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法所說的「空性」本體是所有眾生共有的還有,每個眾生各有平等的佛性

2021-04-18 19:39:53 字數 5107 閱讀 2675

1樓:匿名使用者

諸佛法身,乃是一來個。

空性是佛

源法第一義諦,是真如實相。阿賴耶識是真妄和合的,不一不異。

不能說是一個人一個,也不能說眾生是一個阿賴耶識。

迷惑顛倒,就是貌似一人一個。不用引用佛法解釋,西方的榮格就說集體潛意識了,可見不是一人一個。

2樓:匿名使用者

阿賴耶識每個來眾生都是獨自有的!

佛法所說的空性bai在理性上du說是平

等的、真實說更zhi是平等的,但這個dao有「證」與「未證」的差別!

一切法,因緣有、所以自性空、自相空,離開因緣一切法都是不存在的,因緣和合的時候,因為沒有一個有自性不變的本體,所以自相也是空的,也就是當體即空!所謂色即是空,而不是離開色另外有個空,那麼因為一切法都是因緣有,都是空,那麼在空這個理性上面一切法都是一樣的,平等的!佛與眾生無差別,但雖然是平等的,卻有證與未證的差別、迷與悟的區分!

佛是證得平等性空的一切智人,而眾生則是未證得平等性空的,這就好比無量財寶,不識不知與沒有財寶的作用是一樣的,但財寶依然在,只是你沒證得罷了!

3樓:匿名使用者

佛的意思就是覺,什麼覺?一切萬物永珍那一樣不是「覺」出來的呢?

經典所專在之處即為有佛。不由你屬的覺性,廢紙也無,何來經典?

你是誰?不問你名字。回答不出來的這個,你去悟。

佛是本體,無名無相,假名為佛。

人人都有「我」,此「我」是一念,是如來本體起用的永珍之一;十方三世,一切善惡,一切對錯,一切有無,一切凡聖,山河大地,草木溪澗,鳶飛魚躍,青青翠竹,鬱郁黃花,貧富壽夭,政治宗教,憂悲喜怒,歡樂煩惱,無一不是本體起用的內容,內容有事有理,有次第,有高下,有得失,因果輪迴,循業感召,恆沙妙用,處處實相。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本體不屬於任何內容,也不異於任何內容------成一切相即心,離一切相即佛。

反觀觀自性,反聞聞自性。諸法實相,不離汝心。

凡夫有我,攀緣內容,不見本體,念念相續,取捨不休。

實際理地不染一塵,萬行門中不捨一法。-----心能轉物,則同如來。

心不染著,一切法都是佛法。

修行只是去執。不可貪有,不可著空-------但遣凡情,不立聖解。

不要曲解聖意。

4樓:佛陀永相隨

這個問題有意思。

其實這個問題是問佛是一呢還是有不同的佛呢?

師兄您說是吧?

5樓:火之勢

沒證得不敢說。慢慢修吧,多看南懷瑾老師的《金剛經說什麼》

6樓:天新道人

不同層次,不同理解,不同領悟,你這樣問,沒人能說的清楚。

7樓:獨角御史

佛,隨緣隨性;無所謂共有,無所謂獨據。

所有眾生各有一個自性還是共有一個自性?

8樓:匿名使用者

「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苦樂齊受,皆從緣生。」說到「眾生」是眾緣和合所生,沒有自性,心也是生、住、異、滅,完全正確。

何謂「眾生」?「眾生」者,即因眾生流轉於眾多生死而得名。眾生為何生生世世流轉於無量無邊的生生死死?

乃因眾生的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無時無刻無不緊隨現前因緣的人事物起伏動盪、生住異滅,故而招感生生死死的果報。這樣的生滅心,招感的就是生死的果報。「世人長迷,處處貪著」,隨著色、聲、香、味、觸、人、事、物……種種好惡因「緣」,動身、口、意,造作諸「業」,即是「並緣業所轉」。

如果能由這場大夢中覺醒,心念不再攀緣外境而隨之起伏,就開始成為掌握自心、能夠作自己主人的智者,如此方能超越「眾生」境界,邁向開顯本心本性的大道。

什麼是「本心本性」?六祖惠能大師所言:「何其自性本自清淨,何其自性本不生滅,何其自性本自具足,何其自性本不動搖,何其自效能生萬法。

」本心本性不是生、住、異、滅的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而是無妄想顛倒、無愛憎取捨的清淨心,無執著分別、不動不搖、不生不滅之心。此心就是「含生」本具,「但為客塵妄想所覆」的「同一真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

