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去和大臣討論國家大事叫「上朝」,那大臣從家裡到宮中開會又叫什麼呢

2021-04-02 00:17:45 字數 5498 閱讀 5571

1樓:惠如春風

皇帝和大臣在朝堂(宮殿)裡上朝、議政完了以後,大臣有事到宮裡求見皇帝,請安、「君前奏對」,主要是針對某件事了

中國古代皇帝一天的行程

2樓:蝴蝶在雲端

五更天相當於清晨的5點到7點,至少我知道在清朝的早朝時間是這樣的(因為清朝的歷任皇帝大都比較勤奮),都要五更上朝,那時皇帝和大臣確實比較辛苦,有的家住的遠的擔心遲到甚至要半夜爬起來。其實早朝制度也不是絕對的,要看皇帝自己是否親政和勤勉。最著名的是明神宗萬曆皇帝23年沒有上朝,雖然他不來,但是政務還要辦,大臣們還是要來的,只不過我想時間可能不會那麼早了。

轉一篇相關的研究文章,雖然比較長,但還是長見識的,耐心看看:

官方假日和辦公時間

這一節主要限於**階層的正常時間表,因為每一個**的工作時間表顯然不必相同——他的職位可能是忙碌的,也可能是清閒的。還有,時間表也可能因為國家是在和平時期或處於危急狀況而有所改變[1]。夏天的時間表和冬天的時間表也會有季節性的差異。

並且,即便正常的時間表也不能永遠同樣嚴格忠實地遵守。一個懶惰的統治者或**常常不能按時辦公或視朝,而一個勤謹的皇帝會日夜不休地工作。記錄這些變化,我們可以開始描述討論時間表的正常實施情形。

首先,我們要問,在傳統中國是否有相當於星期天的例假日?答案是有的.在漢代,**在每五天之中可以有一天不辦公,這個假日稱為「休沐」[2],下至隋代仍然奉行這一個假日。不過在漢代以後的**時期,南方中國曾經有所改變;我們知道,至少建都在今日南京的樑朝曾經規定每十天之中才僅有一次的例假[3]。

自唐至元都奉行這一個規定。這些假日稱為旬假或旬休,在每月的十日、二十日和最後一天(即二十九日或三十日)[4]。明、清時代再進一步削減,完全廢去這一類假日的規定(直到**時期,星期天才成為官方假日)。

勤奮的皇帝大概早上6點多起來上早朝。早朝完了吃早飯,去拜望太后。然後處理奏摺。

具體時間看皇帝自己意願。有時還要招親信大臣開會。下午會休息,就是去花園等溜達。

然後繼續處理各地的奏摺事情。大概晚上吃了晚飯看點娛樂節目。聽戲啊,或陪太后啊,最後如果不忙的話就會早點到哪個妃子那過夜。

忙的話就工作一晚到11點。12點。就是子時才睡。

3樓:灑淚的沙

呵呵。每朝都不一樣。每個皇上也不一樣。三皇五帝時,估計就是種地,睡覺,哪有電視上演的那樣。

其實比較有規律的是清朝皇帝。祖制很嚴。一般5.

30左右,(時辰換算得來的)起床,接見**(地方官3品京官4品),十日一朝(皇帝上朝的地點,其實不在太和殿,縱觀明清,皇帝一般都是在太和門、乾清門上朝,稱御門聽政,而當有比較緊急或重要的事情時,皇帝則在乾清宮召見大臣,晚清時期慈禧太后垂簾聽政,上朝的地點也因此變為養心殿。)。然後經筵講讀,跟一幫翰林們讀書。

白天還要覽閱奏章,晚上很早就睡了。一般能有什麼事呢。

雍正帝在位,每天批覆公文,只有在自己生日才休息。而且在他在位時設立軍機處。可見其很勤政。

明朝各位皇帝更不一般。可以說明朝中後期,皇帝都不行。

每天深宮之內,做什麼的都有,提籠架鳥,鬥蛐蛐,煉丹,喝酒算錢的很多。

比較勤政的像太祖,成祖,都還不錯。其他的基本是靠內閣來處理政事,所以也就沒有什麼規律可循。

唐宋兩朝,皇帝就更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了。一般處理政事也都比較隨意,大多時候都是底下**辦理,靠的是一群宰相,可惜明後被廢(內閣首輔也差不多算個宰相但是權利不那麼大)。這也是為什麼大家覺得皇帝懶惰的一個原因。

