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如 鴻雁傳書

2021-04-02 04:36:45 字數 5418 閱讀 5098

1樓:雪白小雪花

一、烽火傳軍情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二、魚傳尺素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裡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三、青鳥傳書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信鴿傳書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

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

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訊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訊的目的。譬如在公元2023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

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裡看看你的第一軍。

」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開啟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

」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五、置郵而傳命

語出《孟子·公孫丑上》。一次,孟子的學生公孫丑(齊國人)向老師請教怎樣治國,孟子回答:「孔子曰:

『德之流行,速於置郵而傳命。』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時為然。

」其大意是,孔子說過,道德的流行,比設立郵驛傳遞公文的速度還要快。當今,擁有萬輛兵車的大國,肯實行仁政,就像為百姓解了倒懸之苦,使百姓高興。因此,效法古人行仁政,即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而現在,正當其時。置郵而傳命,即設立郵驛來傳遞官方文書。這句話也說明,遠在戰國時代,我國即已有了郵驛,距今2400多年。

六:紙鳶飛空

紙鳶即風箏。說到風箏,自然想起曹雪芹《紅樓夢》中,探春製作的風箏迷:「階下兒童仰面時,清明妝點最堪宜。

遊絲一斷渾無力,莫向東風怨別離。」風箏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一大創造。它的發明,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

相傳在春秋時代,魯班就曾削竹為鵲,精巧得能飛上天空,三天不落。戰國時代,墨翟曾用3年時間,製成木鳶,會在天空飛翔。紙鳶飛空說的是風箏用於戰爭。

據南朝無名氏《獨異志》載:「侯景圍困臺城,簡文作紙鳶飛空告急於外。」南北朝時代,梁武帝被河南王侯景叛兵圍困在京城建業(今南京)內的臺城,武帝之子簡文用紙鳶飛空求救。

七:除此之外,古人傳遞資訊的方法還有:

羽檄:插有羽毛的書信,表示戰事緊急。

雞毛信:一般用於民間。

羽書:用於徵調軍隊。

信鴿傳書:多用於朝庭、官家、幫派。

傳竹筒:官家,民間都用,類似現在的信封。

急腳遞:用於傳遞緊急軍事情報之用,俗稱「傳金牌」

希望能幫到你,你的及時採納是對我們迅速、詳細回答的最大鼓勵。

2樓:沫鯤

鯉魚,魚傳尺素~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

青鳥,青鳥傳書~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紙鳶

古代書信傳遞的典故 20

3樓:舊城南憶往

典故:鴻雁傳書。

據《史記》記載,漢武帝時,使臣蘇武被匈奴拘留,並押在北海苦寒地帶多年。後來,漢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釋放蘇武,匈奴單于謊稱蘇武已死。

這時有人暗地告訴漢使事情的真相,並給他出主意讓他對匈奴說:漢皇在上林苑射下一隻大雁,這隻雁足上繫著蘇武的帛書,證明他確實未死,只是受困。

這樣,匈奴單于再也無法謊稱蘇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漢朝。從此,"鴻雁傳書"的故事便流傳成為千古佳話。而鴻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稱。

出處:出自漢代司馬遷的《史記》。

蘇武(前140年—前60年),字子卿,漢族,杜陵(今陝西西安)人,代郡太守蘇建之子。西漢大臣。

武帝時為郎。天漢元年(前100年)奉命以中郎將持節出使匈奴,被扣留。匈奴貴族多次威脅利誘,欲使其投降;後將他遷到北海(今貝加爾湖)邊牧羊,揚言要公羊生子方可釋放他回國。

蘇武歷盡艱辛,留居匈奴十九年持節不屈。

至始元六年(前81年),方獲釋回漢。蘇武去世後,漢宣帝將其列為麒麟閣十一功臣之一,彰顯其節操。

4樓:lixuquan射手

一、烽火傳軍情

2023年11月7日,原郵電部發行《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四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新疆庫車縣克孜爾尕哈的漢代烽火臺遺址,邊紙上的文字為2023年在甘肅居延地區破城子烽塞遺址出土的東漢初年《塞上烽火品約》木簡上的部分內容,再現了距今2000多年前我國西北邊陲「謹侯望,通烽火」的歷史遺蹟。

