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赤壁賦中主要寫了哪些景物抒發了什麼情感議論了什麼道理

2021-03-29 08:22:15 字數 5576 閱讀 6815

1樓:稱左擁的天使

讀《前赤壁賦》,我感到蘇軾寫的景美。你看,一葉扁舟浮在茫茫江面,月色水光與天宇合一。以至於江動還是船移,御風還是乘雲,是實景還是虛象,說是又不是了。

然而,文章寫得卻是常景,正如清代文學家方苞所說,「所見無絕殊者(沒有什麼特別與眾不同的地方),而文境邈不可攀」。文章寫的是常景,是山水,是風月。但是,為什麼又有如此感人的魅力呢?

答曰:它的景是詩化的景情融合所致。

文章通篇以景貫串,「風」和「月」是主景,山川、江水輔之。首段「風」和「月」開卷。「清風徐來,水波不興」和「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幾句,極凝練簡潔點出風月,寫出江景。

接著,文章反覆再現「風」和「月」形象。如歌中的「擊空明兮沂流光」,客引曹操的「月明星稀」及「抱明月而長終」、「託遺響於悲風」。

蘇軾答對的「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都緊緊扣住了「風」和「月」。這種景物的連貫,不僅在結構上使全文渾然一體,而且還溝通了全篇的感情脈絡。你看,秋江的清風,澄淨的星空,月移船行。

無邊的風月渺渺入懷,人好像在仙界飄。正當主客陶然其中正感到一個「樂」字時,扣舷而歌卻又引出了纏綿悲涼的洞簫聲,剎那間情緒轉向了莫名的惆悵。這是借景生情,景是情的外觀;情由景生,情是景的內涵。

文章接著下來,由 「月明星稀,烏鵲南飛」句,再從客的口中,用曹操這個歷史人物來抒發感情。當然,這中間,蘇軾是借景物、地點的關合。最後,仍從眼前的明月、清風引出議論,即人們常見的山川、風月的變與不變、有窮無窮來感嘆人生。

可見,「風」「月」這慣常的景色,起始寫來又極似閒筆,在《前赤壁賦》中卻因為「空明」「流光」之景,生出「樂甚」「愀然」之情,而讀者則是在不知不覺中為這常景打動,為這感情的抑揚起伏所吸引。因為,這景這情,有歷史人物的業績,有古戰場的空寂,有作者的曠達和惆悵。文章正是這樣由於景物的反覆穿插,悲喜之情的不斷消長,作者情感的痛快吐納,使景情融合達到完美統一,使常景產生如此感人的魅力。

赤壁賦寫了什麼景色以及特點還有抒發的人物感情

2樓:

《赤壁賦》:從整篇文章來看,讀者彷彿被籠罩月光水色之中,在聆聽一位哲人闡述人生的道理。文章中的人物只有蘇子、客;物有舟、酒、簫,背景則是浩渺的江水,明亮的月光,把我國古代文人能夠抒懷吟哦的一切道具、環境都擺了出來。

文章中的「客」應該是一個傷心之客,開篇的時候便在急行的小舟之上狂歌,更何況是到了一個仙境般的氛圍之中呢。面對的是自己的友人和皎潔的月光、清亮的江水,此時此刻,就不需要掩飾心中的不快和對人生的感慨了。於是客便以簫和歌,奏起了心曲,這是非常自然而然的。

此文作於蘇軾被貶期間,是作者排遣內心苦悶的作品,反映了作者消極的一面,但是從文章中又可以看到他豁達的一面,實數難得。文章把敘事、抒情、寫景、說理非常自然的加以結合,語言洗練生動,獨具特色。

3樓:月亮之下

路在腳下,越走越寬!

前赤壁賦描寫了什麼景色,說了什麼理,抒發了什麼情?