大權有一半在臣下的手裡。所以說皇帝的一天是很沒規律的。可以想想成失業在家,但吃喝不愁的那種人的生活。

再往前倒就更沒什麼好說的。史書上也不會介紹皇帝的一天。也沒必要。大概知道他的政績也就是了。

4樓:匿名使用者

一般分為兩種

1、勤奮的皇帝

早上一般五,六點鐘起床。

然後去上朝,聽大臣彙報國家大事。

然後就是吃早飯,向太后請安,召見某些重要的大臣商議國家大事,看奏摺。

中午吃午飯,休息,去花園等溜達,看娛樂節目,聽戲,出去遊玩。

晚上吃晚飯,開宴會(大節日的時候),

一般在宴會或者吃晚飯的時候都會叫妃子進宮帶著宮女表演歌舞。

然後回去批改奏摺,提上評語。

最後擺駕xx宮,叫妃子侍寢,與妃子歡娛一夜,睡覺。

昏君早上

**點才起床,不上朝(叫太監什麼的代接奏摺)或者帶著妃子一起上朝。

接著是看妃子表演歌舞。

中午吃飯,休息,與妃子出外遊玩

晚上吃晚飯

提早到妃子宮裡,一般先看妃子來一段跳舞或唱歌。

然後進行準備運動,接著就是與妃子開始床上激戰。

古代大臣上朝時手裡都拿著長長的東西,它是幹什麼用的?

5樓:寧五

這個板子其實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笏板,也可以叫做玉板或者朝板。說起笏板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根據《禮記》記載,笏板長二尺六,寬三寸。

隨著時代的變遷,笏板的尺寸也不一樣。雖然說是板子,但製作的材料不僅限於木材,還有玉、象牙、竹片等材料。那麼朝板究竟是幹什麼用的呢?

第一,朝板可以用來記錄大臣上朝時想要上奏的事情。朝中大臣的主要作用就是發現國家的問題,並且向皇帝提出來。要知道,古代皇宮制度、守衛是非常森嚴的,大臣們進入皇宮是不能帶其他的物品的。

但是有時候大臣要報告的內容非常多,必需得記下來。如果用紙的話非常不方便,還容易在上朝的時候丟失。而且在漢朝以前,紙根本就沒有被髮明出來,所以笏板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大臣們可以把要說的問題簡單地記錄在笏板上,就相當於一個備忘錄。

第二,用來記錄皇帝下達的旨意。大臣們每次上朝也相當於開會,除了要準備自己要表述的內容,還要記錄領導說的內容。所以笏板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記錄皇帝的旨意。

畢竟有時候皇帝說的內容也挺多的,要是不記下來難免有所遺忘。要是真的遺忘了皇帝下達的旨意,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用笏板記錄可以更好地保障記憶。

第三,笏板還起到了一個禮儀作用。在古代,皇帝是絕對高高在上的,必需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威嚴感和權威。所以朝廷裡的大臣是絕對不能隨便挺直腰板去直視皇帝的尊容的,這是皇帝權威的體現。

那麼大臣們不能直起腰看皇帝的時候該用怎樣一種狀態站在朝堂上的呢?這個時候,笏板就起到了非常關鍵的作用。大臣們可以用笏板遮擋住自己的臉,眼睛一直盯住笏板,這樣就不會顯得不尊重皇帝了。

6樓:小風扇吖

笏板還起到了一個禮儀作用。在古代,皇帝是絕對高高在上的,必需要時刻保持自己的威嚴感和權威。所以朝廷裡的大臣是絕對不能隨便挺直腰板去直視皇帝的尊容的,這是皇帝權威的體現。

大臣們可以用笏板遮擋住自己的臉,眼睛一直盯住笏板,這樣就不會顯得不尊重皇帝了。

7樓:飛翔的豬

大臣們雖然是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但是畢竟也不是神童,並不能記住自己要說什麼,也不能記住,陛下都說過什麼。

這個板子其實有一個專門的名字,叫做笏板,也可以叫做玉板或者朝板。說起笏板的來歷,可以追溯到商朝時期。

8樓:旋轉無敵闖天涯

朝板可以用來記錄大臣上朝時想要上奏的事情。朝中大臣的主要作用就是發現國家的問題,並且向皇帝提出來。要知道,古代皇宮制度、守衛是非常森嚴的,大臣們進入皇宮是不能帶其他的物品的。

但是有時候大臣要報告的內容非常多,必需得記下來。如果用紙的話非常不方便,還容易在上朝的時候丟失。

9樓:橘子的檸檬心

第二,用來記錄皇帝下達的旨意。大臣們每次上朝也相當於開會,除了要準備自己要表述的內容,還要記錄領導說的內容。所以笏板的另一個功能就是記錄皇帝的旨意。

畢竟有時候皇帝說的內容也挺多的,要是不記下來難免有所遺忘。

要是真的遺忘了皇帝下達的旨意,那後果就不堪設想了。所以用笏板記錄可以更好地保障記憶。

10樓:方便麵的使命

如果無事,也不能隨意離開,要等朝會結束,然後**們會被安排到一個類似於等候

室的地方

因為皇帝在批閱奏摺的過程中可能會隨時傳喚某位**,往往這個過程就需要一個上午的時間,所以一般**們在回到自己的府邸就已經是中午或者是下午

11樓:你的小狗狗吖

孔子的後代孫孔道輔曾經用這種手板打死一條蛇,當時大殿之上突然出現一條大蛇,殿上眾人都以為是神物。

正要前去拜祭,但他卻手拿板子上去,一板拍死大蛇,眾人感到十分驚訝。後來大家都十分敬佩他的膽識,誇他膽識過人,於是就用以笏擊蛇來形容人有勇氣,膽識大。

古代皇帝上朝的時候用什麼語言跟大臣交流?