「烽火」是我國古代用以傳遞邊疆軍事情報的一種通訊方法,始於商周,延至明清,相習幾千年之久,其中尤以漢代的烽火組織規模為大。在邊防軍事要塞或交通要衝的高處,每隔一定距離建築一高臺,俗稱烽火臺,亦稱烽燧、墩堠、煙墩等。高臺上有駐軍守候,發現敵人入侵,白天燃燒柴草以「燔煙」報警,夜間燃燒薪柴以「舉烽」(火光)報警。

一臺燃起烽煙,鄰臺見之也相繼舉火,逐臺傳遞,須臾千里,以達到報告敵情、調兵遣將、求得援兵、克敵制勝的目的。

在我國歷史上,還有一個為了討得美人歡心而隨意點燃烽火,最終導致亡國的「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周滅商後建都鎬京,歷史上稱作西周。初期,周王為鞏固國家政權,先後把自己的兄弟、親戚、功臣分封到各地作諸侯,建立諸侯國,還建立了一整套制度,農業、手工業、商業都有了一定的發展。

二、魚傳尺素

2023年11月28日,原郵電部發行了j174m《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三次代表大會》小型張一枚,郵票圖案為姑蘇驛,邊紙圖案為古代銅器上的魚形銘文,這些魚形銘文,用的是「魚傳尺素」的說法來象徵郵政通訊。

在我國古詩文中,魚被看作傳遞書信的使者,並用「魚素」、「魚書」、「鯉魚」、「雙鯉」等作為書信的代稱。唐代李商隱在《寄令狐郎中》一詩中寫道:「嵩雲秦樹久離居,雙鯉迢迢一紙書。

」古時候,人們常用絹帛書寫書信,到了唐代,進一步流行用織成界道的絹帛來寫信,由於唐人常用一尺長的絹帛寫信,故書信又被稱為「尺素」(「素」指白色的生絹)。因捎帶書信時,人們常將尺素結成雙鯉之形,所以就有了李商隱「雙鯉迢迢一紙書」的說法。顯然,這裡的「雙鯉」並非真正的兩條鯉魚,而只是結成雙鯉之形的尺素罷了。

書信和「魚」的關係,其實在唐以前早就有了。秦漢時期,有一部樂府詩集叫《飲馬長城窟行》, 主要記載了秦始皇修長城,強徵大量男丁服役而造成妻離子散之情,且多為妻子思念丈夫的離情,其中有一首五言寫道:「客從遠方來,遺我雙鯉魚;呼兒烹鯉魚,中有尺素書。

長跪讀素書,書中竟何如?上言長相思,下言加餐飯。」這首詩中的「雙鯉魚」,也不是真的指兩條鯉魚,而是指用兩塊板拼起來的一條木刻鯉魚。

在東漢蔡倫發明造紙術之前,沒有現在的信封,寫有書信的竹簡、木牘或尺素是夾在兩塊木板裡的,而這兩塊木板被刻成了鯉魚的形狀,便成了詩中的「雙鯉魚」了。兩塊鯉魚形木板合在一起,用繩子在木板上的三道線槽內捆繞三圈,再穿過一個方孔縛住,在打結的地方用極細的粘土封好,然後在粘土上蓋上璽印,就成了「封泥」,這樣可以防止在送信途中信件被私拆。至於詩中所用的「烹」字,也不是去真正去「烹飪」,而只是一個風趣的用字罷了。

三、青鳥傳書

2023年10月9日,國家郵政局發行jp72《第22屆萬國郵政聯盟大會·1999北京(二)》紀念郵資片1套4枚,其中第三枚「情綠東方」,主圖和郵資圖內容一致,均為一隻色彩斑斕的飛鳥,背景為驛站和長城,表現了我國古代青鳥傳書的傳說。

據我國上古奇書《山海經》記載,青鳥共有三隻,名曰詔蘭、紫燕(還有一隻青鳥的名字筆者沒有查閱到),是西王母的隨從與使者,它們能夠飛越千山萬水傳遞資訊,將吉祥、幸福、快樂的佳音傳遞給人間。據說,西王母曾經給漢武帝寫過書信,西王母派青鳥前去傳書,而青鳥則一直把西王母的信送到了漢宮承華殿前。在以後的神話中,青鳥又逐漸演變成為百鳥之王——鳳凰。