《華嚴經》雲:「應觀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若不知萬法皆是自心所現,迷於外相,而生心念起伏,即「並緣業所轉」,流浪生死——起十善心、行十善業,則往生天道;造五逆罪、十惡行,則地獄受苦……六道輪迴有份。

反之,明白真理的智者,則「理將俗反」。俗人以為是「真的」、「好的」、「壞的」、「喜歡的」、「討厭的」……,在智者來看,都是無常變異,無有自性的因緣聚散,和合時有之,緣散即消逝。所以他們不執著、不生愛憎,能夠運用萬法、運用緣起,乃至於創造緣起,廣行菩薩道,度化接引迷愚眾生認識自己的本心本性。

這就是菩薩不住緣起的「無住涅槃」境界--雖然在緣生緣滅的俗世間來來往往,本心卻是「形隨運轉」,隨順俗世的情勢而行菩薩道,「萬有斯空,無所願樂」,對俗世的「萬有」沒有一絲一毫貪愛與追求。因為智者「悟真」,一旦了悟萬法皆仗因託緣而生,沒有自性,就知道「眾相斯空」,世間永珍皆是虛妄不實,也就能夠「百花叢裡過,片葉不沾身」,「無染無著,無此無彼」。

經曰:「法無眾生,離眾生垢故;法無有我,離我垢故。」這裡所說的「法」,是最高、最真、實相之法,是無生無滅(無「眾生」)、無能無所、無自無他(無「我」及「我所」)。

有眾生心,就是妄想顛倒;有我及我所的執著,就是顛倒妄想。妄想顛倒就是「煩惱」、就是「結」、就是「垢」。

徹悟此最高實相之「法」,就找到「本自具足」的本心本性。若能真正迴歸本心本性「本不動搖、本不生滅」之體性(靜則一念不生),做真生命的主人,則不但「能生萬法」,而且在「能生萬法」作無窮妙用(動則萬善圓彰)的同時,依然「無染無著」,體現「本自清淨」的功德。

總而言之,世間永珍皆是緣生緣滅,跟隨永珍而生滅的妄想心、執著心、眾生心,亦是緣生緣滅,因此均是無有自性。相對地,本心本性是本自具足,非因緣所生之法,因此不生不滅。這就是六祖所說「自性」之意義。

自性本具,即使眾生在迷,亦具足本不生滅的心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可惜眾生把生滅的虛妄境界當作是真的,跟隨這些境界因緣生起「我所見、所聞、所愛、所憎、所有、所失……」種種妄想心、執著心、生滅心,更將這些妄想心、執著心、生滅心的作用(色、受、想、行、識)當做自己,就迷失了自性。這就是所謂的「為客塵妄想所覆,不能顯了」。

現在,或許您已能回答這兩個問題:

一、「眾生無我,並緣業所轉」這樣為「緣」所轉、為「業」所牽,隨因緣而變化,心念生住異滅、色身生老病死,死死生生流轉不息的「眾生心」、「眾生身」,可有自性?

二、客塵妄想覆蓋之下,你我本具的心性不生不滅,跟著我們在六道中「水裡去,火裡來」,就等待著我們從大夢之中醒覺,重拾自家珍寶。此一本具心性,是不是足稱吾人之自性?

眾生貪迷世相,生貪、瞋、痴、慢、疑、邪見,因這六大根本煩惱而輪轉六道,惡業報盡乃浮升善道、善業報盡則復墜惡道。只要此心善惡夾雜、生滅不斷,就是在善、惡道中升升沉沉,頭沒頭出。無論是食肉的虎狼、或是食草的牛羊、或是吸蜜汁的蜜蜂都在這個軌則之中,一體平等。

每一眾生都有機會生到人道,因為報盡則生,只是報盡之期有長、短的差別,全看過去所種善惡之因,熟多熟寡、熟輕熟重。

佛陀曾令舍利弗觀一群雀子的過去與未來,舍利弗入定觀察發現:「它們過去長達八萬大劫,一直都是生為雀子!而未來的八萬大劫,仍然不脫雀子之身!

」深深為之憫然。佛亦曾言:「失人身者,如大地土;得人身者,如指爪間土。

」古云:「一失人身,萬劫不復」實非妄語。我們有幸此生為人,真正要有「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待何生度此身」的覺悟!

--------------------------------綜上所述:

所有眾生各有一個」自性「的這個」自性「實質是」分別妄想「

而共有一個」自性「這個」自性「其本質不是生、住、異、滅的妄想心、分別心、執著心,而是無妄想顛倒、無愛憎取捨的清淨心,無執著分別、不動不搖、不生不滅之心。此心就是「含生」本具,「但為客塵妄想所覆」的「同一真性」,人人本具,不假外求。

佛說眾生皆有佛性 什麼是佛性?