12樓:手機使用者

追問: 皇帝和大臣不可能是來自同一個地方的,他們都應該有各自的地方語言,我們現在通用的是普通話,他們那個時代是否也有一種統一的語言呢? 回答:

應該以皇城的語言為準吧,你應該有聽過明朝時期的「官話」吧,這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以前應該是國家版圖不大,地方方言差別也沒有那麼大,所以用本土語言也無大礙。 追問:

就拿明朝來說吧,朱元章當皇帝的時候很多事情都是他親自處理的,有的時候還要見外地的**,而他本人是農民出生,後來明朝的都城並不是他自己的家鄉,難道也適用皇城語言? 回答: 應該是服從主場規則吧,或者古時候已經有了翻譯官,只是沒有被記載到吧。

但是朱元璋是屬於個別例子,不做參考。 追問: 呵呵!

說的也是,我也就是最近在看"明朝那些事"而引發的感想,總之非常感謝的回答. 回答: 可能這次可以幫到你:

中國的語言方言有南繁北齊的特點,也就是說北方的方言差異並不大,因此可以正常溝通,而明清時代中國的版圖擴大到南方,而且那時正是封建**制度的新高點,因此就出現了「官話」,應該跟我們今天所說的「普通話」差不多。希望能幫到你。

古代皇帝坐的龍椅下面大臣站的地方叫什麼?

13樓:體娛荒原

古代皇帝的下面大臣站的地方就是大殿或者金鑾殿。也可以說是上朝的地方。

14樓:小草觀史

廟堂之上,大殿,金鑾殿,好多種叫法的

古代皇帝上早朝和下早朝的時間具體是多少?

15樓:卿夕凡

每個朝代抄不一樣,以清代皇帝為例:襲上午9:30——11:00上朝理政,辦理公務。

臣子到朝廷覲見君王,奏事議政。《梁書·武帝紀下》:「﹝ 大同 六年﹞八月戊午,赦天下。

辛未,詔曰:『經國有體,必詢諸朝,所以尚書置令、僕、丞、郎,旦旦上朝,以議時事,前共籌懷,然後奏聞。』」《三俠五義》第四七回:

「打發他等去後,辦下謝恩摺子,預備明日上朝呈遞。」 吳晗 《朱元璋傳》第七章第二節:「朝官按制度每天黎明就得上朝,天不亮起身梳洗穿戴。

擴充套件資料

兩漢時期,皇帝對丞相待之以禮。丞相覲見皇帝時,皇帝起立,賜丞相座。丞相生病了,皇帝還要親自前去探視。

隋唐時期的**上朝奏事也均有座,到了宋代,**上朝必須站著奏事。至清朝,大臣奏事連站都不行了,必須跪著。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卻不斷下降。

古代皇帝怎麼和大臣交流的,大臣來自全國各地,都說方言啊

古代也有普通話的,應該叫中原雅音。給你個 你學習一下!再補充一點剛學到的 我國的文字是秦始皇統一的,我國方言眾多,但由於文字及語法的統一,使得中華民族文化的傳播和發展延續得以順暢,從這一點看秦始皇功不可沒,有趣的是,我國第一個真正在全國強制推廣官話 類似今天普通話,不過是以京城方言為基礎的 的皇帝也...

古代有過皇帝賄賂大臣的事件嗎,古代幫皇帝記錄日常事件的官員職位是什麼?

樓下正解,朱祁鈺同志為了換太子,賄賂大臣,而且成功了 立了他的兒子為太子,但是太子早夭。還是空歡喜一場,以下是賄賂的過程。空前絕後的一件事。不久之後的一天,朱祁鈺召集內閣成員開會,當時的內閣成員共六人,分別是首輔陳循 次輔高轂 閣員商輅 江淵 王一寧 蕭鎡,這六個人就是當時文官集團的頭目。他們進宮拜...

古代皇帝如果要召見大臣,恰好大臣喝醉了來不了,會有什麼後果

一般都是太監去叫人,這種情況大臣家裡人會給太監點銀子,讓太監回去說明情況 應該不敢犯欺君罪說抱恙生病 順便美言幾句!如果是暴君受點懲罰 丟官或者死 明君會讓明天再受罰 俸祿或者降級 昏君 就要看太監的能量了 給了錢應該沒事!主要還是看有沒有死對頭,或者事情急不急 一般來說,只要不是大事,沒什麼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