南唐中主李璟有詩「青鳥不傳雲外信,丁香空結雨中愁」,唐代李白有詩「願因三青鳥,更報長相思」,李商隱有詩「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崔國輔有詩「遙思漢武帝,青鳥幾時過」,借用的均是「青鳥傳書」的典故。

四、黃耳傳書

信鴿傳書,大家都比較熟悉,因為現在還有信鴿協會,並常常舉辦長距離的信鴿飛行比賽。信鴿在長途飛行中不會迷路,源於它所特有的一種功能,即可以通過感受磁力與緯度來辨別方向。

信鴿傳書確切的開始時間,現在還沒有一個明確的說法,但早在唐代,信鴿傳書就已經很普遍了。五代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一書中有「傳書鴿」的記載:「張九齡少年時,家養群鴿。

每與親知書信往來,只以書系鴿足上,依所教之處,飛往投之。九齡目為飛奴,時人無不愛訝。」張九齡是唐朝政治家和詩人,他不但用信鴿來傳遞書信,還給信鴿起了一個美麗的名字——「飛奴」。

此後的宋、元、明、清諸朝,信鴿傳書一直在人們的通訊生活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在我國的歷史記載上,信鴿主要被用於軍事通訊的目的。譬如在公元2023年,南宋大將張浚視察部下曲端的軍隊。張浚來到軍營後,竟見空蕩蕩的沒有人影,他非常驚奇,要曲端把他的部隊召集到眼前。

曲端聞言,立即把自己統帥的五個軍的花名冊遞給張浚,請他隨便點看哪一軍。張浚指著花名冊說:「我要在這裡看看你的第一軍。

」曲端領命後,不慌不忙地開啟籠子放出了一隻鴿子,頃刻間,第一軍全體將士全副武裝,飛速趕到。張浚大為震驚,又說:「我要看你全部的軍隊。

」曲端又開籠放出四隻鴿子,很快,其餘的四軍也火速趕到。面對整齊地集合在眼前的部隊,張浚大喜,對曲端更是一番誇獎。其實,曲端放出的五隻鴿子,都是訓練有素的信鴿,它們身上早就被綁上了調兵的文書,一旦從籠中放出,立即飛到指點的地點,把調兵的文書送到相應的部隊手中。

求古代書信落款,古人寫信落款怎麼寫急求!!!!

1 請對方回信 盼即賜復。翹企示覆。佇候明教。時候教言。盼禱拔冗見告。萬望不吝賜教。敬祈不時指政 正 敢請便示一二。尚祈便中見告。如何之處,恭候卓裁。至盼及時示下,以匡不逮,無任感禱。2 告訴對方不用勞神回信 謹此奉聞,勿煩惠答。敬申寸悃,勿勞賜復。3 答覆對方詢問 辱蒙垂詢,略陳固陋,聊博一粲而已...

中國古代書信的常用詞語有哪些,中國古代對信件有哪些美好的別稱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就連書信也有各種各樣的稱呼。一 啟始 惠書敬悉,甚以為慰。頃接大示,如見故人。久不通函,至以為念。前上一函,諒已入鑑。近屢奉箋,至感厚誼深情。接獲手書,情意拳拳,至不歡愉。數奉手書,熱情誠摯之情,溢於言表。日前曾奉尺牘,意其已抵左右。捧讀知已惠書,音容笑顏,歷歷在目。昨得...

古代書信用一種蠟一樣的紅色的東西點一下封口再蓋上印章,那種是

火漆 蓋章不是要在一個紅紅的東西里面蓋一下才會有顏色的嗎?紅紅那是什麼來的?那個是一個紅色的圓形像餅一樣的東西,裡面有紅色海綿和印泥。大姨媽的血啦啦啦 小孩子別問那麼多 古代在紙上塗蠟,但是蠟又不易附墨,那具體的這個蠟是什麼蠟呢?謝謝 先寫完萬字再塗蠟,鑑定完畢 蠟又不是塗在紙的正面,是塗在背面的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