4樓:尋該隱

文章先由清風明月之美寫玩賞之樂,再以主客問答寫歷史人物的興亡和現實苦悶的「悲」,闡明變與不變的道理,以尋求解脫,最後歸於豁達樂觀的思想感情。

《如果是要求字數的話 那麼上面這句話就足夠了的》

第3段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到曹操、周瑜兩個英雄人物和他們的事蹟,而兩位英雄已杳然長逝,化為陳跡。世間萬物,英雄豪傑也不過是過眼雲煙,隨著歲月的流逝而灰飛煙滅,風流雲散。而自己作為遠謫黃州的小人物更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從而抒發了人生短促無常的悲觀情懷。

第4段丟開個人愁懷,以江水明月作比,說明世間萬物和人生,既有變的一面,又有不變的一面。從變的角度看,天地萬物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變;從不變的角度看,萬物和人類都是永久存在的,不必羨慕長江的無窮和明月的永不增減,不必談人生的短促,而應保持豁達樂觀的態度,闡發了變化與永恆的辯證哲理。

二、在賦體文章中,結構相似的上下兩句,相同位置上的詞語其意義或相同、或相反,這種現象叫做「對文」。

前赤壁賦得情感線索

5樓:煙開蘭葉香風暖

a作者的感情經歷了三次變化:「樂——悲——樂」,作者的思想也經歷了一個由平靜到苦悶,再由苦悶而得到解脫的發展過程。

6樓:溫瑞生

對了麼 要加10分了

赤壁賦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7樓:匿名使用者

表達了作者被貶謫黃州的孤寂處境 ,和高潔自好 ,不願意隨波逐流的心境,以及作者懷才不遇的憤懣之情!

蘇軾前赤壁賦的主題思想是什麼,該賦中的主客對話反映

8樓:匿名使用者

《赤壁賦》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散文,分為《前赤壁賦》和《後赤壁賦》。其中《前赤壁賦》是中國古代文學史上的名篇,《前赤壁賦》通篇以景貫穿全文,「風」和「月」是為主,「山」和「水」輔之,全文緊扣風、月來描寫與議論。以風、月之景開卷,又於文中反覆再現風、月形象。

表現了作者的心靈由矛盾、悲傷轉而獲得超越、昇華的複雜過程。而《後赤壁賦》中所抒發的思想感情與前篇雖無二致,但是筆墨全不相同,以敘事寫景為主,主要寫江岸上的活動,具有詩情畫意。

9樓:匿名使用者

賞析 《前赤壁賦》寫於元豐五年(1082)七月,這時蘇軾謫居黃州已近四年.作者無辜遇害,長期被貶,鬱憤之情,實在難免.但他又能坦然處之,以達觀的胸懷尋求精神上的解脫,不被頹唐厭世的消沉情緒所壓倒.

他在這篇賦中自言愁,而又自解其愁,便反映了這種複雜的心情.

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赤壁賦表達作者什麼樣的感情

10樓:謝絕的閒聊

前面表達了作者夜遊赤壁之下的舒暢之情,接著抒發了人生苦短的感慨,但是作者並沒有悲觀,二是在後面抒發了珍惜現在擁有的便是一種享受一種永恆的感受

11樓:97樂於助人

首先,從「變」與「不變」的角度,借水的流逝,月的盈虛,來說明人個體生老病死,總在變化,人類代代相承,有時永恆的。

其次,物個有主,故人不能有非分之想,僭越之心。

再次,大自然中擁有無盡寶藏,故吾與子共同享用這份天然的饋贈。

12樓:隔壁老王一根草

反覆看幾遍。其意自現!

13樓:匿名使用者

感嘆歲月流逝,以前的英雄現在都像流沙一般隨風而逝。

蘇軾前赤壁賦中蘇軾的感情是如何變化的?

14樓:萬里長城

第一段,寫夜遊赤壁的情景。浩瀚的江水與灑脫的胸懷,在作者的筆下騰躍而出,泛舟而遊之樂,溢於言表。這是此文正面描寫「泛舟」遊賞景物的一段,以景抒情,融情入景,情景俱佳。

第二段,寫作者飲酒放歌的歡樂和客人悲涼的簫聲。一曲洞簫,悽切婉轉,其悲咽低迴的音調感人至深,致使作者的感情驟然變化,由歡樂轉入悲涼,文章也因之波瀾起伏,文氣一振。

第三段,寫客人對人生短促無常的感嘆。此段由賦赤壁的自然景物,轉而賦赤壁的歷史古蹟。客的回答表現了一種虛無主義思想和消極的人生觀,這是蘇軾借客人之口流露出自己思想的一個方面。

