寫得好,其閨怨詩也寫得很好,很難相信不是嗎,這是兩種相距甚遠的題材,但或許是因為王昌齡是寫邊塞詩的,所以註定了他的閨怨詩不同於其他人的,反倒是多了一種深遠的味道。王昌齡的閨怨詩是不同於晚唐五代時期花間詞派的詞風格的,人家寫閨怨,就只是單純寫婦女之愁,最多表達一下封建社會對婦女的**之深,但王昌齡的閨怨詩,卻是借女子之愁來表達更為深刻的意義,擴大了境界,延伸了範圍,如《閨怨》:「閨中**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上過戰場,中過進士,可王昌齡的一生還是坎坷的,最後還被人**致死。王昌齡是詩如其人,滿懷報效國家的熱血,最後卻只能在一聲聲嘆息中匆匆結束此生,他的人生豐富而充滿曲折,可到最終也沒能實現自己的理想,即使文武雙全,滿腹才華,奈何時運不濟,天妒英才,但不管怎樣,他都體現了一種不一樣的盛唐氣象,甚至在生命的末尾時刻還見證了一把朝代的衰落。

2樓:

好像體現了懷念家國的思念,也是對民族很重的感情的情懷

3樓:

一個邊塞詩人的磅礴大氣因為王昌齡體驗了愛國心切的心

4樓:櫻桃小碗的小號

體現了有廣大氣魄的家國情懷,是個非常有民族情懷的寫作手法。

5樓:來自鶴廬坦率的白蘿蔔

王昌齡意思是邊塞詩人,他始終想報效國家,為國家出力

6樓:匿名使用者

王昌齡的詩體現出了邊塞的景象以及自己對國家擔心的一種情懷。

7樓:同雁菱

體現一王昌齡的寬廣大氣的胸懷以及對國愛的熱愛之情

8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邊塞詩人的情懷對於這個國家來說都是非常大氣的一種表現他很愛國。

9樓:

王昌齡非常的愛國,寫出了對於國家的讚美對於國家的愛

邊塞詩人代表有哪些?

10樓:蘋果旺旺小饅頭

邊塞詩人代表有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具體介紹以下幾位:

1、高適

高適(704—765年),字仲武,號達夫,宋州宋城(今河南省睢陽市)。唐朝時期大臣、詩人,安東都護高侃之孫。永泰元年(765年),去世,時年六十二歲,追贈禮部尚書,諡號為忠。

作為著名邊塞詩人,高適與岑參並稱「高岑」,與岑參、王昌齡、王之渙合稱「邊塞四詩人」。

2、岑參

岑參(718年-769年),荊州江陵(今湖北省江陵縣)人或南陽棘陽(今河南省南陽市)人,唐代詩人,與高適並稱「高岑」。文學創作方面,岑參工詩,長於七言歌行,對邊塞風光,軍旅生活,以及異域的文化風俗有親切的感受,邊塞詩尤多佳作。

3、王昌齡

王昌齡 (698—757),字少伯,漢族,河東晉陽(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說京兆長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邊塞詩人。

王昌齡與李白、高適、王維、王之渙、岑參等人交往深厚。其詩以七絕見長,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邊塞所作邊塞詩最著,有「詩家夫子王江寧」之譽,又被後人譽為「七絕聖手」。

4、王之渙

王之渙(688—742),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字季凌,漢族,薊門人,一說晉陽(今山西太原)人。性格豪放不羈,常擊劍悲歌,其詩多被當時樂工制曲歌唱。名動一時,他常與高適、王昌齡等相唱和,以善於描寫邊塞風光著稱。

其代表作有《登鸛雀樓》、《涼州詞》等。

5、李頎

李頎(690—751),字、號均不詳,漢族,郡望趙郡(今河北趙縣),河南潁陽(今河南登封)一帶人,唐代詩人。李頎擅長七言歌行,邊塞詩,風格豪放,慷慨悲涼,與王維、高適、王昌齡等人皆有唱和。

11樓:匿名使用者

邊塞詩人是指古代以邊疆地區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寫作的詩人。邊塞詩人多以詩歌描寫遍地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反映塞上戰爭和軍旅生活。

邊塞詩人的傑出代表有高適、岑參、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

12樓:匿名使用者

1、邊塞詩人最有名的代表當屬高適和岑參。另外還有李頎、王昌齡、王之渙、王翰等。

2、名詞解釋:

邊塞詩:是以邊疆地區漢族軍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的詩。一般認為,邊塞詩初步發展於漢魏六朝時代,隋代開始興盛,唐即進入發展的**時代。

邊塞詩人:是古代以邊疆地區生活和自然風光為題材寫作的詩人。邊塞詩人多以詩歌描寫遍地的山川景物,風土人情,反映塞上戰爭和軍旅生活。

3、產生原因:

(1)由於邊事和外事的增多,不少文人到邊塞尋求建功立業的機會:

(2)有些文人嚮往邊塞風光和塞外生活,有機會到邊地漫遊:

(3)有些詩人對朝廷的窮兵黷武不滿。

4、代表作品:高適《燕歌行》、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 《走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李白的《關山月》、《塞下曲》六首、《戰城南》、《北風行》等,杜甫的《兵車行》、《前出塞九首》、《後出塞六首》等。

另外一些詩人也有邊塞詩的名篇傳世,如王昌齡的《出塞》、《從軍行》,王之渙的《出塞》,王翰的《涼州詞》。盛唐詩成為邊塞詩創作的頂點。唐朝的王維是邊塞詩的代表詩人。

(王維的《使至塞上》、《老將行》等)此後中晚唐並沒有出現邊塞詩的大家。但題材有所擴充套件。

13樓:阿介

邊塞詩人代表有高適、岑參、李頎、趙郡、王昌齡

14樓:蕭君紫

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崔顥、王維等人

真正的代表人物則是高適、岑參

15樓:匿名使用者

邊塞詩人中最有代表性的詩人是高適和岑參, 王之渙 王昌齡

16樓:00燦若夏花

比較熟的有唐朝的高適,岑參,王昌齡還有王翰

唐代邊塞詩人有誰

王昌齡 699 757 字少伯,京兆長安 今陝西省西安市 人,一說太原 今山西省太原市 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後代稱為 詩家天子 七絕聖手 他的七絕與李白的並稱為 雙璧 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他的閨怨,宮怨詩也有很多佳作.現存王昌齡詩18...

邊塞詩人報幾個名來,謝

王昌齡 699 757 字少伯,京兆長安 今陝西省西安市 人,一說太原 今山西省太原市 人.唐代著名邊塞詩人.他擅長七言絕句,後代稱為 詩家天子 七絕聖手 他的七絕與李白的並稱為 雙璧 作品多寫邊塞,送別,氣象雄渾,情意雋永,語言精煉生動,音律鏗鏘悠揚.他的閨怨,宮怨詩也有很多佳作.現存王昌齡詩18...

求氣勢磅礴的詩,要那種邊塞打仗的

江城子 密州出獵 蘇軾。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古詩今譯 讓老夫也暫且抒發一回少年狂,左手牽著黃狗,右臂託著蒼鷹。頭上戴著錦緞帽子,身上穿著貂皮大衣,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