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論語的成語,出自論語的二十個成語

2021-05-01 06:53:35 字數 8273 閱讀 8625

1樓:匿名使用者

中有的的成語,有的是常用的短語,有的現在的意思已經偏離了原來的意思,有的是由原文引申出來的,還有的也許不是孔子第一次說的.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

犯上作亂

巧言令色

吾日三省吾身

言而有信

溫良恭儉讓

和為貴一言以蔽之

三十而立

四十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從心所欲(隨心所欲)

溫故知新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

見義勇為

是可忍,孰不可忍

既往不咎

盡善盡美

朝聞夕死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見賢思齊

父母在,不遠遊

朽木不可雕

聽其言,觀其行

無欲則剛

不恥下問

三思而後行

愚不可及

輕裘肥馬

文質彬彬

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舉一反三

臨事而懼

三月不知肉味

生而知之

三人行必有我師

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慼慼

人之將死,其言也善

任重道遠

死而後已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空空如也

循循善誘

欲罷不能

逝者如斯

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登堂入室(升堂入室)

過猶不及

克己復禮

非禮勿聽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死生有命,富貴在天

四海之內皆兄弟

**之美

察言觀色

以文會友

名正言順

一言興邦

欲速則不達

臨危授命(見危受命)

以德報怨

怨天尤人

仁人志士

殺身成仁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下不忍則亂大謀

當仁不讓

有教無類

道不同不相為謀

分崩離析

血氣方剛

殺雞焉用牛刀

色厲內荏

道聽途說

患得患失

飽食終日,無所用心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學而優則仕

天下歸心

出自論語的成語

2樓:夜璇宸

言必有中、來者可追、不恥下問、舉一反

三、空空如也、上智下愚、不知所措、言而有信、各不相謀

一、言必有中 [ yán bì yǒu zhòng ]

【解釋】:中: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譯文】:夫子要麼就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

二、來者可追 [ lái zhě kě zhuī ]

【解釋】:可追:可以補救。過去的事已無法挽回,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微子》:「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

【譯文】:過去的不能挽回彌補,但是未來的事還來得及趕上

三、不恥下問 [ bù chǐ xià wèn ]

【解釋】: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公冶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譯文】:他聰敏勤勉而愛好學習,又謙虛下問

四、既往不咎 [ jì wǎng bù jiù ]

【解釋】:咎:責怪。原指已經做完或做過的事,就不必再責怪了。現指對以往的過錯不再責備。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八佾》:「成事不說,逐事不諫,既往不咎。」

【譯文】:成功不高興,驅逐事件不勸諫,既往不咎

五、舉一反三 [ jǔ yī fǎn sān ]

【解釋】:反:類推。比喻從一件事情類推而知道其他許多事情。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

【譯文】:如果他不能舉一反三,就先不要往下進行了。

六、空空如也 [ kōng kōng rú yě ]

【解釋】:空空:誠懇,虛心。原形容誠懇、虛心的樣子。現形容一無所有。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罕》:「有鄙夫問於我,空空如也。」

【譯文】:有農夫問到我,一無所有的意思。

七、上智下愚 [ shàng zhì xià yú ]

【解釋】:智:聰明;愚:笨。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孔子認為他們都是先天決定,不可改變。

【出自】:戰國 孔子《論語·陽貨》:「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譯文】:孔子說,只有最聰明的人和最愚笨的人不能夠改變。

八、不知所措 [ bù zhī suǒ cuò ]

【解釋】:措:安置,處理。不知道怎麼辦才好。形容處境為難或心神慌亂。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子路》:「**無所措手足。」

【譯文】:所以人民沒有心神慌亂

九、言而有信 [ yán ér yǒu xìn ]

【解釋】:說話靠得住,有信用。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學而》:「與朋友交,言而有信。」

【譯文】: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

十、各不相謀 [ gè bù xiāng móu ]

【解釋】:謀:商量,計義。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辦事,不互相商量。

【出自】:春秋 孔子《論語·衛靈公》:「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

【譯文】:孔子說:『道不相同,不能相互商量

3樓:勵新霽萊湛

1、不恥下問;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不得其死;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不亦樂乎;《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不在其位,不謀其政;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從心所欲;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當仁不讓;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

"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惡衣惡食;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發憤忘食;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犯上作亂;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割雞焉用牛刀;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

"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好行小惠;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後生可畏;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裡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讚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誨人不倦;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惠而不費;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家喻戶曉;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見義勇為;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舉一反三;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理屈詞窮;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4樓:鮮于璣僑攸