9樓:悅懵

佛性,也可以翻譯成如來、法性、覺性,原指諸佛的本性,後發展成為證身成佛的可能性、因性、佛性種子,意思是一切眾生皆有覺悟的本性。法藏認為:「在眾生數中名為佛性」。

所謂佛性,就是眾生成佛的原因種子,是對眾生成佛的可能性所做的保證。

10樓:金果

佛性:佛教術語。佛指覺悟,性,意為不變。 大乘佛教的一些經典認為 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即眾生都有覺悟成佛的可能性。

眾生皆有佛性,是說眾生本來就具有見識自我本性的最簡單、純潔的覺察心,是指本來的心性,由於有這樣的心,才說具有覺悟和反省的能力,最初的本覺具有最簡單純樸的種子,未經任何外物干擾和**。而經過時間過程中各種外界生活的影響。

自己思維上的妄念逐漸掩蓋了對事物直接的理解,反而是以各種「執取」來分別,因此才產生了我們的各種煩惱。佛性的覺察**於自我的控制和把握,時時提醒自己保持以正確的思維正確的認識來分析和處置外界一切事務,保持內心意識的穩定和平和安祥。

從主動意義說,是內心的尋檢視護;從被動意義說,是對正見正思維的遵守和奉行。如果從正見出發,就不存在依從慾望、隨順慾望而去行事的可能。而是清楚地去認識周圍的事物,知道什麼不應該做,什麼事情應該做,應該怎麼做。

知道哪些事情是有意義的,知道哪些是無意義的。

所以不是隨自己的慾望念想而任意去做。看只是看,聽只是聽,嗅到只是嗅到,味覺也只是味覺,觸只是感受,起心動念也只是覺察而不執著尋找,一切六根所受不在心中造作出任何分別判斷、取捨意願,也就是說不製造「自我」。這樣就不會產生煩惱。

無論什麼時候,心的思維只限制在需要的時候,該停的時候需要提醒自己停止,該行動的時候需要提醒自己行動。即不是靜如止水,也不是動如波濤,如同水的流動一樣,自然、隨順,不去刻意的控制,不執著於任何意念,來了就來了,走了就走了,這樣自己就是自己的主人。

相關記錄:

1.《 佛學大詞典 》

梵語buddha-dha^tu 或buddha-gotra。又作 如來性、覺性。即 佛陀之本性,或指成佛之可能性、因性、種子、佛之菩提之本來性質。

為如來藏之異名。據北本涅盤經卷七載,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凡夫以煩惱覆而無顯,若斷煩惱即顯佛性。

2.《 丁福保佛學大辭典 》

(術語)佛者覺悟也,一切眾生皆有覺悟之性,名為佛性。性者不改之義也,通因果而不改自體是雲性,如麥之因,麥之果,麥之性不改。華嚴經三十九曰:

『佛性甚深真法性,寂滅無相同虛空。』涅盤經二十七曰:『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易。

』3.《 陳義孝佛學常見辭彙 》

佛者覺悟之義,性者不改之義,佛性即是一切眾生永不變異的覺悟之性。涅盤經說:『一切眾生悉有佛性,如來常住無有變異。』

佛所說的空性是什麼?該怎麼理解,佛陀說的空性是什麼意思???

這一偈頌,總共有六句,第一句 彼器隨生諸功德 是所立,後面五句以六個內容來說明。六個內容即 一 常能正受住淨戒,二 勤行佈施,三 修悲心,四 修安忍為度生,五 善根迴向大菩提,六 恭敬諸菩薩。彼器隨生諸功德 彼器 指能夠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諸功德 指聞思空性所產生的特性。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是能夠接受空...

我們所看到的是不是真正的佛法

不會的所謂道理者,即是宇宙的真象,所以學佛法要與事實相互印證,要與道上的行人彼此印證,這又怎麼會學偏了呢。如果有人學佛法學偏了,與佛無關。1.對於佛法如何辨認與你對於其他事 物如何辨認有本質上的區別!2.辨認標準的基礎不同,是佛法區別於世法的根本!3.佛法的標準是,沒有相對只有事實 沒有迷惑只有覺悟...

如何理解材料四所說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

宣傳闡釋中國特色,要講清楚每個國家和民族的歷史傳統 文化積澱 基本 國情不同,其發展道路必然有著自己的特色 講清楚中華文化積澱著中華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 講清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突出優勢,是我們最深厚的文化軟實力 講清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植根於中華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