第四段,是蘇軾針對客之人生無常的感慨陳述自己的見解,以寬解對方。,作者又從天地間萬物各有其主、個人不能強求予以進一步的說明。江上的清風有聲,山間的明月有色,江山無窮,風月長存,天地無私,聲色娛人,作者恰恰可以徘徊其間而自得其樂。

第五段,寫客聽了作者的一番談話後,轉悲為喜,開懷暢飲,「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照應開頭,極寫遊賞之樂,而至於忘懷得失、超然物外的境界。

15樓:匿名使用者

《前赤壁賦》主要抒寫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從泛舟而遊寫到枕舟而臥,利用主客對話的形式提出矛盾、解決矛盾,深微曲折地透露出作者的隱憂,同時也表現了他曠達的人生態度。  文中「客人」之悲由三方面的感觸產生:一是赤壁一帶的江山觸發他想到歷史上的英雄人物,當年何等英雄,而今安在?

何況吾輩漁樵江渚之上!二是由江水無窮想到人生須臾,渺如滄海一粟。三是要擺脫現實處境,渴望能「挾飛仙以遨遊,抱明月而長終」,卻「知不可乎驟得」。

賦寫「客人」的生悲之因,實為下寫蘇子的開導之詞蓄勢。文中蘇子的話針對「客人」的感觸而發。他從宇宙的變化說到人生的哲理。

認為從變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會不變,人生短暫,自然可悲;但從不變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與我同生,萬物與我為一,都會無窮無盡。況且天地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如此,人世間的榮辱、得失、憂樂便不足為念了。

最後他為「客人」指出出路:到大自然中去尋求精神上的寄託。顯然,賦中客人和蘇子的話都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意識。

他所談的人生哲理,有合理的積極的一面,但也含有佛老思想中隨遇而安、惟與自然相適的消極因素。因而「客人」的話卻很真實地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痛苦,所以當他把手書的《前赤壁賦》寄給好友欽之時,特地寫信叮囑道:「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

」   賦分三層意思,一寫夜遊之樂,二寫樂極悲來,三寫因悲生悟。情感波折,層層深入。文筆跌宕變化,熔寫景、抒情、議論於一爐。

景則水月流光,情則哀樂相生,理則物我相適,雜以嗚嗚簫音,悠悠古事。體物寫志,妙在不離眼前景,而議論、見識又不囿於眼前景。情因景發,景以情顯,兩兩相觸,縹緲多姿,創造出美妙的神話般的境界。

又借景說理、寓理於情,使得賦充滿詩情畫意,而兼具哲理。作者用清新的散文筆調作賦,中間有駢詞、儷句,也用了韻,更多的是散句成分。這種賦稱為文賦。

《前赤壁賦》除採用賦體傳統的主客問答形式外,句式長短不拘,用韻錯落有致,語言曉暢明朗,其間有歌詞,有對話,抒情、說理自由灑脫,表現力很強。這些都是對賦體寫作的一種發展。

《前赤壁賦》從哪些方面描寫簫聲,《前赤壁賦》中作者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簫聲

在這裡bai,蘇軾是從實寫 其聲du嗚嗚然,如 zhi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 dao嫋嫋,不絕如版縷。和虛寫 舞幽壑之潛權蛟,泣孤舟之嫠婦。兩個方面來描寫簫聲的。客有吹洞簫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前赤壁賦 中作者從哪些方面來描寫...

前赤壁賦表達方式上的特點有哪些,前赤壁賦在表達方式上的特點

1 駢散結合 2 形象優美,善於取譬 敘述議論抒情結合 它的特bai點是 1 駢散結du 合本文既保留了傳統賦體的那種zhi詩的特質與情韻,dao同時又吸取了散專文的筆調和手法,打破屬了賦在句式 聲律的對偶等方面的束縛,更多是散文的成分,使文章兼具詩歌的深致情韻,又有散文的透闢理念。散文的筆勢筆調,...

赤壁賦中寫了曹操被周瑜所困之地山水環繞的句子

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 li o 鬱乎蒼 蒼,此非回孟德之困於周郎答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 zh l 千里,旌 j ng 旗蔽空,釃 sh 酒臨江,橫槊 shu 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 qi o 於江渚 zh 之上,侶魚蝦而友麋 m ...