【成語】:敏而好學

【注音】:mǐn

érhào

xué【釋義】:敏:聰明;好:喜好。天資聰明而又好學。

【成語】:溫故知新

【注音】:wēn

gùzhī

xīn【釋義】:溫:溫習;故:舊的。溫習舊的知識,得到新的理解和體會。也指回憶過去,能更好地認識現在。

【成語】:不恥下問

【注音】:bù

chǐxià

wèn【釋義】:樂於向學問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學習,而不覺得不好意思。

【成語】:三人行,必有我師

【注音】:sān

rénxíng,bì

yǒuwǒ

shī【釋義】:三個人一起走路,其中必定有人可以作為我的老師。指應該不恥下問,虛心向別人學習。

【成語】:任重道遠

【注音】:rèn

zhòng

dàoyuǎn

【釋義】:任:負擔;道:路途。擔子很重,路很遠。比喻責任重大,要經歷長期的奮鬥。

【成語】:擇善而從

【注音】:zé

shàn

ércóng

【釋義】:從:追隨,引伸為學習。指選擇好的學,按照好的做。

【成語】:不亦樂乎

【注音】:bù

yìlè

hū【釋義】:乎:文言中用為疑問或反問的語氣助詞,這裡相當於「嗎」。用來表示極度、非常、淋漓盡致地意思。

【成語】:見賢思齊

【注音】:jiàn

xián

sīqí

【釋義】:賢:德才兼備的人;齊:相等。見到德才兼備的人就想趕上他。

20個出自論語的成語

5樓:天羋

1、 不恥下問 不以向學問比自己差的或職位比自己低的人請教為可恥。《論語·公治長》:「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2、 不得其死 指人不得善終。《論語·先進》:「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3、 不亦樂乎 《論語·學而》:「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現在常用以表示事態發展到極頂的程度,也表示「淋漓盡致」的意思。

4、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不擔任那種職務,就不考慮那方面的事情,語出《論語·泰伯》

5、 從心所欲 隨自己的心意,想怎麼樣就怎麼樣。《論語·為政》:「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6、 當仁不讓 語本《論語·衛靈公》「當仁不讓於師」朱熹注:「當仁,以仁為之任也;雖師亦無所遜。言當勇往而必為也。

」後來泛用「當仁不讓」表示遇到應該做的事,就要積極主動地去做,不應該推委。

7、 惡衣惡食 粗劣的衣食。《論語·里仁》:「士致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8、 發憤忘食 用功學習,努力工作,忘記了吃飯。《論語·述而》:「葉公問孔子於子路,子路不對。

子曰:「女爰不曰:『其為人也,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云爾。

』」(女,同「汝」,你;爰,何。)後泛用以形容十分勤奮。

9、 犯上作亂 犯上:觸犯長上;作亂:指造反。《論語·學而》:「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

10、 割雞焉用牛刀 宰雞何必用宰牛的刀。比喻做小事情不必費大力氣或大材不能不用。《論語·陽貨》:

「子之武城,聞弦之聲。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

』」也作「殺雞焉用牛刀」。

1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工匠要把活兒做好,首先要使工具精良,語出《論語·衛靈公》。

12、 好行小惠 惠:同「慧」,聰明。原指好耍小聰明。《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後也指愛施小恩惠。

13、 後生可畏 後生;年輕人,後輩;畏:這裡指敬服。年輕人很容易超過老一輩,他們是可敬畏的。

《論語·子罕》:「後生可畏,焉知來者之不如今也。」後多用此稱讚有志氣有作為的年輕人。

14、 誨人不倦 誨:教導。教人時不嫌疲勞。形容教導特別耐心。《論語·述而》:「默而識之,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

15、 惠而不費 惠:施惠,給人以好處;費,耗費。施惠於人,自己又無所耗費。

《論語·堯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費乎?」後來常用以形容有實利而不多費錢財。

16、 家喻戶曉 家家戶戶都知道。形容人人皆知。《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程注「聖人設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戶曉也。」

17、 見義勇為 看到了爭議的事情就奮勇地去做。語本《論語·為政》:「見義不為,無勇也。」

18、 舉一反三 比喻從懂得的一點,類推而知道其他的,形容善於類推,能觸類旁通。語本《論語·述而》:「舉一隅不以三隅反。」

19、 理屈詞窮 利用站不住腳,無話可說。《論語·先進》:「是故惡夫佞者」朱注「子路之言,非其本意,但理屈詞窮,而取辯於口以御人耳。」

20、 鳴鼓而攻之 比喻宣佈罪狀,加以聲討。《論語·先進》:「子曰:『非吾徒也,小子可鳴鼓而攻之可也。』」

21、 內省不疚 省:省察,反省;疚;因歉疚而內心不安。自己反省沒有內心感到慚愧不安的事。《論語·顏淵》:「內省不疚,夫何憂何懼!」

22、 能近取譬 譬:打比方。能夠就近那自己比方別人。語出《論語·雍也》。意思是要替別人設身處地地著想。推己及人,將心比心。

23、 年富力強 年富:往後的年歲還多,指年輕力壯。《論語·子罕》:「後生可畏」。朱熹注:「孔子言後生年富力強,足以積學而有待,其勢可畏。」

24、 匹夫不可奪志 匹夫:一個普通人。一個普通百姓不可能被迫改變志向,形容意志堅定,不可動搖。《論語·子罕》:「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25、 輕裘肥馬 裘:皮襖。穿著輕暖的皮襖,騎著肥壯的駿馬。《論語·雍也》:「赤(公西華)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後來就用「輕裘肥馬」形容生活豪華。

26、 三復斯言 三複:多次反覆;斯言:這句話。反反覆覆地體會這句話。語本《論語·先進》:「南容三復白圭。」

27、 殺身成仁 仁:儒家道德的最高準則,語本《論語·衛靈公》「有殺身以成仁。」意思是為了成全或成就仁德,可以不顧自己的生命。現指犧牲生命,以維護正義生命。

28、 善賈而沽 賈:同「價」。等好的價出賣。

《論語·子罕》:「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

求善賈而沽諸?』子曰:『沽之哉!

沽之哉!我待賈者也。』」也用來比喻懷才未遇,等待有賞識他的人才肯效勞出力,或得到高職位才出來做官。

29、 手足無措 措:安放。手腳都不知道該放在哪兒好了。形容慌張得不知如何是好。《論語·子路》:「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

30、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四體:四肢;勤:勞動。

不參加勞動,分不清五穀。《論語·微子》記載:有一次子路跟隨孔丘出外,途中子路落在後面找不到孔子了,正好遇上一位鋤草的老大爺。

子路問他說:「子見夫子乎?」那老大爺說:

「四體不勤,五穀不分,孰為夫子?」後泛用以形容脫離勞動,脫離勞動人民。

31、 駟不及舌 意思是言已出口,駟馬也追不及。指說話應當慎重。《論語·顏淵》:「惜乎,夫子之說君子也,駟不及舌。」

32、 溫故知新 溫:溫習;故;舊的。溫習已學過的東西,又有新的體會。

《論語·為政》:「子曰:『溫故而知新,可以為師矣。

』」現在有時比喻吸取歷史經驗,給認識當前情況提供參考。

33、 文質彬彬 文:文采;質:實質;彬彬:指文和質配合得很好。形容舉止文雅,態度從容不迫。《論語·雍也》:「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34、 血氣方剛 血氣:精力;方:正在。形容年輕人精力正旺盛。《論語·季氏》:「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

35、 循序漸進 循:依照,沿著。依照次序逐步地向前。

《論語·憲問》「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朱熹注「不得於天而不怨天,不合於人而不尤人,但知下學而自然上達;此但自言其反自修,循序漸進耳。」

36、 循循善誘 循循:有次序的樣子;誘:引導。《論語·子罕》:「夫子循循然,善誘人。」後來泛用以表示善於有步驟地引導,教育。

37、 言必有中 不說則已,一說就說得正確。《論語·先進》:「夫人不言,言必有中。」(那)

38、 言不及義 及:涉及;義,這裡指正經事情。說話一點也不涉及正經的道理。《論語·衛靈公》:「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惠,難矣哉!」

39、 一言以蔽之 蔽:概括。用一句話來概括。語出《論語·為政》:「《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40、 以直報怨 直:正直。以公道來對待自己怨恨的人。《論語·憲問》:「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41、 仁人志士 原指有高尚志向和道德的人,《論語·衛靈公》:「仁人志士,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現泛指愛國的願意為革命事業出力的人。

出自論語的成語,出自《論語》的成語有哪些?

言必有中 來者可追 不恥下問 舉一反 三 空空如也 上智下愚 不知所措 言而有信 各不相謀 一 言必有中 y n b y u zh ng 解釋 中 正對上。指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出自 春秋 孔子 論語 先進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譯文 夫子要麼就不說話,一說話就能說到點子上。二 來者可追 l i z...

出自論語的名言,出自論語的名句

出自 論語 的名言 1求仁而得仁,又何怨。2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3敬鬼神而遠之。4子罕言利,與命,與仁。5譬如為山,未成一簣。6未知生,焉知死。7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8不患人之不己知。9四體不勤,五穀不分。10鳥獸不可與同群。11無可無不可。12食不厭精,膾不厭細。1 學而時習之...

論語六則中最常用的兩個成語是,摘出出自論語六則中現在常用的成語(至少三個)

相關成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 擇善而從 不恥下問 誨人不倦 溫故知新 不亦樂乎 學而不厭 論語六則原文及翻譯 1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翻譯 孔子說 學了並時常溫習它,不也高興嗎?有同門師兄弟從遠方來,不也快樂嗎?人家不瞭解 我 我 卻不怨恨,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